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灵修书籍 > 贫穷的富裕

贫穷的富裕(7)

因此,要让幸福之路敞开,就必须付出一定程度自我匮乏的代价。 一般而言,这个外在的匮乏,是沉溺在享乐的神奇魅力之中的西方人所难以忍受的。 他们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一旦感到缺少这些享乐,他们立即愤慨反抗。 然而,接连不断的享乐却也无法让内心获得满足。 这是一种挫折感的无尽循环。 这时,我们会试图靠帕斯卡式的“消遣”——“人倾向于通过激动来获得休息”(《沉思录》139页)——来麻醉自我。 若内心还是无法获得平息,我们就将个人苦恼不安的责任归咎于环境,并断绝一切联系。 我们的社会本身就是这种断裂机制的最佳写照,也正是在达层意义上,我们的社会是一个暴力的社会:离婚率遽增、行会主义式的罢工、无缘无故的暴力行为、关系的分崩离析。
我该对每个人说什么昵? “让你自己从对幸福毫无助益之物的眷恋中解放出来。” 我并非建议大家要将这些财物从窗户丢出去,以便过着和慕斯塔法一样的生活! 绝非如此。 我指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洗涤,在快乐中摆脱事物的羁绊。 当然,人喜爱享受某种程度的舒适,这本天经地义。 重要的是,不要将物质舒适视为生命的终极目标,要能够向他人开放,主动与人分享,泰然地放弃某些事物、某项动人的旅行。 这时,我们就能达到一种灵魂上的富有,不再觊觎他人。
我的一些朋友,尽管置身于优渥、表面化的环境之中,却能勉力保持一种摆脱虚浮的清醒生活,欣然与境遇较差者一起分享。 他们创造了一项奇迹:呈现人的真实内在。 我说这是奇迹,虽然吊诡但也合理。 因为,在西方,要简简单单地做个“人”,有时要靠奇迹。 事实上,这是一项艰辛的事业,需要懂得逆流而行、心平气和、放弃表象以达到人性的原始甘泉。 如果人的本质会消失在消费社会诱惑的漩涡之中,它也能够因摆脱虚假表象而重新显现,因为与他人一起体验的贫穷会让人重现人性特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