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贫穷的富裕
我最近碰巧读到1759年杜德芳侯爵夫人【注:Madame du Deffand(1697-1780),是一位具有文艺品位和鉴赏力的法国贵妇,她的“沙龙”为当时作家、艺术家、知识分子的聚集之地。
】写给伏尔泰信里的几行字:“凡声称人在贫穷之中能够快乐和自在的人,都是骗子、疯子和傻子。”
然而,我却认为人在贫穷中确实能够快乐和自在——这也是本书的主要诡论,那么,难道我是个骗子、疯子、傻子?
这留待读者自行判断。
现在就让我们直接切入问题的核心。
并非贫穷、匮乏能够立即产生一种新形态的富裕;也不是因为有钱、富足,就会马上导致一种特殊形式的贫穷——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
我首先要揭露隐藏在富裕背后的负面现象,以便接下来进一步阐述我所谓的“贫穷的富裕”。
富裕的贫穷
我们所有人都经历过一种状况,不论是在他人或我们自己身上:有多少次,对于自己的财物,我们的心会猛然地关闭、紧缩起来?
我们隐隐约约感到一种焦虑:小心别弄丢了,别让人给偷了!
“拥有”的心态,不正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吗?
卢梭曾经指出:人的不幸,是从他将一小块土地围起来,并宣称“这是我的”那天开始。
为什么这是一种不幸呢?
因为人在围地的同时,也将他的心给筑篱起来。
人开始变得多疑,他看别人的眼光也完全改观。
一切再也不像从前,邻居在他眼里成了一个潜在的危险。
我在埃及亚历山大时,曾经到沙漠医治贝都因人的小孩。
这群游牧民族住在比邻而立的帐篷里,谁也不用防谁,反正大家都同样一无所有。
除此以外,帐篷也是一个开放给所有人的空间,随时都有人进进出出。
一天,这些贝都因人经营了一项颇为成功的买卖,不消几个月就富了起来。
当我再次造访时惊讶地发现,帐篷全换成了坚实的房子,门窗关得紧紧的。
他们彼此分居而立,人也变得疑神疑鬼。
那是一种犹如白天和夜晚的差别。
大多数情况下,当人开始囤积物资时,他同时也失去了和自然环境之间那种单纯而重要的关系。
一种特定类型的富裕,会滋生一种特定类型的贫穷,一种“荒漠化”,滋润社会生活的甘泉逐渐趋于枯竭。
今天,住在高楼大厦里的居民,隔了一层楼就互不认识,小心翼翼地将门上了锁。
人与人之间互不相看、互不攀谈、互不交流。
帐篷那种开放的氛围跑到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