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主力的思维

7.給接下來要投資股票的人

危機與轉機只有毫釐之差

新的財富獲得方式正在增加。

二○一八年十一月,比特幣(Bitcoin)、以太幣(Ether)、瑞波幣(Ripple)等三大虛擬貨幣的市值合計約十七兆圓,雖然兩年前只有兩兆圓左右。

兩年內從兩兆圓成長為十七兆圓。

多出來的十五兆圓從哪裡來?

難道是有人憑空變出來嗎?

我舉一個比虛擬貨幣單純許多的例子,或許有點離題,但請各位思考一下。

 

假設有個人白手起家,開了一家公司,該公司市值將於十年後相當於現在的蘋果電腦,也就是一百兆圓左右。

那一百兆圓的價值從何而來?

難道也是從天下掉下來的禮物?

或許有人會對這種思考方式產生疑問,但這個想法的出發點基本上沒有錯。

因為其他貨幣或有價證券、房地產的市值,並不會因為多了一家一百兆圓的公司就減少一百兆圓。

從這個角度來說,經濟並非零和遊戲。換句話說,並不是正負相加(=和)為零。地球上的財富總額會不斷增加。

因為是現在,散戶才能一夜致富

那麼,財富不斷增加會有什麼結果呢?

我認為所謂的財富,是將人類拔河的狀態數值化。

千萬別以為只要不發生劇烈的通貨膨脹,導致貨幣貶值,自己擁有的資產就不會縮水。

只要虛擬貨幣等新的價值問世,自己擁有的資產就會自動縮水。

 

新價值問世時,即使其他貨幣或有價證券或房地產的帳面數字沒有顯而易見的變化,價值也會比以前少,等於實質上的稀釋。這麼一來,假設有人憑空變出來新的一百兆圓,帳面上的數字即使正確,也無法呈現出真實的狀態。

經濟成長會讓世人過得更好,但成長的速度沒有那麼快,說是只提升了消耗地球資源的速度也不為過。

經濟是相對的概念,而投資及交易正是相對中的相對概念。說穿了,我認為還是零和遊戲。

舉例來說,當整體股價下挫幾個百分點時,就算自己擁有的資產沒有變化,還是相對賺到了。

正因為如此,才說交易是互相搶奪金錢的遊戲。

 

財富總額不斷增加的同時,金錢的價值也不斷下跌。

在這個號稱有錢等於萬能的世界上,金錢的威力其實正在減弱。

聽到我這麼說,也有人會反駁:「哪有,正好相反吧?」

請各位思考一下。

在現代社會裡,像我這種個人投資者要賺到幾百億圓,不再是不可能任務。

事實上,每個人光靠自己的力量就能賺到錢。

以前又如何呢?

明治、大正時代的個人,根本不可能與財閥對抗,巨額的金錢等於絕對的權力,小蝦米如果想對抗大鯨魚,除非成為新興宗教的教主之類的,總之背後一定需要政治的助力。

我在〈4.職業是專職操盤手〉這章說過「我沒打算蓋一座製鐵廠」,如果在明治或大正時代,就算是財閥,倘若沒有國家級預算,也蓋不了製鐵廠。如果國家再窮一點,就算傾全國之力也無法成立製鐵廠。換句話說,這種國家就算想富國強兵也無能為力。

簡單來說,國家的富強程度,取決於國家擁有的財富總額,國家多有錢,就代表國家多有力量。

近來稱以虛擬貨幣賺進億萬身家的人為「億圓戶」。

接下來這句話聽起來可能是有些輕浮的發言,但連我這種人都能賺大錢,這就是現代社會的變化。

這也象徵金錢的流動性變高,個人只要花上幾年時間,就能賺到以前相當於絕對權力的巨款。

另一方面,金錢的價值降低、沒有巨款就難以達成的事愈來愈少,也是不爭事實。正因為是這樣的時代,個人投資者才得以生存。

危機其實是轉機

二○一五年八月,中國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貶值,後來全球股市有段時間陷入混亂,媒體稱為「中國震撼」(The China Shock)。沒有投資股票的人,大概不明白我在說什麼,但我想跟大家聊聊當時我的事蹟。

當時我的確孤注一擲,還在網路論壇寫下「投入所有資產,搞不好會一無所有的我,是不是太衝動了?」的留言,但其實有點誇大其詞,事實上風險沒有那麼大。

人民幣貶值後,中國股價應聲暴跌,日經平均指數也跌了三~四百點,半天後即將開盤的美國股市同樣風聲鶴唳。

這時一般都會出現規避損失的避險賣盤,亦即美國股市一旦大幅走低,就先賣掉標普五百期貨、道瓊期貨或納斯達克綜合指數期貨,以達到規避損失目的。尤其在成交量特別低的時段,基於恐懼心理,具有超賣傾向。因此這時我也做好準備,假設規避損失的賣盤將在美國股市開盤前一刻來到最大。過去幾乎都是這樣,所以我賭日本這次大概會有一半機率發生同樣狀況。

因為我不久前才賣掉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所以得先買回來才行。

大公司不想承受可能害公司倒閉的巨大損失,具有一看苗頭不對,就先縮小損失範圍的習慣,因此這時會機械化的開始賣掉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這正是我買回的時機。

同樣基於害怕暴跌的心理,日經二二五指數期貨選擇權也出現驚人的價格,平常頂多一圓的東西,這時居然飆漲到一百零五圓,單從計算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就算這個價格只出現三分鐘左右,依舊引起瘋狂大甩賣,一路賣到只剩下六十圓。

這時我賣出相當於為暴跌買保險的賣權。

萬一真的暴跌會損失慘重。就像保險有滿期日一樣,賣權的到期日為三天後或四天後,萬一原本一萬六千點的日經平均指數到時跌破一萬點,將會面臨傾家蕩產的損失,所以我才寫下「搞不好會一無所有」的留言。

話雖如此,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大的風險。

說穿了,其實是因為有所謂跌停板的制度,股價不可能一口氣跌到底。而且在日經平均指數的結構上,除非不斷出現企業價值歸零的公司,否則股價不可能一口氣跌得那麼慘。

單從理論上來說,萬一個股全面跌停,日經平均指數會跌到一萬左右,所以並不是完全沒有賠到傾家蕩產的可能性,可是除非一半以上公司同時破產,否則不大可能全部跌停。除非好幾顆大型炸彈同時在日本引爆,否則不大可能有一半的公司瞬間同時破產。要是發生規模這麼大的災難,就算有再多錢,日圓的價值也會暴跌,所以這時候損失再大都無所謂了。

心生恐懼時,人容易變得短視,做出愚蠢的事。

正因為能冷靜看盤,我才會賺這麼多錢。

當時我正和平常一起吃喝玩樂的投資朋友喝酒,看到股價波動,覺得「有賺頭」,於是我坐立難安,一刻也等不了,草草知會朋友一聲就回家,操作完一大波,才又回去喝酒。

其他朋友則利用手機操作,很多人因此賺了好幾百萬圓。我則是趁中國震撼一共賺了將近二十三億圓(包含未實現損益一度來到四十億圓),還被財經媒體「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寫成網路新聞,標題是〈神祕的三十六歲當沖客預測神準!淨賺四十億圓〉,還上了日本雅虎新聞頭條。

一天賠掉六億圓

危機與轉機只有毫釐之差。

與其說是毫釐之差,不如說是互為表裡還比較貼切。

景氣變差、人心惶惶⋯⋯像這種動盪不安的時候,反而是大賺一筆的好機會,但同時也可能賠到傾家蕩產。

前面分享的都是賺錢經驗,但投資一定有風險。

我也想和各位聊聊我賠得很慘的經驗。

事情發生在二○○八年。

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一路下跌,市場上出現年利率約百分之十五的商品。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真的已經跌到谷底了。

有很多不動產本身雖然有些破舊,但是加上公司的價值還是比售價高的商品,看起來確實很便宜。

於是我買了將近十八億圓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

當時我的總資產不到五十億圓,雖然不到一半,卻也投入相當多的金額。對於以當沖為主要操作手法的我而言,是很罕見從中長期角度出發的投資。

根據我的計算,每年應該能領到一億幾千萬圓的紅利,也算準了價格會上漲,自以為是筆聰明交易。

請容我帶大家簡單的回顧一下當時的狀況。

泡沫經濟崩潰後的一九九○年代,苦於打消呆帳的企業及金融機構接二連三處分自家資產,結果掀起不動產證券化的風潮,於二○○一年成立了 J-REIT(不動產投資信託),不動產於二○○六年開始泡沫化。

然而到了二○○七年,價格開始下跌,同時發生次貸問題,各國一口氣抽回流入日本的資金。

二○○八年九月的雷曼風暴是壓垮駱駝最後一根稻草,金融機構緊縮銀根,各大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全都陷入周轉不靈困境。

危機即轉機!

從底部撿便宜,等到大幅上漲再賣掉是最簡單的投資方法,問題是這世界可沒這麼簡單。

從底部撿便宜是很簡單,可公司一旦破產,別說是底部,根本是血本無歸。

我就買在那個時期,雷曼風暴隔月的二○○八年十月,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新城住宅投資」(New City Residence)宣布破產,成為全球第一家破產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公司。

自此,盤賣大舉出籠,當時我雖然覺得苗頭不對,卻沒有想到要跑快一點。

聽到新城住宅投資破產的新聞時,一想到第二天會有多大的損失,就害我拉肚子,晚餐也吃不下。平常就算賠再多錢,也不至於吃不下晚飯,可見當時肉體受到的打擊可謂史上最深刻。

第二天,我持有的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有一大半都跌停了,加上其他房地產相關個股,最終損失六億圓左右。

五十億中的六億圓,看起來似乎也不算一敗塗地,但一次損失好幾億的打擊還是很沉重。

這是令我永生難忘的失敗經驗。

明明更早之前在活力門事件中慘賠五億圓都不當一回事,因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賠錢時卻讓肉體受到超乎想像的打擊。

如前所述,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並不是我平常習慣的交易,在無法發揮自己長處的領域賠錢、沒有想清楚就出手的後悔也造成精神上的壓力,演變成對肉體的傷害。

活力門事件讓我損失五億

活力門事件發生在二○○六年一月。

當時日經平均指數持續上漲,大家都以為泡沫經濟又要再來一波了。新興股不斷創下上市以來的最高價位,可說是每個人都買了許多看起來很有搞頭的股票以增加資產的時期。

我也不例外。堀江貴文被捕時,我還持有二十七萬股的活力門股票(活力門曾經以一股分成一百股的比例分割股票,所以二十七萬股其實沒有很多),但是看到活力門遭警方強制搜查的新聞還是嚇了一大跳,心想終於出事了。

活力門一開盤就跌停鎖死,完全沒有打開過。我還有其他關係企業的股票,所以損失慘重,但這也無可奈何。

不要去想損失,只要思考接下來該怎麼翻身就好。

堀江被捕並不代表活力門這家公司會憑空消失,資產還是很雄厚,身為入口網站的功能也還健在,我認為「這是絕佳買點」,反而大量買進。

遭到警方強制搜查的新聞曝光前,活力門的股價為六九六圓,後來連續跌停六個營業日,第七個營業日終於打開跌停,股價為一五五圓。

當時我的資產大約有二十八億圓,投入其中的十九億圓,買進跌到剩一百多圓的活力門股票。

我預測應該能站回三百圓,殊不知完全爬不起來。而且還在繼續下探,心想這樣不行,所以當天就停損了。

雖然也有搶反彈的買單進場,但顯然還是擔心會被強制下市而認賠殺出的人多得多。

我也做好大概要賠五億圓的心理準備開始停損,賣出最後一張股票時,剛好賠掉五億圓。雖然我也覺得這跤跌得不輕,但是損失這麼慘烈,反而神清氣爽。當我告訴老婆:「我今天賠了五億圓。」老婆也只是笑笑的說:「哎呀呀。」

當天晚上早就約好要跟朋友打麻將,所以我在網路論壇留下「呦!老子是損五億」的留言就去打麻將了,還打得挺開心的。

「呦!老子是損五億」,是模仿漫畫《七龍珠》的經典台詞「呦!老子是孫悟空」1。因為想到這句台詞,令我覺得似乎可以讓損失掉五億圓的心情稍微輕鬆一點。

快的人永遠快,慢的人永遠慢

投資分成攻擊型與防守型。

能賺到億萬身家的人多半是攻擊型,總之是一看到獵物就會撲上去抓住。

我當然也會發動猛烈攻擊,但是硬要說的話還是屬於防守型,總是一面停損,一面伺機而動。

以格鬥遊戲來說,就是邊防守邊一點一滴的被對手蠶食鯨吞,但最後總能以大絕招扳倒對手的類型。

例如 J-Com 股票錯帳事件時,我陸續在電腦開了好幾個視窗,各買五百股,自己試過沒問題以後,才在聊天室寫下「這是下錯單,可以買」的留言。

那時也有人學我買,但是看到排山倒海的賣盤,嚇到不敢買的人也在所多有。

當然也有人比我早買。因為我先花二十秒檢查 J-Com 的已發行股數,從看到消息到開始買,中間花了三十五秒左右。卻也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車再說。

有趣的是,當時採取的行動一直影響到後來。

當時沒買的人,幾乎都無法在投資的世界活下去。

即使能僥倖存活,也會繼續以防守的態度投資。

反之,比我買得更早的人,也都比我先買進比特幣。

人的操作手法沒那麼容易改變。

快的人永遠快,慢的人永遠慢。

動作快的人比較適合投資。

我所謂的快,並不是指腦筋轉得快,而是行動快人一步。

有個比我更早買進 J-Com 股票,也比我更早買進比特幣的人使用各式各樣的看盤工具,因為自己不會寫程式,甚至雇用程式設計師替他寫,還在美國及香港開設海外戶頭,在當地成立法人,去當地操作。法人本身沒賺到多少錢,但依舊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傢伙也太投入了吧。」

總之,他的行動比誰都快,也比誰都有幹勁。

這個人叫三空。我們曾經一起受邀參加《笑笑也可以!》這個節目,我戴著面具,他露出真面目解說。他現在回故鄉當議員,因為長相端正、又喜歡說話,看準演藝圈好像還沒有熟悉行情的人,在交易賺不到錢的時候,就開始思考能不能當藝人。

他後來也說:「政治活動愈來愈有趣了。」

不知為何,有很多從個人投資者變成政治家的例子。

三空另當別論,但有些我覺得這傢伙只會賺錢但沒什麼品德的人,也從政了。

也會長期投資不景氣時虧損的公司

如果接下來要以五十~一百萬圓的預算開始投資股票,我認為可以先從IPO的當沖開始做起。

不妨採取購買波動率比較高的IPO個股,苗頭不對的話立刻停損,在上漲的過程中抱住的當沖模式。

例如東京地下鐵這種類似國營企業的IPO是以抽籤配股,但是中籤率頗高,所以先申購再說。在一般情況下,IPO通常一掛牌就會大漲,再拿從這種股賺到的錢做為投資資金。

只是,以當沖來說,一見股價波動的苗頭不對,就必須立刻停損。上班族還要工作,很難三番兩次躲進廁所用手機操作。但是機會到處都有,可以讓資金快速成長的機會就像寶物一樣,沉睡在各個角落。

假如預算超過兩千萬圓,除了IPO當沖以外,也可以加入其他的投資標的。

隨著預算增加,資產增加的速度會變慢。

若想有效率的讓資產一年增加十倍,除非承受相當大的風險,否則難以辦到。但只要目標別訂得那麼高,要達成目標其實沒那麼難。

「我不大想做功課,但又想賺錢」的人,可以對不景氣時虧損的公司進行長期投資。

不能是勉強損益兩平的公司,而是要找由盈轉虧的公司。

景氣一旦好轉,那種公司就會出現盈餘,股價很可能扶搖直上。不過,萬一倒閉則血本無歸,所以要選擇不會倒閉的公司。

科技泡沫破掉後或發生雷曼風暴時,證券公司的分析師都說:「業績也不好,現在要賣掉。」這時如果買進而非賣出,就能賺錢。

發生次貸問題的二○○七年,市場上盛傳日本銀行是不是有一兆圓的次貸?會不會因為要認列呆帳損失認列到破產?但事後再回頭看,根本是絕佳買點。

重點在於不能錯過這一類的機會。

反之,景氣大好時,最好不要買。

景氣會循環,所以當股價整個上來,週刊雜誌紛紛製作投資特輯,分析師也勸進時,很可能已經沒有上漲空間了。

好像快要被強制下市的公司也是好標的。

舉個比較近的例子,像是JAL、東芝、東京電力等,這些公司眼看快要被投資人放棄,認為他們已經不行了。金融危機時的銀行也是相同的道理。

正因為如此,度過危機時可能會產生十倍或二十倍的獲利。

市場傾向於規避風險,一旦察覺到危險,就很容易超賣。

但我基本上不會買被政治因素左右的個股,因為我猜不到政客們在想什麼。

以JAL為例,不知道會不會有國家或日本企業再生支援機構等組織介入,所以我不會買。

我認為東芝或許可以逆勢買進,但當時整個市場景氣是好的,像這種時候我不想逆勢操作。倘若全球處於不景氣狀況,再加上市場盛傳「半導體公司很危險」的話,我想我就會買了。萬一變成那種狀況,東芝的股價應該會跌到四十圓或五十圓,一旦逃過倒閉命運,就能漲個幾倍、幾十倍,要是那樣就太好了。

一旦公司虧損,無力配股配息,被踢出東證一部指數,基金或東證股價指數連動型投資信託等法人就會狂賣股票,導致股價下跌。等到日後重回東證一部指數或被納入日經二二五,又會被買回去。

背負著變成壁紙的風險,購買險些下市的公司股票是一場豪賭。

為了在虛擬貨幣交易中勝出

 

接下來要從事投資的人,大概也會把比特幣等虛擬貨幣列入考慮。虛擬貨幣的買賣方法其實跟買賣股票、外匯、期貨大同小異。說穿了,凡是標上價格的東西,買賣心法都一樣。

亦即在上漲的時候買入、下跌的時候賣出。

不要在下跌的時候買進。

 

我最早對比特幣產生興趣,是在 Mt. Gox 交易所出事後。

二○一四年,發生大量比特幣存款從虛擬貨幣交易所 Mt. Gox 消失的事件。

最初的官方說法是伺服器受到攻擊,後來又傳出執行長涉嫌盜用公款遭逮捕,判決結果直到二○一八年都還沒出來。

這件事發生後,比特幣價格從一千美元一口氣下挫到一百五十美元,明明是交易所出問題,比特幣本身並沒有變化,但市場就是狂賣。

明明價值本身並沒有變化,光是氣氛就能大幅左右市場行情—能斬釘截鐵這麼說的時候,反而是好機會。

只可惜我當時找不到能用日幣簡單開戶的交易所,未能立刻下定決心進場。

後來價格又從二○一七年春天開始上漲。

當比特幣從十萬圓左右一路漲破二十萬圓,我認為接下來的上漲速度會愈來愈快,差不多可以買進了。

可是經我調查,就連當時日本國內最大規模的 bitFlyer 交易所,流動性也不高,相對於利潤的稅率又太高,一次要買幾千萬有實務上的困難,所以我這次又沒有進場。

自我開始玩股票以來,二○一七年是最泡沫的一年,我認為受到比特幣很大的影響。

二○一七年十月漲到七十萬圓,也能融資交易,心想這是增加獲利的良機,這次終於進場。在什麼都想嘗試的投資人中,我在虛擬貨幣這方面應該算是起步得非常晚。

最初先買一百個比特幣,每次上漲再買五十個,然後就這麼抱著,直到總額來到一億五千萬圓左右。

當我要賣的時候,bitFlyer 的融資交易變得很貴,相當於比特幣值的百分之二十六。明明是同樣的東西,價差未免也太大,於是我用融資交易賣掉,再買進現貨。

因為即使是相同的東西,一旦出現價差,大部分投資人皆無法冷靜的看待市場。換句話說,若能冷靜看待,就能創造出「優勢」。

以前就算是日經平均指數,期貨與現貨也有百分之五的乖離率。一旦洞察到這個現象,低買高賣,就能機械式的賺錢。

目前有種「套利」的作法是,運用演算法賣掉比較貴的金融商品、買進比較便宜的金融商品。但自從期貨與現貨變成考慮到配股配息率的理論值以後,波動幾乎沒有差別,所以基本上不再有套利空間。

我看過還可以套利時的報導,上頭寫著「造成日經平均指數暴跌的原因,只是杯弓蛇影的恐慌心理」。

由此可知當時只是隱約感覺到發生了什麼,足見當時的人都沒考慮到價差。

一旦比特幣的買賣費用或市值漲到現在的十倍、五十倍、一百倍,上述演算法逐漸為多數人所使用,於是形成有效率的市場。但是在那之前,大概誰也不會留意到。

另外,虛擬貨幣還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伺服器太脆弱,很容易當機。

不管是 bitFlyer 還是 Coincheck 或 Zaif ,交易所的伺服器一旦過於忙碌,就無法下單。這麼一來,價位的變動往往過於劇烈。從平穩交易的環境來看,其實還有待進步,但也正因為如此,才有可乘之機。

一旦新聞開始報導虛擬貨幣,一切就太遲了。

可以從新聞的深度預測股價的波動,但虛擬貨幣無法預測。

因為買的人都認為虛擬貨幣是新商品,不認為虛擬貨幣屬於任何一個市場。

結果很容易走極端,一旦認為會漲,買盤就會蜂擁而至,萬一覺得會跌,則不再會有買盤進場。

 

那麼要怎麼鑽伺服器的漏洞呢?

比特幣的幣值曾經一度超過兩百萬圓,到二○一八年卻開始不斷下跌,於是我預測跌破一百五十萬圓的時候,可能會發生很多自動停損(由系統以自動執行方式,強制賣出)的狀況,利用財務槓桿投資的人可能都被會自動停損。

bitFlyer 的伺服器很脆弱,暴跌時將無法下單。

我想買下因此被自動停損的所有比特幣,事先下好從一百二十萬圓分批一次買進一百比特幣的單。

要是能順利成交就好了,就算無法成交也可以取消。大約十天後, bitFlyer 真的無法下單了,我的買單陸續承接到自動停損單。一旦下單系統恢復正常,就撿不到這些單,但因為下單系統動彈不得,事先下好的買單都陸續成交了。

這時我並不擔心幣值漲不回去,因為海外的比特幣值始終在一百四十五萬圓上下盤整,而我的買單設定為一百二十萬圓左右,所以我確定至少會回到與海外交易所差不多的價位。過去比特幣在日本一直處於溢價狀態,因此我打算漲到比海外交易所的牌價再多百分之五就陸續賣出。就算有什麼狀況,只要花點手續費,移轉到海外再賣即可。

結果我在漲回一半的階段賣掉,賺了一億五千萬圓左右。

世界上到處充滿這種漏洞。

投資人能戰勝人工智慧嗎?

市面上出現了利用人工智慧自動交易股票的工具,人工智慧這幾年的發展真的很驚人。尤其我也會下圍棋,AlphaGo2的戰績真是令我佩服得五體投地。

不只是將棋或圍棋這種全訊息對局(game with perfect information),在撲克或二十一點等不完全訊息對局(game with imperfect information)的世界,人工智慧也已經變得很厲害。頂尖玩家參照人工智慧呈現出來的結果,以驗證自己玩法的場面也屢見不鮮。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就連麻將也將由人工智慧大殺四方。

隨著演算法及人工智慧問世,與投資人為敵,股市這個賽局的難度連年高升。舉例來說,以前跌停板的時候,可以立刻下單撿便宜、搶反彈,但現在已經搶不過機器了。

不過也不是所有交易都會輸給演算法交易。

我認為目前的演算法交易幾乎還是由人類設定,在事先設定好什麼條件想買、什麼條件想賣的情況下,拚速度(例如套利那種分秒必爭的交易)絕對贏不了演算法交易,但是可以運用的範圍其實還不大。

然而當人工智慧透過自動學習學會交易,「第二隻泥鰍」大概就會成為人工智慧的囊中物,甚至連第一隻泥鰍也會被人工智慧找到也說不定。恐怕在不久的將來,會有很大一部分的錢都被人工智慧賺走,屆時市場上將充斥人工智慧彼此爾虞我詐的股票買賣,也說不定。

雖然我認為人工智慧會愈來愈強大,但還是有很多人類可以做的事。

好比說,人工智慧不會以身犯險。

人工智慧能從事風險高達幾千億圓、乃至幾兆圓的交易嗎?就算人工智慧不知恐懼為何物,運用人工智慧的人也會害怕。我敢把一百六十億圓現金中的一百五十億圓拿來交易,但股東未必會同意把那麼多錢交給人工智慧操作,要投入幾千億規模的金額以大博大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畢竟得考慮到暴跌情況,不得不讓人工智慧採取風險最低的操作手法。就如同汽車的自動駕駛遲遲沒有進展一樣,人類怕被機器害死,所以不敢讓人工智慧獨自操作那麼大筆的金額。

既然如此,人類的優勢就在於敢承擔人工智慧無法承擔的風險,實際上,風險愈大,我愈能賺到錢。

只要拚命努力,就能贏過絕大多數的人

迷上玩股票的人,多半是一開始日進斗金的人。可能只是瞎貓碰上死耗子,也可能是向高明的前輩學習,總之是什麼都好。

打麻將也一樣,聽說沉迷的都是一開始玩就贏錢的人。就算後來輸到沒辦法翻身,只要初次贏錢的感覺很爽,通常都無法凌駕那次體驗。

世上存在著努力與回報的螺旋。

只要用功就能成功。

成功的感覺很爽,所以會繼續用功。

然後愈來愈進步,愈來愈成功。

不只勝負如此,我認為這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

對我來說,其實不需要上述的螺旋。因為我是那種即使第一次玩的時候輸了,只要遊戲夠好玩,就會繼續玩下去的人。

這點到現在也沒變,即使一時半刻做不出成果,我也不會覺得埋頭苦幹的學習是一件苦差事,可以無止無盡的努力下去。我相信只要在自己感興趣的領域努力不懈,若干年後一定能贏過絕大多數的人。

可是每個人都有所謂的適合不適合,像我這種宅在家的人,真要說的話還是怪胎,屬於少數派。

世界上大概有八成以上的人會對賠錢感受到莫大壓力,我認為那種人比較適合去當上班族。

只要好好工作,至少每個月一定會有固定收入,精神上的負擔也比較小。

但我只想將時薪或資產效率極大化。

穩定這條路上不存在效率極大化。

所以我才會成為專職操盤手。

1 原文是「おっす!おら﹝孫﹞悟空」,孫悟空的日文發音是son go kuu,損五億的日文發音是「son go oku」,所以作者在此玩了諧音梗。

2 一款二○一四年由英國倫敦Google DeepMind開發的人工智慧圍棋軟體。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