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救恩
不是人人都坚强,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因此有些人有很多过犯弱点,但如果他们只是因软弱而跌倒,不是存心不轨,预谋犯罪,便无碍于他们得到洁净。事实上基督徒也为肉体的欲望所困扰,但他顽强抵抗,以致不受其辖制。虽然他不时跌倒,陷入罪恶过犯中,但只要他再次站起来,紧抓着基督,他便得到赦免,主不会叫“迷了路的羊被狼攫走,必会将它们寻回。”
正直忠心的基督徒理应相信自己的忠心,但他们从不以为或相信自己是忠心的,故此不断努力奋斗,务求保持和增加信心。好工人也是这样,永远都认为其技术仍有需要改善之处。但笨拙的工人却以为他们已达到最高境界,一切皆尽善尽美;正如犹太人一样,自以为精通十诫,但实际上既不知十诫为何物,也不加以尊重……
信心和盼望在很多方面都不同。第一方面是关乎一切事物所存在的主体:信心存在于人的悟性,盼望则存在于人的意志,二者是不能分开的,就好像施恩座上的两个基路伯一样。
第二方面与其职分有关:信心所担当的是写作、辨别和教导的职分,信心代表一个人所领略的知识,并亲自承认所领略的;至于盼望,它的职分是劝告、提醒、聆听、期待和容忍。
第三方面关乎客体:信心着眼于上帝的话或应许,即真理;盼望则着眼于圣经所应许的,即恩惠。
第四方面是次序的问题:信心先行,它在一切苦难不幸之前,也是生命的开始(希伯来书十一章);但随后的盼望则在患难中出现(罗马书五章)。
第五方面,基于矛盾性的原因:信心对抗的是错谬与异端,同时要对诸灵及各种教训加以试验识别;但盼望对抗的是患难麻烦,同时在邪恶的环境中期待美好的事物。
神学上的信心是智慧和深谋远虑,属于教义的问题;神学上的盼望是勇气和喜乐,关乎劝导的问题。信心是理性分析(dialctica),是谨慎和智慧的表现;盼望则是感性的领悟(rhetorica),是心灵的提升。有谋无勇是没有用的,而有信无望也同样一文不值,因为盼望可以忍受和克服不幸与邪恶。单有勇气却不明所以不过是鲁莽的表现,而有盼望无信心同样也不过是属灵的推断。信心是明白圣经的关键,是正确无误的、从传统中传承下来的圣经释义,正如先知传给门徒的教训。据说彼得每想起耶稣温柔的教导方式,便不禁流下眼泪。信心由一人传给另一人,始终在同一门派中流传不断。信心是上帝的恩赐,并非哲学家所说是一种品德。
世上每件事都是凭着盼望而做的。若非盼望谷粒会长大结出种子,农夫便一粒种子也不会撒;若非盼望生儿育女,便没有单身汉会结婚;若非盼望有利可图,商人便不会做生意。那么在追求永生和救恩的过程中,盼望所起的催促作用究竟有多大呢?
信心的本质是我们的意志;信心的表现是靠着上帝赋予我们的本能来抓紧基督;信心的最终目标和果子是要洁净内心,使我们成为上帝的儿女,且罪得赦免。
基督徒必须穿戴全副军装,打好基础,以上帝的道装备自己,好叫他一旦遇到别人要求他相信其他教义的时候,可以抵挡魔鬼的引诱,坚持和维护自己信仰。
我们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就好像儿子一出生便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人,不是靠儿子的功德,而是理所当然的事。但在承继财产之前,父亲要求儿子做某些事情,并答应送他一些礼物,希望他能更加乐意地去做。例如说:如果你做个好孩子,听从吩咐,努力读书,我便送你一件上好的外衣。或是说:到我这里来,我便给你一个苹果。父亲正是用此方法教导儿子勤奋工作;虽然所有的财产自然会归儿子所有,但父亲仍然会藉着答允给予儿子一些东西,而希望他更加乐意顺服地做那些无论如何需要做的事情。
上帝正是这样待我们,祂对我们爱护有加,用温柔亲切的话语与我们交谈,又应允赐给我们属灵和属世的福气。然而相信基督的人获得永生,纯粹是本着上帝所赐白白的恩典和慈悲,不是因为他们有什么优点或功德,也不是因为他们的道德怎么高。
我们教导教会和上帝子民时,应该告诉他们,上帝要求人遵祂吩咐有正直良好的德行;而不是依照教皇统治下的神父修士所教导的:由我们自作主张,抱着热心和善意去做便可以了。若如此,是不讨上帝喜悦的,基督说:“他们将人的吩咐当作道理教导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我们一定要教导人有良好的德行,要时常如此,以致称义的基本要义可以保持纯正,不受到歪曲。基督要求绝对的忠实,新娘只可以属于祂一人,祂万万不能容忍第三者的出现。
如果我们教导人说:只要祢们相信,便可得救,做什么也没关系;这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当人故意犯罪违反上帝命令时,他们的信心不是虚假便是装出来的,即或他们有正直无伪的信心,也会因此而黯然失色。虽然上帝把圣灵赐给信心坚定的人,但人若作恶违背良心,圣灵便会离开,大卫的例子正好说明这点。
有施则有受:这是很好的准则,人或贫或富,都是根据这个准则。我赖以持家者,也是这个准则。我不欲夸口,但很清楚每年送出什么东西给别人,即使我们尊敬的侯爵可以送给每人两千金币,也几乎不足以应付我家一年的开支。然而我虽然每年只得三百金币,但蒙上帝的祝福,这个数目已足够我使用。
奥地利有一个修道院,以前非常富有,本来乐于賙济穷人,致使富裕的环境一直得以保持,但当它一改乐善好施的作风时,便变得十分穷困,直至今日。不久前一个乞丐来到修道院要求救济不遂,于是问修道院为何不为了上帝的缘故而帮助他。看门的答道,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很贫困。乞丐便说,你们由富转贫的原因是:这个修道院本来有两兄弟,一个叫“施”(Date),一个叫“受”(Dabitur),你们赶走了那个叫“施”的,另外一个便自行离开了……
我们应该以施、借、卖这三种方式帮助邻舍。然而无人愿意施与,人人只懂得尽量搜刮;每个人都乐于偷取别人所有的,自己却一毛不拔,而且要收取高利才肯借贷给别人;无人肯出售东西给邻舍,若有暴利可牟则另当别论。结果那叫“受”的也离开了,于是我们好景不常,不再蒙主赐福。亲爱的,任何人若希望有所得着,必须有所施与,慷慨大方的人,永不会有所缺乏或一无所有。
世上根本找不到可以称为功德的行为,人是因为基督的应许才得到祂的赏赐。若侯爵对我说:你到宫庭来,我便给你一百金币;如果我去了宫庭,而且得到赏赐,这是因为侯爵的应许,而不是因为我前去宫庭。
祈祷:上帝啊,虽然罪恶已经破坏了祢在我们本性内的形象,但是恳求祢以耶稣的功劳遮盖我们的过犯,并视耶稣为救赎我们一切罪孽的主。奉耶稣宝贵的名求,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