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个人传记 > 陶恕传

第六章 新手牧师

陶恕是真正的当代先知,他不惧怕任何个人或团体,讲道时直指听众的良知和意愿。可能有人读他发表在《宣道周刊》和其他媒体上的评论时,觉得他很喜欢在写作中“指摘别人”。但如果你总结他那些犀利的评论和观点,会发现他常常是对的。

——罗伯特·库克博士(Dr.Robert A.Cook)

陶恕从弗吉尼亚州西部的摩根敦转往俄亥俄州托莱多市(Toledo)的南城宣道会,并在那里一直侍奉到1924年。他继续参与社区的传福音工作,并经常受邀在别的教会讲道。当地十分流行举办暑期圣经大会,陶恕经常在这样的聚会中向年轻人传福音。陶恕在托莱多侍奉的日子很短暂,这期间最重要的事件可能是他父亲的来访。父亲留给陶恕的印象并不是特别完美。雅各是位严父,陶恕从小到大不知挨过父亲多少揍。而且,在陶恕的少年时代,父亲因焦虑症而长期住院,无力养家,这给家里人——特别是他的太太、陶恕的母亲——带来很大的压力。

陶恕曾先后向母亲和其他家人传福音,他们也都信了主,但雅各始终游离在救恩之外。这次来托莱多,雅各去听了陶恕的讲道,不料竟大受震动,接受了福音。聚会结束时,陶恕邀请愿意信主的人走到台前,在众人面前公开接受耶稣基督做救主。

他父亲从座上站起,走到前面,跪倒在地,将他的生命交托给了耶稣基督。雅各的生命立即有了很大变化,从那时起,他不再一样了。陶恕的妹妹记得,打那之后,父亲的嘴里经常哼唱着圣诗,他最喜欢的圣诗就是《当点名时》(When the Roll is Called Up Yonder)。几年之后,他的葬礼上就用了这首圣诗。1924年12月是陶恕重要的人生里程碑,自此,他在印第安纳州的印第安纳波利斯宣道会开始了为期四年的侍奉。这家教会与邻近的另一家宣道会合作,出版了一份月刊。

该刊1925年1月发布了关于这位新任牧师的消息:

本教会对艾登·威尔逊·陶恕牧师发出牧会邀请,他本人已欣然接受。陶恕已履任本教会的新任牧师,并于12月7日的主日上午首次在教会证道。陶恕牧师虽然年轻,但信仰成熟,极有智慧,符合传道人的“三重素养”要求,即拥有圣灵内住的能力、熟悉《圣经》知识、能够有力地传讲属灵信息。地区监督哈利·舒曼牧师和本教会前任牧师罗伯特·格林沃尔德(Albert Greenwald)均极力推荐。教会治理委员会认为,陶恕牧师能来我教会牧会,实属我教会之荣幸。

这段文字既可能是教会秘书认真琢磨出来的文稿,也可能是牧者委员会(pulpit committee)的主席如释重负之后写的。

当然,无论如何,这真实地反映了教会会友的心声:他们由衷喜爱这位理性、思想深刻的年轻牧师。在牧养印第安纳波利斯教会之前,陶恕侍奉的都是小型教会。他的工作重点是向社区中未信主的群众传福音,因此他多数讲道都是布道性质的。那时,他的榜样是保罗·雷德(Paul Rader)。雷德是20世纪初非常活跃的布道家,接替宣信博士担任宣道会的主席。陶恕在不同场合听过雷德的布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接过了雷德传福音的负担,也学习了雷德独特的讲道风格。

但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教会和他之前侍奉的教会不同。这个教会已经颇具规模,会众期待从牧师每周的讲道中得到牧养。因此陶恕必须钻研《圣经》,向上帝敞开自己,才能与会众分享上帝的丰盛。陶恕仍然会接到邀请去别的地方讲道,但是渐渐地人们要求他主日讲道的题目不再是布道性质的,或者仅仅是针对年轻人的,而是关于《圣经》的教导。因此,他事工的重心开始转变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是非变不可了。

在印第安纳波利斯,陶恕信主之后养成的努力学习的好习惯开始有了回报。当时还没有发明收音机,电视机更是连想都不敢想的,所以,陶恕把工作之余的时间都用在了寻求上帝上。他认为,亲自认识上帝而得到的知识是其他东西都无法取代的。在其他方面,他也同样认为应该努力取得第一手的知识。陶恕有着难以满足的求知欲,他自创了一套学习方法,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他渊博的学识都是从阅读中获得的。

书虫

现在还有人记得,陶恕那时是图书馆的常客。每逢周一和周三,人们总会看见陶恕抱着一大堆书去图书馆。他要先把这些书还了,然后再借同样多的书回家。教会会友到这个年轻牧师家里拜访时,他总是猫在二楼啃书。当时的一位会友说:“你就算把房子拆了,陶恕也不知道。”陶恕对于祷告和学习是如此投入,以至于有人开始为他担心,担心他追求上帝勤勉过度,会把整个人搞垮。雷蒙德·麦卡菲(Raymond McAfee)多年担任陶恕的助理牧师,他记得陶恕曾向他讲述过这些早年的经历。当时宣道会有些与他同龄的牧师觉得他陷得太深了,还经常为此批评他。麦卡菲说:“每当提起这段往事,陶恕总是会笑着说:‘现在他们肯听我讲道了吧?’”陶恕有个与众不同的能力,就是能够快速消化读书所得到的知识。

他不仅爱阅读,还爱思考。他经常提出忠告说:“用在思考上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是用在阅读上的10倍。”这正是他一辈子身体力行的功课——独立思考,并得出不受其他人干扰的结论。在谈到他那段时期的侍奉时,当年的一位会友表示:“陶恕15分钟的讲道中所含的信息,比许多讲员1小时的讲道还要丰富。”

虽然陶恕事工的重心有所转移,但不代表他放弃了早年对福音布道的热爱。他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发现了许多传福音的机会。陶恕和邻近宣道会的牧师弗兰克·米勒(Frank Bertram Miller)经常一起在工厂午休的时间举办露天布道会。对于两位年轻的牧师来说,这是很好的锻炼。许多工人喜欢在他们讲道的时候瞎起哄,提出一些刁钻古怪的问题,想让他们下不来台。刚开展这项事工时,陶恕碰到这种情况会有些慌乱,但他经常可以急中生智,控制住场面。

几次下来,他发现自己其实很喜欢这样的辩论,并且每个棘手的问题他几乎都能应答如流。在印第安纳波利斯的年月里,陶恕受被人称为“老爸牧师”的爱德华·怀特塞德(EdwardD.Whiteside)的影响越来越深。怀特塞德牧师极大地献身于祷告——他不是以讲道闻名,而是以祷告为人所知,被称为“匹兹堡的祈祷者”。怀特塞德牧师培养了大批的年轻人,把他们差派到宾夕法尼亚州的西南部地区建立教会。回过头看,这位属灵伟人在当时的影响力实在是大得难以估量。怀特塞德的祷告生活对陶恕有很大的激励,他1927年8月8日离世后,陶恕用了整整一周哀悼这位属灵伟人。

印第安纳波利斯教会的现状迫使陶恕拓宽了讲道题材,使他的讲道有了长足的进步,并且很快因此声名鹊起。不仅如此,在这里侍奉还使他开始挑战写作。曾刊登他就任消息的教会月刊《生命之光》(The Light of Life),每次出刊时都会按惯例刊登一篇牧师的证道文章,这就要求陶恕将自己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为了这些文章,他煞费苦心,努力推敲,希望能使读者受到足够强烈的震撼。他在那段期间磨炼出的写作技巧,最终为他在基督教历史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初入文坛

很快,《生命之光》月刊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栏目——《陶恕心得》。这些精辟的短文取材于陶恕的讲道和他的研究成果。《陶恕心得》很快成为月刊上广受欢迎的栏目,甚至其他地区的教会和牧师也希望一睹为快,于是刊物的订阅量上升了。刊物大受欢迎后却招致了当地一些牧师的不满,他们认为这份刊物在与宣道会官方刊物《宣道周刊》竞争。在这场愚蠢的争议中,陶恕成了靶心,他因此更出名了。

印第安纳波利斯教会对陶恕的服侍反响非常热烈,而陶恕也期望有所报答。他是个有抱负的牧师,心气很高,一心希望为上帝做更大的事。他看到教会在稳定增长,心里很是高兴。那段时期他家里也在不断添丁,儿子已经生了好几个。陶恕很喜欢印第安纳波利斯的教会和会友,他以为自己会在这里侍奉一辈子。但陶恕在那里的侍奉并不总是风平浪静,他也经历到狂风大浪。陶恕回忆说,曾有一位“有钱没脑子”的人离开教会,并在街角另建了一座教堂:“他说他无意针对我,只是想要一个更大的、更有发展的教会。”

这人说这话,是在皮里阳秋地批评陶恕工作做得不到位,陶恕很难过。他后来自我检讨说:“我那时还太年轻,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事会发生在我头上,就到上帝面前哭诉。”上帝引导陶恕去读《出埃及记》23章。在那段经文中,上帝应许以色列人,他将领他们到他预备的地方去。上帝对以色列人说:“我就向你的仇敌作仇敌,向你的敌人作敌人。”(出23∶22)但上帝又接着说:“我不在一年之内将他们从你面前撵出去……

我要渐渐地把他们从你面前撵出去,等到你的人数加多,承受那地为业。”(出23∶29-30)。上帝通过这段经文向他说话:“小子,要是我现在就把更大的侍奉交给你,你根本担不起,所以我要从你这里慢慢地拿走一些,不过将来我还会再慢慢地加添给你。”从那以后,陶恕发现,自己的事工开始渐渐增多。经过这次严酷的考验,他写出了《得着属灵能力的五个誓愿》(Five Vows for Spiritual Power)。那位有钱人殷切希望能建立一个有大发展的教会,后来怎么样了呢?“那家教会确实是在发展,”陶恕说,然后又加了一句,“是往地底下发展呢。”

陶恕心得···

牧师在主日讲道的时候应该保持平时的本色,而不是装腔作势。虽然他的讲道内容不能和日常交谈的内容一样,但讲道时的语气和举止应该一如平常。·除了祷告之外,可能没有任何教义比信心更引人关注了。同样,也没有任何教义比它更少被人了解。·我们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知道得太多了。

·现今的趋势就是,我们大量堆积各种互不相关的事实,却缺乏一个统一的理念给这些事实赋予意义。·那些小巧玲珑、精致优雅的文摘类杂志,总喜欢刊登《只要有梦想,就一定会实现》之类的文章,以激励大家的信心。结果大家读得多、见得少,从许多方面来看,这比愚昧更可恶。

·历史上的先知和宗教改革家是为数不多的有坚定信仰的人,他们极其专注于自己的事工,集中的精力为他们的生活平添了更多力量。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