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缺陷
社会感发展受阻或被扭曲,通常和心灵发展受阻有很大关系。抑制心灵发展的因素可能来自外界,比如经济条件、社会状况、种族、异常的家庭关系等,也可能来自孩子本身,比如生理缺陷。
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一个基础条件,就是人们必须有发育完全的、健康的身体。众所周知,有生理缺陷的孩子在面临人生问题时,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学说话慢的,学走路慢的,没有运动细胞的,智力发育缓慢的,都属于此列。这样的孩子行动迟缓,反应迟钝,动不动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伤害,这种伤害不只是身体上的,还有精神上的。这个世界不是为他们设计的,当然也不会给予他们多少温情。事实上,身体的残缺还会让他们陷入苦难的泥沼,难以逃脱。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生理缺陷的孩子,总是把自己放在人类社会基本规则的对立面,因为生活对他们并不友好。即使机会到了面前,这种孩子也很难抓住,他们总是犹豫不决,害怕这是一个陷阱。他们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想承担任何责任。他们对别人的轻视非常敏感,会无意识地夸大这种轻视。他们渴望光明,却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人生的阴暗面上,总给人一种犀利好斗的感觉。他们渴望他人的关爱,却只是索取,不懂回报。对普通人来说,责任是鼓舞他前进的动力,而对有生理缺陷的人来说,责任等同于无法战胜的困难。
他们仇视别人,仇视这个世界。没有人能够打破他们竖起来的高墙,走到他们身边,而且这堵高墙还会越来越厚。他们做每一件事都谨小慎微、犹豫不决,无法和他人、社会建立良好关系,处境因此总是越来越差。通常来说,天生残疾的孩子在困难中挣扎求生,其社会感的发展受到了严重阻碍,只想得到他人的认可,不喜欢和人合作。
不只生理缺陷会使人仇视世界,其实在社会压力和经济压力太大的时候,人也会有这种情绪。这种倾向很早就出现了。有生理缺陷的孩子两岁时,就会感觉到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总是争不过其他孩子,他心虚胆怯,再简单的游戏也无法充满信心。他越是焦躁急切,越是显露出不断的失败已经使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和被忽视感。
有些人生来就有些与众不同的特点,从他遮掩特性、培养共性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心灵发展的动向。以左撇子的孩子为例,有些孩子可能永远都不知道自己其实是左撇子,因为从出生的那一刻起,父母就精心地训练他使用右手(事实上,孩子是不是左撇子,在婴儿期就能发现,因为他的左手用得更多)。一开始,他因为右手太过笨拙而受到嘲笑或责备。迫于压力,他开始培养自己用右手的习惯和兴趣,用右手写字、画画。在生活中,左撇子比正常的孩子更擅长使用右手的情况,其实相当普遍。孩子发现自己是左撇子之后,一定会培养自己对右手的兴趣,通过努力练习,改变这种缺陷。这一过程发生的时间越早,他的能力和艺术天分越能得到有效的挖掘。战胜缺陷的过程,会激发他的斗志和野心。有时候,因为抗争得太过辛苦,他会很羡慕,或者说嫉妒那些正常的孩子,并由此产生出自卑心理。世界上还有什么敌人比自卑更难战胜呢?在困境中磨砺长大的孩子,也许会成为一个顽强的人,他长大之后,仍然有强烈的斗争精神。他一直在抗争,坚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差。这样的人比别人负担更重。
孩子在四五岁原型形成之后,开始以原型为基础,以奋斗、犯错、发展等方式形成自己的人生目标。每个孩子的目标都不一样,有的因为无法适应这个世界而渴望离开,有的想要成为画家。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克服自身的缺陷,孩子不知道,我们虽然可能知道,却往往没有用正确的方式跟他们解释清楚。
人们很容易把视线集中在自己的生理缺陷上,眼耳口鼻、心肝脾胃肾,总之,越是有缺陷的地方,越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有个例子刚好可以说明这种情况。有个45岁的中年男人,已经结婚成家了,事业也做得顺风顺水。他有哮喘病,可是很奇怪,每次都是下班回家后才发病。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在回家后发病,他解释说:“我和妻子性格不合,我是理想主义者,她是物质主义者。下班后,我想在家休息,她想出去赴宴社交,觉得我待在家里,不合群,总是数落我。我对此十分气恼,一生气,就觉得呼吸困难。”
生气可以引起很多生理变化,这位先生既没有胃痛,也没有头痛,而是觉得呼吸困难,为什么?因为呼吸困难最符合他的原型特征。他小时候被人用绳子绑过,由于身体弱,绳子又绑得太紧,他无力反抗,呼吸系统受到了一些影响。当时家里有个女仆对他很好,经常坐在他身边安慰他、照顾他,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他总觉得有人会一直陪他玩,有人照料他。毫无疑问,这种印象并不客观。他四岁的时候,那个女仆就嫁人离开了。他送她去车站时,哭得满眼是泪,还对母亲说过:“珊娜是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她走了,就没人爱我了。”
这位先生想要找到一个能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他身上,永远爱他、安慰他,让他感到快乐的人,这是他的原型所期待的理想目标。他直到成年,都在寻找这样一个人。他觉得呼吸困难,不是因为空气少,而是因为他的妻子没有一直陪在他身边安慰他,使他快乐。很明显,这样的人,他多半是找不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他想要控制环境,而他身体上的变化则是对这一期望的回应。换句话说,他不希望妻子去剧院、去拜访朋友,或者参加其他社交活动,这才产生了呼吸困难的情况。他用这种方式来满足自己控制妻子的欲望,来获得优越感。
表面上看,这位先生没有做错什么,无可指摘。可是他心里有强烈的控制欲,他想要控制别人,想要把妻子从现实主义者变成和他一样的理想主义者。
我们发现有视力障碍的人尤其喜欢用眼睛去看,他们甚至在看这方面产生了一些特殊的能力。比如著名作家古斯塔夫·弗赖塔格 [1] ,这位剧作家在文学创作领域有着非凡的成就,只是他眼睛不太好,有些散光。很多画家和诗人都有眼疾,但正是因为眼睛不好,他们才对需要看的事物格外有兴趣。弗赖塔格说过:“眼睛的异常,让我们不得不发挥、强化自己的想象能力。无论如何,我在想象中看到了比他人用眼睛看到的更加真实的世界。如此,视力上的缺陷反倒成就了我。当然,我也不知道这对我成为优秀作家到底有多大影响。”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很多天才都有一些生理缺陷,比如视力障碍、听力障碍等。类似的例子在历史资料中屡见不鲜。有些人是一只眼睛看不清,有些人是两只眼睛都看不清,有些天才几乎陷入全盲,却有着比常人更加敏锐的区分色彩、光影和线条的能力。
有些人对食物的话题格外敏感,经常和人说一些食物方面的事,比如自己或他人适合吃什么、喜欢吃什么等。他们比别人更喜欢这些话题的原因,可能是小时候吃错东西,也可能是母亲过度关爱,总和他们念叨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对身体有害,诸如此类的问题。他们一开始或许并不愿意,但日久天长的接触和磨炼,终于使他们成为一个在食物方面有丰富知识的人,最后不是成了美食家,就是成了厨师。
有些人肠胃不好,只能找其他东西来替代对食物的关注,比如金钱。于是,他们有的成了银行家,有的成了一看到钱就眼冒金光的吝啬鬼。他们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为了金钱奋斗不止。
现在我们来谈谈大脑和身体之间的联系。毫无疑问,这种联系一定是存在的。同样的缺陷可能会造成不同的结果,同一种不良的生活方式,可能是不同的生理缺陷造成的。生理缺陷只要经过妥善治疗,大多能够痊愈。可是很多悲惨后果最主要的推手,其实不是生理缺陷,而是患者的态度。正因如此,个体心理学家才会说:“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也没有绝对的生理缺陷,问题全都出在患者身上,出在他们对自己生理缺陷的坚持上。”并由此提出这样一个结论:培养拼搏精神的关键,是战胜原型中的自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