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丝琳和克里丝汀娜两位欧洲女孩,于1999年跟我谈起她们喜乐的奥秘时,也是同样的说法。
罗丝琳向我倾诉:“我因一次突然的感情变故,整个人心烦意乱,决定到印度3个月去帮助孤儿。
我承担了失去一切财物、健康等的风险,我住在到处都是蟑螂、跳蚤的地方,喝受污染的水。
然而,每一次和这些小孩坦然分享的机会都带给我奇妙的财富,我的灵魂因他们的眼光、他们的笑容而满足。
终于,我接触到了人性的根本,神在人身上的气息。
在完全的物质匮乏,没有任何撩拨感官之物,远离了人从不满足的消费文明中,我发现了自由。”
回到欧洲后,罗丝琳成立了一个专门帮助受虐儿童的协会“Prema”,她收容了10多位小孩,她家成了“幸福之家”。
克里丝汀娜稍后也加入其中。
她曾经历多次感情纠葛,也知道何谓苦楚。
今天,她不惜为他人而自我匮乏。
她的人生也从此完全改观,“当我施与的时候,我感觉到心里有某个东西不断在扩张,我的心变大了,我可以感觉到获得滋养。
心灵的空虚,是以往一直无法平息的某种饥饿感,一种匮缺,如今获得了满足。
在这个喜乐和痛苦的分享过程中,我终于找到了生命的滋味。”
有人可能在读到这些振奋人心的段落时,会说:“这一切听起来非常动人,但你对贫穷如此高度颂扬,这一来不成了产生贫穷的体制的共犯了吗?
归根结底,这些穷人对那些帮助他们的人反倒是有用的。”
我们要明白:并非体制本身造成贫穷,体制导致了财富分配的不均,这是丑闻——这一点,我在第一章已经阐述甚多。
我们在这儿说的是比体制更深层的部分,尝试触及人隐藏在最私密、最深邃之处的特质。
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表象之中,他们对自己内心的幽深处一无所知。
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何不快乐,尽管浸淫在物质财富之中。
他们一点也没想到:正是这外在的富裕窒碍了个人的全面绽放。
人要获得全面绽放,并不是在表象中,而是必须在最个人、最私密之处臻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