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说

概说

女子的发式,通称为“髻鬟”。具体而言,髻是发股拧旋成结,鬟是发缕中空成环。依照当时礼制规定,未及笄的童女梳鬟;女子成年及笄许嫁后即梳髻。但在实际的情景中,鬟与髻并未区分得很清楚。少女、小婢通常作双鬟或顶髻双鬟组合的打扮;成年及笄后女子除了梳髻外,头上也可作鬟,以长钗挑起的高鬟更是搭配盛装的重要发式。

隋唐五代女子的髻鬟式样颇多,同样有着不断变换的时尚流行。各种流行发式多是自宫廷创制,再逐渐流传开来。后宫佳丽以发式斗巧争新,以求博得君王宠爱,如敦煌写本《宫词·水古子》写道:“春天暖日会妃嫔,各各梳头出样新。鹊语下阶争跪拜,愿令恩泽胜旁人。”

敦煌写本《宫词·水古子》

段成式《髻鬟品》、宇文氏《妆台记》、马缟《中华古今注》等书专门收录有各种发髻名称,加上《新唐书·五行志》与各类唐人笔记零星提及,现存的发髻名称有二十余种。这种种名称,大部分并未言明具体形制,但其中不少名称本身具有形象性或是有具体的时代背景,可以与唐朝绘画、雕塑中的女性发式进行比照。需特别说明的是,以下罗列的隋唐五代各时期发式,只是大致将考古所见唐代女子发式按不同时期加以归类,再按照发式的形态细节对照史籍比定名称;虽因史无确载,附会之处难免,但各时期的风貌尽可能贴切,大体可以反映出当时发式时尚流变的基本过程。

莺莺红娘 夜探张生

殷红浅碧旧衣裳,取次梳头暗淡妆。

夜合带烟笼晓月,牡丹经雨泣残阳。

依稀似笑还非笑,仿佛闻香不是香。

频动横波娇不语,等闲教见小儿郎。

——元稹《莺莺》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