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中国经济2020

开发商:抢地还是抢产业?

开发商:抢地还是抢产业?

一改2018年的流拍作风,2019年的土拍再现“抢地”现象,频见“地王”。2018年全国土地流拍数达1808块,同比增长93.16%,其中一线城市土地流拍21宗,北京的流拍率达到10%。而2013~2017年,北京宅地总流拍数量仅为6宗。2018年,二线城市流拍共519宗,三四线城市共1268宗,流拍数量远超一二线流拍总和。进入2019年以来,从城市来看,全国50座代表性城市前5个月土地出让金合计达1.59万亿元,较2018年同期上涨12.3%。显然,房企才是疯狂土拍的真正主角。例如,美的置业历经13个小时644轮竞价,一直到第二天凌晨的3点23分才最终竞得徐州一块地块,溢价率高达73%;广州合景以总价37.07多亿元加自持55%,拿下广州一地块,折合楼面价为37465元/m2(减去自持面积,折合楼面价高达83256元/m2),成为新一代“地王”;新希望地产在“两会”后拿地花掉近140亿元,几乎是其2018年销售额317亿元的一半。房企“激进”拿地,调控随之而来。“地王”频出的苏州被点名——2019年全年房价涨幅目标必须控制在5%以内;部分房企公开市场融资被收紧,包括债券和ABS(资产支持证券)产品,由“住建部提供名单,央行和证监会执行”。在调控周期下,“地王”没那么好当。

这些“抢地”房企中的大多数也曾高呼转型,在各个赛道上抢产业,有道是“只会盖房子的开发商迟早要被淘汰”。据克而瑞发布的统计数据,排名前30的房企有70%发布了多元化战略,排名前100的房企有97%布局了多元化业务,多元化模式主要聚焦在养老、文旅、金融、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如恒大自从2018年跨入汽车行业,在新能源汽车上砸进350亿元,“力争3~5年成为世界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新能源汽车集团”。又如“5千亿俱乐部”榜首的碧桂园积极布局产业地产,计划投入千亿元资金进行科技小镇的开发。再如万达集团进军健康产业,与英国国际医疗集团(IHG)签订合作协议,将总投资150亿元在上海、成都、青岛建设3座综合性国际医院。还如绿地重组成立绿地大基建集团、绿地商贸集团、绿地酒店旅游集团三大产业集团。万科、龙湖、旭辉等房企布局长租公寓不过2~4年时间,已经成为行业前三。投身制造业、服务业大潮只是选择之一二,更多房企早已在金融领域快速布局,拓展“地产+金融”模式,如恒大旗下的恒大人寿和宝能的前海人寿。

然而,房企多元化、转型、开辟新航线,道路一点不会比过去短,坑也一点不会比过去少,可以说是荆棘丛生。即便是坐拥资金和土地等资源优势的大型房企,包括万科、恒大、融创等龙头,在多元化之路上也遭遇过挫折,中小房企更是难以避免转型失败。例如,融创掉进投资乐视大文娱的巨坑里,以亏损165.5亿元告终;恒大与法拉第未来(Faraday Future)纠缠了6个月之久,其间恒大公告其要“踢恒大出局”;花样年地产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导致发展规模陷入停滞。事实上,在各大房企的营业收入结构中,多元化业务发展至今仍然变现能力有限,面临投资回报周期长、前期投入大等诸多难点,地产主业仍占据绝对地位。

一边是房地产调控持续深入,一边是行业洗牌加速;一面是传统开发屡试不爽的暴利,一面是多元化发展的选择,房企站在了历史的岔路口,究竟该何去何从?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管是特色小镇、养老地产、长租公寓,还是跨界造车、布局机器人,占位的背后都是房企对未来的深深焦虑。

其一,房地产行业曾享受过制度红利,也必然被制度(政策)所调整。更何况中央对“房住不炒”的定位,不知何时便会出手的房地产税,将抽去房地产暴利发展的前提。

其二,房地产行业集中度加快,行业分化加剧,规模为王。调控与洗牌最终不仅没有降低头部房企的高成长,甚至加速了龙头效应。道理很简单:市场好的时候大小房企鸡犬升天;市场不好的时候,“裸泳者”现身,优秀者胜出,大鱼吃小鱼的吞噬效应、整合效应加倍释放。然而不进则退,头部房企也充满着对持续增长动能的焦虑。从万科在2010年达到千亿规模算起,30家房企跑步进入“千亿俱乐部”仅用了近8年时间。1000亿元是2017年房企TOP 20的门槛,到2018年变成了TOP 30的门槛,新增的13家房企新贵,每一家都是以快跑姿态昂首挺进的。对于房企而言,规模不是万能的,没有规模却是万万不能的。就以拿地为例,没有规模就意味着没资格参赛。土地招拍挂(招标、拍卖、挂牌)的参与门槛不断提高,土地出让评分体系、竞自持比例、提高保证金比例等,都更有利于实力雄厚的大型房企,中小开发商很难获得一线城市的土地竞拍资格。因此不管是抢地冲动,还是抢产业赛道试图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归结到企业,都是房企扩大规模的途径。

其三,抢风口是企业天性,孰料风口变风暴。“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这句话深得诸多企业家之心。在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初,房地产就是风口,当年王石就是这样发迹的。在新经济时代,风口就是一切新的产业。既然转型是找死,不转型是等死,那么大部分房企还是愿意主动出击赌一把的。但问题是,一方面,习惯了“赚快钱”的房企,面对持有资产、沉淀资金、现金流回报不足的项目,大多很难实现持续投资和长期运营;另一方面,被炒起来的风口往往演变成风暴眼,比如产业地产、共享经济,都死伤一片。此外,“灵魂跟不上脚步”,很多房企对新产业的研究能力较弱,既不熟悉形势,也不掌握核心技术,更无专业人员支撑,盲目进入往往就会成为风暴中的“炮灰”。

既离不开也舍不得房地产主业,又被形势和时代裹挟,开发商就在岔路口上左右摇摆。在后开发时代,房企或需明确三大转型方向:一是内部品质升级,深耕住宅开发——绿色化、精品化、智能化、人文化。二是纵向产业拓展,提高附加值,向家装、物业、租赁、智慧社区等上下游延伸产业链。三是横向产业集成,与金融、健康、教育、科技、文旅、物流等产业融合发展。鉴于土地出让时增加了自持比例,开发商已经被逼成了产业集成商,其开发和运营或需整合一切可整合的资源,在运营管理、园区招商、金融产业服务、产业投资等方面实现充分合作,将自己打造成开放式产业平台。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