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5000天后的世界

第五章 倾听科技洞见未来

快速变化的时代 倾听科技的方法

在本书的开篇,我说过:我做的仅仅是倾听科技,因为科技是有生命的。我会不断地追问:“科技想要什么?”然后努力帮助其实现。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科技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呢?我一直认为,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没有什么关系,它就走在自己要走的轨道上。想要确认这一点,就要观察科技被如何运用在生活之中。每一个发明者都会为自己的发明想好应用方式以及应用的场景,有意思的是,他们的猜想经常与现实不同。科技其实有自己的偏好,只是发明者未必知晓。正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项科技的时候,没有按照发明者的预判进行,人们才有机会发现最适合这项科技的应用领域。

但是,我发现科技还会被年轻人,甚至是罪犯利用,造成混乱。在这种混乱中,我们能够更好地发现科技自身的走向。以互联网为例,最开始它被用于在图书馆检索资料或者被用于做研究,但是后来人们开始用它来玩游戏,甚至很多人利用互联网观看色情作品。

只有看到一种科技的应用范围下限,我们才能完整地把握它。技术的发展和当初发明者的预期相去甚远,这才是科技所具有的本质的发展趋势。

游戏规则发生改变

当今社会,是一个在变中求变的世界。第一阶段,由变化引发的游戏内容会改变。到了第二阶段,游戏规则会发生改变。变化是环环相扣的。我以前做过有关科学方法发展的研究。我们认为科学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所有要素结合起来不断改进。所谓科学,就是一种了解事物的方法。人类因为选择了科学,才能不断进步、延长寿命,享受更加优质和安全的生活。

科学方法不断改进,说到底就是游戏规则不断发生变化。这一切又引发了学习方法发生改变,使我们对事物的理解也发生改变。因为视频平台的出现,我们发现新事物的速度不断加快,并且可以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不过,网上也会有一些虚假的信息,这也算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角度。这些都是变化的特点,变化的规则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当学习速度有了明显的提升时,知识的领域也会不断扩大,这些都是进步。

维基百科和视频平台上会出现虚假信息,它们本身也是甄别真实与虚假信息的最佳工具。一旦我们发现一件事物发生变化,它又会突然改变变化的形式,发生另一种变化。在这个时代,变化的发生方式都随时在变。

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因为全球化进程和科技进步的速度越来越快,加上世界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所以孩子们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到高中毕业的12年间,最需要学习的是学习方法,而且要在高中毕业时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我们每个人的学习方式都是不同的。有的人在学习期间需要确保充足的睡眠,有的人需要写写画画,有的人需要边听边记,还有的人需要动手操作才能记忆深刻。有的人需要反复学习五次才能掌握,有的人只需要四次。无论你是哪一种类型,首先都应该训练自己找到最迅速且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始终有保证学习速度和理解深度的意识。

如何才能掌握学习方法呢?在走出大学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并没有人能够教给你这项技能。假设你现在想学习编程语言,谁也不知道现在的主流在5年后会不会消失。你今天的理想职业,也许到时候就不存在了。世界变化太快,你一生之中可能需要调整很多次做事的方式,也可能需要不断重新清空旧的知识体系从头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至关重要。

不过,目前尚没有一个学校可以教学习方法,也没有专门的课程,每个人这方面的能力都有待开发。虽然如此,学校的学习也并不是毫无用处的,它其实是大有益处的。但是除了学校的学习,很多人为了掌握学习方法,还要投入很多资本,做各种努力,要从尽可能多的人身上汲取养料。

想要掌握学习方法,首先要从单一的项目开始,掌握获取最新知识的读写能力。在专攻一个领域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还需要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例如微积分或统计学,就会自然而然地进入下一个学习环节。

因此,我认为学校教育不要太专太精,而要尽可能地广泛,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是大学,都应该尽可能地扩展教学涉及的范围。每个人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科目进行钻研,但是整体上一定要保证有宽广的视野。

大学里应该多开设选修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选择自己的专业课程,拓展兴趣爱好。如果在通识教育方面打好基础,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学生将会有能力将看似毫不相关的两个领域联系起来。

很多成功人士都走过迂回曲折的道路。我们经常认为他们生来就知道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一直向着目标不断前行,但实际上没有什么人是一帆风顺的。在走弯路的过程中,他们会积累一些并无关联的经验,注意到以往从未想过的问题。最终,他们将这些碎片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有很高价值的新事物。没有一种经历没有意义,那些我们毫无兴趣的事物,也有可能在多年之后和另一件事物发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说了这么多,我自己其实还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说尚处在摸索学习的状态。但是,我相信只要不断追求,就可以在和自己职业无关的领域有所发现。我会经常参加一些和我的工作无关的项目,只是因为很感兴趣。因为没有相关知识,难免会经历烧脑的过程,这就促使我必须不断学习。明明没有写作经验,却会挑战自己,和出版社签约。明明没有拍过视频,却开始了系列视频的创作,甚至还开始做起了播客。正因为我不断挑战自己,所以我才能有机会不断学习新鲜事物。

乐观主义者才能创造未来 科技的功与过分别占51%和49%

我一直站在科技的角度观察这个世界。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无论哪种科技,能够解决多少问题,就有可能引发多少问题。而且,科技引发的经常是全新的、未知的、令人不安的问题,这样的事情在现实中不断发生。

我对所谓“好的科技”有着自己的判断标准。比如,原子弹绝对不是一项“好的科技”,因为它会剥夺人的生命,剥夺人们选择的权利和所有可能。原子弹这种武器的主要目的,就是“抹杀一切”。

但是当原子能与发电联系起来时,就会给人们提供更多的可能和选择。电会照亮黑夜,电灯会延长白天,电能孕育新的力量。手工劳动可以通过电力实现自动化,提高效能。数百万人会因此而产生新的创意,实现新的可能。

虽然原子弹与核电都来自原子能,但却是完全相反的两种科技。一个会抹杀所有可能,另一个会拓展更多可能。

原子弹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极端,不过我相信大家都可以举出一些其他的例子。

例如,AI拥有巨大的可能性,与此同时,它也可以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新问题同时又孕育着新可能,总体而言,又扩大了可能性的范畴。

我们正在努力将AI技术应用到更广泛的领域之中,由此不断创造出新的工作岗位、新的创意、新的产业。AI帮助我们完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新任务。在未来50年的时间内,AI都将是一项帮助我们扩展无限可能的科技。

对比一下埃隆·马斯克正在推进的“超级高铁”(Hyperloop)项目。该项目被称为“飞行铁路”,首次提出便吸引了人们的关注。这项技术以“真空钢管运输”为理论核心,但其本质是一项波及效应并不高的初级技术。AI则不同,它可以催生无限的可能性并引发万事万物的改变。

还有一项技术也充满无限可能,那就是基因工程。埃博拉疫苗可以挽救无数生命,但是它的意义也无法与CRISPR-Cas9这类基因编辑技术比肩。因为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对其他科学技术产生影响,可以带来呈几何级增长的可能性。我在判断一项科技的时候,总会思考这项技术是否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无限的可能性。

科技不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存在,它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发问题。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实不然。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虽然二者之间只存在2%的微妙差别,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就会看到其差别有多么巨大。因此,所谓的进步,从来不是在当下就能看出来的,只有回顾历史时才能发现。

思考“进托邦”

因为我本人是一个极致的乐观主义者,因此我创办的《连线》杂志也一直以乐观的态度观察世界。乐观是我的信仰,是我的信念。在那个经典的描述半杯水的例子中,当别人都在遗憾“只有半杯水”的时候,我从来都会因为“居然有半杯水”而开心。

因为有这种“居然有半杯水”的心态,我们才能创造更好的未来。我们如果可以在心中为未来绘制理想的画卷,就可以更好地将理想变为事实。虽然“明天会更好”只是一个良好的祝愿,但只有能想象出美好明天的人,才更有可能实现它。这就是某种能动的想象力。

我从来不认为未来会是所谓的“乌托邦”,我更喜欢用“进托邦”(protopia)这个词。protopia是progress(进步)和topia(地方)两个词合成而来的。进托邦的含义就是,明天不会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完美,但会变得比今天稍微好一点儿。

从历史中学习

我之所以如此乐观,是因为我一直学习历史。只需要回顾过去200年的历史,我们就能发现,人类世界在不同阶段都在进步。每年的变化可能并不明显,但是人类的寿命的确更长了,生活的世界更安全了,暴力也渐渐减少了。在过去200年中,人类世界每年都有一点儿改善和进步,一步一步走到今天。

虽然平均下来每年进步的幅度都不到1%,但重点在于200年间进步从未停止。从这个规律看,未来也将会继续进步,这就是人类发展的方向。继续保持这个不到1%的幅度,再过20到25年,我们会走到哪里,收获什么,会不会达到让我们满意的状态呢?即便每年只取得一点点的进步,也会积少成多。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心中描绘20年后更好的愿景,向着那个方向不断前进。

但是,和我这种乐天派不同,还有很多人认为这个世界会越变越糟糕。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想法,是因为微小的进步很难被觉察。毕竟51%和49%之间的差距也不大,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分辨,人们很容易就把注意力放到49%的问题上。

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更愿意关注负面社会新闻,而不会报道太多正能量的内容。负面新闻更容易在第一时间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哈佛大学的史蒂芬·平克教授曾说过,所谓好事情就是“今天没有坏事发生”。比如你今天没有遇到拦路抢劫的人,没有走在路上遇到路陷桥塌,这就是好事。可是新闻怎么能报道这些呢?新闻就是要找到与众不同的事情。因此,新闻总会倾向于关注负面的事情,其实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现实世界。

继续回到微小但持续不断的进步上。大家一定知道复利计算,也就是将上一期的本利和作为这一期的本金。即便我们每一年只能进步1%,不,即便每天只能进步几乎微小到不可见的一点点,但是只要这个进程持续上百年,势必会有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在终点等着我们。这,就是人类文明走过的轨迹。

当我们身处城市中心时,我们会看到无数的高楼大厦,这就是数百年不断进步那1%的最好证明。在数百年间,文明得到了发展,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为了更好的明天

尽管我分享了这么多乐观的观点,但是不可否认,那些对科技持悲观态度的人,以及对科技心生畏惧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并没有错。因为新科技带来了很多我们从未遇到的新问题。科技的力量越强大,就越可能被人用在非正义的事情上。因此感到恐惧和畏惧是非常正常的。

我们现在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是由以往人类发明的科技引发的。所以我们20年后要面对的问题,大概都源自现在刚被发明出来,或者正在被发明的科技。

可能有人要问我为何还能保持一如既往的乐观态度。那是因为我知道,所有解决科技引发的问题的对策,绝对不是“减少科技”,而是“创造更多、更好的科技”。

在这一章的结尾处我想打一个小比方。如果有人提出一个看起来就很愚蠢的设想,睿智的人不会劝他就此打住,而是会告诉他:“你可以尝试想一个更棒的主意。”因此,当我们看到出现了一个愚蠢甚至是有害的科技时,最合理的反应不是“减少科技发明,停止一切”,而是要致力于发明更好的科技。这才是面对问题时应有的姿态。

乐观主义会让未来在眼前清晰可见,这一点和电影界制作预告片很像。但同时我们也需要保持一定的审慎和批判态度。用汽车来打比方的话,乐观是让汽车行进的油门,而悲观是在弯道和停车时需要用到的刹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想要前进,我们必须要多踩油门而不是刹车。

向阿米什人学习

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体验过的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我第一次骑着自行车横跨美国大陆时,初次遇见阿米什人。在那之后,我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准备写书,并为此联系到一个阿米什人的专家,听他介绍了很多情况。时间久了,我们成了好朋友,他也几次邀请我去家中小住,接受我的采访。

我阅读了大量有关阿米什人文化的书籍,还参加过他们讨论科技产品的会议。总体来说,阿米什人比较排斥新兴科技,尽量与现代生活保持距离。

在大多数人印象中,阿米什人都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或者说,比我们的一般印象要复杂得多。首先,他们虽然被统称为阿米什人,但实际可以细分成很多群体。各个教区和社区奉行不同的原则,对科技的接受度也有差别,很难用几句话概括出来。如果一定要找出共同点,那就是阿米什人总体上是接受科技最晚的人。群体不同,接受时间也不一样,不过大致看来,一项科技在现代美国社会被普及50年后,阿米什人才会接受这项科技。

直到今天,还有一些阿米什人不使用电和汽油发动机,出行骑马,纯手工作业。即便是用电的人,有些也只使用太阳能发电。有一些人会购买汽车,但车子只选黑色。

还有些人不用电发动机,而选择柴油发动机。还有人用马匹拉大型收割机。收割机里的汽油发动机本来就有大马力,到头来却还是得靠大“马”力。

很多美国人都以为阿米什人只吃有机食材,其实不然。他们的餐桌和一般美国家庭没什么不同,他们也会吃用谷物和糖制作的食品,也会吃薯片和其他加工食品。

也有阿米什人会使用太阳能充电手机。其实,阿米什人和我们没有那么大差别。我们中间不也有从来不用洗衣机的烘干功能而只选择室外晾干的人吗?还有人坚持不听数字音乐只听老唱片,有的人不坐飞机只坐火车,有的人虽然上网但是不用脸书。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以家庭和社区为基准的生活

在评判阿米什人和我们的差别时,不能以个人对科技的接受度为基准,而应该从集体层面进行评判,因为他们从来都是全员决策。

通常我们在判断是否需要接受一项科技的时候会从自己的好恶出发,或者要看一看这项科技是否适合自己。阿米什人对待科技的态度和我们不一样,其决策原则可以分为以下两点。

第一,如果这个科技能给他们增加更多和家人一起享用三餐的时间,他们就会加以考虑。阿米什人大都务农,或在家做些手工活。这都是为了确保可以陪伴家人,让在附近上学的孩子们可以回家吃午饭。

他们放在第二位的标准则是这项科技带来的消费和活动是否会超出自己所处的社区范围。只使用马匹或马车出行的人,活动半径大约是24公里,我们可以认为阿米什人的社区基本就是这个大小。在这个区域内,他们可以就医、购物、上学,完成生活必需的各项活动。

车子在需要去到更远的地方时才用得上,所以他们根本不需要。手机似乎也没有什么必要,毕竟走过去直接见面也没有那么费力。因此,和我们不同的是,社区是他们做决策时要考虑的第二大要素。

阿米什人通常都是大家庭,一家有八个孩子的情况很常见,一天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家人们围坐在一起用餐。邻里关系也非常紧密。阿米什人不上保险,如果遇到火灾,房屋被烧,社区里的邻居就会来帮忙建新家。如果生了病,大家也会集资帮他付医药费,因此完全不需要保险。阿米什人大都友好和善,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也充满了禁忌。比如不能听音乐,不能读书,家中甚至不能有书籍。虽然可以上学但只能上到八年级(相当于日本的初中二年级),只学一些基础的读写。因此,没有人成为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这里需要依靠外部社会的医生、律师及科学家。男人有两个可以选择的职业,要么务农,要么做木匠、修房子。而女人只有一个选择,嫁为人妻,再成为母亲。

当我们选择科技时我们在想什么

尽管阿米什人对待科技的态度十分特别,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地方。在未来,AR和智能眼镜将会非常普及,我们该以何种标准做出决策选择呢?我们不妨尝试用阿米什人的方式进行思考,可以自问,这个产品能让我得到成长吗?会为我的家人带来益处吗?对我的社区有什么正面的影响吗?

我有很长时间既不使用智能手机也不使用推特,甚至还有一段时间没有笔记本电脑。我现在不仅用笔记本电脑和智能手机,也用推特。因为担心自己无法控制使用社交应用的时间,只有在打电话和搜索信息的时候才会掏出手机。

我的家里还没有AR和VR装置。我的手机不是最新的机型,软件也没有更新。

其实,我在使用一个新科技之前都会先进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只保留维持最基础需求的东西。我在不停地体验新的科技,但并不会照单全收。我只保留自己精挑细选的项目,而过滤掉了绝大多数的新科技。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