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真正和深厚的友情,是穷人的一项基本需求。
这种友情能够产生一种平等的感觉,鼓励人们分享,并激发一种彼此信任的氛围。
我有幸亲身接触雷那多神甫【注:Père Renato,于1985年在巴西成立Casa do Menor Sao Miguel Arcanjo,专门收容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一位非常与众不同的人。
他的确拥有——而且是最高程度的——爱所有被藐视甚至道德败坏之人的艺术。
在一次深长的谈话中,他告诉了我有关他生命的故事。
在巴西,他试图帮助无数孩童(他们都还只是一群业余的小混混)从死命追缉他们的警察爪子里挣脱出来。
他所采用的方法是以“爱”为基础,那种如同母亲打心底散发出来的爱。
他认为,唯有母性的柔情才能够战胜暴力的病毒。
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那是一种超越与孩子相伴时的感受和满足的爱,那是一种永不倦怠的宽容和坚定不移的结盟。
当他收容、喂养和教育的某个小孩脱逃时——顺带还偷走了他仅有的一点财物,雷那多神甫呐喊着说:“我爱他爱得还不够多。”
他会走遍各个贫民窟去寻找这位离家的小孩,直到找到为止;这时,他会双手紧紧地抱住他:“回来吧,在某个死亡的骑兵逮到你之前。”
这种友情并非一种温情,而是一种“忠诚”。
它有其源头在,亦即,面对某种缺乏人性的特定情况时,内心所产生的触动。
这种经验就像是被蒸气掀开了的锅盖一样:我们的心被烫伤了,伤处让你不再有平静安稳的时刻。
然而,光有爱还不够。
爱心还必须结合智慧,打造出因不同个人、情况和国家而调整的关系。
当我提到尊重以及关心他人时,也包括了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困难的类型、欲求的性质、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性质,等等。
唯有这样一种关系,才能保证我们不单靠自己的观点,而是借由聆听对方观点来找出解决之道。
这需要坚持不懈与顽强不屈,绝不只是一种感觉。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点,我想不到比我在贝鲁特造访的“彩虹之家”更好的例子了。
“彩虹之家”是由一位年轻人在战事频仍的黎巴嫩所创立的——他被同龄的残障青年流露的绝望之情所撼动。
一般人遭到轰炸时,直觉反应是立刻匍匐在地、脸贴着地面。
因此,炮弹炸开时的碎片,通常都打在脊椎骨处,不幸被炸伤的人从此必须终生以轮椅代步。
皮埃尔·爱以撒(Pierre Aïssa)不断“骚扰”他那富有的父亲,最后弄到了一笔经费,针对每一位年轻残障者的愿望和能力,设计、提供职业训练课程。
这所职业支援及培训机构拥有一百多位学员,他们可不是讲求齐整如一的军队。
这儿提供了许多形形色色的训练课程:木工、各式手工艺、电工、玻璃工艺等。
对残障人士的爱和尊重,并不是要创造出受资助的乞丐,而是能够实现自我期望和靠工作来维生的自由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