1.围绕学员对象设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影响培训效果的根本因素,要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对象对其进行合理的安排。由于不同层次学员的工作重点、知识水平、学习兴趣点不同,他们所关注的知识点也不同,所以,即使有相同的培训目的,不同层次的培训对象的课程内容也要有所区别,要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
1.1 场景的前提:做好人物设定
做好人物设定,首先要构建人物画像,围绕学员设计内容。针对学员的人物设定,我们一般要考虑三方面的属性:物理属性、工作属性和能力属性。具体如表4-1所示。
表4-1 人物设定的三个属性内容
在了解学员的具体属性后,要进行基于学员对象的人物分析,浓缩学员的特点与需求,根据对学员的分析和了解,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设定符合培训和学员需求的相关场景。不同的培训对象会有不同的人物设定,同时,也会呈现不同的场景设计。
华为人才管理部的卢凤曾分享过自己是如何通过富有针对性的提问,来充分了解相关主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找到改进问题的方向的。 当谈到如何关注下属能力发展和成长时,卢凤问道:“有了解过他们在个人发展方面的想法吗?您都做了哪些来发展下属的能力?”主管回答道:“比较少,我觉得能力实际上是通过好的绩效产出来证明的,能力也是通过一个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提升起来的。”通过这样的回答和一些补充作答,卢凤发现该主管并不知道公司在专业员工的发展方面,是提供了相关的机制和平台的。于是她马上提出了专业任职资格这一工具,在发现主管的改进之处的同时,还给他提供了解决思路。如果卢凤只是一味地进行“什么”式的简单提问,那由于主管只需要回答自己做过的事情,卢凤便很容易忽略掉主管“没做到哪些方面”的可能性。而在上述例子中,卢凤将关注下属能力发展和成长的问题,细化到“员工个人发展方面的想法”,以及“主管为了发展下属能力所采取的相关举措”上,这引导了主管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地将自己工作中的不足之处暴露了出来。这便是针对性提问的智慧与魔力所在。也正是因为设计以员工或学员为中心的提问,才使得工作场景是符合员工成长和发展的。
1.2 使用AIDA模型开发培训内容
AIDA模型是营销沟通过程的一种,也常常被用于培训教育领域。AIDA强调从注意力、兴趣、意愿和行动因素入手,帮助培训师在诸多心理及个性因素上思考探索,进而开发对自身及学员发展有益的培训内容。如图4-1所示。
图4-1 AIDA模型的四个过程
注意力(Attention):理查德·维劳指出:“教师要上好课,关键是要抓住学员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运用AIDA模型,关键就是引起学员对教学的全方位、多角度注意,其中最常见的手段是问学员一个问题。当你向学员提出一个问题的时候,学员就算正在思考自己的事情也会把注意力转到提问者身上。
提问这一技巧的三个好处:
(1)及时打断了学员的走神,使他们的注意力回到课堂上; (2)快速地调动学员参与的积极性; (3)提问会让学员思考为什么要进行这次培训。当学员回答的时候,他们会逐步意识到自己面临的问题。因此,引导式的提问不仅仅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了,还让他们明白了培训的主题及其与自己的相关性。
兴趣(Interest):兴趣是学员保持持续注意力,并能在后续过程中产生学习欲望的重要保障。当我们收集培训素材、设定培训目标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作为个体的每个学员如何从中收益。AIDA模型所强调的是培训师向学员阐明参加培训会如何促进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从而引起他们的兴趣,帮助学员找到自己的“频道”——这个培训对我有什么益处。想要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通常有以下三个方法:
(1)授课内容要集中、简洁,便于将知识讲深、讲透,引起学员探索、钻研的兴趣; (2)要善于挑选生动有价值的案例,寓趣味性于教学之中,以活跃课堂气氛; (3)在讲授教材的基础上,增加知识的厚度和力度,以拓宽学员的知识面,激发求知欲。意愿(Desire):学员仅仅有兴趣是不够的,因此在激发意愿这个阶段,我们开始分享内容,分享工作方法,帮助学员实现最终的培训目标。让学员知道我可以如何解决问题,如何缔结一个合同,如何做更有效的决策,如何评估下属的绩效,如何进行更有创意的培训。这些问题都在意愿这个环节来解决。
行动(Action):这是培训的总结阶段,可提问学员“学到了些什么?培训后将怎样用在工作中?”最理想的状态是,学员反馈说培训能让他们以一种新的、更有效的方式来做事,他们愿意在工作中进行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