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在我认识的所有人之中,陶恕博士是最值得称道的属灵之人。在我看来,他最大的恩赐就是拥有先知般的洞察力——他对《圣经》真理和他那个时代福音派教会的本质及处境,都有着极深刻的认识。有些人认为他过于严厉、过于冷漠,但他们对他仍然非常尊重;而在那些与他相熟的人看来,他却是一位谦和、慈爱的人。我想他一定是个孤独的人,但历史上那些属灵伟人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宣道会牧师威廉 ·布赖恩( William F. Bryan)
如果有人灵命枯干,仿佛苦行于干旱无水之地,而手边有一本陶恕的书,这人就有福了。说这话的人所想到的书,可能正是陶恕被公认为属灵经典的两部著作 ——《渴慕神》( The Pursuit of God)和《认识至圣者》( The Knowledge of the Holy);又或许,他想到的是陶恕名下林林总总共四十余本作品,有些是他自己生前所著,有些则是在他逝世之后,由后人搜集他的讲道记录及评论编撰而成的。陶恕已于1963年与世长辞,但他的属灵影响力仍在继续,他的作品供应着深切渴慕上帝之人的需要,令他们得到饱足。
许多人对陶恕的著作耳熟能详,却对作者的生平知之甚少。即使是在陶恕生前也是如此 ——虽然大部分人都很尊敬他,但与他相识和亲近的人并不多。他一直独来独往,这既是出于他的天性,也是他刻意为之。相对于周围的人群,他更愿意与上帝相交。他对上帝极其渴慕,并甘愿为此付上代价,正因如此,他才拥有如此超乎寻常的属灵能力,并为我们留下这么多流芳后世的著作。
艾登 ·威尔逊 ·陶恕( Aiden Wilson Tozer)1897年出生于拉何塞( La Jose,即现在的纽堡 [Newburg])。拉何塞位于宾夕法尼亚州西部的群山之中,是一个小村庄。陶恕的父亲是个农夫,他的名字是母亲取的,用的是她儿时好友的名字。但陶恕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字,一度宁愿采用缩写“A. W.”,后来则只喜欢用自己的姓“陶恕”。
陶恕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神学培训,但仍于1919年踏上了侍奉的道路。那是他信主的第五个年头,从此,他开始了在宣道会44年的服侍。在他侍奉的头31年(即1928年至1959年),他一直在芝加哥南城宣道会( Southside Alliance Church)担任牧师,表现不俗。他的工作包括牧养、写作、编辑,担任圣经大会讲员和教派领袖的职分,此外,他还是深得许多人信赖的属灵导师。
陶恕生前就已经被许多人当做20世纪的先知 ——当代基督教仿佛一艘在迷雾中航行的巨舰,陶恕则在船上奋力驱散迷雾、指明暗礁、纠正航向。当各种声音一起涌现、却都言之无物时,大家发现陶恕的大声疾呼正是来自上帝。陶恕有着敏锐的属灵直觉,他能发现错误、指出错误并抵制错误,他的行动总是及时而果断。他可以仅用寥寥数语就把别人错误的观点分析得很透彻。
无论是写作还是讲道,陶恕最愿意服侍的始终是那些渴慕上帝的人。他总是专注于最要紧的属灵真理,避免宗教上的夸夸其谈或陈词滥调。他也不关心时下的潮流。听过他讲道的人都会感到,那种与上帝亲密相交的感觉在心头萦绕不去。
陶恕的一项重要公开事工,就是担任宣道会的官方出版物《宣道周刊》( Alliance Weekly)的主编。《宣道周刊》后更名为《宣道见证》( Alliance Witness),之后又再次更名为《宣道生活》( Alliance Life)。在陶恕的带领下,《宣道周刊》的订阅量倍增。与此同时,陶恕也成了宣道会的发言人。我们也可以说他是在面向整个福音派教会说话,因为在这本杂志的读者群中,非宣道会的读者更多。
陶恕真正的力量来源是祷告。人们经常评价他是一个祷告的人。陶恕的全部讲道和文章,都是靠着他火热的祷告得到灵感。他祷告时一有收获,就马上写出讲章、文章、评论,或者以写书的方式和大家分享。
陶恕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杰出的辩才,他的语言十分生动,而且充满能力。他总是花很长时间精心预备讲章,他的讲道不仅寓意精深,而且气势恢宏。他懂得如何使语言简短、准确、深入心灵,虽然他的嗓音并不洪亮,但是他的信息能穿透灵魂,令人毕生难忘。
陶恕的写作态度异常认真,因此能写出经典的作品。他在表达风格和力度上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因此他的作品长期以来都深深吸引着读者。
在陶恕的晚年( 1951-1959),慕迪圣经学院( Moody Bible Institure)在芝加哥的广播电台录制了一档节目,名为《牧师演讲》( Talks from a pastor’s study),内容是陶恕在芝加哥南城宣道会的讲道,每周播出一次。节目开播以后,陶恕就经常受邀到芝加哥地区的各个神学院演讲,这项侍奉令他感到特别开心。
陶恕在侍奉中不断呼吁福音派基督徒归正,回到《圣经》的立场上来,因为这才能表明教会忠心于基督和上帝的道。他在分析经文或讲解《圣经》真理时,总是呼吁信徒在属灵生活中作出必要的决定。
最让陶恕担忧的是,在他那个时代,有一些挂名基督徒缺乏真正的属灵生命。他认为之所以会存在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教会领袖在开展事工的时候过于急躁,结果反而令人们无法更深、更快地认识上帝 ——多数教会都忙于搞各种肤浅的活动,没有引人真正认识上帝。认识上帝才是最重要的,但信徒没有留出空间来默想和思考这些属灵的事。陶恕认为,信徒必须培养独处和安静的习惯,敬虔的心态是认识上帝、了解上帝并与他越来越亲密的秘诀,亲近神也是信徒一生中最重要的事。
陶恕的信息不仅深刻,而且极富幽默感,这使得他直指人心的信息平添了一份灵气。在那个时代,许多人觉得他诚实、质朴,非常风趣,可以与笑星威尔 ·罗杰斯( Will Rogers)媲美。人们认为这可能与他青少年时代成长在宾夕法尼亚的乡村有关。陶恕并不古板,他会借用俚语、调侃和嘲讽增强他的表达效果。不过,他那些风趣的笑话通常都是现场的即兴发挥,因此在文章和著作中较少体现,这对他的读者来说未免有些遗憾。
陶恕对上帝的敏感充分体现在日常的敬拜生活中,他把操练与神同在视为生活的重中之重。“与神同在”这个词是陶恕从他钟爱的作家、17世纪神秘主义者劳伦斯弟兄( Brother Lawrence)的著作中借用过来的。他也把这种操练方式应用在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中。有一次,他这样写道:“我发觉上帝实在是既亲切又慷慨,无论怎样,与他同在都是件放松的事。”耶稣基督的慈爱和恩典经常令陶恕感到惊喜万分。
如果不明白陶恕对上帝的渴慕,我们就无法明白他的生平和事工。他曾经写道:“不源于敬拜的服侍毫无意义,到了神来验收的日子,我们就会知道那些只是草木禾秸。”
陶恕经过反复推敲,得出了他对敬拜的理解,并将此作为他一切侍奉的主导原则。他曾一反往日文风,用一个很长的长句说明他对敬拜的理解: “当你与亘古之奥妙的那一位同在时,你会体验到他所配得的尊崇与威严,令人赞叹的奇妙和无法抗拒的慈爱,哲学家称这位至高者为‘第一推动力’( First Cause),但我们称他为天父 ——敬拜就是用心去体会这种谦卑却又喜乐的感受,并用合宜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正是激励陶恕一生的动力。
对上帝的渴慕促使他展开对基督教神秘主义者的研究。这些人对上帝的认识以及他们对上帝全心全意的爱都深深吸引着陶恕。他发觉自己似乎与他们心灵相通,于是如饥似渴地研读他们的作品,希望能回应这些问题:他们对于上帝究竟知道多少?他们是怎么知道的?在陶恕的思想里,寻求通往上帝的道路是最为重要的。他发觉自己完全可以理解这些人的挣扎与得胜 ——直到某一天,人们开始将他与他们归为一类。对此,陶恕不以为忤,反倒欣然接受。
随着年月流逝,陶恕罗列出的“上帝的朋友”的名单也越来越长。他最大的乐趣莫过于使被人遗忘的敬虔作家重见天日。他喜欢把自己最新发现的神秘主义者介绍给朋友们,而且让更多的公众认识这些人。
陶恕并非完人,他也有他的问题。倾向于离群索居的性格,再加上紧凑的日程安排,使得他较少有时间陪伴妻儿。他是个牧师,却极少花时间在信徒的个人牧养上,或许是缺乏这方面的兴趣,所以他就把这些工作扔给了其他人。有时,当他揭穿别人的虚伪或骄傲时,难免会伤害到他们。当然,他并不是故意要惹恼他们,他为人也并不刻薄,但他还是经常因为这类事情而向人赔罪。
终其一生,陶恕都对他的主保持忠心,当他的侍奉生涯临近终结之时,他曾要求教会为他个人的挣扎祷告。他请求说:“出于我们这一时代的需要,请为我祷告,使我甘愿为我所追求的灵命高度摆上自己,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 在20世纪40年代早期的福音派运动中,陶恕是一颗新星,虽然知名度不高,但势头很足。从那时起他就为宣道会的官方刊物《宣道周刊》撰写文章,并取得了良好的反响。杂志为此邀他开辟专栏,名为“陶恕心得”( Tozer-Grams),从此以后,他连续5年每周都发表一篇专栏文章。陶恕的文章虽然很短,但内容发人深省,有时还很幽默,在宣道会内部常被人津津乐道。蒙宣道会准许,我们在每章的结尾都会选摘“陶恕心得”专栏短文中的一些片段,以飨读者。
• 我很喜欢教堂里的管风琴。当新派牧师在讲台上炫耀他渊博的学识和对上帝的怀疑时,我总是津津有味地数着风琴管,想象“调音台”后面究竟是谁的手在操控一切。
• 塞缪尔 ·博格斯( Samuel Boggs)是国际基甸会( The Gideons)主席,他生前是位好讲员。他的一篇讲章非常发人深省,题目是《无名的门徒》,讲的都是《圣经》中默默无名的英雄儿女。多么荣耀的群体啊!虽然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是他们的事迹得以流芳百世。
• 在从不打盹也从不忘事的至圣者那里,有着另一卷书,那些无名英雄的名字和事迹都在其上记着呢。默默无名而事迹永存,总好过鼎鼎大名却一事无成。
• 有些人养成了坏习惯,每当读《圣经》遇到不懂的地方,就立刻跑去问人。这种习惯很危险,这样的人早晚吃大亏。我没有轻看教导恩赐的重要性,但我也要警告你们,这种盲信别人的习惯不可取——就算你们相信的是好人,也是如此。其实只要花几分钟恳切祷告,你所得到的亮光往往就能胜过读一小时解经书。最好的方法是先求问上帝这些经文的含义,再去请教有教导恩赐的人,他们可能会在经文中发现一些你所忽略的细节。
[1]译注:威尔·罗杰斯(1879-1935),美国著名笑星、社会评论家、牛仔。
[2]译注:英文pipe organ意为管风琴,但亦可解作“发出响声的生物器官”,陶恕以这个词的双关含义暗指教会中的讲员,而“风琴管”一词英文为pipe,亦可解作“大声强调”,暗讽某些新派讲员语气过于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