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时期女子发式较为低平,发缕层叠盘绕于头顶,这大约与隋文帝崇尚节俭有关。但隋炀帝时已出现颇多变化求新的发髻式样。
初唐时发髻大多仍承隋制,但不久便有略高的发髻出现,唐太宗时高髻风尚已从宫中流行到民间。当时朝臣皇甫德上书谏言称“俗尚高髻,是宫中所化也”,引得太宗怒道:“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翻荷髻】隋炀帝时
挽长发收拢为一股,绕出一个向额顶倾覆的扁圆鬟髻,再从髻下将这股长发继续绕额平盘,在头顶正面的一侧翻卷向上,余下发缕收入鬟中。整体形态如尚未舒展开来的初生翻卷荷叶。
翻荷髻
【坐愁髻】隋炀帝时
所谓“发薄难梳,愁多易结”,“坐愁”即略带象形地委婉表示“结发”的意思。形态应如并列的双髻平坐于头顶。
坐愁髻
【朝云近香髻】隋炀帝时
梳理方式与“翻荷髻”类似。发缕在头顶绕额平行盘绕,翻卷弧度更为圆柔如云。
朝云近香髻
【半翻髻】唐高祖时
所谓“半翻”,梳理方式类似“翻荷髻”,但发髻更加紧缩小巧,是“翻荷”缩减至半的式样。
半翻髻
【乐游反绾髻】唐太宗时
这是从宫廷之中逐渐流行开来的高髻式样。“乐游”是当时长安城中的一处高原之名,可知这种发髻式样相较过去变高了许多,正合“乐游”之名。发缕在头顶多次盘旋,收入中央发髻时位置恰好与翻荷髻相反,位于头顶后方。
乐游反绾髻
随着贵族女性地位逐步提升,她们不再耗费过多时间盘绾发髻,日常生活中真发梳就的发髻向着小巧便利转变,正式场合中往往会使用事先做好造型的假髻。因不必采用太多真发梳髻,发量略有余裕,鬓发不再收拢紧贴,作丰隆蓬起状,时人美称其为“蝉鬓”,如卢照邻《长安古意》:“片片行云着蝉鬓”,张文成《游仙窟》:“鬓欺蝉鬓非成鬓”。
【单髻/双髻】唐高宗时
女子日常的发式,式样小巧简洁,以便另加其他首饰、假发。
单髻
双髻
【双鬟望仙髻/漆鬟髻】唐高宗时
从江南地区传来的流行发式,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撷子髻”夸张化发展而来。最初是用真发梳成,以金属簪钗挑起,后逐渐出现了涂黑漆的木质假髻供直接佩戴,名为“漆鬟髻”。
双鬟望仙髻
漆鬟髻
【交心髻/同心髻】武周至唐中宗时
女子日常的发式,自高宗时代的单双小髻发展而来,更为饱满。交心髻是梳起成双的发髻,两髻中心各留出一股发缕,绕髻交叉盘旋而成。同心髻则是在单个发髻中心留出一股发缕,绕髻反复盘旋而成。
交心髻
同心髻
【义髻/惊鸿髻】武周至唐中宗时
自唐太宗时代流行的高髻式样发展而来。形态愈加宽广高大,形如鸿鹄掠起的一翼或两翼。梳理方式从过去直接以真发梳理而成演变至直接在简单的单髻或双髻上佩戴事先制好定型的假髻。
义髻
惊鸿髻
开元时期,女性就发式时尚作出了颇多尝试,直到开元末年发式才基本定型。这是女性发式最为雍容的时期。
【倭堕髻】唐玄宗开元时
唐玄宗开元年间女子的流行发式,形为一个或两个小髻堕在额顶。当时诗人许景先《折柳篇》称“宝钗新梳倭堕髻”,即此。随着流行发展,发髻逐渐缩小,鬓发向外梳掠得愈加蓬松夸张。也有直接用假发为髻的。
倭堕髻
【愁来髻】唐玄宗开元天宝时
传说中杨贵妃所梳的发式,实为唐玄宗开元末至天宝初年间女子的流行发式。鬓发蓬松向两边撑起、头后发松松下垂至肩再绾向上,尖长的小髻高翘向前,整体呈现因愁绪而草草绾起不作太多修饰的状态。
愁来髻
【义髻/回鹘髻】唐玄宗开元末至天宝时
盛唐时期,义髻再度因杨贵妃的喜爱而变得广泛流行。当时流行的义髻式样大体可分为二式,一式形态尖耸向上;一式形态宽大弧圆,略向前倾。它们均由武则天时代流行的惊鸿髻演变而来。
义髻
回鹘髻
【偏梳子】唐玄宗天宝时
传说中杨贵妃所发明的发式,发髻偏垂一侧。“子”即唐人对发髻的俗称。
偏梳子
【单髻/双髻】开元末至天宝时
女子日常的发式,贵族家中多为侍女所用。鬓发收拢向上梳出边棱,发髻盘结于头顶,髻式或为丰盈的圆髻,或为尖长的小髻。
单髻
圆式双髻
尖式双髻
安史之乱后,女性发式流行变化主要集中于鬓发。盛唐天宝年间贵妇人鬓发蓬松、后发松挽的雍容式样逐渐不再流行,升格成为礼制发式。一种在过去较为日常普通、身份较低的侍女所使用的简便发式,开始广泛流行。这种发式以鬓发作为主要修饰部位,其形将鬓发向外梳掠,形成薄如蝉翼、竖立的式样;中唐时人仍称其为蝉鬓,如王建《宫词》:“雪鬓新梳薄似蝉”,白居易《长相思》:“蝉鬓鬅鬙云满衣”,《任氏行》:“蝉鬓尚随云势动,素衣犹带月光来”。这种鬓式逐步向夸张、华丽演变。中唐时期的发髻式样在8世纪后半叶发展不大,基本还是以盛唐的旧样为主。
直到9世纪初,一众贵族女性创制出多种以奇、诡为特点的新样髻式。虽当时文人视其为服妖,屡有谴责之辞,帝王更屡次将其作为奢靡陋俗加以禁断,但女子对于时尚的追求始终不能禁绝。
中唐基础髻式
【盛唐旧样髻式】中唐时
虽然鬓发风格改变,但大量盛唐流行的髻式仍旧有所沿用。如倭堕髻、偏梳髻、慵来髻等。原本盛唐流行、使用义髻的回鹘髻式样,此时也纯以真发梳出,体量变得很小。
回鹘髻
偏梳髻
倭堕髻
慵来髻
【丛髻】安史之乱后至唐德宗贞元年间
头顶梳出丛状多鬟髻的式样。即所谓“娥丛小鬟”“翠髻高丛绿鬓虚”。鬟有多少之分,多者又有“百叶髻”“百合髻”等名。
丛髻
【堕马髻】唐德宗贞元年间
白居易诗称“风流夸堕髻”。诗下注:“贞元末,城中复为堕马髻、啼眉妆也。”这种发式最初是以真发梳出小发鬟,斜堕一侧。其后发鬟逐渐变大。
堕马髻
【归顺髻】唐德宗贞元末至宪宗元和初
这是堕马髻往夸张发展后的式样,形为宽大发髻倾伏于一侧。时人将这一流行发式附会于当时节度使归顺、藩镇相继降服的政局,因名“归顺髻”。
归顺髻
【盘鸦/闹扫髻】唐德宗贞元末至宪宗元和初
张氏女《梦王尚书口授吟》诗:“鬟梳闹扫学宫妆”。这是自宫中流行开来的发式,形态极为重叠繁复。后人记其状如大风吹散发髻,并使其倾覆于头顶。
闹扫髻
盘鸦髻
【椎髻】唐宪宗元和末
元和末年自长安城中流行开来的发式,两鬓垂如角,额顶挑起一股发,高高梳起尖长的椎髻,椎髻之后拢作圆鬟或多重小鬟。
圆鬟椎髻
【高鬟危鬓】唐文宗太和时
高大的鬟髻以簪钗挑起直竖头顶,鬓发分成两重,用长簪长钗在脸畔撑开。
同时期的诗作中常见对女子这种流行发式的吟咏,如元稹句:“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陆龟蒙《古态》:“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段成式《戏高侍御》:“两重危鬓尽钗长”“四枝鬟上插通犀”,《柔卿解籍戏呈飞卿》:“出意挑鬟一尺长,金为钿鸟簇钗梁”;李贺《杂曲歌辞》:“金翅峨髻愁暮云”。这种夸张的发式在朝廷禁令之后有所收敛。
高鬟危鬓
高髻
战乱频繁,轻巧的蝉鬓式样不适应频繁奔走迁徙的历史环境,于是替代地出现两鬓垂绕发鬟抱面的式样。
【云髻】中晚唐
中晚唐时期流行颇久的发式,发髻宽广如云,便于广插钗梳首饰。
云髻
【抛家髻】唐僖宗时
唐末战乱前长安城中流行的发式,额顶挑发梳起的椎髻已变得平缓,后方远抛出倾倒的大鬟。后人将其附会成战乱时将要抛弃家园的征兆。《新唐书·五行志》:“唐末京都妇人梳发,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谓之抛家髻。”
抛家髻
【囚髻】唐僖宗时
唐末因战乱产生的发式。宫人避难时无暇梳理繁复的发髻,只得梳作紧实方便的髻式。《新唐书·五行志》:“僖宗时,内人束发极急,及在成都,蜀妇人效之,时谓为囚髻。”
囚髻
【慵来髻】唐昭宗时至五代
晚唐五代中原地区流行的发式。鬓发蓬松,轻拢小髻的颓唐式样。罗虬《比红儿诗》:“轻梳小髻号慵来。”
慵梳髻
【拔丛髻】唐昭宗时至五代
晚唐五代中原地区流行的发式。大约是丛鬟披垂的式样。宋·王傥《唐语林》:“唐末妇人梳髻,谓拔丛;以乱发为胎,垂障于目。”
拔丛髻
【朝天髻】五代
五代南方地区普遍流行起了各式高髻,其中后蜀的流行式样名为“朝天髻”。《宋史·五行志三·木》:“建隆初,蜀盂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
高髻/朝天髻
隋唐五代时期,尚未成年及笄的童女与少女的发式变化不多,多为丱发或耳畔的垂鬟。以下分别为丱发、双鬟、三角、多鬟。
丱发
双鬟髻
三角髻
多鬟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