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世界中的一道计算题,会有多种答案。
现在,你可以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来计算一个简化了的商业定价问题,它的题目是这样的:
假设你开了一家餐厅,只卖一种汉堡,而你的餐厅一天只会进来四个顾客(准确地说,这四个顾客代表的是四种类型的顾客)。他们每人能接受的汉堡最高价格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顾客对汉堡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是25元,第二个顾客是20元,第三个顾客是15元,第四个顾客是10元。
如果定价低于或等于顾客的最高承受价格,则会成交;如果高于顾客的最高承受价格,则顾客会流失。一个汉堡的成本是5元,如忽略房租、人工等成本,请问怎么定价才能获得最大利润?
如果这仅仅是一道算术题,这个答案其实很简单。
定价25元,只会有一个顾客成交,利润是:25-5 = 20元。
定价20元,有两个成交,利润为:(20-5)×2 = 30元。
定价15元,有三个成交,利润是:(15-5)×3 = 30元。
定价10元,四个顾客都会成交,利润是:(10-5)×4 = 20元。
当然还可能有别的定价,不过你可以计算一下,利润最高就只有30元;如果你想少干点活,那就选定价20元,做两个汉堡,利润最高。如果仅仅是一道数学题,那没别的答案。
但真实的商业实践却并非这么简单,我们可以来看看真实的商家是怎么做这道数学题的。
肯德基豪华午餐就是一个例子:平时的套餐价格与工作午餐阶段的价格不一样,豪华午餐价格要低很多。
让我们来简化一下豪华午餐的计算,依然假设只有四个顾客,而且假设我们知道这四个顾客心中的最高购买价格(如前所述),为了方便表述,我们称这四个顾客分别是A、B、C、D。我会怎么设计汉堡价格呢?
我会设计成这样的价格政策:
平时汉堡单价25元,工作日午餐时间(12:00—13:00)汉堡售价15元。因为午餐时间非常拥挤,A不想去凑这个热闹,他选择在非午餐时间就餐,出价25元,餐厅获利20元;B和C想获得优惠,他们会在工作午餐时间就餐,这样每个人获利10元,售出两个,利润20元,那么,我就可以获得40元利润。
A是不是冤大头呢?不是。A获得了选择时间的自由,以及不必忍受工作日午餐时间段的拥挤和排队之苦。
当然人类的商业智慧可不止肯德基豪华午餐这一种。你可以再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麦当劳会长期发放优惠券,却很少打折呢?其实这也是一种定价策略,因为麦当劳想获得更多的用户,赚取更高的利润。
麦当劳可以这么规定,它提供三种汉堡:
双层深海鳕鱼堡、板烧鸡腿堡、巨无霸。假设三种汉堡正常售价都是25元,但麦当劳提供板烧鸡腿堡的优惠套餐券——20元一个板烧鸡腿堡+一杯小可乐(可乐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使用优惠券购买巨无霸只要15元但没有可乐。
那么A、B、C三个人都可以成交,A用25元买一个汉堡,种类可以自由挑选;B自己去寻找优惠券,用20元买一个板烧鸡腿堡套餐;C也找到了优惠券,用15元买了一个巨无霸。
现在,麦当劳的总利润是20+15+10=45元。(注:这是个简化的算法,假设汉堡成本相同。)
这种定价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价格歧视。所谓价格歧视,就是商家针对同样的产品对不同的人按不同的价格收费。
你可能会觉得A很傻,愿意多花钱买一样的汉堡。其实不是。
用优惠券购买的消费者,他们也不是白白占了便宜,首先顾客要付出时间成本花时间寻找优惠券;其次他们还要付出选择的自由,因为他们只能选择优惠券规定的商品。航空公司的定价策略就是典型的价格歧视,比如早订票就可以打折,晚订票价格就高;订全票就可以免费退改签,打折票要收改签费;等等。
那还有没有办法获得更高的利润呢?
我假设一家汉堡叫汉堡大王,有一天,A走进汉堡大王惊讶地发现,汉堡大王推出了定制汉堡。在A排队买汉堡的时候,店员对他说:“汉堡是25元,但你只要多花5元,就可以购买到一个包装盒上贴有自己头像的北极虾风味汉堡。”A觉得把自己头像贴到包装盒上非常酷,所以愿意多花5元钱购买这个服务。这个汉堡包装盒上的头像贴就是汉堡大王的备选产品,我们把这个叫作备选产品定价。你购买一台洗衣机,商家可能会顺便向你推销“加99元5年免费维修”的服务,这个5年免费维修的服务选项就是一个备选产品。
汉堡大王的国王牛肉汉堡定价20元,鸡腿汉堡定价15元,如果你真的囊中羞涩,汉堡大王还有一个极简汉堡装,但需要提前一小时在网上预订,这就是只要10元的极简牛肉汉堡。
你看出来了,现在A、B、C、D四位顾客都可以买到他们想要的汉堡了,汉堡大王获得了更高的利润。
这种定价方式我们称为“差别定价”,就是商家为了满足支付能力和消费偏好不同的顾客,推出不同的产品,有时候这又被称为“产品线定价”。当然我们用汉堡做例子可能还没那么贴切,最普遍的是图书行业,精装版和平装版图书就是典型的差别定价。
就一个汉堡,我们刚才使用了价格歧视、差别定价、优惠券、限时促销(豪华午餐价格)、捆绑销售(“汉堡+可乐”套餐)、备选产品定价等方法,当然还涉及我们之前笔记中讲到的消费者剩余这个概念,因为价格歧视其实就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商家剩余。
我想专门再说一说价格歧视这个定价方法。
《大辞海》(经济卷)中对价格歧视的定义是:垄断者在出售相同产品时向不同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的定价方式。其目的是把消费者剩余转换为生产者剩余。价格歧视在公用事业部门最常见,如工业用电一般比民用电更贵。
这个词条解释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进行价格歧视的是“垄断者”,这是不符合现实情况的,因为即使是普通的商家也可以进行价格歧视定价(我们刚刚讲过了)。不过这个词条后面的解释完全正确,价格歧视就是向不同的消费者销售相同的产品时收取不同的价格。
还有些讲定价的文章或者图书,说头等舱和经济舱的定价不同,就是对购买头等舱的“有钱人”进行了价格歧视,这个解释有待商榷,因为头等舱和经济舱本来就不是同样的商品。价格歧视的关键是同样的商品卖了不同的价格,如果头等舱相对于经济舱来说算价格歧视,那么三居室的租金要比两居室租金贵,这个难道也是价格歧视吗?我想没有任何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有三个级别。
一级价格歧视,也叫“完全价格歧视”,就是相同的商品,针对不同的顾客收取不同的价格。头等舱和经济舱显然不是相同的商品,所以定价不同,不属于价格歧视。但是经常坐飞机的话,你应该知道即使在同一架飞机上,经济舱和经济舱的价格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人提前三个月订机票,有人当天订机票,虽然是同样的座位,价格却完全不同。
明星的代言价格,也是一种价格歧视。目前中国一个一线明星一年的代言费是1500万元左右,即使代言的权益和使用范围完全相同,不同品牌找代言人的价格也是不一样的。明星代言的价格,一般遵循品牌越知名越便宜的规律,比如爱马仕要找代言人,代言费一般会便宜一些;一个不知名品牌或者形象不算很高级的品牌,明星的代言费就会更高,差距可能会达到几百万元。
购物中心的租金也是看人要价。同样五楼餐饮层的位置,海底捞入驻很可能免费,一个普通火锅品牌入驻就是正常价格。星巴克也能长期享受优惠的租金价格,所以学习星巴克模式的品牌,首先要想到你和星巴克的租金成本是不一样的。
咨询公司的报价则常常相反。同样的一个咨询产品,它们报给大企业的价格可能会更高,因为它们认为大企业付费能力强,小企业付费能力弱,那对小企业就少报一点,这也是一种一级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就是根据购买数量不同而定价不同。超市的大包装食品,就是一次买得越多越便宜。这种价格歧视我们很容易理解,毕竟购买量不同价格不同在情感上还是能够接受的。
当然商家有时候也会利用这种二级价格歧视。有一次我在线上购买一个儿童博物馆直播参观的课程,单独购买的价格是60元,而三人拼团购买的单价是19元,也就是说,三个人一起买三堂课的总价,比一个人单独买一堂课的价格都低。那为什么商家不能把一堂课的价格定为19元呢?因为商家的核心诉求并不是要卖更高的价格,而是获得更多的客户。拼团的话,一个客户就可以带来两个新客户,所以它用拼团的价格歧视方式来获得更多用户。拼多多的拼团购买就是这个道理,它能通过拼团产生快速社交裂变。这种价格歧视本质上是拼多多通过“价格优惠”雇用了顾客,让顾客为拼多多工作,产生了拉新。这就像一棵桃树,它为了把自己的种子传播出去,就让种子外面长满了鲜美的桃肉,所以猴子会过来吃桃子,吃完之后就把桃核丢到了别的地方,猴子无形中帮桃树传播了种子,而桃肉就是桃树给猴子的报酬。
三级价格歧视,就是针对不同市场或者不同身份类型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
最典型的是火车票以及公园里的儿童票、老人票、学生票,特定人群就能享受更低的价格,这不仅有获取更多利益的考虑,还兼顾了社会公益的问题。
当然火车票和公园门票的经营者都为国有,不会太考虑经营利润的问题,那社会上的商家会不会采用三级价格歧视呢?也会。比如必胜客就推出过学生卡优惠,毕竟学生对价格比较敏感,必胜客用学生优惠价来获得额外的客户,不仅增加了利润,还能培养未来的消费者习惯。
有时候,三级价格歧视还被用作一种营销活动。我们公司的一个客户叫人人馋,它的核心产品是自己秘制的羊汤与饸饹面。饸饹面是源自河南郏县的一种地方美食,人人馋的老板魏总也是河南人,所以人人馋开业当天会请河南老乡免费吃面。这个活动很有意思,以至大家忘了它是一种价格歧视,本质上,这就是一种基于地域和身份的价格歧视。
价格歧视的原因和目的各有不同,但表现形式是一致的,就是相同的商品面对不同的客户收取不同的价格。麦当劳的优惠券让麦当劳扩大了客户群体,让那些吃不起正常价格又想吃汉堡的顾客有机会去消费,而麦当劳也赚到了更多的利润;拼多多的拼团价,是为了让顾客帮忙拉新,这种价格歧视的目的是用“优惠”雇用顾客来做营销;有些酒吧会对女性顾客免费,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这是为了让更多女性顾客进店以吸引更多男性顾客。
你也可以想想,平时遇到过什么商家的“价格歧视”套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