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初信栽培 > 马知非福

基督的体恤

第三章、基督的体恤
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希伯来书4章15-16节
身体强壮的人常常不能体恤身体软弱的人;头脑聪明的人常常不能体恤愚钝的人;喜欢交际活动的人不能体恤那些安静、畏羞的人;过惯了富贵奢华生活的人;没有办法体血贫穷俭朴的人。 我们常常夸耀自己的长处,不懂得与人站在相同的地位来了解别的人难处。
但是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并不是这样。 祂是最强壮,最有智慧,能力,最荣耀,最丰富的一位。 祂是万有的主宰,祂不但有人所有的一切长处,就算我们所有的长处都集中起来,仍然无法也耶稣基督相比,因祂是全能的神。 虽然如此,祂却是能体恤我们的大祭司。
希伯来书的作者告诉我们:“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祂没有犯罪。” 这一位全能的神,曾经成为有血有肉的人;曾经历过我们所经历的,所以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 但是祂却能胜过一切罪恶的试探和人生的艰难,祂过的是完全得胜的生活。 在福音书里面,我们多次看见,耶稣基督的确是这一样的一位主!
一、收纳被遗弃的人(太8:1-4)
有一个长大麻风的,来拜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他的大麻风立刻就洁净了。
马太福音8章2-3节
犹太人的律法,长大麻风的一定要被隔离。 他必须蒙头散发,见到人的时候,要大声呼喊:“不洁净了! 不洁净了!” 好叫人能够避开,不致挨近他。 因为古时候大麻风是无法医治的疾病,把这些病人隔离,是最妥善的办法。 而这些被隔离的人麻风病人,渐渐就变成一群被社会遗弃的人,受人轻视,被看为受神咒诅或惩罚的人。 所以,一个长大麻风的人,不但肉体生病,精神上也有极大的痛苦。
这里记载的这个长大麻风的人,他对主耶稣的能力,有完全的信心;他是一个对于主耶稣是否肯怜恤像他这样一个被人遗弃、人所不耻,而且满身残疾的人,就没有什么把握了。 所以当他来到主面前的时候,只敢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 他相主必定能,却不敢相信不一定肯。 主耶稣立刻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 我们不要忘记,长大麻风的人,是样貌奇丑,使人不敢接近,更不敢触摸的;但主耶稣伸手摸他,好像摸一个没有长大麻风的人一样。
是否怕主耶稣不肯体恤你? 你是否觉得你这么不堪的罪人,得不到主耶稣的拯救呢? 你是整流器自认为是被人遗弃受人轻看的人? 在你的人生经历里面是否有过无法挽救的失败或错误,以致被人看作好像长大麻风的病人那样,不敢跟你接近? 这样的一个人,主耶稣肯不肯接近他呢? 肯不肯收容他呢? 祂肯! 祂会像对待圣经中那个长大麻风的人一样,伸手摸你,愿意与你接触;祂肯听你的祈祷,祂会赦免你的一切罪,洁净你一切的污秽,好像洁净这个长大麻风的人一样。
二、安定惊惶的心(可5:21-43)
耶稣听见所说的话,就对管会堂的说:“不要怕,只要信。”
马可福音5章36节
睚鲁是一个管会堂的人,当时会堂是犹太教的活动中心,管会堂的人并不是今天看守礼拜堂的人,而是犹太教中比较受人敬重的人,是从犹太教会堂的长老之中公推出来的。 所以,睚鲁在宗教上是一个被人尊敬的长老。 主耶稣在世时,犹太教的会堂都是法利赛人的文士的范围,那些人常常跟主耶稣作对。 只知道现在他的女儿生病快要死了,他来恳求耶稣救她。 主耶稣答应了他的请求,和他一同回家,许多人也跟着一同去。
但是在半途中有一件事打了岔:有一个女人,患十二年血漏,在好些医生的手里受了许多苦,也得不着医治。 她听见耶稣的事,就杂在众人中间,摸耶稣的衣裳,意思是说,我只摸祂的衣裳就必痊愈。 而她身漏的源头,果然立刻干了。 耶稣因为这女人的信心,便转过身来找她,要她在众人面前见证神的恩典。 这一阻延,他们到达睚鲁家中时,他的女儿已经死了。 有人来说:“你的女儿死了,何必还劳动先生呢?”
我们可以想像当时睚鲁的心情是何等难过。 眼看家里的人在那里乱嚷,大声的哭泣和哀号,他的情感必定更加伤痛。 想到路上的延误,会不会有埋怨耶稣的心呢? 正在这心乱如麻的时候,主耶稣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这是一句最适当的安慰和鼓励的话。 主耶稣完全了解睚鲁当时的心情,不但知道睚鲁有信心,也知道睚鲁的信心受到外面环境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实在需要坚固,需要主的话作他的把握。 所以主耶稣就在最适当的时候,对他说:“不要怕,只要信。”
我们也会有类似睚鲁那样的经验,在我们的人生里面,忽然遭遇一些挫折患难,使我们惊惶,不知所措? 让我们听主耶稣的话:“不要怕,只要信。” 祂既然答应睚鲁去救他的女儿,就不必理会祂是否会阻延,或者是否会有人在半路打岔。 只在信祂,倚赖祂,祂会按照祂自己的步骤和方法,将我们的祸患变成祝福,将我们的悲哀变成喜乐。
三、宽恕诚心悔改的人(约8:1-9)
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 去吧。 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约翰福音8章11节
有人将一个正在行淫的时候被捉拿的妇人带到耶稣面前,问祂该如何处置。 虽然他们捉拿这妇人的主要目的,是要叫耶稣感到为难;但对这妇人来说,当时的情形实在是非常尴尬,叫她羞愧得无地自容。 我们不知道这个妇人为什么堕落到这样的地步,是受人诱惑? 是意志不坚定? 还是有其他贪图? 但在这段经文的记载里面,我们可以看见这个妇人内心的惭愧和懊悔。 从她被捉拿到耶稣跟胶,直到那些捉拿她的人一个一个走开,在整个过程中,她没有讲过一句话。
如果一个我犯罪而没有知罪的感觉,他就不会觉得羞耻,他一定会反抗,会为自己抱不平而说话;但是这妇人始终不敢做声。 此外当那些人都走光之后,她仍然站在那里。 既然捉她的人都走了,她当然也可以离开,可见内心所期待的是主耶稣的宽恕,这种期待得到宽恕的态度,表明她是知罪认人。 所以主耶稣问她:“没有人定你的罪么?” 她说:“主啊,没有。” 耶稣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吧,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为什么在这许多捉拿妇人的人中间竟然没有一个人敢定她的罪,敢用石头打她呢? 因为事实上他们都和这妇人差不多,他们所以显得比别人强,只不过他们的痛处没有给别人抓住罢了! 但为什么主耶稣也不定这妇人的罪呢? 因为祂是乐意饶恕人的主。 人都是喜欢牢记别人的罪,又喜欢落井下石;但主耶稣是要拯救那些被罪所胜,却诚心悔改的人。
有时我们生活上,或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不管是有心或无心的错失,或是出于一时疏乎而有的过犯,或是无力抗拒罪恶的试探,而落在罪恶的罗网里面,只要一旦被人发现,就很难得到别人的饶恕。 对于不肯悔改的人,他固然不稀罕别人的饶恕;但对于许多偶然被过犯所胜的人,人的指责、批评和恶毒的定罪,常常是太严厉太苛刻,把有意悔改的人逼到绝境。
甚至好像这个淫妇,虽然行淫是一个错失,但实际上她是被人利用作为借口,来寻找耶稣的把柄。 到底这些人如何去捉拿这个淫妇? 他们既然有心窥伺,为什么不把那个男人一同捉拿? 我们甚至有理由怀疑,他们放走的男人可能是他们的同党,整个局面都是他们所布置的。 他们可能利用那男人来引诱这无知的妇人,然后把她拿住,作为试探耶稣,寻找把柄的一个机会。 这等人的用心,比那妇人的罪更大、更恶毒。
这不是说这被捉拿的妇人是无罪的。 但对于一丑恶的、羞耻的罪,较真纯忠厚的人,往往不太懂得如何隐藏;比较诡诈险恶的人,就很会粉饰、遮掩。 所以这世界甚至在犯罪的事情上也满了不公平的冤屈,因为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
有时我们也会陷入罪恶与错误,本业一心愿意悔改,却得不到别人的饶恕;甚至过度渲染,非常苛刻的批评,不让我们有回头的机会,以致我们自暴自弃呢? 在这种处境中的时候,我们的眼睛不用看人的脸,也不要理会别人的指责;只要谦卑到主耶稣基督跟前,祂肯饶恕我们。 正如祂对那妇人说:“我也不定你的罪,去罢! 从此不要再犯罪了。”
四、驱除惧怕(可6:45-52)
放心,是我……
马可福音6章50节
这句话,是主耶稣在海面上要走到门徒那里去的时候,急忙之中所讲的话。 根据马可福音的记载,当时主耶稣独自上山祷告,祂的门徒先坐船渡到伯赛大去。 因风不顺,摇橹甚苦,一直到夜里四更天,仍然在面与风浪挣扎。 耶稣祷告完了,就从海面走到门徒那里去。 门徒看见海面有人行走,以为是鬼怪,就叫喊起来。
那十二个与耶稣最亲密的门徒竟然把主耶稣当作鬼怪。 其实他们看见耶稣走到面前,应该大声赞美,应该得到平安和安慰;但是他们的反应刚好相反,因为他们的疲乏、慌乱、和海面的黑暗,叫他们的眼睛模糊,认不清主耶稣。 虽然如此,主耶稣并没有因此发怒;祂体恤他们的软弱,知道他们处境的艰难、肉体的疲乏。 他们与汹涌的波浪挣扎得太久,竟然对于黑暗中向他们走近的主耶稣所显出的超自然的能力,跟魔妖怪所行的邪术奇事,不能分辨清楚。 主耶稣并没有责怪他们的无知,更没有因这缘故离开他们? 反面立刻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并且上了他们的船,使风浪平静了。 注意在马可福音第三章,有人毁谤耶稣,说祂是靠鬼王别西卜赶鬼;主耶稣就责备他们,说他们犯了亵渎圣灵的罪,而永不得赦免。 但在这里虽然门徒误会耶稣是鬼怪,主耶稣并没有当他们是犯了什么不可赦免的罪。 主对他们的责备,是他们的小信。 (参太8)
有时我们人生的遭遇里,也好像一艘在黑夜波涛汹涌的海面上的船一样。 我们尽力应付,也只不过“摇橹甚苦”,船虽不至下沉,却也无法前进。 让我们紧记着,主耶稣并没有忘记我们。 就像当晚的情形那样,祂在“山上”为我们代祷,祂知道我们的处境到了怎样的地步,而且祂正在朝我们这边走过来。 不要把黑暗中的主的显现当作是鬼怪;不要困我们自己对祂的认识不够,而害怕祂不会接纳我们、帮助我们。 祂知道我们,比我们知道自己更清楚。
我们真正的问题,可能并非环境的恶劣,而是我们对祂的旨意和作为,信心不足,正如当时的门徒那样。 为什么主耶稣要独自上山,任由他们在海浪中挣扎这么久呢? 祂要他们学习信靠主的功课,在最适当的时候,祂的安慰、帮助就临到他们。 祂说:“你们放心,是我,不要怕。”
五、体贴入微(太17:24-27)
可以拿去给他们,作你我的税银。
马太福音17章27节
这一段以文记载,耶稣在迦百农的时候,有收丁税的人来见彼得,要向耶稣收税。 这些税可能是犹太人所谓“赎罪银”,而不是像我们今日的“所得税”。 根据出埃及记第三十章十一到十六节,以色列人中二十岁以外每人每年要交半舍客勒“赎罪银”,是用在事奉神方面,并不是给地上的政府用的。
当时耶稣先问彼得:“你的意思如何? 世上的君王,向谁徵收关税丁税? 是向自己的儿子呢? 是向外人呢?” 彼得说:“是向外人。” 耶稣说:’既然如此,儿子就可以免税了。 “其实赎罪银不过是一种象徵的数目,表明基督作了我们的赎价,求赎我们的生命。 这位至高神的儿子,降世为人,作我们生命的赎价,当然不需要交赎罪银。 但祂为了避免收税人因误会而绊倒,就命彼得去钓鱼,从先钓上来的鱼口得到一块钱,拿去作二人的税银。
注意马太福音第十七章最后一句:“作你我的税银”。
整段的记载并没有提及收丁税的人向彼得收丁税;不过按主耶稣与彼得谈论的结果,已经清楚表明主耶稣也必须交这些丁税,那么,自然彼得也应该交了。
全段记载也没有提到彼得曾经开口请求耶稣,在交税的时候也替他交上一份。 但主耶稣很自然地就顾虑到彼得这需要。 所以叫彼得去钓鱼,所得的并不是半舍客勒,而是一块钱,可作“你我的税银”。
在这里再一次看见主耶稣的体恤。 祂不会装作想不起来,要待彼得自己开口请求;是早就顾虑到他的需要。 祂不但将彼得交税这事看作是祂自己的事,还避免使他感到难以启齿的尴尬。 如果主耶稣这样体恤彼得,难道不会同样的体恤我们么? 得利所要做的就是顺从主的吩咐去钓鱼,钓鱼不仅得鱼,而且也得到可以交税的钱。 我们的主是何等体贴人微,善良而又宽厚呢!
六、为受屈者申辩(太26:6-13)
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的所行的。 作个记念。
马太福音26章13节
本段记载伯大尼的马利亚用香膏膏主耶稣的事迹,是新约圣经里最著名的事迹之一。 主耶稣自己称赞马利亚所作的,祂说:“她在我身上所作的,是一件美事。” 甚至说:“我实在告诉你们,普天之下,无论在什么地方传这福音,也要述说这女人的所行的,作个记念。”
但在当时马利用香膏膏主的时候,她首先得到的反应并不是人的称赞,而是人的责备。 当时责备她的人,不单是一个犹大,还有其他的门徒。 按约翰福音第十二章的记载,大概是犹大带头,说:“这香膏为什么不卖许多银子赒济穷人?” 然后其他门徒跟着说,因为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八节所说的“门徒”是众数的。
我们要注意当时的社会,女人的地位与男人有相当的距离。 一个女人所作的事,很容易被人看作没有什么价值。 现在马利亚用一斤极贵的真哪哒香膏来膏耶稣,到底这事有没有价值? 到底是否真的枉费呢? 到底她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到底她是一时冲动,不经过思想而做出这个轻率的举动呢? 马利亚有什么表示? 马利亚完全缄默。 但她的内心会不会因受责而交战、惶恐? 虽然她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是什么意思,但竟得不到一个人的了解,听到的都是责备的声音。 她所作的是极有属灵价值的事,竟然没有一个我欣赏。
对于这一位在属灵方面似乎孤立者的女人,主耶稣立刻为她申辩。 祂说:为什么难为这女人呢?” 听主耶稣的语气,他似乎看出门徒的责备含有要对付她的意味。 因为香膏已经倒出,不枉费也枉费了,已无法再来赒济穷人了。 何况这些钱并不是他们的,而是马利亚私人的储蓄,他们有什么理由支配别人的钱,要指定人家的钱要用做赒济穷人呢?
马利亚所作的是非常有意义、有深度的事;是预先为主安葬而作的。 虽然无人领会它的价值。 虽然马利亚自己没有要求耶稣为她申辩,但主耶稣自动为她申辩了,将她所作的事的属灵意义显明出来。
我们是否也经历过像马利亚的处境? 我们为着事奉基督、为了爱主,曾作了好些对神家大有益处,且是摸着神的心意的美事,却反面被看作幼稚、无知、没有属灵价值? 在我们自己方面,可能经过许多挣扎、付出很大代价、花许多的时间准备,然后为主做了。 而所得到的回应,竟然是人的轻视、讥笑、被视为愚昧、鲁莽! 这时候我们会不会因这严重的打击而灰心丧胆退后,甚至埋怨神呢?
我们应学习伯大尼的马利亚,默默无声。 我们也该有这样的信心:如果主耶稣能体谅马利亚,祂也一定体谅我们。 一定了解我们事奉的意义和价值。 如果祂欣赏马利亚所做的,祂也会欣赏我们所做的。
马利亚实在是一个有属灵智慧的女子。 她自己完全不作声,而且冷静地等待耶稣基督的评判。 因为有耶稣基督在他们中间,那些门徒就显得开口太快了。 为什么他们不先问问主耶稣的意见就开口批评呢? 马利亚不争辩,等于等待耶稣基督的判断。 如果她做得不以,做得无知,何必申辩? 如果她做的有属灵意义和价值,为什么不让耶稣基督来为她申辩? 主耶稣却明说她是为祂安葬预先做的。 换言之。 主耶稣告诉门徒们,她已经知道主耶稣必须受死,而且复活,此后,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 她所做的岂是枉费呢?
七、护救受因迫的人(约18:8-9)
耶稣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 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罢。
约翰福音18章8节
这句话是主耶稣被兵丁捉拿去钉在十字架的时候对那些兵讲的。 在我们读经的时候,可能只注意到犹大如何用亲嘴的暗号出卖耶稣,门徒怎样因看见耶稣被捉拿就一个一个的走了;而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关键:门徒们所以能够逃走,是因为主耶稣保护他们。
耶稣对士兵说:“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这句话听来好像含有请求的成份,其实主耶稣讲这话的进修,是带有很大的权威。 如果我们留心上下文,我们就知道这些兵丁完全听从主耶稣的话。 因为上文耶稣行了一个小小的神迹,显出了他的权威。 当犹大和兵站在耶稣面前的时候,耶稣只轻轻回答一句:“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 他们都是凶神恶煞、威武有力的壮士;耶稣既没有带刀,也不是一个武士,怎能叫这些倒下? 显然是主耶稣藉着祂的话所显的能力。 下文我们也看见彼得拔出刀来。 把大祭司的仆人砍了一刀,削掉他的右耳。 按照路加福音第二十二章五十一节的记载,耶稣立即摸那人的耳朵,把他医好。 这些事兵丁都看得清楚,并且亲身体验到。
这一位满有权威能力的主耶稣,如果真的要反抗,岂是这些兵丁所能捉拿呢? 虽然主耶稣这句话非常谦卑柔和,不像一句命令,反倒叫人觉得好像一个请求;但当祂讲出来的时候,这些兵丁马上就听从了。 这就是当时门徒能够自由逃散的缘故。
门徒并没有请求耶稣这样做,是主耶稣自己主动去保护他们;祂知道他们的软弱,他们还未到可以与祂一同受死的程度。 虽然彼得曾经发誓说,就是与祂同死,也不能不认他,但实际的情形怎样? 彼得后来在使女面前三次不认主。
显然当这些人来捉拿耶稣的时候,门徒心里都充满了恐惧。 他们既不是这些兵丁的对手,但碍于情面,又不好意思逃走。 既然是跟从主的人,这时若一走了之,如何向主交代? 耶稣明白门徒心里的恐惧和困难,所以祂对兵丁说:
“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 这话不单对兵讲,也让门徒知道:你们尽管走吧,我不怪你们,我知道你们应该离开。
主耶稣的确没有把握把难担的重担放在门徒身上。 虽然我们知道这些门徒后来都为主殉道,但存在还不是时候。 一方面他们还有神托付的工作要做,另一方面,他们的属灵生命还未达到可以为主殉道的程度。
所以,亲近的弟兄姊妹,我们不必为自己将来能否行完十架道路担心,也不用害怕会落在当时门徒那进退两难的处境。 主耶稣完全了解我们的情形,祂不单甘愿为我们上十字架,还顾念我们的软弱。
“就让这些人去吧!” 我们不要忽略在这句话里所流露的爱与体谅。 我们的软弱、胆怯,我们面对十字架苦难的时候,那种想要逃避的心情,和当时的门徒没有两样;但是有一天他们勇敢地基督摆上他们的性命,我们也可以同样地信任我们的主耶稣。 虽然我们承认现在我们还很软弱-,但我们应该满有信心地接受祂的引导和造就,好叫我们的灵性生命天天长大,从一个常常逃避十字架的弱者,转变成为面对十字架,勇敢前进的基督精兵。 如果这一群加利利的渔夫能够从软弱变成刚强,你我今天为什么不能? 使徒保罗对哥林多人说:“你们所遇见的试探,无非是人所能受的。 神是信实的,也不必叫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 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出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 (林前10:13)
圣经实际上还有许多的榜样,让我们看到耶稣基督的确是体恤我们的主。 希伯来书作者劝勉我们说:“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的,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来4:16)
有一首根据经节编成的短歌,正合本章题旨,选录如下!
压伤的芦苇,祂不折断;(赛42:3)
将残的灯火,祂不吹灭;(赛42:3)
耶稣肯体恤,祂是恩主。 (来4:15-16)
祂爱我到底,(约13:1)
创始成终。 (来12:2)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