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庄子今注今译

外篇

外 篇

达  生

〈达生〉篇,主旨在说养神,强调人的精神作用。“达生”,畅达生命。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本篇由十一个寓言故事组成,篇首一章是通篇的纲领,指出通达生命实情的人,不重财物、名位、权势,认为健全的生命,当求形体健全、精神充足(“形全精复”),与自然为一(“与天为一”)。第二章,关尹与列子的对话,由“纯气之守”说到“神全”。“纯气之守”,即保守纯和的精神;“神全”,即是精神的凝聚。这一章主要写精神凝聚的作用。第三章,仲尼见痀偻者承蜩,写驼背老人“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由于他心志专一于对象上,发挥了洗炼的技艺。第四章,颜渊与孔子的对话,指善游者忘水,乃神暇与专一之功。本章“外重者内拙”一语,颇有深义。第五章,田开之与周威公对话的故事,写单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张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都各有所偏废。养生要在“形”、“精”并重。第六章,祝宗人说彘,讽权贵人物惑荣华而遭害,逐权位而取祸。第七章,写桓公心神不宁而病生,心神释然而病除,喻养神的重要。第八章,由养斗鸡写养神的作用。第九章,孔子在吕梁观人游水,得安习成性的道理。第十章,梓庆削木为alt ,写一位专技者的精修用心的过程。第十一章,东野稷御马,马力竭而困败,写耗神过度,则劳竭必败。第十二章,工倕画图,“指与物化”,写其创造技能的精巧纯熟,达到被创造对象融合为一的化境。“忘足,屦之适也;忘要(腰),带之适也;忘是非,心之适也”的名句及“忘适之适”的命题,见于本节。

出自本篇的著名成语,有用志不分、外重内拙、呆若木鸡、履适忘足、带适忘腰、忘适之适、昭然若揭等。此外,痀偻承蜩、梓庆为alt 等富有启发性的寓言亦见于本篇。

達生之情 ① 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 ② ;達命之情者,不務命 ③ 之所無奈何。養形必先之以物,物有餘而形不養者有之矣;有生必先無離形,形不離而生亡者有之矣。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夫!世之人以為養形足以存生;而養形果不足以存生,則世奚足為哉!雖不足為而不可不為者,其為不免矣。

未欲免為形者,莫如棄世 ④ 。棄世則無累 ⑤ ,無累則正平 ⑥ ,正平則與彼更生 ⑦ ,更生則幾 ⑧ 矣。事奚足棄而生奚足遺?棄事則形不勞,遺生 ⑨ 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 ⑩ ,與天為一。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合則成體,散則成始 ⑪ 。形精不虧,是謂能移 ⑫ ;精而又精,反以相天 ⑬ 。

【注释】

①  达生之情:通达生命的真义。“情”,实情、真相之意。

②  生之所无以为:“无以为”谓无可为。生不能强求,故云“无以为”(李勉《庄子分篇评注》)。

林云铭说:“‘无以为’,身外之物,无所用也。”(《庄子因》)

宣颖说:“为无益之养者,‘生之所无以为’也。”(《南华经解》)

③  命:今本作“知”。“知”乃“命”字之讹(武延绪《札记》)。《弘明集·正诬论》引“知”作“命”,当从之。两“命”字与两“生”字对言,《淮南子·诠言训》、〈泰族训〉亦并作“命”(王叔岷《校释》)。兹依武延绪、马叙伦、刘文典、王叔岷、严灵峰诸说改。

④  弃世:弃却世间分外之事(成玄英《疏》)。

林希逸说:“‘弃世’者,非避世也。处世以无心,感而后应,迫而后动,不得已而后起,则我自我而世自世矣。”

⑤  无累:指不被分外之事所累。

⑥  正平:心正气平(陈寿昌《南华真经正义》);心性纯正平和(曹础基说)。

⑦  与彼更生:“更生”,日新之谓(郭象《注》)。“彼”,指自然。“与彼更生”是说和自然共同变化、推陈出新。

曹础基说:“‘彼’,指形体。‘更生’,新生。句谓心性纯正平和则身体亦会随之健康。”

⑧  几:近道(林云铭说)。

⑨  遗生:“遗”,忘。指遗忘生活中的分外之事。

⑩  形全精复:“复”读为“备”,古字通。《仪礼·特牲》之“复”字,今文汉简均作“备”,是其证。“精备”即本篇之“神全”,即上文之“精不亏”。形精完备,即下文之“形精不亏”。

⑪  合则成体,散则成始:指物质元素相合便形成物体,离散便成为另一物体结合的开始。

宣颖说:“二气合,则生物形;散于此者,生于彼之始。”

⑫  能移:“移”,迁转(成《疏》)。指能随自然变化而更新。

⑬  相天:“相”,助(成《疏》)。还辅其自然(郭《注》)。

【今译】

通达生命实情的,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通达命运实况的,不追求命运所无可奈何的事故。保养形体必定先用物资,可是有些人物资丰余而形体却保养不好;保有生命必定先不使脱离形体,可是有些人形体没有离散而生命却已亡失了。生命的来临不能拒绝,生命的离去不能阻止。可悲啊!世上的人以为保养形体便是保存生命;然而保养形体果真不足以保存生命,那么世间的事还有什么值得去做的呢!虽然不值得做却不可不去做,这样去做便不免于累了。

要想免于为形体劳累,便不如舍弃俗世。舍弃俗世就没有拖累,没有拖累就心正气平,心正气平就和自然共同变化更新,和自然共同变化更新就接近道了。俗事为什么须舍弃,生命为什么须遗忘?舍弃俗事就形体不劳累,遗忘生命中的事务就精神不亏损。形体健全,精神充足,便和自然合而为一。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物质元素〕相合便形成物体,离散便成为另一物体结合的开始。形体精神不亏损,就是能随自然变化而更新;精而又精,返回过来辅助自然。

子列子問關尹 ① 曰:“至人潛行不窒,蹈火不熱 ② ,行乎萬物之上而不慄。請問何以至於此?”

關尹曰:“是純氣之守 ③ 也,非知巧果敢之列。居,予語汝!凡有貌象聲色者,皆物 ④ 也,物與物何以相遠?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 ⑤ 。則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無所化 ⑥ ,夫得是而窮之者,物焉得而止焉 ⑦ !彼 ⑧ 將處乎不淫之度 ⑨ ,而藏乎無端之紀 ⑩ ,遊乎萬物之所終始,壹其性,養其氣,合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⑪ 。夫若是者,其天守全,其神無郤 ⑫ ,物奚自入焉!

“夫醉者之墜車,雖疾不死。骨alt 與人同而犯害與人異,其神全也,乘亦不知也,墜亦不知也,死生驚懼不入乎其胸中,是故alt ⑬ 物而不慴。彼得全於酒而猶若是,而況得全於天乎?聖人藏於天,故莫之能傷也。”

〔復讎者不折鏌干,雖有忮心者不怨飄瓦,是以天下平均。故無攻戰之亂,無alt 戮之刑者,由此道也。不開人之天,而開天之天,開天者德生,開人者賊生。不厭其天,不忽於人,民幾乎以其眞!〕 ⑭

【注释】

①  关尹:即关令尹,以官职作名称。关尹与老聃并列,见〈天下〉篇。旧说关尹名喜,其实“喜”是高兴的意思(见《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误为人名。

郭沫若说:“‘关令尹喜曰’(《史记》)本来是‘关令尹高兴而说道’的意思,到了《汉书·艺文志》竟有了‘《关尹子》九篇,名喜’的著录了。这九篇出于伪托,是毫无疑问的。……照〈天下〉篇所引的关尹遗说看来,他是主张虚己接物的,心要如明镜止水,对于外物要如响之应声,影之随形。”(《十批判书》,第151页)

蒋伯潜说:“《汉志》道家有《关尹子》九篇,今存一卷,旧题‘周尹喜撰’。关尹子,不但今存的本子靠不住,作这书的人,也是不可靠的。《经典释文》载喜字公度,不知何据。李道谦《终南祖庭仙真内传》说‘终南楼观,为尹喜故居’,也是道士们底谰言。按关尹子,《列仙传》又作关令子。可见称他为关尹子,是因为他曾做关令尹,并非姓‘尹’;何得迳称之曰‘尹喜’呢?”(《诸子学纂要》,第202页)

②  潜行不窒,蹈火不热:〈大宗师〉作:“入水不濡,入火不热。”

成玄英说:“不为物境障碍。”

杨树达说:“《说文》十一篇上水部:‘潜,涉及也。’‘潜行不窒’谓潜行水中呼吸不窒,与下文‘蹈火不热’文正相对。《疏》云:‘潜伏行世。’非也。”(《庄子拾遗》)

③  纯气之守:保守纯和之气(成《疏》)。

④  物:指人物。

⑤  夫奚足以至乎先?是形色而已:意指同样具有形色的东西,〔有些人〕怎能超在他人前面呢?按“形色而已”句,“色”字上原缺“形”字,当依陈碧虚《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补上。依郭《注》亦有“形”字(奚侗说)。

⑥  物之造乎不形而止乎无所化:指至人达到不露形迹且臻于不变灭的境地。按“物”,根据詹姆士里格(James Legge)英译为“至人”(The perfect man),甚是。能达到“不形”和“无所化”的境界的“物”,当指“至人”。“造”,至。“不形”,指道。

⑦  物焉得而止焉:“止”,犹入(李勉说)。谓外物怎能进入心中来搅扰。

郭象说:“夫至极者,非物所制。”

成玄英说:“世间万物,何得止而控驭焉!”

⑧  彼:指“得是而穷之者”,即至人。

⑨  不淫之度:即恰如其分,指合乎天道的分寸(曹础基说)。

林云铭说:“适当而不过也。”

⑩  无端之纪:形容循环变化的境地。

郭象《注》:“冥然与变化日新。”

马叙伦说:“‘纪’借为‘基’。《诗·终南》:‘有纪有堂。’《传》曰:‘纪,基也。’此借‘纪’为‘基’之证。”

⑪  物之所造:指自然(见成《疏》)。

王夫之说:“物之所造者,气也。……物者,气之凝滞者也。”(《庄子解》)

⑫  无郤:“郤”,同“隙”。见〈德充符〉:“使日夜无郤。”

⑬  alt (wù):同“迕”,逆。

⑭  〔复雠者不折镆干,……民几乎以其真〕:这一段七十二字疑是别处错入,和本节主题(论神全)无关。关尹回答列子的问题,到“圣人藏于天,故莫之能伤也”,文义已完足。《列子·黄帝篇》正同,文至“故莫之能伤也”句而止。根据《列子》并省察文义,宜删。今仅存其文,不加注译。

【今译】

列子问关尹说:“至人潜行水中不受阻碍,脚蹈火上不觉炙热,行走在万物之上而不畏惧。请问为什么能达到这样?”

关尹说:“这是保守纯和之气的缘故,不是知巧果敢所能做到的。坐下,我告诉你:凡是有形象声色的,都是人,人与人为什么有很大的差别?同样是具有形色的东西,〔有些人〕怎能超在〔他人〕前面呢?而至人能达到不露形迹而不变灭的境界,能达到这境界而穷理尽性的,他物怎能阻挠得了他呢!至人要处于适当的位置,而藏心于循环变化的境地,神游于万物的根源,专一他的本性,涵养他的精气,融合他的德性,以通向自然。像这样的人,他的天性完备,他的精神凝聚,外物怎样侵入呢!

“酒醉的人从车上坠下,虽然受伤却不会摔死。骨节和别人一样而遇到伤害的情况却和别人不同,这是由于他的精神凝聚,乘车也不知道,坠下也不知道,死生惊惧进不了他的胸中,所以触撞外物而不惊惧。那个得全于酒的人都可以这样,何况是得全于自然之道的人呢?圣人含藏于自然,所以外物伤害不了他。”

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痀僂 ① 者承蜩 ② ,猶掇 ③ 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

曰:“我有道也。五六月 ④ 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 ⑤ ;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橛株枸 ⑥ ;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 ⑦ ,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爲而不得!”

孔子顧謂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其痀僂丈人之謂乎!”

【注释】

①  痀偻:即曲背。同〈大宗师〉“曲偻”。《抱朴子·对俗篇》引“痀”作“伛”,义同。

②  承蜩:以竿粘蝉曰“承”(林云铭说)。

③  掇:拾取。

④  五六月:指学习所经过的时间。

王敔说:“学之五六月。”(见王夫之《庄子解》内)

陶鸿庆说:“案‘五、六月’,《释文》引司马曰:‘黏蝉时也。’此说失之。‘五、六月’,谓数习所历之时也。”(《读庄子札记》)

⑤  锱铢:古时衡重量的名称,喻最小最轻。

⑥  橛株枸:今所谓木桩(林希逸说)。形容身心的凝定;郭《注》“不动之至”为是。“橛”,世德堂本作“厥”。“橛”、“厥”古通。“枸”今本作“拘”。《道藏》褚伯秀《义海纂微》本、陈碧虚《阙误》引张君房本、江南古藏本“拘”并作“枸”,“枸”与“拘”同音通用(王叔岷说)。“枸”指木根部分。

郭嵩焘说:“《山海经·海内经》:‘达木下有九枸。’郭璞注:‘枸,根盘错也。’《说文》:‘株,木根也。’徐铉曰:‘在土曰根,在土上曰株。’‘株枸’者,近根盘错处;‘厥’者,断木为杙也。身若断株,臂若槁木之枝,皆坚实不动之意。”

⑦  不反不侧:念无回顾(王敔《注》)。“反侧”,犹变动(成《疏》)。按“不反不侧”形容内心凝静,心无二念。

【今译】

孔子到楚国去,经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的在粘蝉,好像拾取一样容易。

孔子说:“你是有技巧呢?还是有道?”

回答说:“我有道。经过五六个月〔训练〕在竿头上累叠两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就很少;累叠三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那么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累叠五个丸子而不会掉下来,就好像拾取一样容易。我安处身心,犹如木桩;我用臂执竿,如同枯槁树枝;虽面对天地之大,万物之多,却只用心在蝉翼。我心无二念,不因外物纷繁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会得不到呢!”

孔子回向弟子说:“用心不分散,凝神会精,不就是说这位驼背老人么!”

顏淵問仲尼曰:“吾嘗濟 ① 乎觴深 ② 之淵,津人 ③ 操舟若神。吾問焉,曰:‘操舟可學邪?’曰:‘可,善游者數能 ④ 。若乃夫沒人 ⑤ ,則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吾問焉而不吾吿,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善游者數能,忘水也。若乃夫沒人之未嘗見舟而便操之也,彼視淵若陵,視舟之覆猶其車卻也。覆卻萬方陳乎前而不得入其舍 ⑥ ,惡往而不暇!以瓦注 ⑦ 者巧,以鉤 ⑧ 注者憚,以黃金注者㱪 ⑨ 。其巧一也,而有所矜 ⑩ ,則重外也。凡外重者內拙 ⑪ 。”

【注释】

①  济:同“渡”。

②  觞深:渊名。

③  津人:摆渡的人。

④  数能:犹速成(严复说)。“数”,借为速(马叙伦说)。按“数”、“速”古通,《老子》五章:“多言数穷”,即多言速穷。

⑤  没人:潜水的人。

⑥  舍:指心。

林希逸说:“心者,神明之舍也。”

⑦  注:射,射而赌物曰“注”(林希逸说)。

⑧  钩:即带钩。《墨子·辞遇篇》:“铸金以为钩”。

⑨  殙(hūn):同“惛”。《列子·黄帝篇》作“惛”。

⑩  矜:顾惜。

徐复观说:“‘矜’是对象与主观有距离,而主观感受有对象压力之心理状态。”(《中国艺术精神》一二四页)

⑪  外重者内拙:重视外物的,内心就笨拙。

成玄英说:“为重于外物,故内心昏拙。”

【今译】

颜渊问孔子说:“我曾在觞深渊过渡,摆渡的人操舟如神。我问说:‘操舟可以学习吗?’回说:‘可以。会游泳的很快就学会。要是像会潜水的人,即使没有见过船也会行驶。’我再问他,他不告诉我,请问这是怎么说的。”

孔子说:“会游泳的很快就学会,这是因为他适于水性。像会潜水的人没有见过船就能行驶,这是因为他视深渊如同高地,视船的覆没犹如车的倒退。覆没倒退的万种景象呈现在他眼前,也不会搅扰他的内心,到哪儿他不从容呢!用瓦作赌注的便心思灵巧,用带钩作赌注的便心性怖惧,用黄金作赌注的便心智昏乱。他的技巧还是一样,而有所顾惜,便重视外物。凡是重视外物的,内心就笨拙。”

田開之 ① 見周威公 ② 。威公曰:“吾聞祝腎 ③ 學生 ④ ,吾子與祝腎遊,亦何聞焉?”

田開之曰:“開之操拔篲 ⑤ 以侍門庭,亦何聞於夫子!”

威公曰:“田子無讓,寡人願聞之。”

開之曰:“聞之夫子曰:‘善養生者,若牧羊然,視其後者而鞭之。’”

威公曰:“何謂也?”

田開之曰:“魯有單豹 ⑥ 者,巖居而水飮,不與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猶有嬰兒之色;不幸遇餓虎,餓虎殺而食之。有張毅 ⑦ 者,高門縣薄 ⑧ ,無不趨也 ⑨ ,行年四十而有內熱之病以死。豹養其內而虎食其外,毅養其外而病攻其內,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後者也 ⑩ 。”

仲尼曰:“無入而藏,無出而陽 ⑪ ,柴立其中央 ⑫ 。三者若得,其名必極 ⑬ 。夫畏塗 ⑭ 者,十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也,必盛卒徒而後敢出焉,不亦知乎!人之所取畏者,衽席 ⑮ 之上,飮食之間;而不知為之戒者,過也!”

【注释】

①  田开之:姓田,名开之,学道之人(成《疏》)。

②  周威公:东周的一位君主。

③  祝肾:姓祝,名肾,怀道者(成《疏》)。

④  学生:学习养生。

⑤  拔彗(huì):扫帚(成《疏》)。

⑥  单豹:隐人姓名(《释文》引李颐说)。疑是寓设之名。

⑦  张毅:姓张名毅,亦鲁人(成《疏》)。《吕氏春秋·必己篇》和《淮南子·人间训》说:“张毅好恭。”

⑧  高门县薄:指大家小户。“县”,同“悬”。“薄”,帘(司马《注》),借为“幕”(马叙伦《义证》)。

林云铭说:“‘高门’,大家也。‘县薄’,谓悬帷薄于门首,闾阎之小户也。”

⑨  无不趋也:没有不往来的。“趋”,今本作“走”,依俞樾之说,据《吕览》与《淮南子》改。

俞樾说:“‘无不走也’,语意未明。‘走’乃‘趋’之坏字。《吕览·必己篇》:‘张毅好恭,门闾帷薄聚居众无不“趋”。’高《注》曰:‘过之必“趋”。’《淮南子·人间训》:‘张毅好恭,遇宫室廊庙必“趋”。’《庄子》文不备,故学者莫得其解。”按:“走”本有“趋”义,作“走”亦可通。今依俞说改为“趋”,义较明。

李勉说:“言张毅为人好礼,无论贵家贫户皆无不往,以示一视同仁。下文‘毅养其外’,即言张毅能养道乎外也。成玄英言张毅追奔世利,成说殊失之。若张毅果是如此之徒,则本节不得举之为养生之例,下文亦不得云‘毅养其外’。《吕览·必己篇》及《淮南子·人间训》皆言张毅好恭,是其证矣。”

⑩  不鞭其后者也:意指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郭象说:“‘鞭其后者’,去其不及。”

林云铭说:“‘不鞭其后’,不能勉其所不足。”

⑪  无入而藏,无出而阳:不要太深入而潜藏,不要太表露而显扬。“阳”,借为“扬”(马叙伦说)。

成玄英说:“入既入矣,而又藏之。偏滞于处,此单豹也。‘阳’,显也。出既出矣,而又显之。偏滞于出,此张毅也。”

⑫  柴立其中央:形容像柴木般无心而立于中央。

郭象说:“若槁木之无心而中适。”

林希逸说:“‘柴立’,无心而立之貌。”

宣颖说:“如槁木之无心而立乎动静之中。”

⑬  其名必极:可名为至人。“必极”,极致(林希逸说)。

⑭  畏涂:“涂”,道路。路有劫贼,险难可畏(成《疏》)。

⑮  衽席:指色欲之事。

【今译】

田开之见到周威公。威公说:“我听说祝肾学习养生,你和祝肾学习,也曾听到过什么吗?”

田开之说:“我拿扫帚在门庭打扫,哪里听得到先生的教导!”

威公说:“田先生不必谦虚,我想听听。”

田开之说:“听先生说:‘善于养生的,就像牧羊一样,看见落后的就鞭策它。’”

威公说:“这是什么意思?”

田开之说:“鲁国有个名单豹的,山居而饮水,不和人争利,行年七十还有婴儿的容色;不幸遇到饿虎,饿虎扑食了他。有个叫张毅的,大户小家,没有不往来的,行年四十却得内热病死了。单豹调养内心却被老虎吃了他的形体,张毅供养形体却遭病侵袭他的内部,这两个人,都是不能弥补自己的不足。”

孔子说:“不要太深入而潜藏,不要太表露而显扬,像柴木一般无心而立于动静之中。三种都能做到,可称至人。要是路有劫贼行人怯畏,十人中有一人被杀害,于是父子兄弟就互相警戒,必定要多结伙伴才敢外出,不是也很聪明么!人所最该畏惧的,是在枕席之上,饮食之间;可是不知道要警戒,这是过错呀!”

祝宗人 ① 玄端 ② 以臨牢筴 ③ ,說彘 ④ 曰:“汝奚惡死?吾將三月alt ⑤ 汝,十日戒,三日齊,藉白茅 ⑥ ,加汝肩尻乎彫俎之上,則汝為之乎?”為彘謀,曰不如食以糠糟而錯 ⑦ 之牢筴之中,自為謀,則苟生有軒冕之尊,死得於腞楯 ⑧ 之上、聚僂 ⑨ 之中則為之。為彘謀則去之,自為謀則取之,所 ⑩ 異彘者何也?

【注释】

①  祝宗人:祭祀官。

②  玄端:衣冠(成《疏》);祭祀穿的斋服。

福永光司说:“‘玄端’,朝服。‘玄’,黑色。‘端’,用布正幅(见《穀梁传僖公三年疏》)。”(见福永著《庄子外篇》四九一页)

③  牢alt :猪栏。“alt ”,借为栅(朱骏声说);读为柙(高亨说)。

李颐说:“‘牢’,豕室也。‘alt ’,木栏也。”

④  彘(zhì):猪的别名。

⑤  alt (huàn):同“豢”,喂养。《阙误》引张君房本“alt ”作“豢”。

⑥  藉白茅:“藉”,借为“席”(马叙伦《义证》)。〈在宥〉篇作“席白茅”。

⑦  错:借为“措”。《说文》曰:“措,置也。”(马叙伦说)成《疏》作“措”。

⑧  腞(zhuàn)楯(chūn):画饰的柩车。

陈寿昌说:“‘腞’,通篆,画饰。‘楯’,通alt ,丧车,载柩之车,画龙为饰,故曰‘腞楯’。”

王念孙说:“‘楯’,读为‘alt ’,谓载柩车。”(《读书杂志余编》)

⑨  聚偻:棺椁上的采饰。

王念孙说:“‘聚偻’,谓柩车饰也。众饰所聚,故曰‘聚偻’。”

陈寿昌说:“‘聚’,丛积也。‘偻’,通蒌,音柳,棺之墙饰,以木丛棺而致饰于外,故曰‘聚偻’。”

⑩  所:《阙误》引张潜夫本“所”上有“其”字。

【今译】

祭祀官穿着朝服到猪栏,对猪说:“你为什么怕死?我要喂养你三个月,十天戒,三天斋,铺上白茅,把你的肩臀放在雕板上,你愿意吗?”替猪打算,认为不如用糟糠来喂食,放在猪栏里,为自己打算,就希望生时有荣华高位的尊贵,死后能放在雕画的柩车上面,采饰的棺椁之中。替猪打算就抛弃白茅雕俎,为自己打算就贪取轩冕柩车,所不同于猪的原因是什么呢?

桓公田 ① 於澤,管仲御,見鬼焉。公撫管仲之手曰:“仲父 ② 何見?”對曰:“臣無所見。”

公反,誒詒 ③ 為病,數日不出。齊士有皇子吿敖 ④ 者曰:“公則自傷,鬼惡能傷公!去忿滀 ⑤ 之氣,散而不反,則為不足;上而不下,則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則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當心 ⑥ ,則為病。”

桓公曰:“然則有鬼乎?”

曰:“有。沈 ⑦ 有履 ⑧ ,竈有髻 ⑨ 。户內之煩壤 ⑩ ,雷霆 ⑪ 處之;東北方之下者,倍阿鮭蠪 ⑫ 躍之;西北方之下者,則泆陽 ⑬ 處之。水有罔象 ⑭ ,丘有峷 ⑮ ,山有夔 ⑯ ,野有彷徨 ⑰ ,澤有委蛇。”

公曰:“請問,委蛇之狀何如?”

皇子曰:“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

桓公辴然 ⑱ 而笑曰:“此寡人之所見者也。”於是正衣冠與之坐,不終日而不知病之去也。

【注释】

①  田:畋猎。

②  仲父: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见《战国策·齐策》。

③  诶(xī)诒(yí):各家解说不一,司马彪说:“懈倦貌。”李颐说:“失魂魄。”林云铭说:“应作谵语、呓语解。”胡文英说:“神魂不宁而诳语。”马叙伦说:“诶诒借为alt 佁。《说文》曰:‘altalt 也。’‘佁’,痴貌,读若alt 。”按“诶诒”从“言”旁,似有惊吓失神而呓语之意。

④  皇子告敖:姓皇子,字告敖,齐之贤人(成《疏》)。

俞樾说:“《广韵》六止子字注:‘复姓十一氏,《庄子》有皇子告敖。’则以皇子为复姓。《列子·汤问篇》末载锟铻剑火浣布事,云皇子以为此物,殆即其人也。”

⑤  忿滀:“忿”,满。“滀”,结聚(李颐《注》)。“忿滀”,即郁结(林希逸说)。

⑥  中身当心:指淤积在心中。

林希逸说:“病在身之中,而当其心,今人所谓中管之病也。”

⑦  沈:污泥(司马彪说);沟泥之中(林希逸说)。

俞樾说:“‘沈’当为‘煁’。‘煁’从‘甚’声,‘沈’从‘冘’声,两音相近。……《毛传》曰:‘煁,灶也。’是‘煁’‘灶’同类,故以‘煁有履’‘灶有髻’并言之耳。”俞说可存。按‘煁’为行灶,即可移动的灶。

⑧  履:神名。司马彪本作“漏”。

⑨  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司马彪说)。

⑩  烦壤:烦攘的意思。

章炳麟说:“‘烦壤’,即‘烦娘’。《说文》曰:‘娘,烦扰也。’”(《庄子解故》)

李勉说:“‘壤’当是‘攘’字之误,‘攘’、‘壤’形似互混也。成玄英等解‘烦壤’为‘粪壤’,似欠允当。门户之内焉有粪壤?”

⑪  雷霆:鬼名。

⑫  倍阿鲑alt :鬼名。

司马彪说:“‘倍阿’,神名也。‘鲑alt ’,状如小儿,长一尺四寸,黑衣赤帻大冠,带剑持戟。”按马叙伦则说“倍阿”是蜥蜴类,“蛙alt ”是虾蟆类。马说可存。

⑬  泆阳:鬼名。与《国语·周语》“夷羊”同(马叙伦说)。

司马彪说:“‘泆阳’,豹头马尾。”

⑭  罔象:水神名。

司马彪说:“状如小儿,赤黑,赤爪,大耳,长臂。”

⑮  峷:(xīn):山鬼。

司马彪说:“状如狗,有角,文身五采。”

⑯  夔(kuí):山神名。

成玄英说:“大如牛,状如鼓,一足行。”

⑰  彷徨:野中神名。

司马彪说:“状如蛇,两头,五采文。”

⑱  alt (zhèn)然:欢笑的样子。

【今译】

齐桓公在野泽里打猎,管仲驾车,桓公见到了鬼。桓公捉住管仲的手说:“仲父见到什么?”回答说:“我没有看见什么!”

桓公回去,受惊吓而生病,几天不出门。齐国士人皇子告敖说:“您是自己忧伤,鬼哪能伤害你呢!要是郁结的气,散而不还,就精力不足。上升而不下通,就使人容易发怒;下淤而不上达,就使人容易遗忘;不上达也不下通,闭塞在心中,就要生病。”

桓公说:“那么有鬼吗?”

皇子说:“有。沟泥中有履神,灶有髻神。户内扰攘处,有雷霆神居住;东北方墙下,有倍阿鲑alt 神占住;西北方墙下,有泆阳神居住。水中有罔象神,丘陵有峷神,山中有夔神,野外有彷徨神,大泽中有委蛇神。”

桓公说:“请问,委蛇的形状怎么样?”

皇子说:“委蛇神,大如车alt ,长如车辕,紫衣红冠。这种鬼神,怕听雷车的声音,听到便捧着头站住。看到的人要成霸主。”

桓公开怀地笑着说:“这就是我所看到的。”于是整衣冠和他坐谈,不到一天而不觉病已经好了。

紀渻子 ① 為王 ② 養鬥雞。

十日而問:“雞可鬥已乎 ③ ?”曰:“未也,方虛憍而恃氣。”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應alt 景 ④ 。”

十日又問,曰:“未也。猶疾視而盛氣。”

十日又問,曰:“幾矣。雞雖有鳴者,已無變 ⑤ 矣,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 ⑥ ,異雞無敢應,見者反走矣 ⑦ 。”

【注释】

①  纪渻子:姓纪,名渻子,亦作“消”字(成《疏》)。

②  王:《列子·黄帝篇》作周宣王。

③  鸡可斗已乎:原作“鸡已乎”。《列子·黄帝篇》作“鸡可斗已乎”,当从之。此文脱“可斗”二字,意遂不明(王叔岷说)。

④  应向景:“向”,本亦作“响”(《释文》)。“向”同“响”,闻声睹影犹动心(宣颖说)。

林希逸说:“闻响而应,见影而动,则是此心犹为外物所动也。”

⑤  无变:不为变动(宣颖说)。

⑥  其德全矣:精神凝寂(宣颖说)。〈天地〉篇有“执道者‘德全’”句,〈刻意〉篇有“‘德全’而神不亏”句。

⑦  异鸡无敢应,见者反走矣:今本作“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陈碧虚《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者”上有“见”字。因据补。

【今译】

纪渻子替周宣王养斗鸡。

十天就问:“鸡可以斗了吗?”回说:“不行,还骄昂而恃气。”

十天又问,回说:“不行,听到声音见到影像就起回应。”

十天又问,回说:“不行,还怒视而盛气。”

十天又问,回说:“差不多了。别的鸡虽然鸣叫,它已经不为所动了,看起来像只木鸡,它精神凝寂,其他的鸡不敢应战,见到回头就走了。”

孔子觀於呂梁 ① ,縣水三十仭 ② ,流沫四十里,黿鼉 ③ 魚鼈之所不能遊也。見一丈夫遊之,以為有苦而欲死也,使弟子alt 流而拯之。數百步而出,被髮行歌而遊於塘下 ④ 。

孔子從而問焉,曰:“吾以子為鬼,察子則人也。請問,蹈水有道乎?”

曰:“亡,吾無道。吾始乎故 ⑤ ,長乎性,成乎命 ⑥ 。與齊 ⑦ 俱入,與汨 ⑧ 偕出,從水之道而不為私焉 ⑨ 。此吾所以蹈之也。”

孔子曰:“何謂始乎故,長乎性,成乎命?”

曰:“吾生於陵而安於陵,故也;長於水而安於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

【注释】

①  吕梁:有两说:一说在西河(山西省离石县),一说在彭城(江苏省铜山县)。

成玄英说:“解者不同,或言是西河离石,有黄河悬绝之处,名吕梁也;或言蒲州二百里有龙门,河水所经,瀑布而下,亦名吕梁;或言宋国彭城县之吕梁。”

马叙伦说:“《说文》曰:‘吕,脊骨也。’‘吕梁’犹今人言脊梁,以居河之高处,故名。”

②  县水三十仞:“县”,同“悬”。“仞”,八尺,见〈人间世〉篇。

③  鼋(yuán)鼍(tuó):“鼋”,像鳖,而形体更大。“鼍”,像鳄鱼,长一二丈,有四足,性贪睡,俗称“猪婆龙”,皮可以制鼓。

④  塘下:岸下(成《疏》)。

⑤  故:故旧(成《疏》);本然(林希逸说);习惯。

⑥  命:自然之理(林希逸说)。

⑦  齐:漩涡。

王敔说:“‘齐’,‘脐’通,水之旋涡如脐也。”(见王夫之《庄子解》内)

段玉裁说:“司马云:‘回水如磨齐也。’皆‘脐’字引伸叚借之变。”(见马其昶著《庄子故》所引)

⑧  汩(gǔ):涌流。

⑨  从水之道而不为私焉:顺着水势而不由自己。郭象《注》:“任水而不任己。”

【今译】

孔子在吕梁观赏山水,高悬瀑布二十多丈,激流溅沫四十里,鼋鼍鱼鳖都无法上游。看见一个男子在游水,以为是遭遇困苦而寻死的,叫弟子顺流赶去拯救他。〔那人没水〕好几百步才浮出来,披发吟歌而游到岸下。

孔子跟过去问说:“我以为你是鬼,仔细看看乃是人。请问,游水有特别的方法吗?”

回说:“我没有特别的方法。我起初是故常,长大是习性,有所成是顺于自然。和漩涡一起没入,和涌流一起浮出,顺着水势而不由自己。这是我的游水。”

孔子说:“什么叫做起初本于故常,长大由于习性,有所成是顺乎自然?”

回说:“我生于高地而安于高地,是故常;成长于水边而安于水,是习性;我不知道所以然而然,是顺于自然。”

一○

梓慶 ① 削木為鐻 ② ,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以為焉?”

對曰:“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 ③ 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 ④ 忘吾有四枝 ⑤ 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 ⑥ ,其巧專而外滑 ⑦ 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 ⑧ ;形軀至矣 ⑨ ,然後成見鐻 ⑩ ,然後加手 ⑪ 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 ⑫ ,器之所以疑神者,其由是與 ⑬ !”

【注释】

①  梓庆:“梓”,木工。“庆”,人名。

李颐说:“鲁大匠也。‘梓’,官名;‘庆’,其名也。”

俞樾说:“《春秋襄四年左传》:‘匠庆谓季文子。’杜注:‘匠庆,鲁大匠。’即此梓庆。”

严灵峰先生说:“按《孟子·滕文公篇》:‘梓、匠、轮、舆。’赵注:‘梓,木工也。’”

②  alt :乐器,似夹钟(司马彪说)。即装置在架台上的钟鼓。

③  齐:斋字。下同。

④  辄然:一说忽然(宣颖说)。一说不动的样子(司马彪说)。

⑤  四枝:同“四肢”。

⑥  无公朝:视公朝若无(郭《注》);不知有朝廷(林希逸说)。

⑦  滑:乱。〈齐物论〉:“滑疑之耀”、“置其滑湣”,〈德充符〉:“故不足以滑和”,〈天地〉:“五曰趣舍滑心”,〈缮性〉:“滑欲于俗”,“滑”皆作“乱”。

⑧  观天性:指观察树木的质性。

⑨  形躯至矣:指形态极合于做alt

宣颖说:“木质宛然恰可为alt 。”

⑩  然后成见alt :“见”,即现。

宣颖说:“恍乎一成alt 在目。”

⑪  加手:施工。

⑫  以天合天:用〔我的〕自然来合〔树木的〕自然。

林希逸说:“以我之自然,合其物之自然,故曰‘以天合天’。”

王先谦说:“以吾之天,遇木之天。”

⑬  其由是与:“由”字原缺。陈景元《阙误》引江南古藏本“其”下有“由”字,据补。

【今译】

有位名叫庆的木工削木做altalt 做成了,看见的人惊为鬼斧神工。鲁侯见了问说:“你用什么技术做成的呢?”

回答说:“我是个工人,哪里有什么技术!不过,却有一点。我要做alt 的时候,不敢耗费精神,必定斋戒来安静心灵。斋戒三天,不敢怀着庆赏爵禄的心念;斋戒五天,不敢怀着毁誉巧拙的心意;斋戒七天,不再想念我有四肢形体。在这个时候,忘记了朝廷,技巧专一而外扰消失;然后进入山林,观察树木的质性;看到形态极合的,一个形成的alt 钟宛然呈现在眼前,然后加以施工;不是这样就不做。这样以我的自然来合树木的自然,乐器所以被疑为神工,就是这样吧!”

一一

東野稷 ① 以御見莊公 ② ,進退中繩,左右旋中規。莊公以為文弗過也 ③ ,使人鉤百而反 ④ 。

顏闔 ⑤ 遇之,入見曰:“稷之馬將敗。”公密 ⑥ 而不應。

少焉,果敗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

曰:“其馬力竭矣。而猶求焉,故曰敗。”

【注释】

①  东野稷:姓东野,名稷,善于驾车。《荀子·哀公篇》作“东野毕”。

②  庄公:鲁庄公。《荀子·哀公篇》作定公。

③  以为文弗过也:以为画图都比不上。

司马彪说:“谓过织组之文也。”

罗勉道说:“所画规矩之文。”(《南华真经循本》)

④  钩百而反:“钩”,转。“钩百”即百转。“反”,同返。

成玄英说:“任马旋回,如钩之曲,百度反之,皆复其迹。”

林希逸说:“‘钩’,御马而打围也,‘钩百而反’,言百转也。”

⑤  颜阖:姓颜名阖,鲁国贤人。见〈人间世〉篇。

⑥  密:默。

【今译】

东野稷以善于驾车得见鲁庄公,进退往来如绳一般的直,左右旋转如规一般的圆。庄公以为画图也不过如此,要他打一百个转再回来。

颜阖遇见,进来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疲困了。”庄公默不出声。

一会儿,果然疲困而返,庄公说:“你怎么知道?”

回答说:“马力竭尽,还要奔跑,所以知道会失足。”

一二

工倕 ① 旋 ② 而蓋 ③ 規矩,指與物化 ④ 而不以心稽 ⑤ ,故其靈臺 ⑥ 一而不桎 ⑦ 。忘足,屨之適也;忘要 ⑧ ,帶之適也;忘是非 ⑨ ,心之適也;不內變,不外從,事會 ⑩ 之適也。始乎適 ⑪ 而未嘗不適者,忘適之適也。

【注释】

①  工倕:尧时代的人,以巧艺著名。已见于〈胠箧〉篇。

②  旋:转,指旋转画圆。

③  盖:有两种解释:(一)超过;如林云铭说:“‘盖’,犹过也。”(二)合;如吕惠卿说:“‘盖’,则其画与之合而不露也。”(《庄子义》)如陶鸿庆说:“‘盖’当为‘盍’之借字,《尔雅·释诂》:‘盍,合也。’《淮南子·主术训》:‘譬犹方圆之不相盖。’‘盖’亦训为‘合’。”(《读庄子札记》)今译从前者。

④  指与物化:手指与物象化而为一。

林希逸说:“‘指’,手指也。‘指与物化’,犹山谷论书法曰:‘手不知笔,笔不知手’是也。手与物两忘。”

徐复观先生说:“指与物化,是说明表现的能力、技巧(指)已经与被表现的对象,没有距离了。这表示出最高的技巧的精熟。”(《中国艺术精神》第二章,第127页)

⑤  稽:计量。

⑥  灵台:心。〈德充符〉作“灵府”。

⑦  桎:借为“窒”(马叙伦说)。

⑧  要:即腰。

⑨  忘是非:今本“忘”上有“知”字,疑是衍文。上文:“忘足”“忘 要”,和本句“忘是非”对应,《阙误》引文如海、张君房本正缺“知”字,当据以删去。

⑩  事会:指和外界事象的应合。

林云铭说:“会,处境也。”

⑪  始乎适:“始”,本。本性常适(成《疏》)。

【今译】

工倕用手旋转而技艺超过用规矩画出来的,手指和所用物象凝合为一,而不必用心思来计量,所以他的心灵专一而不窒碍。忘掉了脚,是鞋子的舒适;忘了腰,是带子的舒适;忘了是非,是心灵的安适;内心不移,外不从物,是处境的安适。本性常适而无往不安适,便是忘了安适的安适。

一三

(有孫休者,踵門而詫子扁慶子曰:“休居鄕不見謂不脩,臨難不見謂不勇;然而田原不遇歲,事君不遇世,賓於鄕里,逐於州部,則胡罪乎天哉?休惡遇此命也?”

扁子曰:“子獨不聞夫至人之自行邪?忘其肝膽,遺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塵垢之外,逍遙乎無事之業,是謂為而不恃,長而不宰。今汝飾知以驚愚,脩身以明汙,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汝得全而形軀,具而九竅,無中道夭於聾盲跛蹇而比於人數,亦幸矣,又何暇乎天之怨哉!子往矣!”

孫子出。扁子入,坐有間,仰天而歎。弟子問曰:“先生何為歎乎?”

扁子曰:“向者休來,吾吿之以至人之德,吾恐其驚而遂至於惑也。”

弟子曰:“不然。孫子之所言是邪?先生之所言非邪?非固不能惑是。孫子所言非邪?先生所言是邪?彼固惑而來矣,又奚罪焉!”

扁子曰:“不然。昔者有鳥止於魯郊,魯君說之,為具太牢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鳥乃始憂悲眩視,不敢飮食。此之謂以己養養鳥也。若夫以鳥養養鳥者,宜棲之深林,浮之江湖,食之以鰌alt ,委蛇而處,則安平陸而已矣 ① 。今休,款啓寡聞之民也,吾吿以至人之德,譬之若載鼷以車馬,樂鴳以鐘鼓也。彼又惡能無驚乎哉!”) ②

【注释】

①  食之以alt alt ,委蛇而处,则安平陆而已矣:此三句通行本作“食之以逶蛇,则平陆而已矣”,文义不全,疑有阙文,据王先谦说补。“则安平陆而已矣”句,原无“安”字,据《阙误》引刘得一本补。

王先谦说:“〈至乐〉篇:‘夫以鸟养养鸟者,宜栖之深林,游之坛陆,浮之江湖,食之alt alt ,随行列而止,委蛇而处。’然则此文亦当云:‘食之以alt alt ,委蛇而处。’传写有阙文耳。且云‘委蛇而处’方与下文‘则平陆而已矣’文义相属。若无‘而处’二字,下句便不贯矣。”(《庄子集解》)

②  〔有孙休者,……彼又恶能无惊乎哉〕:这一段不类〈达生〉篇文,宜删去。理由有二:(一)本篇首段为通篇之纲,标示达生之情者,要在“形全精复”,与自然为一。接着创设十一个寓言故事,以阐述全精、养神、守气的妙用。每个寓言的涵义,均为发挥“达生”的主题思想,惟篇末一段不类。(二)孙休和扁子的对话,后半段“昔者有鸟止于鲁郊”一节,已见于〈至乐〉篇,而前半段文也语多袭自他篇,如:“忘其肝胆,遗其耳目,芒然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四句袭自〈大宗师〉篇。“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则为《老子》第十章、五十一章语。“饰知以惊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三句见于〈山木〉篇。〈达生〉篇文,至“工倕旋”一段“忘适之适也”句止,意境高超,文义完足,这段是画蛇添足,当删去,今仅存旧文而不加注译。

山  木

〈山木〉篇,写人世多患,并提出免患之道。“山木”,山木之中。篇首二句有“山中……大木”,取为篇名。

本篇由九个寓言故事组成。第一章,庄子与弟子对话,由大木“无所可用”而见存,而雁以不材而见杀,道出远害全身之难。所谓“乘道德而浮游”“其唯道德之乡”,也不过在无奈的境况中,唯有将心思从纠结的现实中提升一级,以卫护其精神的自主性而免于沦为工具价值而已。第二章,市南宜僚见鲁侯焦忧,指出统治者的权位是启争之端,为一切祸殃的根源。劝鲁侯“虚己以游世”,“虚己”即消除一己贪图名位之念。第三章,北宫奢赋敛制钟,喻为政在于循任自然,无巧取于民。第四章,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大公任告诫他“去功与名而还与众人”、“削迹捐势,不为功名”。第五章,孔子问子桑雽,逢患难时何以亲疏友散,子桑雽说:以利结合的人,则穷困祸患而相弃;真性相感的人,穷困祸患而相收。第六章,庄子穿破补的粗布衣服见魏王,魏王说他惫,庄子回说处于“昏上乱相之间”,怎能不惫。第七章,孔子围于陈、蔡之间,处逆境而怡然自得,谈宇宙的变化,示人当安然而顺化。第八章,庄周郊游,见螳螂搏蝉,异鹊又从后取之,有名的“螳螂捕蝉,黄鹊在后”的典故就出在这里。这故事说出了物物竞逐,人类社会亦常在不休止的争斗之中。“观于浊水而迷于清渊”,喻示奔求物欲而迷忘了真性。第九章,写阳子旅舍所见,感悟修身涉世不可自炫。

出自本篇的成语,有一龙一蛇,猖狂妄行,自崖而反,送往迎来,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削迹捐势,交淡若水,得意忘形以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

出於山 ① ,舍 ② 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 ③ 殺雁而烹之 ④ 。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鳴者。”

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 ⑤ 而浮遊則不然。無譽無訾 ⑥ ,一龍一蛇 ⑦ ,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 ⑧ ,以和為量 ⑨ ,浮遊乎萬物之alt ;物物 ⑩ 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 ⑪ ,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 ⑫ ,尊則議 ⑬ ,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 ⑭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鄕乎!”

【注释】

①  终其天年夫!出于山:“夫”下原有“子”字。吴汝纶以“夫”字属上句(《庄子点勘》)。《释文》所出本无“子”字,当从。

于鬯说:“‘夫’为句末助辞,语甚平易。上文既出‘庄子行于山中’,则此‘出于山’者其为庄子,不言可知。复着‘夫子’,本赘辞也。”(见严灵峰《庄子章句新编》引)按于说是。马叙伦、王叔岷也以为当据《释文》所出本无“子”字。惟以为“夫”乃“矣”之坏文,并引《吕氏春秋·必己篇》为证,然“夫”为句末助词可通,不必更字。

②  舍:息。

③  竖子:同孺子。

④  杀雁而烹之:“雁”,鹅。“烹”,《吕氏春秋·必己篇》引作“飨”。

王念孙说:“此‘亨’读为‘享’。‘享之’,谓享庄子。故人喜庄子之来,故杀雁而享之。‘享’与‘飨’通。《吕氏春秋·必己篇》作:‘命竖子为杀雁飨之’,是其证也。古书‘享’字作‘亨’,‘烹’字亦作‘亨’,故《释文》误读为‘烹’,而今本遂改‘亨’为‘烹’矣。”(《读书杂志余编》)

⑤  乘道德:顺自然(林希逸《口义》)。

⑥  訾(zǐ):毁。

⑦  一龙一蛇:意指时而显现,时而隐晦。

林希逸说:“犹东方朔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用舍随时。”

林云铭说:“龙蛇,言其屈伸无定。”

王先谦说:“或龙见或蛇蛰。”

⑧  一上一下:即一进一退。

⑨  以和为量:“和”,顺。“量”,则,度。以顺自然为则(林希逸说)。

⑩  物物:役使外物,主宰外物。

⑪  人伦之传:人类的习惯。

林希逸说:“‘传’,习也。‘人伦之传’,人类之传习也。”

⑫  廉则挫:利则挫。“廉”假借为“利”。《国语·晋语》:“杀君以为廉。”即是说杀君以为利。《吕览·孟秋》:“其器廉以深。”即是说其器利以深。《老子》五十八章:“廉而不刿。”“廉”亦作“利”解。这里“廉”不当“清廉”讲。

⑬  尊则议:尊贵者又遭议疑(成玄英《疏》)。

俞樾说:“‘议’,当读为‘俄’。《郑笺》云:‘俄,倾貌’。‘尊则议’,谓崇高必倾侧也。古书或以‘义’为之,或以‘仪’为之,《管子·法禁篇》:‘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议’亦‘俄’也,谓法制不倾袤也。”按译文从俞说。

⑭  胡可得而必乎哉:不能免于累(宣颖《南华经解》);怎么可以偏执一方呢(黄锦alt 今译)。按“必”,犹今语“肯定”(王叔岷《庄子校诠》)

【今译】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见一棵很大的树,枝叶长得很茂盛,伐木的人停在树旁而不去砍取它。问他是什么缘故,他回说:“没有一点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因为不中用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吧!”

庄子从山上出来,就宿在朋友家。朋友很高兴,叫童仆杀只鹅款待客人。童仆问说:“一只鹅会叫,另一只鹅不会叫,请问要杀哪一只?”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

第二天,学生问庄子说:“昨天山上的树木,因为‘不材’所以能享尽自然的寿命;现在主人的鹅,因为‘不材’而被杀。请问先生要怎样处世呢?”

庄子笑着说:“我将处于‘材’和‘不材’之间。不过‘材’和‘不材’之间,虽然似乎是妥当的位置,但其实不然,这样还是不能免于累患。若是顺其自然而处世,就不是这样了。既没有美誉也没有毁辱,时现时隐如龙见蛇蛰,顺着时序而变化,不偏滞于任何一个固定点;时进时退,以顺任自然为原则,游心于万物的根源;主宰外物而不被外物所役使,这样怎会受到累患呢!这是神农和黄帝的处世态度。若是万物的私情,人类的习惯,就不是这样了:有聚合就有分离,有成功就有毁损;锐利就会遭到挫折,崇高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亏损,贤能就会被谋算,不肖就会受欺辱,怎么可以偏执一方呢!可叹啊!弟子记住,凡事只有顺其自然啊!”

市南宜僚 ① 見魯侯,魯侯有憂色。市南子曰:“君有憂色,何也?”

魯侯曰:“吾學先王 ② 之道,脩先君 ③ 之業;吾敬鬼尊賢,親而行之,無須臾居 ④ 然不免於患,吾是以憂。”

市南子曰:“君之除患之術淺矣!夫豐狐文豹,棲於山林,伏於巖穴,靜也;夜行晝居,戒也;雖飢渴隱約 ⑤ ,猶且胥疏於江湖之上 ⑥ 而求食焉,定也;然且不免於罔羅機辟之患 ⑦ 。是何罪之有哉?其皮為之災也。今魯國獨非君之皮邪?吾願君刳形去皮,洒心去欲,而遊於無人之野。南越 ⑧ 有邑焉,名為建德之國。其民愚而樸 ⑨ ,少私而寡欲 ⑩ ;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 ⑪ ;猖狂妄行 ⑫ ,乃蹈乎大方 ⑬ ;其生可樂,其死可葬。吾願君去國捐俗,與道相輔而行。”

君曰:“彼其道遠而險,又有江山,我無舟車,奈何?”

市南子曰:“君無形倨 ⑭ ,無留居,以為君車。”

君曰:“彼其道幽遠而無人,吾誰與為鄰?吾無糧,〔我無食〕,安得而至焉 ⑮ ?”

市南子曰:“少君之費,寡君之欲,雖無糧而乃足。君其涉於江而浮於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矣!故有人者 ⑯ 累,見有於人者 ⑰ 憂。故堯非有人,非見有於人也。吾願去君之累,除君之憂,而獨與道遊於大莫 ⑱ 之國。方舟 ⑲ 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 ⑳ 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 ㉑ 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 ㉒ 。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

【注释】

①  市南宜僚:熊宜僚,居市南,因为号(《释文》引司马彪说)。案《左传》云:市南有熊宜僚,楚人(《释文》)。

②  先生:指王季、文王。

③  先君:指周公伯禽。

④  无须臾居:与《礼记·中庸篇》:“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同。即没有片刻的休息。“居”有止义。“居”上今本有“离”字,《释文》引崔alt 本无“离”字,俞樾以为“离”字衍。

俞樾说:“崔alt 本无‘离’字,当从之。《吕览·慎人篇》‘胼胝不居’,高诱训‘居’为‘止’。‘无须臾居’者,无须臾止也,正与上句行字相对成义。学者不达‘居’字之旨,而习于《中庸》‘不可须臾离’之文,遂妄加‘离’字,而‘居’字属下读,失之矣。”(《庄子平议》)俞说可从。因据以删去“离”字。

⑤  隐约:有数解:(一)犹斟酌(成《疏》)。(二)僻处(林希逸《口义》);潜藏(王先谦《集解》)。(三)犹穷约(杨树达《庄子拾遗》)。按以后解为是,“隐约”含有逼困之意。成《疏》非。

杨树达说:“‘隐约’犹穷约也。《荀子·宥坐篇》:‘奚居之隐也’,杨注:‘隐谓穷约。’《论语·里仁篇》云:‘不可以久处约’,皇疏云:‘约,犹贫困也。’”

⑥  犹且胥疏于江湖之上:“且”,成玄英《疏》本作“旦”,非。“胥疏”,疏远的意思。“胥”通“疏”,司马以“顺”解,李颐以“相”解,皆非。

郭嵩焘说:“‘胥疏’,疏也,言足迹之所未经也。旧注似皆失之。”(郭庆藩《庄子集释》引)。

郭庆藩说:“案‘胥’‘疏’二字,古通用,‘胥’即‘疏’也。宣十四年《左传》:‘车及于蒲胥之市’,《吕氏春秋》作‘蒲疏’;《史记·苏秦列传》:‘东有淮、颖、煮枣、无胥’,《魏策》作‘无疏’。是其证。”

奚侗说:“‘胥疏’当作疏疎,谓远迹也。”(《庄子补注》)

⑦  罔罗机辟之患:“罔”同网。“辟”为繴省。“罔罗”“机辟”皆捕鸟兽之具。〈逍遥游〉篇:“中于机辟,死于罔罟。”句义相同。

⑧  南越:形容遥远的地方。

林希逸说:“战国之时,南越未通中国,故借其地以为名。”

⑨  其民愚而朴:《老子》五十七章有“我无欲而民自朴”句。

⑩  少私而寡欲:《老子》十九章:“少私寡欲。”

⑪  将:行。

⑫  猖狂妄行:从心所欲(林希逸说)。“猖狂”一词,见于〈在宥〉篇和〈庚桑楚〉篇。

⑬  大方:大道。

⑭  形倨:形态倨傲。

⑮  吾无粮,(我无食),安得而至焉:“我无食”三字当衍。盖有本作“吾我粮”,或本作“我无食”,传抄之间,将二语叠用,故赘疣。上句问“我无舟车,奈何”,答“无留居,以为君车”,此句问“吾无粮,安得而至”,答“寡君之欲,虽无粮而乃足”。“我无食”一语间于其中,显为羡文。

⑯  有人者:掌有人民的。

郭象说:“‘有人者’,有之以为己私也。”

⑰  见有于人者:为人所役用的。

⑱  大莫:犹广漠(宣颖说)。“莫”,当读为“漠”(杨树达说)。

⑲  方舟:两舟相并曰方舟(成《疏》)。“方”,今通作舫(胡怀琛《庄子集解补正》)

⑳  惼:同褊,狭急。

㉑  张歙(xī):“张”,撑开。“歙”,退。

㉒  向也虚而今也实:“虚”,指空船无人。“实”,指有人。

【今译】

市南宜僚去看鲁侯,鲁侯面带忧色。市南宜僚问说:“你面色忧虑,为什么呢?”

鲁侯说:“我学习先王的道理,经营先君的事业;我敬奉鬼神,尊重贤能,身体力行,没有片刻的休息;然而还是免不了祸患,所以我感到忧虑。”

市南宜僚说:“你避免祸患的方法太浅了!例如丰美的狐狸和文彩的豹子,栖居在山林,潜藏在山洞,这够沉静的了;夜里出来行走,白天留在洞穴里,这够警戒的了;虽然饥渴逼困,但还是远离于江湖之上去求食,这够稳定的了;然而还是免不了遭到罗网和机关的祸患。它们有什么过错呢?是它们自己的皮招来的灾祸啊!现在鲁国不正是你的皮吗?我希望你破开形体,舍去皮毛,洗净内心,弃除物欲,而遨游于没有人的旷野。南越有个地方,名叫建德之国。那里的人民,单纯而朴质,少私而寡欲;知道耕作却不知道储藏,帮助别人但不求报答;不知道怎样才合于义,不知道怎样才算是礼;从心所欲,任意而行,都合于道;活着时能够欢乐,死了时可以安葬。我希望你舍去国位,抛开俗务,和道相辅而行。”

鲁侯说:“那里路途遥远而险峻,又有山河的阻隔,我没有车辆船只,怎么办?”

市南宜僚说:“你不要倨傲,不要执着,就以这态度作为你的车辆。”

鲁侯说:“那里路途幽远,没有人民,我和谁作伴?我没有米粮,怎么能够到达呢?”

市南宜僚说:“减少你的费用,节制你的欲念,虽然没有粮食,也够了。你渡过了江而飘向海,看不见岸,愈往前进却不知道穷尽。送你的人都从岸边回去,你从此远离了!所以役用别人的就有累患,被人役用的就有忧患。所以尧不役用别人,不被人役用。我希望舍去你的累患,除去你的忧患,只和大道悠游于大莫之国。并起船来渡河,有只空船撞上来,虽然有性急的人也不会生气;假如上面有一个人,就会喊着:‘撑开,后退!’喊一声听不见回应,再喊一声仍然听不见回应,于是第三声就一定恶声恶气地随口骂起来。起先不生气而现在生气,这是因为起先空船没有人而现在却有人。人如果能以‘虚己’的态度悠游于人世,谁能够伤害他!”

北宮奢 ① 為衛靈公賦斂 ② 以為鐘 ③ ,為壇乎郭門之外,三月而成上下之縣 ④ 。

王子慶忌見而問焉,曰:“子何術之設?”

奢曰:“一之間 ⑤ ,無敢設也。奢聞之,‘旣彫旣琢,復歸於樸。’侗乎 ⑥ 其無識,儻乎 ⑦ 其怠疑 ⑧ ;萃乎芒乎 ⑨ ,其送往而迎來;來者勿禁,往者勿止;從其強梁 ⑩ ,隨其曲傅 ⑪ ,因其自窮 ⑫ ,故朝夕賦斂而毫毛不挫,而況有大塗 ⑬ 者乎!”

【注释】

①  北宫奢:卫大夫,居北宫,因以为号。奢,其名(李颐说)。

②  赋敛:似即今募缘之事(宣颖说);敛铸钟之费,非租赋(刘凤苞《南华雪心编》)。

③  钟:乐器名(成《疏》)。

④  上下之县:上下两层的钟架。

林希逸说:“钟有架,所以悬钟也。架有两层,故曰上下县,此言编钟也。”

⑤  一之间,无敢设也:“一”,纯一;循自然(林希逸说)。纯任自然,言此外别无方术(陈寿昌《正义》);一听于民,不敢勉强(刘凤苞说)。按“一之间”,对百姓而言,是纯任自然,不勉强索取,听人民自动出钱出力;对自己而言,是使心灵达到纯一无杂的状态,专注于造钟。

⑥  侗乎:形容淳朴的样子。

⑦  傥乎:无心的样子。

⑧  怠疑:形容不急于求取。

林云铭说:“不急趋赴也。”

⑨  萃乎芒乎:“萃”,聚(成《疏》)。“芒”,不辨(王先谦说)。形容聚在一块,分辨不清。

⑩  从其强梁:指不愿意捐献的任听自便。“强梁”是指不顺从的。

王先谦说:“‘从’读曰‘纵’,不愿者听之。”

⑪  随其曲傅:和“从其强梁”义正相反,言曲意顺从的也随其自便。

司马云:“谓曲附己者随之也。”

⑫  因其自穷:指依着各人自己的能力。

林云铭说:“因其力之所自尽,而不强人之所不堪。”

⑬  大涂:大道。

【今译】

北宫奢替卫灵公募捐铸钟,在城门外先设了祭坛,三个月就完成了上下两层的钟架。

王子庆忌见到,问他说:“你用的是什么方法?”

北宫奢说:“专心一致地铸钟,没有其他的方法。我听说:‘既已雕切琢磨,现在要回复真朴。’〔我〕无知无识的样子,又好像淳真无心的样子;任大家聚在一堆,送往迎来分辨不清;来的人不拒绝,去的人不留住;愿意捐献的任他自去;不赞助我的随他自便,依着各人自己的能力,所以虽然朝夕募款,但是人民丝毫不受损伤,何况有大道的人呢?”

孔子圍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

大公任 ① 往弔之曰:“子幾死乎?”曰:“然。”

“子惡死乎?”曰:“然。”

任曰:“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 ② 。其為鳥也,翂翂翐翐 ③ ,而似無能;引援而飛 ④ ,迫脅而棲 ⑤ ;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 ⑥ 。是故其行列不斥 ⑦ ,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汙,昭昭乎如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 ⑧ 曰:‘自伐者無功 ⑨ ,功成者墮,名成者虧 ⑩ 。’孰能去功與名而還與衆人!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處 ⑪ ;純純常常 ⑫ ,乃比於狂 ⑬ ;削迹捐勢 ⑭ ,不為功名。是故無責 ⑮ 於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

孔子曰:“善哉!”辭其交遊,去其弟子,逃於大澤;衣裘褐 ⑯ ,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注释】

①  大公任:“大公”,老者称。“任”,名(成《疏》)。疑是杜撰之名。

俞樾说:“《广韵·一东》公字注:《世本》有大公类叔。然则大公乃复姓,非大夫之称。”(《俞楼杂纂》内〈庄子人名考〉)

②  意怠:今之燕(林希逸说)。即后文“alt 鸸”。

③  翂翂翐翐:形容飞行迟缓的样子。

④  引援而飞:“引援”,群飞(林希逸说)。

⑤  迫胁而栖:群栖乃栖。“迫胁”者,胁相接(陈寿昌说);形容挤在一堆而栖息。

吕惠卿说:“迫胁而栖,则踌躇不得已于动止之间也。”(《庄子义》)

⑥  绪:弃余(林希逸说)。

王念孙说:“绪者,余也。〈让王〉篇:‘其绪余以为国家。’司马彪曰:‘绪者,残也,谓残余也。’”

⑦  行列不斥:同列〔飞行〕不受排斥。

苏舆说:“言为众鸟所容。”(见王先谦《庄子集解》引)

⑧  大成之人:指老子。

⑨  自伐者无功:语见《老子》二十四章。

⑩  功成者堕,名成者亏:今本《老子》没有这两句话,只有:“功成而不居”(二章)“功遂身退”(九章)句。

⑪  道流而不明居,德行而不名处:“不明居”,不显耀自居。“德”,俗本作“得”,“得”当是“德”(褚伯秀)。今据褚说及宣颖本改。郭象以“道流而不明”断句,“居”字属下读,非。

褚伯秀说:“‘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处’,二句停匀分读,义自显然。郭氏乃于‘明’字下着注,故后来解者不越此论,唯吕氏疑独二家从‘居’从‘处’为句。盖‘得’当是‘德’,‘名’应是‘明’,庶与上文义协。言道德流行无往不在,但不欲自显其道德,以取伐竭耳。”(《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⑫  纯纯常常:纯朴平常。

林云铭说:“‘纯’,纯一也。‘常’,平常也。纯一其心,平常其行。”

⑬  乃比于狂:同于愚狂。

⑭  削迹捐势:削除形位、捐弃权势。

⑮  无责:无求。

⑯  裘褐:“裘”,皮衣。“褐”,毛布。指粗布衣服。

【今译】

孔子被围困在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七天没有起火煮食。

大公任去慰问他:“你快要饿死了吧!”

孔子回说:“是的。”

大公任说:“你厌恶死吗?”

孔子回说:“是的。”

大公任说:“让我说说不死的方法。东海有种鸟,名叫意怠。这种鸟,飞行缓慢,好像没有气力的样子;随群而飞,栖息时夹在众鸟之中;行进时不敢飞在前面,退回时不敢落在后头;饮食时不敢争先尝,一定吃剩余的。所以它在同列中不受排斥,外人也终究不能伤害它,因此它能免于祸患。直树先被砍伐,甘井最先枯干。你有心用文饰才智来惊骇愚俗,修饬品行来显露别人的污浊,光芒耀射好像举着太阳月亮而行走,所以你不免要招来祸患了。我曾经听过集道之大成的人说:‘自己夸耀的反而没有功绩,功成不退的就要堕败,名声彰显的就要受到损伤。’谁能够抛弃功名而把它还给众人!大道流行而不显耀自居;德行广被而不自求声名;纯朴平常,同于愚狂;削除形位捐弃权势,不求功名。所以无求于人,人也无求于我。至人不求声名,你为什么喜好呢?”

孔子说:“好极了!”于是就辞别朋友,离开学生,逃到旷野;穿着粗布衣服,食着杼栗野果;走进兽群,兽不惊乱;走进鸟群,鸟不惊飞。鸟兽都不厌恶他,何况人呢!

孔子問子桑雽 ① 曰:“吾再逐於魯 ② ,伐樹於宋 ③ ,削迹於衛 ④ ,窮於商周 ⑤ ,圍於陳蔡之間 ⑥ 。吾犯 ⑦ 此數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

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 ⑧ 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或曰:‘為其布 ⑨ 與?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 ⑩ 以利合,此以天屬也。’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⑪ 。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孔子曰:“敬聞命矣!”徐行翔佯 ⑫ 而歸,絕學捐書,弟子無挹於前 ⑬ ,其愛益加進。

異日,桑雽又曰:“舜之將死,乃命 ⑭ 禹曰:‘汝戒之哉!形莫若緣 ⑮ ,情莫若率 ⑯ 。緣則不離,率則不勞;不離不勞,則不求文 ⑰ 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注释】

①  子桑雽:姓桑,名雽,隐居者。

俞樾说:“疑即〈大宗师〉之子桑户。雽音户,则固与子桑户同矣。”

②  再逐于鲁:鲁定公时,孔子担任司寇的官职。齐国的执政者们想制造孔子和鲁君的不和,于是带了八十名美女和一百二十匹好马送给鲁国的国君。由于齐国的离间,孔子遂遭鲁定公的冷淡,于是孔子不得不出走鲁国。

③  伐树于宋:指孔子到宋国境内,在一棵树下休息,宋国司马桓魋赶来,砍倒大树,威胁孔子。“伐树于宋”,已见于〈天运〉篇。

④  削迹于卫:孔子在卫国匡城被人误为阳虎而遭围困。“削迹于卫”,已见于〈天运〉篇。

⑤  穷于商周:不得志于商周(“商”,殷后裔土地。“周”,指宋与卫),已见于〈天运〉篇。

⑥  围于陈蔡之间:指孔子路经陈蔡两国交境的负函(河南信阳),被楚军围困。“围于陈蔡之间”,已见于〈天运〉篇。

⑦  犯:借为“逢”。与〈大宗师〉篇“犯人之形”同例(章炳麟《庄子解故》)。

⑧  假人之亡:“假”,国名。或说假乃殷之误。“亡”,逃亡。

孙诒让说:“司马彪曰:‘林回,殷之逃民之姓名。’则‘假人’当为‘殷人’之误。然《文选》王仲宝《褚渊碑文》李注引司马彪云:‘假,国名。’”

马叙伦说:“按《史记·酷吏传》:‘楚有殷仲。’徐广曰:‘殷,一作假。’……此字当为殷,殷即宋也。疑谓宋偃王暴虐,其民有逃亡者。”

⑨  布:指财货。

⑩  彼:指璧。

⑪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礼记·表记篇》作:“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

⑫  翔佯:今通作徜徉(胡怀琛说);形容闲放自得。

⑬  无挹于前:无揖让之礼(成《疏》)。“挹”,音揖,揖礼。

林云铭说:“挹,拱挹也。虚文去而真意流。”

⑭  乃命:今本作“真泠”。各家曲说作解。依据王引之之说改。

陆德明说:“司马本作‘直’。司马云:‘泠,或为命,又作令。’”

王引之说:“‘直’,当为‘alt ’。‘alt ’,籀文‘乃’字,隶书作‘迺’。‘alt ’形似‘直’,故讹作‘直’,又讹作‘真’。‘命’与‘令’,古字通,作‘命’作‘令’者是也。alt 令禹者,乃命禹也。”(见王念孙《读书杂志余编》)

林云铭说:“‘真泠’二字,乃‘其命’之误。”按宣颖本据以改作“其命”,并说:“旧本讹作‘真泠’二字。”

⑮  缘:因其自然之意(林希逸说)。

⑯  率:真率。

林希逸说:“‘率’,循其自然之意。”

⑰  文:虚文。

【今译】

孔子问子桑雽说:“我两次被鲁国驱逐出境,在宋国遭受到伐树的屈辱,在卫国被禁止居留,在商、周没有出路,在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被围困。我遇到这些患难,亲戚旧交更疏远了,学生朋友更离散了,为什么会这样?”

子桑雽说:“你没有听说假国人逃亡的故事吗?林回舍弃了价值千金的玉璧,背着婴儿逃走。有人说:‘为了钱财吗?婴儿的价值少得很;为了怕累赘吗?婴儿的累赘多得很;舍弃了千金的玉璧,背着婴儿逃走,为什么呢?’林回说:‘我和玉璧是利的结合,我和婴儿是天性的关联。’以利而结合的,受到窘迫祸患的时候,就互相遗弃了;以天性相关的,遇着窘迫祸患的时候,就互相收留了。互相收留的和互相遗弃的,相差得太远了。再说,君子的交情淡薄得像水一样,小人的交情甘美得像甜酒一样;君子淡薄却亲切,小人甜蜜却易断绝。所以凡是没有缘故结合的,也就没有缘故而离散了。”

孔子说:“我诚心地接受你的指导!”于是漫着步子安闲地回去,终止学业,抛开圣书,学生无须行揖拜的礼节,但是他们对他的敬爱却更为增进。

有一天,桑雽又说:“舜快要死的时候,告诉禹说:‘你要当心啊!形体不如因顺,情感不如率真。因顺就不会离失,率真就不会劳累;不离失,不劳累,就不求虚文来粉饰形体,这种就无需依赖于外物了。’”

莊子衣大布 ① 而補之,正緳係履 ② 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王獨不見夫騰猿乎?其得枏梓豫章 ③ 也,攬蔓 ④ 其枝而王長 ⑤ 其間,雖羿、蓬蒙 ⑥ 不能眄睨 ⑦ 也。及其得柘棘枳枸 ⑧ 之間也,危行 ⑨ 側視,振動悼慄;此筋骨非有加急 ⑩ 而不柔 ⑪ 也,處勢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今處昏上亂相之間,而欲無憊,奚可得邪?此比干之見剖心徵 ⑫ 也夫!”

【注释】

①  大布:粗布。

②  正緳係履:“正”,郭嵩焘解作“整”,疑是“以”字之讹。“緳”,带(司马彪说);当是麻绳做的带子。“係”,同系。这句话是说用麻带穿〔破〕鞋。

郭嵩焘说:“《说文》:‘絜,麻一端也’。与‘緳’通,言整齐麻之一端,以纳束其履而系之。履无绚,系之以麻,故曰‘惫’。”

③  枏(nán)梓(zǐ)豫章:都是端直好木。“枏”,同“楠”。

④  揽蔓:犹把捉(成《疏》)。

刘凤苞说:“‘揽’,把。‘蔓’,缠绕;揽其枝而盘结之,如蔓生然。”

⑤  王长:犹自得(成《疏》);同旺涨,形容意气轩昂(福永光司说)。

⑥  羿、蓬蒙:羿是古时候精于射箭的人,蓬蒙是羿的弟子。

⑦  眄(miǎn)睨(nì):斜视。

⑧  柘(zhè)棘枳枸:都是有刺的小木。

⑨  危行:行动谨慎。

⑩  加急:限制,收紧。

⑪  不柔:不灵活。

⑫  征:明证。

【今译】

庄子穿着一件补过破洞的粗布衣服,用麻绳绑着破鞋子,去见魏王。魏王说:“先生,你怎么这样疲困呢?”

庄子说:“是贫穷啊,并不是疲困!读书人有理想却不能施行,这是疲困啊;衣服破旧鞋子破烂,这是贫穷,而不是疲困;这就叫做不逢时啊!你没有看见跳跃的猿猴吗?当它爬在楠、梓、豫、樟等大树上的时候,攀缘着树枝,在那里自得其乐,即使善射的羿和蓬蒙也无可奈何它。等到它跳落在柘、棘、枳、枸等多刺的树丛中时,小心谨慎,内心还战栗不已;这并不是筋骨受了束缚而不灵活,乃是处在不利的情势下,不能够施展它的才能呀!现在处于昏君乱相的时代,要想不疲困,怎么可能呢?像比干的被剖心,不是个显明的例证吗?”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左據槁木,右擊槁枝,而歌猋氏 ① 之風,有其具而無其數 ② ,有其聲而無宮角 ③ ,木聲與人聲,犂然 ④ 有當於人之心。

顏回端拱還目 ⑤ 而窺之。仲尼恐其廣己而造大 ⑥ 也,愛己而造哀也,曰:“回,無受天損易 ⑦ ,無受人益難 ⑧ 。無始而非卒 ⑨ 也,人與天一 ⑩ 也。夫今之歌者其誰乎?”

回曰:“敢問無受天損易。”

仲尼曰:“飢渴寒暑,窮桎不行 ⑪ ,天地之行也,運物之泄也 ⑫ ,言與之偕逝 ⑬ 之謂也。為人臣者,不敢去之。執臣之道猶若是,而況乎所以待天乎!”

“何謂無受人益難?”

仲尼曰:“始用四達 ⑭ ,爵祿並至而不窮,物之所利,乃非己也 ⑮ ,吾命其在外者也。君子不為盜,賢人不為竊。吾若取之,何哉!故曰,鳥莫知 ⑯ 於鷾鴯 ⑰ ,目之所不宜處,不給視,雖落其實,棄之而走。其畏人也,而襲諸人間 ⑱ ,社稷存焉爾 ⑲ 。”

“何謂無始而非卒?”

仲尼曰:“化其萬物而不知其禪 ⑳ 之者,焉知其所終?焉知其所始?正而待之 ㉑ 而已耳。”

“何謂人與天一邪?”

仲尼曰:“有人,天 ㉒ 也;有天,亦天也。人之不能有天,性也;聖人晏然 ㉓ 體逝而終矣!”

【注释】

①  猋(biāo)氏:神农(成《疏》)。“猋氏”,即焱氏(王先谦《集解》)。已见于〈天运〉篇。

②  有其具而无其数:有枝击木而无节奏(宣颖说)。“有其具”,有击木之具(陈寿昌说)。“数”指节奏之数。

③  无宫角:不合五音(林希逸说);不主音律(宣颖说)。

④  犁然:释然,悠然。

焦竑说:“犁然,如犁田者,其土释然也。”

⑤  端拱还目:“端拱”,拱手直立。“还目”,回目。“还”音旋。

林云铭说:“‘端拱’,则头容直矣,不能瞠视,故转其睛,而还视之也。”

⑥  广己而造大:彰显自己而至于夸大。

林云铭说:“‘造’,至也。尊己则至于大。”

⑦  无受天损易:不受自然的损伤还容易。

⑧  无受人益难:不受人的利禄却难。

林云铭说:“人益之来,欲辞不能,故难。”

福永光司说:“人益,即人为的附加物。”

⑨  无始而非卒:没有起始而又不是终结的。

郭象说:“‘卒’,终也。于今为始者,于昨为卒,则所谓始者,即是卒矣。言变化之无穷。”

⑩  人与天一:皆自然(郭《注》);人与天皆本于自然(林云铭说)。

⑪  穷桎不行:穷困不通。

郭嵩焘说:“‘穷桎不行’,言饥渴寒暑,足以桎梏人,而使不自适。”

⑫  运物之泄也:品物的发动。《阙误》引江南古藏本“运物”作“运化”。

司马彪说:“‘运’,动也。‘泄’,发也。”

章炳麟说:“‘天地之行’,‘运物之泄’,耦语也。‘运’借为‘员’。《越语》‘广运’,《西山经》作‘广员’,是其例。《说文》:‘员,物数也。’‘员物’,犹言品物。‘泄’与‘动’义近;《韩非·扬搉篇》:‘根干不革则动泄不失矣’,‘泄’,亦动也。”按:前人都依司马《注》,当从章解为确。后文:“目大运寸”,“运”亦作“员”,成《疏》:“运,员也”可证。“运物”与上句“天地”对举,皆属名词。

马叙伦说:“按:‘泄’,借为‘迻’。《说文》曰:‘迻,迁徙也。’”

⑬  偕逝:共同参与变化。

成玄英说:“‘偕’,俱也。‘逝’,往也。既体运物之无常,故与变化而俱往,而无欣恶于其间也。”

⑭  始用四达:言初进便顺利(林云铭说)。

⑮  物之所利,乃非己也:外物的利益,非己本有。

⑯  知:音智,聪明。

⑰  alt 鸸:燕(《释文》)。

⑱  袭诸人间:“袭”,入。指入人屋舍筑巢。

⑲  社稷存焉尔:“社稷”,谓鸟巢(马叙伦说)。这是比喻鸟有所寄存,犹如人依存于社稷。

郭嵩焘说:“有土因而有社,有田因而有稷。社者,所以居也;稷者,所以养也。鸟也有其居,鸟亦有其养,alt 鸸之袭诸人间,不假人以居而自为居,不假人以养而自为养也。”

⑳  禅:替代。

㉑  正而待之:谓顺任自然的变化。“正”是指上文所说的“万物的变化”(“化其万物”)。

林云铭说:“正而待之,以顺其自化而已。”

福永光司说:“‘正而待之’,若〈人间世〉篇(孔子与颜回问答)‘虚而待物’。”(见福永著《庄子外篇》,第564页)

㉒  天:指自然。

郭象说:“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

㉓  晏然:即安然。

成玄英说:“晏然,安也。”

马叙伦说:“‘晏’,借为‘宴’。《说文》曰:‘宴,安也。’”

【今译】

孔子被困在陈蔡两国交界的地方,七天没有生火煮食,他左手靠着枯树,右手敲枯枝,而唱着神农时代的歌谣,有击敲的器具而没有音律,击木声和歌唱声舒徐动听,使人心里感到舒适。

颜回恭敬地站着,转过眼来看。孔子怕他宽解自己而至于夸大,爱惜自己而陷于哀伤,便说:“回,不受自然的损伤还容易,不受人的利禄却难。没有一个开始而不又是终结的,人为和自然是一样的。现在唱歌的是谁呢?”

颜回问说:“请问什么是不受自然的损伤还容易?”

孔子说:“饥饿、干渴、寒冷、暑热、穷困不通,都是天地的运行,万物的迁移,这就是说共同参与变化呀!做人臣的,不敢逃避国君的使命。执守人臣之道的都能这样,何况对待自然呢!”

颜回问说:“什么是不受人的利禄困难呢?”

孔子说:“初次被任用就很顺利,爵位利禄齐来而不穷尽,但是这些外物的利益,并不是属于自己的,只是我的机遇一时得到这些外物罢了!君子不做盗劫的事,贤人不做偷窃的事,我要去求取,为什么呢?所以说:鸟儿没有比燕子更聪明的,看到有不适宜的地方,就不再看第二眼,虽然失落了口中的食物,也舍置而飞去。它畏惧人,却又入人屋舍,只是寄居筑巢罢了。”

颜回问说:“什么是没有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结的?”

孔子说:“万物的变化而不知道谁是替代者,怎能知道它的终结?怎能知道它的开始呢?顺其自然的变化就是了。”

颜回问说:“什么是人为和自然都一样呢?”

孔子说:“人为,是出于自然的;自然的事,也出于自然的。人为所以不能保全自然,是由于性质的限制,只有圣人能安然地顺着自然而变化呢!”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 ① ,覩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 ② ,感 ③ 周之顙而集於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 ④ 不逝 ⑤ ,目大不覩?”蹇裳 ⑥ 躩步 ⑦ ,執彈而留 ⑧ 之。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 ⑨ 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眞 ⑩ 。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 ⑪ 也!”捐 ⑫ 彈而反走,虞人 ⑬ 逐而誶 ⑭ 之。

莊周反入,三日不庭 ⑮ 。藺且從而問之:“夫子何為頃間甚不庭乎?”

莊周曰:“吾守形而忘身,觀於濁水而迷於淸淵。且吾聞諸夫子曰:‘入其俗,從其令 ⑯ 。’今吾遊於雕陵而忘吾身,異鵲感吾顙,遊於栗林而忘眞,栗林虞人以吾為戮 ⑰ ,吾所以不庭也。”

【注释】

①  雕陵之樊:雕陵是丘陵的名称。“樊”,即藩。

司马彪说:“‘雕陵’,陵名;‘樊’,藩。谓游于栗园藩篱之内。”

②  目大运寸:眼睛的直径有一寸长。

成玄英《疏》:“‘运’,员也。眼圆一寸。”

王念孙说:“‘运寸’与‘广七尺’相对为文,‘广’为横则‘运’为从也。‘目大运寸’,犹言目大径寸耳。《越语》:‘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注曰:‘东西为广,南北为从也。’《西山经》曰:‘是山也广员百里。’‘员’与‘运’同。”

③  感:触。

④  殷:大。与〈秋水〉篇“大之殷”同。

⑤  逝:往,飞去。

⑥  蹇(jiǎn)裳:作褰裳,即提起衣裳。

王叔岷先生说:“陈碧虚《阙误》引张君房本‘蹇’作‘褰’。《道藏》王元泽《新传》本、褚伯秀《义海纂微》本、罗勉道《循本》并同。‘蹇’与‘褰’通。”

⑦  躩(jué)步:疾行,快步。

⑧  留:等候。

⑨  翳(yì):隐蔽。

⑩  忘其真:“真”,性命(成《疏》)。

郭象说:“目能睹,翼能逝,此鸟之真性也。今见利,故忘之。”

⑪  二类相召:指蝉召螳螂,螳螂召鹊,物类自相召害。

⑫  捐:弃。

⑬  虞人:守园者(林希逸说);守苑囿之吏(见《孟子·滕文公下》:“招虞人以旌”朱熹注)。

⑭  谇(suì):骂。

⑮  三日不庭:“三日”,通行本作“三月”,《释文》:“‘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依王念孙之说改。“不庭”,读“不逞”,即不愉快。

王念孙说:“‘庭’,当读为‘逞’,不快也。……‘三月不庭,一本作三日’是也。下文言夫子顷间甚不庭,若三月之久,不得言顷间矣。”

马其昶说:“案:旧作‘三月’,据下言‘顷间’,则从《释文》‘一本作三日’是也。”案马氏《庄子故》本已改正“三月”为“三日”。

⑯  夫子曰:“入其俗,从其令”:成《疏》:“庄周师老聃,故称老子为夫子也。”按“夫子”是尊称,这里未必指老子,因为下面的话不必是老子讲的,今本《老子》没有这两句话。所谓“庄周师老聃”,乃是传统的眼光,庄周何曾师老聃?在各家中,庄周虽然较推崇老聃,但也有所批评。以师徒来称呼他们,是流俗的看法。“令”,通行本作“俗”,依《阙误》引成玄英本改,郭《注》亦作“令”。

“令”,即禁令(郭《注》)。

⑰  戮:辱(王先谦《注》)。

马叙伦说:“今通用‘辱’字。”

【今译】

庄周到雕陵的栗园里游玩,看见一只怪异的鹊从南面飞来,翅膀有七尺宽,眼睛直径有一寸长,碰到庄周的额角而飞停在栗树林中。庄周说:“这是什么鸟呀!翅膀大却不能远飞,眼睛大却目光迟钝?”于是提起衣裳快步走过去,把着弹弓窥伺它的动静。这时看见一只蝉,正得着美叶荫蔽而忘了自身;有只螳螂以树叶作掩护而捕捉它,螳螂见有所得而忘自己的形体;异鹊乘机攫取螳螂,只顾贪利而忘记了性命。庄周看了震惊地说:“唉!物类互相累害,这是由于两者互相召引贪图所致!”于是扔下弹弓回头就走,管园的人〔以为他偷栗子〕追赶着责骂他。

庄周回去,三天都感到不愉快。学生蔺且问他说:“先生为什么最近觉得不愉快呢?”

庄周说:“我为了守护形体而忘了自己;观照浊水反而对清渊迷惑了。我听先生说:‘到一个地方,就要顺从那里的风俗习惯。’现在我到雕陵游玩而忘了自身,异鹊碰到我的额角,飞到栗树林里而忘了真性,管园的人责辱我,所以我感到不愉快。”

陽子 ① 之宋,宿於逆旅 ②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惡,惡者貴而美者賤。陽子問其故,逆旅小子 ③ 對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惡者自惡,吾不知其惡也。”

陽子曰:“弟子記之!行賢而去自賢之心 ④ ,安往而不愛哉!”

【注释】

①  阳子:《韩非子·说林上》引这同一故事作“杨子”。

②  逆旅:旅舍。

③  逆旅小子:《韩非子·说林上》作“逆旅之父”。

④  行贤而去自贤之心:“心”,原作“行”,根据《韩非子·说林上》改。作“心”于义为优。

【今译】

阳子到宋国,住在旅舍。旅舍主人有两个妻妾,一个美丽,一个丑陋,丑陋的受尊宠,美丽的被冷落。阳子问他是什么缘故,旅舍的童子回说:“那美丽的自以为美丽,但是我并不觉得她的美丽;那丑陋的自认为丑陋,但是我不觉得她丑陋。”

阳子说:“弟子们记住!行为良善而能去除自我炫耀的心念,到哪里会不受喜爱呢!”

田 子 方

〈田子方〉篇,由十一章文字汇集而成。各章意义不相关联,属于杂记体裁。“田子方”,人名,魏国贤者。取篇首三字为篇名。

本篇第一章,田子方与魏文侯对话,要在写“真”。称赞为人的质真淳厚,并评仁义圣智对真实生命的束缚。第二章,借温伯雪子评儒家“明乎礼义而陋乎知人心”。孔子见温伯雪子而体悟“目击而道存,亦不可以容声矣”。这就是“得意忘言”的情境。第三章,颜渊与孔子对话,写宇宙长流不息。万物变动神速,自我亦变故日新。这里提出“日徂”之说;“日徂”即一天天地参与变化。不能参与变化的,即是“心死”。“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第四章,孔子见老聃“游心于物之初”。“物之初”即一切存在的根源。认识一切存在的根源,认识自然运行的规律(“纪”),认识“天地之大全”,是为“至人”。自然界充满着美与光辉,至人“得至美而游乎至乐”,于此可见庄子至人的艺术心态。第五章,庄子见鲁哀公的寓言,指出鲁国满街穿着儒服的人,尽是假儒。第六章,百里奚一小段,写“爵禄不入于心”,“死生不入于心”。第七章,写真画家的创作突破规格的约束。第八章,文王见姜太公钓鱼,“其钓莫钓”,援引为政,则守自然无为。第九章,写伯昏无人射箭的凝定神态。第十章,写孙叔敖的爵禄无变于己。第十一章,写凡君外在得失无变于己。

许多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出自本篇,如目击道存、亦步亦趋、奔逸绝尘、瞠乎其后、不言而信、失之交臂、唐肆求马、形若槁木、日改月化、天高地厚、千转万变、解衣槃礴以及明礼义而陋知人心、处卑细而不惫、哀莫大于心死等。

田子方 ① 侍坐於魏文侯,數稱谿工 ② 。

文侯曰:“谿工,子之師邪?”

子方曰:“非也,無擇之里人也;稱道數當 ③ ,故無擇稱之。”

文侯曰:“然則子無師邪?”

子方曰:“有。”

曰:“子之師誰邪?”

子方曰:“東郭順子 ④ 。”

文侯曰:“然則夫子何故未嘗稱之?”

子方曰:“其爲人也眞,人貌而天虛 ⑤ ,緣而葆眞 ⑥ ,淸而容物。物無道,正容以悟之,使人之意也消。無擇何足以稱之!”

子方出,文侯儻然 ⑦ 終日不言,召前立臣而語之曰:“遠矣,全德之君子 ⑧ !始吾以聖知之言仁義之行爲至矣,吾聞子方之師,吾形解 ⑨ 而不欲動,口鉗而不欲言。吾所學者直土梗 ⑩ 耳,夫魏眞爲我累耳!”

【注释】

①  田子方:姓田,名无择,字子方。魏贤人。《释文》引李颐《注》,说他是魏文侯师。马叙伦则从《吕氏春秋·举难》与〈察贤〉等篇,引证说明田子方乃魏文侯友,而非魏文侯师(详见马著《庄子义证》)。当从马说。

②  谿工:姓谿,名工。魏国的贤人。

③  称道数当:言论常常很确当。

成玄英说:“称说言道,频当于理。”(成《疏》)

④  东郭顺子:居在郭东,因以为氏,名顺子,子方之师(成《疏》)。

⑤  人貌而天虚:人的容貌而心契合自然。“虚”,意指“心”。

俞樾说:“郭《注》以‘人貌而天’四字为句,殆失其读也。此当以‘人貌而天虚’为句。‘人貌天虚’,相对成义。‘缘而保真’为句,与‘清而容物’相对成义。‘虚’者,孔窍也。《淮南子·氾论训》:‘若循虚而出入。’高注曰:‘虚,孔窍也。’训‘孔窍’,故亦训‘心’。〈俶真训〉:‘虚室生白。’注曰:‘虚,心也。’……此云:‘人貌而天虚’,即人貌而天心,言其貌则人,其心则天也。学者不达‘虚’字之义,误属下读,则‘人貌而天’句文义不完。下两句本相俪者亦参差不齐也。”俞说可从。

⑥  葆真:即保真。“葆”,同保。

⑦  傥然:自失的样子。

马叙伦说:“按‘傥’,借为‘怅’。”

⑧  全德之君子:指东郭顺子。

⑨  形解:形体解脱。

林希逸说:“形解,言自失也。”

马叙伦说:“‘解’,为‘懈’省。《说文》曰:‘懈,怠也。’”

⑩  土梗:土人(司马彪《注》)。

马叙伦说:“‘梗’,借为‘偶’。《国策·赵策》:“土梗与木梗斗,曰:‘汝不如我,我乃土也。逢风雨坏沮,仍复归土;汝逢风雨,泛滥无所止。’《史记·孟尝君列传》:‘见木偶人与土偶人语。’其辞相同。是土梗木梗即是土偶木偶也。”

林希逸说:“土梗者,得其粗,不得其精也。”

【今译】

田子方陪坐在魏文侯那里,几次称颂谿工。

文侯说:“谿工是你的老师吗?”

子方说:“不是的,是我的同乡;言论见解常常很正确,所以我称赞他。”

文侯说:“那么你没有老师吗?”

子方说:“有。”

文侯说:“你的老师是谁呢?”

子方说:“东郭顺子。”

文侯说:“那么先生为什么没有称赞他?”

子方说:“他为人真纯,常人的容貌而内心契合自然,顺应于人而保守天真,清介不阿而能容人。如遇无道的人,便正容开悟他,使人的邪念自然消除。我哪里配称赞!”

子方走了,文侯惆怅地整天不说话,召面前立侍的臣子告诉他们说:“太深远了,全德的君子!起初我以为圣智的言论、仁义的行为最好了,我听到了子方老师的言论,我身体解脱而不想动,嘴巴闭着而不想说。我所学的不过是粗迹而已,魏国真是我的包袱啊!”

溫伯雪子 ① 適齊,舍於魯。魯人有請見之者,溫伯雪子曰:“不可。吾聞中國 ② 之君子,明乎禮義而陋於知人心,吾不欲見也。”

至於齊,反舍於魯,是人也又請見。溫伯雪子曰:“往也蘄見我,今也又蘄見我,是必有以振 ③ 我也。”

出而見客,入而歎。明日見客,又入而歎。其僕曰:“每見之客 ④ 也,必入而歎,何耶?”

曰:“吾固吿子矣:‘中國之民,明乎禮義而陋乎知人心。’昔之見我者,進退一成規一成矩,從容 ⑤ 一若龍一若虎,其諫我也似子,其道 ⑥ 我也似父,是以歎也。”

仲尼見之而不言。子路曰:“吾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見之而不言,何邪?”

仲尼曰:“若夫人者,目擊而道存矣,亦不可以容聲矣。”

【注释】

①  温伯雪子:姓温,名伯,字雪子,楚之怀道人(成《疏》)。

②  中国:指中原之国,即鲁国。

成玄英《疏》:“中国,鲁国也。”

③  振:起,发。这里有启发之意。另一说“振”训“告”(高亨《新笺》)。

④  之客:此客。

⑤  从容:犹动容(王念孙说,见章炳麟《庄子解故》所引)。

⑥  道:同“导”。陈碧虚《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作“导”。

【今译】

温伯雪子往齐国,歇足在鲁国。鲁国有人要见他,温伯雪子说:“不行。我听说中国的君子,明于礼义却拙于了解人心,我不想接见。”

到了齐国,回程歇足在鲁国,那个人又要见他。温伯雪子说:“上次求见我,现在又来求见,一定有什么启发我的。”

出去见了客人,回来就叹息。第二天见了客人,回来又叹息。他的仆人问说:“每次见到这个客人,回来就要叹息,为什么呢?”

回说:“我原先告诉你了:‘中国的人民,明了礼义却拙于了解人心。’刚才来看我的那位,进退完全合于规矩,动容犹如龙虎,他谏告我,好像儿子对待父亲;他开导我,好像父亲对待儿子,因此叹息。”

孔子见了面不说话。子路说:“先生想见温伯雪子很久了,见了面不说话,为什么呢?”

孔子说:“像这样的人,视线所触而道自存,也不容再用语言了。”

顔淵問於仲尼曰:“夫子步亦步,夫子趨亦趨,夫子馳亦馳;夫子奔逸絕塵 ① ,而回瞠若 ② 乎後矣!”

仲尼曰 ③ :“回,何謂邪?”

曰:“夫子步,亦步也;夫子言,亦言也;夫子趨,亦趨也;夫子辯,亦辯也;夫子馳,亦馳也;夫子言道,回亦言道也;及奔逸絕塵而回瞠若乎後者,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④ ,無器 ⑤ 而民滔 ⑥ 乎前,而不知所以然而已矣。”

仲尼曰:“惡!可不察與!夫哀莫大於心死,而人死亦次之。日出東方而入於西極,萬物莫不比方 ⑦ ,有首有趾者 ⑧ ,待是 ⑨ 而後成功,是出則存,是入則亡 ⑩ 。萬物亦然,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 ⑪ 。吾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盡 ⑫ ,效 ⑬ 物而動,日夜無隙,而不知其所終;薰然 ⑭ 其成形,知命不能規 ⑮ 乎其前,丘以是日徂 ⑯ 。

“吾終身與汝交一臂而失之 ⑰ ,可不哀與!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 ⑱ 。彼已盡矣 ⑲ ,而女求之以爲有,是求馬於唐肆 ⑳ 也。吾服 ㉑ 女也甚忘,女服吾也亦甚忘。雖然,女奚患焉!雖忘乎故吾,吾有不忘者存。”

【注释】

①  奔逸绝尘:快速的形容。

林希逸说:“‘奔逸’,飞驰也。‘绝尘’,去速而不见其尘也。”

②  瞠若:直视的样子。

③  仲尼曰:原作“夫子曰”。这节对话前后答语者一律作“仲尼曰”,这里作“夫子曰”为误写,依马叙伦之说改正。

马叙伦说:“按下文作‘仲尼曰’,此亦当然,疑传写之误。”

④  不比而周:“比”,阿私。“不比而周”,指不偏私而周遍。《论语·为政篇》有“君子周而不比”句。

朱熹说:“‘周’,普遍也。‘比’,偏党也。”(见《论语·为政篇》朱《注》)

⑤  器:爵位(成《疏》)。

⑥  滔:同聚。

⑦  比方:指顺着太阳的方向(宣颖说)。

宣颖说:“从日为方向。”

马其昶说:“‘比’,顺也。‘方’,道也。谓万物之化生皆顺太阳之轨道也。”

福永光司说:“比方,平行的意思。”(《庄子外杂篇解说》,第592页)

⑧  有首有趾者:指人。语见〈天地〉篇。“首”,今本作“目”,形近而误,根据〈天地〉篇改正。

马叙伦说:“‘目’当依〈天地〉篇作‘首’。”

⑨  待是:待日。“是”,指日。

⑩  是出则存,是入则亡:即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林希逸《口义》)。

王先谦说:“日出则有世事,日入则无世事。”

⑪  有待也而死,有待也而生:有的将趋于死,有的将待以生。

郭象说:“待隐谓之死,待显谓之生。”

⑫  一受其成形,而不化以待尽:语见〈齐物论〉。

⑬  效:犹感。

⑭  薰然:形容成形的样子。

成玄英《疏》:“薰然,自动之貌。”

罗勉道说:“薰然者,如气之薰蒸而成也。”(《南华真经循本》)

王敔说:“薰然,芳草丛生貌。”

⑮  规:“窥”的省字(见马叙伦《义证》)。

⑯  日徂:一天天地参与变化。“徂”,往。

郭象说:“与变具往。”

⑰  交一臂而失之:意思是说我和你这么接近而你却不能了解宇宙的道理。

林希逸说:“‘交一臂’者,并立也。终身与汝周旋,而汝未得此道,故曰:‘交一臂而失之。’”

⑱  女殆著乎吾所以著也:你大概只看到我所能看到的现象。“著”,可见的东西。

福永光司说:“‘以’字误加。‘所著’,意指现象面;‘所以著’,指现象赖以成立的本质。”按福永之说可从。

⑲  彼已尽矣:它已经消失了。

宣颖说:“‘彼’,所著。所著者忽已过去,可见不足据也。”

⑳  唐肆:“唐”,空(朱骏声说,见马其昶《庄子故》所引)。“肆”,市(成《疏》)。“唐肆”,空市场。

林希逸说:“‘唐’,无壁之屋也。《诗》云:‘中唐有甓。’‘唐肆’,今之过路亭也。”

㉑  服:思存(郭《注》)。

林疑独说:“‘服’,犹‘思’也。”(见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引)按旧注有依罗勉道作“佩服”解,误。

【今译】

颜回问孔子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快走我也快走,先生奔驰我也奔驰;先生奔逸绝尘,而我却直瞪着眼落在后面了!”

孔子说:“回,怎么说呢?”

颜回说:“先生缓步,我也缓步;先生论说,我也论说;先生快走,我也快走;先生辩论,我也辩论;先生奔驰,我也奔驰;先生谈道,我也谈道;等到先生奔逸绝尘而我却直瞪着眼落在后面,乃是先生不言说而取信,不偏私而周遍,没有爵位而人民来相聚,却不知道为什么能够这样。”

孔子说:“啊!这可不明察么!最悲哀的莫过于心死,而身死都还是次要的。太阳从东方出而入于西极,万物没有不顺着这个方向,有头有脚的人,见日起而后事可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万物也是一样,有的将趋于死亡,有的将待以降生。我一旦秉受了形体,不变灭而等待气尽,感应外物而活动,日夜没有间断,而不知道自己的归宿;薰然自动成形,知道命运是不可预知的,我因而一天天参与变化。

“我一直和你这么接近而你却不能了解这个道理,可不悲哀吗?你大概只看到我所能看到的现象。它们已经逍逝,而你追寻着还以为存在,这就像在空市场上寻求马一样。我心中的你很快就忘记,你心中的我也很快就忘记。虽然这样,你有什么忧虑!即使忘了过去的我,我还有不会被遗忘的东西存在。”

孔子見老聃,老聃新沐,方將被髮而乾,慹然 ① 似非人 ② 。孔子便而待之 ③ ,少焉見,曰:“丘也眩與,其信然與?向者先生形體掘若槁木 ④ ,似遺物離人而立於獨也。”

老聃曰:“吾遊心於物之初。”

孔子曰:“何謂邪?”

曰:“心困焉而不能知,口辟 ⑤ 焉而不能言,嘗爲汝議乎其將 ⑥ 。至陰肅肅 ⑦ ,至陽赫赫 ⑧ ;肅肅出乎天,赫赫發乎地;兩者交通成和 ⑨ 而物生焉,或爲之紀 ⑩ 而莫見其形。消息滿虛 ⑪ ,一晦一明,日改月化,日有所爲,而莫見其功。生有所乎萌,死有所乎歸,始終相反乎無端而莫知乎其所窮。非是也,且孰爲之宗!”

孔子曰:“請問遊是。”

老聃曰:“夫得是,至美至樂也,得至美而遊乎至樂,謂之至人。”

孔子曰:“願聞其方。”

曰:“草食之獸不疾易藪 ⑫ ,水生之蟲不疾易水,行小變而不失其大常也,喜怒哀樂不入於胸次。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 ⑬ 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爲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爲晝夜而莫之能滑,而況得喪禍福之所介 ⑭ 乎!棄隸 ⑮ 者若棄泥塗 ⑯ ,知身貴於隸也,貴在於我而不失於變。且萬化而未始有極 ⑰ 也,夫孰足以患心!已爲道者解乎此。”

孔子曰:“夫子德配天地,而猶假至言以修心,古之君子,孰能脫焉?”

老聃曰:“不然。夫水之於汋 ⑱ 也,無爲而才自然矣。至人之於德也,不修而物不能離焉,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脩焉!”

孔子出,以吿顔回曰:“丘之於道也,其猶醯雞 ⑲ 與!微夫子之發吾覆也,吾不知天地之大全也。”

【注释】

①  alt 然:形容不动的样子。

林希逸说:“alt 然,凝定而立之貌。”

朱骏声说:“‘alt ’,假为‘蛰’。”

②  非人:犹木偶人(林希逸《口义》)。

③  便而待之:“便”,借为“屏”,即屏蔽。

章炳麟说:“‘便’,借为‘屏’。《汉书·张敞传》:‘自以便面拊马。’师古曰:‘便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也。亦曰屏面。’‘便’‘屏’一声之转,故‘屏’或作‘便’。《说文》:‘屏,屏蔽也。’老聃方被发不可直入相见,故屏隐于门下而待之。”(《庄子解故》)

④  掘若槁木:“掘”是“兀”的借字,形容直立不动的样子。

林希逸说:“掘,兀兀然也。”

⑤  辟:闭,合。

司马彪说:“辟,卷不开。”

⑥  议乎其将:说个概略。

章炳麟说:“‘尝为女议乎其将’者,尝为女说其大剂也。犹〈知北游〉篇云:‘将为女言其崖略耳。’‘将’声与‘alt ’亦通,《艺文志》曰:‘庶得粗alt 。’师古曰:‘alt ,粗略也。’”

⑦  肃肃:严冷之意(林希逸说)。

⑧  赫赫:形容炎热。

⑨  两者交通成和:可参看《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⑩  纪:纲纪,规律。

⑪  消息满虚:消逝、生长、盈满、空虚,即事物死生盛衰规律。同〈秋水〉篇:“消息盈虚。”

⑫  不疾易薮(sǒu):不怕变换草泽。

⑬  万物之所一:与〈德充符〉“物视其所一”同义。

⑭  介:际(宣颖说);即分际。

⑮  隶:仆隶;指身份的得失祸福(黄锦alt 语译)。

⑯  若弃泥涂:同〈德充符〉:“〔视丧其足,〕犹遗土也。”“涂”,同土。

⑰  万化而未始有极:语见于〈大宗师〉。

⑱  汋:水涌流。

郭嵩焘说:“汋者,水自然涌出。非若泉之有源,而溪涧之交汇以流行也。”

马其昶说:“《释文》:‘汋,泽也。’有润泽也。”

⑲  醯(xī)鸡:酒瓮里的小飞虫“蠛蠓”。

【今译】

孔子去见老聃,老聃刚洗完头,正披着发等干,凝神定立好像木偶人。孔子就退出等待他。过了一会儿见面说:“我是眼花了呢,还是真的?刚才先生形体直立不动有如枯木,好像超然物外而独立自存。”

老聃说:“我游心于万物的本始。”

孔子说:“怎么说呢?”

老聃说:“心困而不能知晓,口合而不能言说,试为你说个概略。至阴寒冷,至阳炎热;寒冷出于天,炎热出于地;两者互相交通融合而各物化生,或为万物的规律,却不见形象。死生盛衰,时隐时现,日迁月移,无时不在作用,却不见它的功绩。生有所由始,死有所归趋,始终循环无端而不知道它的穷尽。如果不是这样,又有谁是它的宗本呢!”

孔子说:“请问游心于此的情境。”

老聃说:“达到这种境界,是至美至乐,体味至美而游于至乐,称为至人。”

孔子说:“希望听听用什么方法。”

老聃说:“吃草的兽类不怕变换草泽,水生的虫类不怕变换池沼,只作小的变换而没有失去根本的需要;喜怒哀乐的情绪不会侵入心中。天下的万物都有共通性。了解它们的共通性而同等看待,那么四肢百骸便视如尘垢,而死生终始犹如昼夜的变化,并不致受扰乱,何况是得失祸福的分际呢!舍弃得失祸福如同舍弃泥土一样,知道自身比得失祸福更可贵,可贵在于我自身却不因变换而丧失。千变万化而未曾有穷尽,这有什么值得困扰内心!修道的人了解这点。”

孔子说:“先生德合天地,还用至言来〔教我〕修心,古时的君子,谁能超过呢!”

老聃说:“不是的。像水的涌流,无为而自然。至人的德,不需要修饰而万物自然受影响,就像天自然的高,地自然的厚,日月自然的光明,哪里需要修饰呢!”

孔子出去,告诉颜回说:“我对于大道的了解,岂不像瓮中小飞虫么!要不是先生启发我的蒙蔽,我真不知道天地的全貌。”

莊子見魯哀公 ① 。哀公曰:“魯多儒士,少爲先生方 ② 者。”

莊子曰:“魯少儒。”

哀公曰:“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莊子曰:“周聞之,儒者冠圜 ③ 冠者,知天時;履句 ④ 屨者,知地形;緩佩玦 ⑤ 者,事至而斷。君子有其道者,未必爲其服也;爲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公固以爲不然,何不號於國中曰:‘無此道而爲此服者,其罪死!’”

於是哀公號之五日,而魯國無敢儒服者,獨有一丈夫儒服而立乎公門。公即召而問以國事,千轉萬變而不窮。

莊子曰:“以魯國而儒者一人 ⑥ 耳,可謂多乎?”

【注释】

①  庄子见鲁哀公:庄子是战国时人,与魏惠王、齐威王同时,去鲁哀公一百二十年,如此言见鲁哀公者,盖寓言(成《疏》)。

②  方:道,术。

③  圜:音“圆”(《释文》)。

④  句:方(李颐《注》)。

⑤  缓佩玦:用五色的丝带穿系玉玦。“缓”,司马本作“绶”。“绶”即丝的条带。

成玄英《疏》:“缓者,五色条绳,穿玉玦以饰佩也。”

⑥  一人:或说指孔子,但原意未必指特定的人。

严灵峰说:“成《疏》:‘谓孔子。’按:此系‘寓言’,言其事未必指其人,不必谓孔子也。”(《道家四子新编》,第789页)

【今译】

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说:“鲁国多儒士,很少有学先生道术的。”

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很少。”

哀公说:“全鲁国都穿儒者的服装,怎么说少呢?”

庄子说:“我听说,儒者戴圆帽的,知道天时;穿方鞋的,知道地形;用五色丝带系玉玦的,事到而决断。君子有这种道术的,未必穿这种服装;穿这种服装的,未必懂得这种道术。你既不以为然,为什么不号令于国中说:‘不懂得这种道术而穿这种服装的,要处死罪。’”

于是哀公下号令五天,而鲁国没有人敢穿儒服的,只有一个男子穿着儒服而站在朝门。哀公召来询问国事,千转万变而对答不穷。

庄子说:“整个鲁国只有一个儒者,可以说多吗?”

百里奚 ① 爵祿不入於心,故飯 ② 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其賤,與之政也。有虞氏死生不入於心,故足以動人。

【注释】

①  百里奚:公元前5世纪的一位著名人物。复姓百里,名奚,秦人称为五羖(gǔ)大夫。百里奚原居虞国(山西省平陆县东北地区),后入秦国,为秦穆公所重用。孟子对他颇有好评(见《孟子·万章篇上》、〈告子篇下〉)。

②  饭:同饲。

【今译】

百里奚不把爵禄放在心里,所以养牛而牛肥,使秦穆公忘了他的卑贱,将政事授予他。有虞氏不把死生观念放在心里,所以能感发他人。

宋元君 ① 將畫圖,衆史 ② 皆至,受揖而立 ③ ;舐筆和墨,在外者半 ④ 。有一史後至者,儃儃然 ⑤ 不趨,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視之,則解衣槃礴 ⑥ 臝 ⑦ 。君曰:“可矣,是眞畫者也。”

【注释】

①  宋元君:宋元公,名佐(见《史记·宋微子世家》)。

②  史:指画工。

③  受揖而立:古代臣见国君,臣先拜,国君行揖答谢。受揖是接受国君的揖谢。“揖”,拱手。“立”古“位”字,作动词,就位(曹础基《庄子浅注》)。

④  在外者半:言其趋竞者多(成《疏》)。

⑤  儃(tǎn)儃然:安闲的样子。

⑥  槃礴:交叉着坐着。

司马彪说:“谓箕坐。”

⑦  臝:同“裸”,光着身子。

【今译】

宋元君要画图,各个画师都来到,接受国君揖礼而就位;濡笔调墨,〔来的画师很多,〕还有一半在外面没位置坐。有一个画师后来,安然徐行,他受揖却不就位,随即返回住所。国君派人去看,见他解衣露身交叉着脚坐着。国君说:“行呀,他才是真正的画师。”

文王觀於臧 ① ,見一丈人 ② 釣,而其釣莫釣;非持其釣有釣者也,常釣也 ③ 。

文王欲舉而授之政,而恐大臣父兄之弗安也;欲終而釋之,而不忍百姓之無天 ④ 也。於是旦而屬之大夫曰:“昔者 ⑤ 寡人夢見良人,黑色而alt ⑥ ,乘駁馬 ⑦ 而偏朱蹄 ⑧ ,號曰:‘寓而 ⑨ 政於臧丈人,庶幾乎民有瘳乎!’”

諸大夫梱然曰:“先君王也。”

文王曰:“然則卜之。”

諸大夫曰:“先君之命,王其無它 ⑩ ,又何卜焉!”

遂迎臧丈人而授之政。典法無更,偏令無出。三年,文王觀於國,則列士壞植散群 ⑪ ,長官者不成德,斔斛 ⑫ 不敢入於四竟。列士壞植散群,則尙同也;長官者不成德,則同務也;斔斛不敢入於四竟,則諸侯無二心也。

文王於是焉以爲大師,北面而問曰:“政可以及天下乎?”臧丈人昧然而不應,泛然而辭 ⑬ ,朝令而夜遁,終身無聞。

顔淵問於仲尼曰:“文王其猶未邪?又何以夢爲乎?”

仲尼曰:“默,汝無言!夫文王盡之也,而又何論刺 ⑭ 焉!彼直以循斯須 ⑮ 也。”

【注释】

①  臧:地名,近渭水,即西安附近。

②  丈人:对老人的尊称,这里指姜子牙。“丈人”今本作“丈夫”,疑是笔误。《释文》:“‘丈夫’本或作‘丈人’。”下文“丈人”出现三次,为求一例,当据改。

③  非持其钓有钓者也,常钓也:不是执持钓竿而有意在钓(喻无心之钓),为上乘之钓。按奚侗说“常”借为“尚”,尚钓,谓钓之上乘。

林希逸说:“‘常钓’者,钓常在手也。钓竿虽在手,而无意于钓,故曰:‘非持其钓有钓者也。’”

王念孙说:“古人谓‘钩’为‘钓’也。”

④  无天:失于覆荫(成《疏》)。

⑤  昔者:“昔”通“夕”。参看〈齐物论〉注释。

郭庆藩说:“案‘昔’者,‘夜’者也。古谓‘夜’为‘昔’。”

⑥  alt (rán):同“髯”,胡须。

⑦  驳马:杂色的马。

⑧  偏朱蹄:马蹄的半边是红色的。

⑨  而:汝。

⑩  其无它:不必犹疑。

⑪  坏植散群:不立朋党(林希逸说)。

俞樾说:“宣二年《左传》:‘华元为植。’杜注曰:‘植,将主也。’列士必先有主,而后得有徒众,故欲散其群,必先坏其植也。”

⑫  斔(yú)斛(hú):谷物的量器。一斛容五斗,六斛四斗为“斔”。

⑬  昧然而不应,泛然而辞:与〈德充符〉“闷然而后应,泛若辞”句相近。

⑭  论刺:讥刺(成《疏》)。

⑮  循斯须:“斯须”,犹须臾。“循”,顺(成《疏》)。意谓顺众情于一时。

郭象《注》:“‘斯须’者,百姓之情,当悟未悟之顷,故文王循而发之,以合其大情也。”

【今译】

文王在渭水游历,看见一位老者在钓鱼,而他的钓鱼却不是有心钓鱼;他不是执持钓竿有意在钓,只是钩常在手而已。

文王想推举出来把政事委托给他,但怕引起大臣父兄们的不安;最后想作罢,却又不忍心百姓得不到庇荫。于是清晨就告诉大夫说:“昨夜我梦见一位贤良的人,面黑色而有胡须,骑着杂色的马,而马蹄的半边是红色的,号令我说:‘将你的政事寄托给臧地老者,这样人民的灾难或许可挽救。’”

诸位大夫皱着眉头说:“梦中显灵的是君主的父亲。”

文王说:“那么占卜看看。”

诸位大夫说:“君主父亲的命令,不必犹疑,又何必占卜呢!”

于是迎接臧地老者而把政事委托给他。典章法规不更改,偏颇政令不发布。三年以后,文王考察国境,见到列士不立朋党,长官不显功德,别的度量衡不再进入四境。列士不立朋党,便是同心协力;长官不显功德,便是群策群力;别的度量衡不再进入四境,便是诸侯没有异心。

于是文王拜他为大师,北面站立而请问说:“政事可以推及天下吗?”臧地老者默默地不回应,漫漫然不作答,早上还行使政令而夜晚就遁匿了,终身没有讯息。

颜回问孔子说:“文王还不能取信于人吗?又何必假托是梦呢?”

孔子说:“别作声,你不要说话!文王已经做得很完善了,你又何必讥刺他呢!他只是顺着众情于一时就是了。”

列禦寇爲伯昏無人 ① 射,引之盈貫 ② ,措杯水其肘上,發之,適矢復沓 ③ ,方矢復寓 ④ 。當是時,猶象人 ⑤ 也。

伯昏無人曰:“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 ⑥ 。嘗與汝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若能射乎?”

於是無人遂登高山,履危石,臨百仞之淵,背逡巡 ⑦ ,足二分垂在外 ⑧ ,揖禦寇而進之。禦寇伏地,汗流至踵。

伯昏無人曰:“夫至人者,上窺靑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 ⑨ ,神氣 ⑩ 不變。今汝怵然有恂目 ⑪ 之志,爾於中 ⑫ 也殆矣夫!”

【注释】

①  伯昏无人:人名寓托,见于《德充符》。《列子·黄帝篇》作伯昏瞀人。

②  引之盈贯:谓拉满了弓弦。“引”即引弦。“贯”,谓满张弓(《史记·伍子胥列传》司马贞索隐)。

③  适矢复沓(tà):形容刚射出一箭又紧接着一箭。

林希逸说:“‘适’,去也。‘沓’,重也,又也。矢方去而矢又在弦上。”

罗勉道说:“适矢复沓者,矢去而复沓前矢也。”

④  方矢复寓:第二箭刚射出去,第三箭又扣入了弦。

林希逸说:“沓于弦上者才去,而方来之矢又寓于弦上矣。此言一箭接一箭,如此其神速也。”

罗勉道说:“方矢复寓者,矢方发而后矢复寓于弦上也。”

宣颖说:“第二矢方去,第三矢又已寄在弦上。”

⑤  象人:偶人,即木偶。

⑥  是射之射,非不射之射也:是有心的射,不是无心的射。

成玄英《疏》:“仍是有心之射,非忘怀无心,不射之射也。”

林云铭说:“言能以巧用,而不能以神用也。”

⑦  背逡巡:背渊却行(成《疏》)。“逡巡”一词见〈秋水〉篇。

⑧  足二分垂在外:有两种说法:(一)“二分”,作十分中的二分;如李钟豫说:“脚下有十分之二悬空。”(见《语体庄子》李译)(二)“二分”,作三分中的二分;如林希逸说:“三分其足,一分在岸,二分垂于虚处。”今译采取后说。

⑨  挥斥八极:“挥斥”,犹纵放(郭《注》);形容精神自由奔放。“八极”,八方。

⑩  神气:神色,表情。

⑪  恂目:“恂”,谓眩(《释文》)。

⑫  中:命中,射中。

【今译】

列御寇给伯昏无人表演射箭,他拉满了弓弦,在臂肘上放杯水,射出去,刚发出一箭又紧跟着一箭,第二箭刚射出,第三箭又扣上弦。这时候,就像木偶一般〔屹然不动〕。

伯昏无人说:“这是有心的射,不是无心的射。我想和你登上高山,踩着险石,身临百丈深渊,你能射吗?”

于是无人就登上高山,踩着险石,身临百丈深渊,背对深渊向后退步,脚的三分之二悬在外空,邀请御寇上前,御寇伏在地上,汗流到脚跟。

伯昏无人说:“至人,上窥青天,下隐黄泉,飞翔八方,神色不变。现在你惊慌目眩,你想射中就很难了!”

一○

肩吾 ① 問於孫叔敖 ② 曰:“子三爲令尹 ③ 而不榮華,三去之而無憂色。吾始也疑子,今視子之鼻間栩栩然 ④ ,子之用心獨奈何?”

孫叔敖曰:“吾何以過人哉!吾以其來不可卻也,其去不可止也,吾以爲得失之非我也,而無憂色而已矣。我何以過人哉!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 ⑤ ?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 ⑥ 。方將躊躇,方將四顧 ⑦ ,何暇至乎人貴人賤哉!”

仲尼聞之曰:“古之眞人,知者不得說 ⑧ ,美人不得濫 ⑨ ,盜人不得劫,伏戲、黃帝不得友。死生亦大矣,而無變乎己 ⑩ ,況爵祿乎!若然者,其神經乎大山而無介 ⑪ ,入乎淵泉而不濡,處卑細而不憊,充滿天地,旣以與人,己愈有 ⑫ 。”

【注释】

①  肩吾:隐士。见于〈逍遥游〉。

②  孙叔敖:楚国贤人。曾任宰相的官职。

③  令尹:宰相。

④  栩栩然:〈齐物论〉有“栩栩然蝴蝶也”句,形容蝴蝶的翩翩飞舞。这里引申为欢畅自适的样子。

⑤  且不知其在彼乎,其在我乎:“其”,指尊贵。“彼”,指令尹的官职。

宣颖说:“不知可贵者在令尹乎,在我乎!”

⑥  其在彼邪?亡乎我;在我邪?亡乎彼:要是〔可贵〕在于令尹吗?就和我无关;在于我吗?就和令尹无关。

林希逸说:“令尹之贵若在于令尹,则与我无预;我之可贵若在于我,则与令尹无预。”

⑦  方将踌躇,方将四顾:〈养生主〉庖丁解牛有“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句。

成玄英《疏》:“‘踌躇’是逸豫自得,‘四顾’是高视八方。”

⑧  说:游说,辩说,说服。

王敔《注》:“‘说’,音税。巧不可惑也。”

⑨  滥:淫乱。

⑩  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己:同于〈德充符〉:“死生亦大矣,而不得与之变。”

⑪  介:碍(成《疏》);借为“界”(马叙伦说)。

⑫  既以与人,己愈有:《老子》八十一章:“既以为人,己愈有。”

【今译】

肩吾问孙叔敖说:“你三次做令尹而不感到荣耀,三次离职而没有忧色。我起初不相信你,现在看你鼻间欣然自适,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孙叔敖说:“我有什么过人的呢!我认为爵位的来不能推却,它的去不能阻止,我认为得失不在于我,只是没有忧色而已。我有什么过人的呢!况且不知道可贵的是在令尹呢,还是在我呢?如果是在于令尹,就和我无关;如果是在于我,就和令尹无关。我心满意足,张望四方,哪里顾得人间的贵贱呢!”

孔子听到说:“古时的真人,智者不能游说他,美人不能淫乱他,强盗不能劫持他,伏戏、黄帝不能和他交游。死生是件极大的事,却不能影响他自己,何况是爵禄呢!像这样的人,他的精神穿越大山而没有阻碍,进入深渊而不受淹没,处在卑微而不觉厌倦,充满天地,他愈是帮助人,自己反而更加充足。”

一一

楚王 ① 與凡君 ② 坐,少焉,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 ③ 。凡君曰:“凡之亡也,不足以喪吾存。夫‘凡之亡不足以喪吾存’,則楚之存不足以存存。由是觀之,則凡未始亡而楚未始存也。”

【注释】

①  楚王:楚文王。

②  凡君:凡僖侯(成《疏》)。

陆德明说:“司马云:‘凡,国名,在汲郡共县。’案《左传》,凡,周公之后也。”

③  凡亡者三:指楚王左右说了三次凡国将灭亡。

俞樾说:“楚王左右言凡亡者三人也。郭《注》曰:‘言有三亡征也。’非是。”案俞说“三”作“三人”,从下文文义看,不通。“三”当作三次,即屡称凡将亡。

丁展成说:“案‘楚王左右曰凡亡者三’,犹曰再三言也。”(《庄子音义绎》)

【今译】

楚王和凡君同坐,一会儿,楚王左右的人来说了三次凡国灭亡了。凡君说:“凡国的灭亡,不足以丧失我的存在。要是‘凡国的灭亡不足以丧失我的存在’,那么楚国的存在也不足以保存它的存在。这样看来,可说凡国不曾灭亡而楚国不曾存在。”

知 北 游

〈知北游〉篇,主旨在谈道。“知北游”,知向北方游历。知,音智,这里是寓言,托为人名。取篇首三字作为篇名。

本篇由十一个寓言组合而成。第一章,首段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次写“通天下一气耳”,认为气是自然界的基本物质粒子,人的生死,就是气的聚散。第二章,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从这些名句中可看出庄子的自然观。第三章,啮缺问道于被衣,被衣告以使思虑专一,精神凝聚。第四章,舜问丞,写天地万物的变化及气的聚散运动。第五章,孔子问老聃,说“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写天地万物独特存在的本然性。第六章,东郭子问道,庄子说“无所不在”。第七章,由老龙吉写道之不可言传性——“所以论道,而非道”。第八章,泰清问道,无始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道不当名”,这是说道不是具象的东西,所以无法用名、言来限定它。第九章,光曜问道于无有。老子以“无有”为道的别名,这里则在“无”之上更提出“无无”,即含有无穷性、开放性的意义。第十章,写垂钓者的专精凝注。第十一章,冉求与孔子的对话,讨论天地之始的问题。进而由天地的生生不息,说到圣人的“爱人无已”。第十二章,颜渊和孔子的对话,谈化与安化。

许多富有哲理的典故、成语出自本篇,如三问而不答、化臭腐为神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大圣不作、不形而神、初生之犊、食不知味、白驹过隙、辩不若默、道不可闻、无所不在、每下愈况、道在屎溺、异名同实等。

知 ① 北遊於玄水 ② 之上,登隱弅之丘 ③ 而適遭無爲謂 ④ 焉。知謂無爲謂曰:“予欲有問乎若 ⑤ :何思何慮則知道?何處何服 ⑥ 則安道?何從何道則得道?”三問而無爲謂不答也,非不答,不知答也。

知不得問,反於白水之南 ⑦ ,登狐闋 ⑧ 之上,而睹狂屈 ⑨ 焉。知以之言也問乎狂屈。狂屈曰:“唉!予知之,將語若,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

知不得問,反於帝宮,見黃帝而問焉。黃帝曰:“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知問黃帝曰:“我與若知之,彼與彼不知也,其孰是邪?”

黃帝曰:“彼無爲謂眞是也,狂屈似之;我與汝終不近也。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⑩ ,故聖人行不言之敎 ⑪ 。道不可致,德不可至。仁可爲也,義可虧也,禮相僞也。故曰:‘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禮者,道之華而亂之首也 ⑫ 。’故曰:‘爲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之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也 ⑬ 。’今已爲物也,欲復歸根 ⑭ ,不亦難乎!其易也,其唯大人乎!

“生也死之徒 ⑮ ,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紀 ⑯ !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爲生,散則爲死。若死生爲徒,吾又何患!故萬物一也 ⑰ ,是其所美者爲神奇,其所惡者爲臭腐;臭腐復化爲神奇,神奇復化爲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 ⑱ 。’聖人故貴一。”

知謂黃帝曰:“吾問無爲謂,無爲謂不應我,非不我應,不知應我也。吾問狂屈,狂屈中欲吿我而不我吿,非不我吿,中欲吿而忘之也。今予問乎若,若知之,奚故不近?”

黃帝曰:“彼其眞是也,以其不知也;此其似之也,以其忘之也;予與若終不近也,以其知之也。”

狂屈聞之,以黃帝爲知言。

【注释】

①  知:寓名。音zhì,意指分别智。

林希逸说:“前后人名,皆是寓言。有分别名,有思惟心者也。”(《南华真经口义》)

宣颖说:“知,识也。托为人名。”(《南华经解》)

②  玄水:水名,寓言。“玄”,黑色,深奥的意思,和《老子》一章:“玄之又玄”同义。

褚伯秀说:“知北游于玄水,喻多识之士欲求归本源。”(《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③  隐弅之丘:丘名寓托。“弅”,通“湓”,谓满起(方以智说,见马其昶《庄子故》引)。

陆德明说:“‘弅’,音纷。李云:‘隐出弅起,丘貌。’”(《释文》)

成玄英说:“‘隐’则深远难知,‘弅’则郁然可见。欲明至道玄绝,显晦无常,故寄此言以彰其义也。”(《庄子疏》)

褚伯秀说:“‘隐弅之丘’,谓未能全隐,其知犹有以示人也。”

④  无为谓:假托的名字。

林希逸说:“‘无为谓’,自然者也。”

宣颖说:“‘无为谓’者,道妙本无为无谓也。又托一个人名。”

⑤  若:汝。

⑥  服:行。

⑦  白水之南:水名寓托。“白”和“南”都是显明的意思。

成玄英《疏》:“‘白’是洁素之色,‘南’是显明之方。”

宣颖说:“白水、南方,皆昭著之处,求玄不得,反于知之故处也。”

⑧  狐阕:丘名寓托。意即“疑心已空”(褚伯秀说)。

成玄英《疏》:“‘狐’者疑似夷犹,‘阕’者空静无物。”

⑨  狂屈:寓托的人名。

林希逸说:“‘狂’,猖狂也。‘屈’者,掘然如槁木之枝也。此书‘猖狂’字,便与〈逍遥游〉‘浮游’字同。猖狂而屈然,无知之貌也。”

宣颖说:“猖狂放屈,不拘迹相也。又托一个人名。”

⑩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语见《老子》五十六章。

⑪  不言之教:语见《老子》四十三章。

⑫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出自《老子》三十八章。“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句,《老子》作:“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

⑬  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语见《老子》四十八章。

⑭  复归根:《老子》十六章作“复归其根”。

⑮  死之徒:语见《老子》五十章与七十六章。

⑯  纪:规律。和《达生篇》“无端之纪”的“纪”同义。

⑰  万物一也:指万物有共通性、一体性。和〈逍遥游〉“旁礴万物以为一”、〈齐物论〉“万物一马也”、〈德充符〉“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以及〈田子方〉“万物之所一也”相同意义。

⑱  通天下一气耳:陈碧虚《庄子阙误》引刘得一本作:“通天地之一气耳。”

严北溟说:“‘通天下一气耳’命题,明确肯定世界是物质性的,排除了宋尹那样给‘气’以伦理化的企图。”(《哲学研究》1980年第1期)

【今译】

知向北游历到玄水旁边,登上隐弅的丘陵,恰巧遇到无为谓。知对无为谓说:“我想问你一些问题:怎样思索,怎样考虑才懂得道?怎样处身,怎样行为才安于道?由什么途径、用什么方法才获得道?”问了三次而无为谓都不回答,并不是不回答,而是不知道回答。

知得不到解答,回到白水的南边,登临狐阕的丘上,看见了狂屈。知用同样的问题问狂屈。狂屈说:“唉!我知道,正要告诉你,心中要说却忘记了所要说的。”

知得不到解答,回到帝宫,看见黄帝便请问。黄帝说:“没有思索、没有考虑才懂得道,没有居处、没有行为才安于道,没有途径、没有方法才获得道。”

知问黄帝说:“我和你知道,他们不知道,究竟谁对呢?”

黄帝说:“那无为谓是真正对的,狂屈差不多;我和你终究不接近。知道的人不说话,说话的人不知道,所以圣人施行不说话的教导。道是不可以招致的,德是不可以达到的。仁是可以作为的,义是可以亏损的,礼是相互虚伪的。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出现礼。礼是道的虚华而祸乱的开端。’所以说:‘求道一天比一天减少〔贪欲〕,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的境地,无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了。’现在已经把道形成物了,要想返回到本根,不是很难么!要是容易的,只有得道的大人吧!

“生是死的连续,死是生的开始,谁知道其中的规律!人的出生,乃是气的聚积,聚积便成生命,消散便是死亡。如果死生是相属的,我又有什么忧患呢!所以万物是一体的,这是把所称美的视为神奇,把所厌恶的视为臭腐;臭腐又化为神奇,神奇又化为臭腐。所以说:‘整个天下就是通于一气罢了。’所以圣人珍视〔无分别的〕同一。”

知对黄帝说:“我问无为谓,无为谓不回答我,并不是不回答我,乃是不知道回答我。我问狂屈,狂屈心里要告诉我却不告诉我,并不是不告诉我,心中要说却忘记了。现在我问你,你知道,为什么说和道不接近呢?”

黄帝说:“无为谓是真正对的,因为他不知道;狂屈差不多也是对的,因为他忘记了;我和你终究和道不相近,因为是知道了。”

狂屈听了,认为黄帝是知言。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 ① 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聖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爲,大聖不作,觀於天地之謂也。

合 ② 彼 ③ 神明 ④ 至精,與彼 ⑤ 百化 ⑥ ,物已死生方圓,莫知其根也,扁然 ⑦ 而萬物自古以固存 ⑧ 。六合爲巨,未離其內;秋毫爲小,待之成體 ⑨ 。天下莫不沈浮 ⑩ ,終身不故 ⑪ ;陰陽四時運行,各得其序。惛然 ⑫ 若亡而存,油然 ⑬ 不形而神,萬物畜而不知。此之謂本根,可以觀於天矣。

【注释】

①  明法:明显的规律。

②  合:今本作“今”。陈碧虚《庄子阙误》引刘得一本“今”作“合”,据改。

褚伯秀说:“‘今彼’,陈碧虚照散人刘得一本‘合彼’,参之上文,于义为优。”

③  彼:天地(宣颖《注》)。

④  神明:喻天地大自然的灵妙(福永光司说)。

⑤  彼:物(宣颖《注》)。

林希逸说:“上‘彼’字,在天底;下‘彼’字,在物底。”

王先谦说:“上‘彼’,彼天地;下‘彼’,彼物。”(《庄子集解》)

⑥  百化:百物之化(林希逸说)。

成玄英《疏》:“今言百,千万者,并举其大纲数尔。”

⑦  扁然:翩然(成《疏》)。

褚伯秀说:“扁然而万物,即万物芸芸之义。”

⑧  自古以固存:语见〈大宗师〉。

⑨  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与〈天道〉篇:“夫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同义。“六合”、“秋毫”语见〈齐物论〉。

成玄英《疏》:“‘六合’,天地四方也。兽逢秋景,毛端生毫,毫极微细,谓‘秋毫’也。六合虽大,犹居至道之中,毫毛虽小,资道以成体质也。”

⑩  沉浮:升降(成《疏》);往来(林希逸《口义》);形容事物的变化。

⑪  终身不故:终生没有不变的。“故”,同固,固定的意思。和〈秋水〉篇“终始无故”的“故”相同。

成玄英《疏》:“新新相续,未尝守故也。”

曹础基说:“天地万物在升降变化,新陈代谢,因而日新月异。‘故’,陈旧。”(《庄子浅注》)

⑫  惛然:暗昧的样子。

林希逸说:“惛然,不可见也。”

⑬  油然:形容内含生意。

【今译】

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语,四时有分明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条理却不说话。圣人推究天地的大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所以至人顺任自然,大圣不妄自造作,这是说取法于天地的缘故。

天地灵妙精纯,参与事物的千变万化,万物的或生或死或圆或方,没有谁知道它的本根,万物蓬勃生长,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六合是巨大的,却超不出它的范围;秋毫是渺小的,却依恃它才成形体。天下万物没有不浮沉变化的,它们不会一直是固定的,阴阳四时的运行,各有自己的顺序。〔大道〕茫昧的样子仿佛不存在而却是存在的,自然产生不见形迹而有神妙的作用,万物受养育而不自知。这就称为本根,〔知道这个道理〕可以观察天道了。

齧缺問道乎被衣,被衣曰:“若正汝形,一汝視,天和 ① 將至;攝汝知,一汝度 ② ,神將來舍。德將爲汝美,道將爲汝居,汝瞳焉 ③ 如新生之犢而無求其故 ④ !”

言未卒,齧缺睡寐。被衣大說,行歌而去之,曰:“形若槁骸,心若死灰 ⑤ ,眞其實知,不以故自持 ⑥ 。媒媒 ⑦ 晦晦,無心而不可與謀。彼何人哉!”

【注释】

①  天和:天然和气。

林希逸说:“天和者,元气也。”

②  度:意度(林希逸说)。

③  瞳焉:无知直视之貌(成《疏》)。

④  无求其故:不追究事故。

林希逸说:“无求其故,谓人不知其所以视者如何也。此即形容无心之貌。”

⑤  形若槁骸,心若死灰:二语出自〈齐物论〉:“形固可使如槁木,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曹础基说:“‘槁骸’,形容静寂非常。‘心若’句,说明心神无限收敛。”

⑥  不以故自持:不自矜持于事故(成《疏》)。

⑦  媒媒:晦晦的样子。

李颐说:“媒媒,晦貌。”(《释文》引)

林云铭说:“媒媒,即昧昧。”(《庄子因》)

【今译】

啮缺向被衣问道,被衣说:“你要端正你的形体,专一你的视觉,自然的和气就会来到;收敛你的聪明,专一你的思虑,精神就会凝聚。德要为你显示完美,道要作为你的居所,你纯真无邪如同初生的小牛而不追究事故!”

话还没有说完,啮缺就睡着了。被衣十分高兴,唱着歌走了,唱着说:“形体静定像枯槁的枝木,心神内敛像息灭的灰烬,他确实了悟道的真实,不矜持自己的成见,晦暗的样子,没有心机而不可谋议。那是什么人呀!”

舜問乎丞 ① 曰:“道可得而有乎?”

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

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

曰:“是天地之委 ② 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順也;子孫 ③ 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蛻也。故行不知所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 ④ 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注释】

①  丞:舜师,一说官名(见《释文》引李颐《注》)。

②  委:委托,付属。

俞樾说:“司马云:‘委,积也。’于义未合。《国策·齐策》:‘愿委之于子。’高注曰:‘委,付也。’成二年《左传》:‘王使委于三吏。’杜注曰:‘委,属也。’‘天地之委形’,谓天地所付属之形也。下三‘委’字并同。”(《庄子平议》)

③  子孙:通行本作“孙子”。《阙误》引张君房本作“子孙”,据改。

曹础基说:“生长子孙是由于天地赋予你蜕变、遗传的生机的结果。”

④  强阳:犹运动(郭《注》)。

【今译】

舜问丞说:“道可以获得而保有吗?”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保有的,你怎么能保有道呢?”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我所保有,是谁所保有呢?”

〔丞〕说:“这是天地所委付的形体;生命不是你所保有的,乃是天地所委付的和气;性命不是你所保有的,乃是天地所委付的自然;子孙不是你所保有的,乃是天地所委付的蜕变。所以行动时不知道去处,居留时不知道把持,吃饭时不知道口味。只是天地间气的运动,又怎能够获得而保有呢!”

孔子問於老聃曰:“今日晏閒 ① ,敢問至道。”

老聃曰:“汝齊戒,疏瀹 ② 而心 ③ ,澡雪 ④ 而精神,掊擊而知!夫道,窅然 ⑤ 難言哉!將爲汝言其崖略 ⑥ 。

“夫昭昭生於冥冥,有倫 ⑦ 生於無形,精神生於道,形本生於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故九竅 ⑧ 者胎生,八竅 ⑨ 者卵生。其來無迹,其往無崖,無門無房,四達之皇皇也 ⑩ 。邀於此者 ⑪ ,四肢強 ⑫ ,思慮恂達 ⑬ ,耳目聰明,其用心不勞,其應物無方。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

“且夫博之不必知 ⑭ ,辯之不必慧 ⑮ ,聖人以斷之矣。若夫益之而不加益,損之而不加損者,聖人之所保也。淵淵乎其若海,巍巍乎其若山 ⑯ ,終則復始也,運量萬物而不匱 ⑰ 。則君子之道,彼其外與!萬物皆往資焉而不匱,此其道與!

“中國有人焉,非陰非陽,處於天地之間,直且爲人,將反於宗。自本觀之,生者,喑醷 ⑱ 物也。雖有壽夭,相去幾何?須臾之說也。奚足以爲堯桀之是非!果蓏有理,人倫雖難,所以相齒。聖人遭之而不違,過之而不守。調而應之,德也;偶而應之,道也;帝之所興,王之所起也。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郤 ⑲ ,忽然而已。注然勃然,莫不出焉;油然漻然 ⑳ ,莫不入焉。已化而生,又化而死,生物哀之,人類悲之。解其天弢 ㉑ ,墮其天袠 ㉒ ,紛乎宛乎,魂魄將往,乃身從之,乃大歸乎!不形之形,形之不形 ㉓ ,是人之所同知也,非將至之所務也,此衆人之所同論也。彼 ㉔ 至則不論,論則不至。明見無値 ㉕ ,辯不若默。道不可聞,聞不若塞。此之謂大得。”

【注释】

①  晏闲:即安闲。

②  疏瀹(yuè):通导(林希逸说)。“瀹”,原作“alt ”,当从崇德书院本作“瀹”(马叙伦《义证》)。

③  而心:“而”,即汝。下文“而精神”、“而知”的“而”,亦同。

④  澡雪:洗涤(林希逸说)。

马叙伦说:“‘雪’,借为‘洒’。《说文》曰:‘洒,涤也。’”

⑤  窅(yǎo)然:深奥之貌(《庄子解故》)。

⑥  崖略:概略。

林希逸说:“‘崖’,边际也。‘崖略’者,谓边际粗略。”

⑦  有伦:“伦”,借为形(马叙伦《庄子义证》)。

林希逸说:“见而可得分别者,谓之‘有伦’。‘有伦’,万物也。”

曹础基说:“‘伦’,纹理。‘有伦’,有纹理结构,即有形。”

⑧  九窍:人兽之类。

⑨  八窍:禽鱼之类。

⑩  无门无房,四达之皇皇:形容道的通达广大。

林希逸说:“四达皇皇,言太虚之间。人之室居则有门有旁,太虚之间,但见其皇皇之大,岂知其所从入从出者乎?”

章炳麟说:“‘皇皇’者,堂皇也。《汉书·胡建传》:‘列坐堂皇上。’师古曰:‘室无四壁曰皇。’故此言四达,又言无门无房。”(《庄子解故》)

⑪  邀于此者:“邀”,通“顺”。

俞樾说:“《说文》无‘邀’字,彳部:‘徼,循也。’即今‘邀’字也。又曰:‘循,行顺也。’然则‘邀’亦‘顺’也。‘邀于此者’,犹言顺于此者。郭《注》曰:‘人生而遇此道’,是以‘遇’训‘邀’,义既迂曲,且于古训无征,殆失之矣。”

武延绪说:“据《文子·原道篇》:‘者’下疑有‘五藏宁’三字。”(《庄子札记》)姑备一说。

⑫  四肢强:“强”下疑有脱字。

奚侗说:“《墨子·公孟篇》:‘身体强良,思虑徇通。’此文‘强’下疑夺‘良’字。”(《庄子补注》)奚说可存。

⑬  恂达:通达(成《疏》)。

⑭  博之不必知:《老子》八十一章作“知者不博”。

⑮  辩之不必慧:《老子》八十一章作“辩者不善”。

⑯  若山:原缺“若山”两字。依马叙伦之说补。

马叙伦说:“‘其’字下疑夺‘若山’二字。”马说可从。按:“巍巍乎其若山”,与上句“渊渊乎其若海”正相对文。

⑰  运量万物而不匮:运转万物而不匮乏。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文如海、刘得一本“匮”作“遗”。

林希逸说:“‘运量万物而不匮’,应物而不穷也。运用而量度之,故曰‘运量’。”

于省吾说:“此言周度万物而无所遗逸也。义谓万物皆在其范围权衡之中。《易系辞传》:‘曲成万物而不遗。’语例同。”

杨柳桥说:“‘运量万物而不匮’句,与下文‘万物皆资焉而不匮’句,文意重复,必有衍文;且本段拟象‘道体’,中间夹以‘则君子之道’一语,不相连属,亦与下句‘此其道与’不协。疑‘运量万物而不匮,则君子之道,彼其外与’三句,原系古注,抄写者误入正文。”(《庄子译诂》)

⑱  喑(yīn)醷(yì):聚气貌(李颐《注》)。

⑲  白驹之过郤:阳光掠过空隙。

陆德明说:“‘白驹’,或云‘日’也。‘郤’,本亦作‘隙’。”

⑳  油然漻然:形容万物的变化消逝。“漻”,音“流”(《释文》)。《吕览·古乐篇》:“降通漻水以导河”,“漻”亦作“流”。

林希逸说:“油然漻然,此即往者伸也,来者屈也。《易》之所谓穷神知化者也。”

㉑  弢(tāo):弓袋。

㉒  帙(zhì):剑袋。按“弢”和“帙”皆取束缚之义。

㉓  不形之形,形之不形:无形到有形,有形到无形。

褚伯秀说:“‘不形之形’,出而生也。‘形之不形’,入而死也。”

㉔  彼:指得道的人。

㉕  值:会遇(成《疏》)。

【今译】

孔子问老聃说:“今天较安闲,请问什么是最高的道。”

老聃说:“你要斋戒,通导你的心灵,洗涤你的精神,去除你的智识!道是深奥难说的呀!我为你说个概略。

“那显明的东西是从冥暗中生出来的,有形的东西是从无形中生出来的,精神是从大道中生出来的,形质是从精气中生出来的,而万物都是依各别的类形互相产生的,所以九窍的动物是胎生的,八窍的动物是卵生的。它的来临没有痕迹,它的离去没有界限,没有门径没有归宿,四面宏达皇皇大通。顺着这个道,四肢强健,思想通达,耳目聪敏,他的用心不劳苦,他的应物不拘执。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运行,万物不得不昌盛,这就是道呀!

“学问广博的不一定具有真知,善于辩论的不一定具有慧见,圣人早已弃绝这些了。像那增加了却看不出增加,减少了却看不出减少,乃是圣人所要保持的。道渊深似海,高大如山,周而复始地循环运行,运转万物而不匮乏,然而君子的道,只是呈现在外么!万物都凭借着它而不匮乏,这就是道呀!

“中原有人,不偏于阴也不偏于阳,住在天地之间,姑且称他为人,人将来总要返归本宗。从本源上来看,所谓生命,就是气聚而成的东西。虽然其中有的长寿有的短命,但相差多少呢?人的一生只是俄顷之间而已。哪还值得分别尧和桀的是非呢!瓜果有它生长的道理,人伦关系虽然复杂,还是可以依序相处。圣人遇人事而不违拒,过往而不拘守。调和顺应,便是德;随机适应,便是道;帝就是因它而兴,王就是借它而起的。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阳光掠过空隙,忽然而已。万物蓬蓬勃勃,没有不生长的,变化衰萎,没有不死去的。已经变化而生,又变化而死,生物为之哀伤,人类感到悲痛。解开自然的束缚,毁坏自然的囊裹,变移转化,精神消散,身体随着消逝,这是返归大本呢!由无形变成有形,由有形返于无形,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并不是得道的人所追求的,这是众人所同议论的。得道的人是不议论的,议论的人是不能得道的。从明处寻就不会遇见,辩说不如缄默。道是不能听闻到的,听闻便不如塞耳不听,这才是真正的得道。”

東郭子 ① 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 ② 。”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

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 ③ 。正獲 ④ 之問於監市 ⑤ 履狶 ⑥ 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 ⑦ ,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異名同實,其指一也。

“嘗相與遊乎無何有之宮 ⑧ ,同合而論,無所終窮乎!嘗相與無爲乎!澹而靜乎!漠而淸乎!調而閒乎!寥已吾志 ⑨ ,無往焉而不知其所至,去而來而不知其所止,吾已往來焉而不知其所終;彷徨乎馮閎 ⑩ ,大知入焉而不知其所窮。物物者與物無際 ⑪ ,而物有際者,所謂物際者也;不際之際 ⑫ ,際之不際 ⑬ 者也。謂盈虛衰alt ⑭ ,彼 ⑮ 爲盈虛非盈虛,彼爲衰alt 非衰alt ,彼爲本末非本末,彼爲積散非積散也。”

【注释】

①  东郭子:住在东郭的一位先生。

成玄英说:“居在东郭,故号东郭子,则无择之师东郭顺子也。”

②  稊稗(bài):含米的小草。

③  质:实(成《疏》)。

④  正获:市场监督官,名获。

成玄英说:“正,官号也,则今之市令也。获,名也。”

⑤  监市:监督市场的人;今屠卒(成《疏》)。

⑥  履狶:指用脚踩猪的下腿〔探猪的肥瘦〕。

李颐说:“‘狶’,大豕也。‘履’,践也。”

⑦  必:限定,指明。犹今语“肯定”(王叔岷《校诠》)。

⑧  无何有之宫:〈逍遥游〉作“无何有之乡”。

⑨  寥已吾志:即“吾志已寥”的倒装句,谓我的心志寥廓。

⑩  冯闳:寥廓的空间。

郭象说:“冯闳者,虚廓之谓也。”

⑪  物物者与物无际:支配物的和物没有界际。

林希逸说:“‘物物者’,道也。‘与物无际’,通生万物之谓也。”

⑫  不际之际:没有界限的界限。

林希逸说:“不际之际,道散而为物也。”

⑬  际之不际:界限中的没有界限。

林希逸说:“际之不际,物全而归道也。”

⑭  衰杀:“衰”,疑作“隆”字之讹(马叙伦说)。

曹础基说:“衰杀,疑是‘隆杀’之误。因为前后文说的盈与虚、本与末、积与散,都是反义词相配搭的,而‘衰’与‘杀’是同义词。隆,升。杀,降。”

⑮  彼:指道。

【今译】

东郭子问庄子说:“所谓道,在哪里?”

庄子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指出一个地方来。”

庄子说:“在蝼蚁里面。”

问说:“怎么这样卑下呢?”

答说:“在稊稗里面。”

问说:“怎么更加卑下呢?”

答说:“在瓦甓里面。”

问说:“怎么愈来愈卑下呢?”

答说:“在屎溺里面。”

东郭子不回应。庄子说:“先生所问的,本来就没有接触到实质。有个名获的市场监督官问屠卒关于检查大猪肥瘦的方法,那就是愈往下腿踩便愈容易明白。除非你不肯定指明,道是不离物的。最高的道是这样,最伟大的言论也是这样。‘周’、‘遍’、‘咸’三者,异名而同质,所指的意义是一样的。

“试着一同来遨游于无何有的处所,混同一体而论,道是没有穷尽的吧,试着一同来顺任自然无为吧!恬淡而安静吧!漠然而清虚吧!调和而悠闲吧!我的心志寥廓,无所往而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去了又来却不知道要停在哪里,我已经来来往往却不知道哪里是终结;飞翔于寥廓的空间,大智的人与道相契而不知道它的极限。支配物的和物没有界限,而物有界限,乃是所谓物的界限;没有界限的界限,乃是界限中的没有界限。说到盈虚衰杀,道使物有盈虚而自身却没有盈虚,道使物有衰杀而自身却没有衰杀,道使物有始终而自身却没有始终,道使物有聚散而自身却没有聚散。”

妸荷甘 ① 與神農同學於老龍吉 ② 。神農隱几闔戶晝瞑,妸荷甘〔日中〕奓 ③ 戶而入曰:“老龍死矣!”神農擁杖而起 ④ ,嚗然 ⑤ 放杖而笑,曰:“天 ⑥ 知予僻陋慢訑 ⑦ ,故棄予而死。已矣!夫子無所發予之狂言 ⑧ 而死矣夫!”

弇堈弔 ⑨ 聞之曰:“夫體道者,天下之君子所繫焉。今於道,秋毫之端萬分未得處一焉,而猶知藏其狂言而死,又況夫體道者乎!視之無形,聽之無聲,於人之論者,謂之冥冥,所以論道,而非道也。”

【注释】

①  妸(ē)荷甘:姓妸,字荷甘(成《疏》)。杜撰的人名。

②  老龙吉:怀道人(李颐《注》)。

③  〔日中〕奓(zhà):“奓”,开(司马说)。“日中”,上文“昼瞑”与此“日中”义复,故疑“日中”二字为衍文。

④  神农拥杖而起:“拥杖”上原有“隐几”二字,疑是衍文,根据俞樾之说删去。

俞樾说:“既言‘拥杖’而起,不当言‘隐几’。疑‘隐几’字涉上文‘神农隐几阖户昼瞑’而衍。”

⑤  嚗然:放杖声(李颐说)。

⑥  天:尊称老龙吉。

成玄英《疏》:“言其有自然之德,故呼之曰‘天’也。”

⑦  慢alt (dàn):放纵。alt :同“诞”。放诞。

⑧  狂言:犹至言(成《疏》)。

郭象说:“自肩吾已下,皆以至言为狂而不信也。故非老龙连叔之徒,莫足与言也。”

⑨  弇(yǎn)alt 吊:“弇alt ”,体道人;“吊”,其名(《释文》引李颐《注》)。按人名当是寓设的。

【今译】

妸荷甘和神农一同求学于老龙吉。神农靠在几案上关起门来睡午觉,妸荷甘推开门进来说:“老龙死了!”神农扶着柺杖起来,剥地一声放下柺杖笑了,他说:“先生知道我僻陋漫诞,所以舍弃我而死。完了!先生没有留下启发我的至言就死了啊!”

alt 吊听到说:“体现道的人,是天下君子所依归的。现在〔老龙〕对于道,连一根毫毛末端的万分之一都没有得到,还知道怀藏着至言而死,何况能够体现道的人!道是要看它却没有形象,要听它却没有声音,有人议论的,称它为冥冥,所以议论的道,就不是道。”

於是泰淸問乎無窮曰:“子知道乎?”

無窮曰:“吾不知。”

又問乎無爲。無爲曰:“吾知道。”

曰:“子之知道,亦有數乎 ① ?”

曰:“有。”

曰:“其數若何?”

無爲曰:“吾知道之可以貴,可以賤,可以約,可以散,此吾所以知道之數也。”

泰淸以之言也問乎無始曰:“若是,則無窮之弗知與無爲之知,孰是而孰非乎?”

無始曰:“不知深矣,知之淺矣;弗知內矣,知之外矣。”

於是泰淸中 ② 而歎曰:“弗知乃知乎!知乃不知乎!孰知不知之知?”

無始曰:“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形形之不形乎!道不當名。”

無始曰:“有問道而應之者,不知道也。雖問道者,亦未聞道。道無問,問無應。無問問之,是問窮 ③ 也;無應應之,是無內也。以無內待問窮,若是者,外不觀乎宇宙,內不知乎大初,是以不過乎崑崙,不遊乎太虛。”

【注释】

①  数:历历可言(林希逸说)。

②  中:《释文》引崔alt 本作“卬”。“卬”同“仰”。

③  穷:空(成《疏》)。

【今译】

这时泰清问无穷说:“你知道道吗?”

无穷说:“我不知道。”

又问无为。无为说:“我知道道。”

问说:“你所知道的道,也有名数吗?”

答说:“有。”

问说:“它的名数是什么?”

无为说:“我知道道可以尊贵,可以卑贱,可以聚合,可以离散,这是我所知道道的名数。”

泰清把这些话来问无始说:“像这样,那么无穷的不知道和无为的知道,究竟谁是谁非呢?”

无始说:“不知道的是深奥,知道的是浅薄;不知道的是内行,知道的是外行。”

于是泰清仰起头来感叹着说:“不知道的便是知道么!知道的便是不知道么!谁知道不知就是知呢?”

无始说:“道不可听闻,听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眼见,见到的就不是道;道不可言说,言说的就不是道。知道造化有形的东西是无形的么!道不当有名称。”

无始说:“有人问道就回答的,是不知道道。问道的人,也没有听闻过道。道无可问,问了无可回答。本来无可问的却要强去问,这是空洞的问;本来无可回答的却要强来回答,这是没有内容的。以没有内容去回答空洞的问,像这样,对外便不能观察宇宙,对内便不能知道自身的本源,因此他不能越过昆仑高处,不能游于太虚境界。”

光曜問乎無有 ① 曰:“夫子有乎?其無有乎?”

無有弗應也 ② 。光曜不得問,而孰 ③ 視其狀貌,窅然空然,終日視之而不見,聽之而不聞,搏之而不得 ④ 也。

光曜曰:“至矣!其孰能至此乎!予能有無矣,而未能無無也;及爲無有矣 ⑤ ,何從至此哉!”

【注释】

①  光曜问乎无有:“光曜”、“无有”,都是托名。

成玄英《疏》:“‘光曜’者,是能视之智者。‘无有’者,所观之境也,智能照察,故假名光曜;境体空寂,故假名无有也。”

②  无有弗应也:这五字脱落,根据《淮南子·道应训》补上。

俞樾说:“《淮南子·道应训》‘光曜不得问’上,有‘无有弗应也’五字,当从之。惟无有弗应,故光曜不得问也。此脱五字,则义不备。”

③  孰:同“熟”。

④  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语出《老子》十四章。

⑤  及为无有矣:及为“无”,而又未免于有矣(宣颖)。

【今译】

光曜问无有说:“先生是有呢?还是没有?”

无有不回应。光曜得不到回答,就详细地观看它的状貌,空虚的样子,整天看它却看不见,听它却听不到,摸它却摸不着。

光曜说:“这是最高的境界了!谁能够达到这种境界呢!我能达到‘无’的境界,却还不能达到‘无无’的境界;等到要达到‘无’的境界又不免为‘有’境了,怎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一○

大馬 ① 之捶鉤 ② 者,年八十矣,而不失毫芒。大馬曰:“子巧與?有道與?”

曰:“臣有守 ③ 也。臣之年二十而好捶鉤,於物無視也,非鉤無察也。是用之者,假不用者也 ④ 以長得其用,而況乎無不用者乎!物孰不資焉!”

【注释】

①  大马:即大司马,官号。

奚侗说:“大司马称大马,犹《汉书·食货志》称大司农为大农。”

②  钩:剑名(林云铭《庄子因》)。《汉书·韩延寿传》:“铸作刀剑钩镡。”章怀注:“钩,兵器,似剑而曲。”

③  有守:有所守持(成《疏》)。

王念孙说:“‘守’即‘道’字。〈达生〉篇仲尼曰:‘子巧乎!有道耶?’曰:‘我有道也。’是其证。‘道’字古读若‘守’故与‘守’通。”

④  假不用者也:凭借着不用心于他物,即形容心无旁骛。

成玄英《疏》:“假赖于不用心视察他物故也。”

【今译】

大司马家中捶制钩戟的工匠,年高八十了,却还做得丝毫没有差错。大司马说:“你有技巧呢?还是有道?”

回说:“我有所守持。我二十岁时就喜好捶钩戟,对于别的东西都不看,不是钩戟就不去关心。我能得捶钩之用,乃是凭着心无旁骛才能发挥所长,何况无为而不用的呢!谁不往助他呢!”

一一

冉求 ① 問於仲尼曰:“未有天地可知邪?”

仲尼曰:“可。古猶今也。”

冉求失問而退,明日復見,曰:“昔者吾問‘未有天地可知乎?’夫子曰:‘可。古猶今也。’昔日吾昭然,今日吾昧然,敢問何謂也?”

仲尼曰:“昔之昭然也,神者先受之 ② ;今之昧然也,且又爲不神者求 ③ 邪!無古無今,無始無終。未有子孫而有子孫,可乎?”

冉求未對。仲尼曰:“已矣,未應矣!不以生生死,不以死死生。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體 ④ 。有先天地生者 ⑤ 物邪?物物者非物 ⑥ 。物出不得先物也 ⑦ ,猶 ⑧ 其有物也。猶其有物也,無已 ⑨ 。聖人之愛人也終無已者,亦乃取於是者也。”

【注释】

①  冉求:孔子弟子,姓冉名求。

②  神者先受之:心神已有默契。

林希逸说:“‘神’者,在我之知觉者也。虚灵知觉者在也,故能受之。”

林云铭说:“心本无物,一闻略觉领悟。”

③  又为不神者求:又滞于迹象而求问。“不神者”,指外界物象。

王敔说:“思则倚于形而失神。”

宣颖说:“转念又徇于迹象也。”

王先谦说:“‘不神者’,迹象也。滞于迹象,故复求解悟。”

④  死生有待邪?皆有所一体:死生有对待吗?都各自成一体。

成玄英《疏》:“死生聚散,各自成一体耳,故无所因待也。”

⑤  者:犹“之”(王先谦《注》)。

⑥  物物者非物:化生万物的〔道〕不是物象。

⑦  物出不得先物也:万物所由出不得先于道。前一“物”字指万物,后一“物”字指道,如《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物”相同用法。

龚乐群说:“‘物出不得先物’一语,上一‘物’字是万物之‘物’,下一‘物’字是先天地生之‘物’。所谓‘物出’,意谓‘万物之所由出’。所谓‘不得先物’,意谓‘万物不得先其所出而存在’。”(引自龚著〈庄子的宇宙观〉一文,见《恒毅月刊》第20卷第6期,第29页)

⑧  犹:作“由”。如《孟子·公孙丑》:“然而文王犹方百里起。”“犹”,作“从”,通“由”。

褚伯秀说:“‘犹’字疑当是‘由’。”

宣颖说:“犹,同由。”

⑨  犹其有物也,无已:有了物界,便生生不息。

林希逸说:“既曰有物,则物之相物无穷已矣,故曰:‘犹其有物也无已。’”

林云铭说:“有则从一生万,生生不已,皆有天地以后之事。”

胡适说:“西方宗教家往往用因果律来证明上帝之说。以为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从甲果推到乙因,从乙果又推到丙因,……如此类推,必有一个‘最后之因’。那最后之因便是万物主宰的上帝。不信上帝的人,也用这因果来驳他道:因果律的根本观念是‘因必有果,果必有因’一条。如今说上帝是因,请问上帝的因,又是什么呢?若说上帝是‘最后之因’,这便等于说上帝是‘无因之果’。这便不合因果律了,如何还可用这律来证明有上帝呢?若说上帝也有因,请问‘上帝之因’又以什么为因呢?这便是〈知北游〉篇说的‘犹其有物也无已’。正如算学上的无穷级数,终无穷极之时,所以说是‘无已’。可见万物有个主宰的天之说是不能成立的了。”(引自胡著《中国古代哲学史》第九篇〈庄子〉,台湾商务印书馆版,第170页)胡适这段破除“主宰的天之说”虽与庄子思想相合,但“犹其有物也无已”一句,乃在于讲物界生生不已的情形,并未涉及超现象的上帝的问题。

【今译】

冉求问孔子说:“没有天地以前可以知道吗?”

孔子说:“可以,古时和现在一样。”

冉求一时不知再问些什么便退了回来,第二天又来见,问道:“昨天我问:‘没有天地以前可以知道吗?’老师说:‘可以,古时和现在一样。’昨天我很明白,今天我却茫然了,请问为什么呢?”

孔子说:“昨天你的明白,是用心神先去领会;今天你的茫然,却是滞于形象而求问啦!没有古就没有今,没有始就没有终。没有子孙以前便已有子孙,可以吗?”

冉求没有回答。孔子说:“算了,不必回答了!本来是不为了生来生出死,不为了死来停止生。死生是对待的吗?死和生是一体的。有比天地更早产生的物体吗?化生万物的道不是物象。万物所由出不得先于道,由它(道)而有了天地万物。有了天地万物,〔各类〕便生生不息。圣人的爱人永不休止,也就是取法于天地的生生不息。”

一二

顔淵問乎仲尼曰:“回嘗聞諸夫子曰:‘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回敢問其遊 ① 。”

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內不化 ② ,今之人,內化 ③ 而外不化。與物化者,一不化 ④ 者也。安化安不化 ⑤ ,安與之相靡 ⑥ ,必與之莫多 ⑦ 。狶韋氏之囿,黃帝之圃,有虞氏之宮,湯武之室。君子之人,若儒墨者師,故以是非相alt ⑧ 也,而況今之人乎!聖人處物不傷物。不傷物者,物亦不能傷也。唯無所傷者,爲能與人相將迎。山林與!皋壤 ⑨ 與!使 ⑩ 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哀樂之來,吾不能禦,其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爲物逆旅耳!夫知遇而不知所不遇,能能 ⑪ 而不能所不能。無知無能者,固人之所不alt 也。夫務alt 乎人之所不alt 者,豈不亦悲哉!至言去言,至爲去爲。齊知之所知,則淺矣。”

【注释】

①  其游:“游”,游心,精神活动。“其游”,指精神进入不将不迎的境界(曹础基《注》)。

②  内不化:内心凝静(成《疏》)。

马其昶说:“案《文子》云:‘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与物推移。’”

③  内化:内心游移。

陈碧虚说:“荡性曰内化。”(引自褚伯秀《南华真经义海纂微》)

④  一不化:内不化(王敔《注》)。

⑤  安化安不化:意指化与不化都安然顺任。

⑥  靡:顺(成《疏》)。

⑦  莫多:不增益(王敔《注》),不妄自尊大。

⑧  相alt :互相攻击的意思。郭《注》:“alt ,和也。”误。理雅各(James Legge)英译为“to attack each other”,为确解。

⑨  皋壤:原野。

⑩  使:陈碧虚《庄子阙误》引江南古藏本“使”上有“与我无亲”四字。

⑪  能能:能够做到所能做到的。今本“能能”上有“知”字,衍文,据敦煌本删去。

马其昶说:“案郭《注》以知与不知,能与不能并言,似‘能能’上衍一‘知’字。”

【今译】

颜回问孔子说:“我曾听老师说过:‘无所送,无所迎。’请问怎样达到这种境界。”

孔子说:“古时的人,行动能顺物运转而内心凝静,现时的人,内心游移而外在则滞呆不变。随物变化的,内心却凝静不变。化和不化都安然顺任,安然和外境相顺,参与变化而不妄自尊大。狶韦氏的苑囿,黄帝的园圃,虞舜的宫阙,汤武的屋宇〔愈来愈狭隘了〕。君子一类的人,像儒墨的师辈,还要用是非互相攻击,何况现时的人呢!圣人与物相处却不伤物。不伤物的,物也不会损伤他。只有无所损伤的,才能和人相往来。山林啊!原野啊!欣然欢乐啊!快乐还没有消逝,悲哀又接着兴起。哀乐情绪的来临,我不能抗拒,它的离去不能制止。可悲啊!世人只是物的旅舍而已!知道所遇着的而不知道所遇不着的,能够做到所能做到的而不能够做到所不能做到的。有所不知有所不能,乃是人所不能免的。要是追求人所不能免的事,岂不是很可悲么!至言无言,至为无为,要想使人所知的相同,那就浅陋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