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200年,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谁都不敢掉以轻心。“官渡之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北方的归属。当时的袁绍雄踞四州之地,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山东和山西,而曹操只有河南和安徽、江苏的一部分。
在“官渡之战”中,袁绍拥有地缘、人口和财富等优势,兵微将寡的曹操只能疲于奔命。最艰难的时候,曹操甚至写信给荀彧:“文若,我太难了,不如撤兵回许都吧,只要关起门来,我还是一方诸侯,我实在不想拼了。”
荀彧捧着竹简看完后,生气地说:“袁绍南下与你决战,如果扛不住的话,就没有以后啦,还关起门来,做梦去吧。主公是最厉害的,加油,好好干。”
曹操吐槽之后,心情好多了,重新打起精神。两个月后,他的机会来了。
许攸是袁绍和曹操共同的朋友,他们几乎同时创业,由于袁绍出自“四世三公”的大家族,许攸毫不犹豫地投奔了袁绍。至于曹操,谁在乎呢。
就像很多兄弟一起创业的公司一样,公司做大之后,小伙伴以元老自居,处处要求显示优越性。《三国志》记载,许攸自恃资格老,不停向袁绍要钱、要地位,而袁绍却不能满足,于是许攸生出反心。反正曹阿瞒也是朋友,我去投奔阿瞒。也有一种说法是许攸的家人犯事了,被抓进了邺城监狱,许攸感觉受到了侮辱,大怒之下,随即南下投奔了曹操。
曹操什么反应呢?拊掌大笑。
刚入曹军大营,许攸就给老朋友献了一计:“袁绍的粮草都在乌巢,阿瞒啊,快去烧了那些粮草,不出三天,袁绍必败。”
于是,曹操选拔精锐步骑5000人连夜去放火。粮草没了,袁军喝西北风啊?袁军大将张郃等人立刻投降,袁绍也兵败北归,一场没有希望的“官渡之战”就此逆风翻盘。两年后袁绍病死,再两年后,曹操攻破邺城。
按理来说,攻破袁绍的第一功臣是许攸,没有许攸献计,也就没有偷袭乌巢等一系列行动。可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刚进邺城,许攸就骑在马上大大咧咧地对曹操说:“阿瞒兄,没有我的话,你能进入邺城吗?”庆功宴上他也不分场合:“曹阿瞒,你该怎么谢我啊,普通赏赐可不行。”曹操嘴上笑嘻嘻,心里哼哈嘿。
没过多久就有人告发了许攸,结果许攸被关了进监狱,一刀杀掉了事。
这段故事历来有多种解读。什么许攸不懂做人、什么曹操拉不下面子……但是都不够深入,我觉得可以这么看:“不论在袁绍阵营或是在曹操阵营,许攸都依仗身份提出过过分的要求。”
曹操也不是心胸狭隘之人,如果许攸是在只有两人的密谈里表功的话,曹操肯定不会说什么,就算有意见,也会藏着。可许攸仗着交情跟曹操邀功请赏,这是以私犯公。曹氏、夏侯氏的将领和曹操的关系更好,如果都这么做的话,那岂不是乱套了?将来队伍还怎么带?
私交是私交,公务是公务,交情可以私下谈,但公务一定要光明正大。那些创业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清理掉那些谈交情、摆资格的兄弟之后,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改良,也是同样的道理。
02
曹操并不孤单,因为类似的事情刘邦也做过。公元前209年,刚刚从沛县起义时,“布衣将相”依然是草台班子,连一身好衣服都没有,谁也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甚至连刘邦自己都不知道,明天是不是还能活着。
这样的条件是当时创业者的标配,大部分人都在混日子,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谈笑之间称兄道弟。由于抹不开面子,职位晋升和利益分配往往根据交情以及和领导的关系远近来划分。
但刘邦不一样,还在沛县时他就定好了赏罚标准,就算是之前再好的兄弟,也要在赏罚标准下提拔、晋升。业绩不合格的人,互相看过光屁股也没用。
比如樊哙,战砀东斩首15级、攻城先登斩首23级、破李由斩首16级……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路从舍人升为开国功臣。
比如夏侯婴,和萧何一起攻破胡陵,赐爵五大夫,破李由赐爵执帛,因为和秦军作战勇猛赐爵滕公。
凡是追随刘邦的功臣,升迁路径大抵如此。不是说之前关系好就随手封官,张口闭口“兄弟在一起开心就好”,而是公是公,私是私。与其说刘邦的兄弟都厉害,不如说不厉害的兄弟都被他淘汰了。
是,汉初开国功臣都和刘邦的关系好,但也正因为公私分明,晋升路径清晰,大家才有奋斗的动力。而那些称兄道弟的团队,纷纷消散在历史的长河。
汉朝建立后,刘邦经常请客吃饭。开国功臣喝了酒,忍不住要争功,甚至到了拔剑决斗的地步,刘邦坐在主位上看得心里烦透了。
叔孙通是儒家弟子,他看出了刘邦的苦恼:“陛下不必忧虑,只要制定礼仪,大家就不会如此了。”经过制定、彩排等一系列操作,此后不论上朝或饮酒,大家都谨守君臣礼仪,不再谈兄弟感情。
刘邦满意得一塌糊涂,并说了一句话:“今天我才知道帝王的尊贵。”你看看,公私不分的话,领导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体会不到。
03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倒不是说女子和小人如何,其实在人际交往中很多人都是这样。许攸就是“近则不逊,远则怨”的典型。
自我修养极好的君子毕竟是少数,尤其在职场中,上下级之间一旦谈交情,往往就意味着要突破某些原则,要用台面下的手段来达成目的。因为光明正大的途径太难,或者耗时太长,所以谈交情更有利于走捷径。捷径走多了,领导身边往往就会聚集起小圈子,大部分资源都被小圈子瓜分,那些圈子外的人得不到利益,他们也会抱团取暖。
而用潜规则聚拢的小圈子往往是最不牢靠的,一旦有风吹草动,猢狲们马上作鸟兽散,根本不用指望他们有任何留恋。
而团队由私交而互相抱团也是走向没落的开始。比如电视剧中的土匪,什么大当家、二当家,最终都难逃灭亡的命运。其实刘邦也是土匪出身,但他最终却成了器。其中的根源,引人深思啊。
再延伸一点。那些平时不怎么联系的亲戚一旦找上门和你谈交情,往往就是要借钱,如果你让他写借条、算利息,他马上会说:“都是亲戚,你怎么这样?”因为写借条、算利息是公,他不愿意付出代价,所以才谈交情、攀亲戚,谋划潜规则嘛。
以前经常有人找我借钱,其实我也穷得要死,但又碍于关系拉不下脸,只好把钱借出去。借就借吧,可是很长时间都要不回来。后来我就学聪明了,想借点小钱没关系,但是数额稍多就必须写借条,并且要签字、按手印。我不管对方是不是打算按时还钱,甚至可以不催对方还钱,但我一定要有具法律效力的东西来掌握主动权。慢慢地,找我借钱的人果然少了,但是朋友之间的交情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该吃吃该喝喝,真的轻松了好多啊。
如果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那些事业有成的人往往都是公私分明。而这点在领导身上特别明显,说到底,领导的上限就是团队事业的上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