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财报分析思路
下面就开始介绍财务报表分析的具体工作,很多客户经理拿到报表,就开始埋头分析算指标,其实,花一点时间对资料进行总体审核,对分析大有好处。
4.2.1 审核资料方法
客户经理要确保所分析的财务资料是完整的,这里的完整性包括形式和内容。形式上的完整性很简单,就是三年一期的财务三表及附注,实务中容易遗漏的是会计报表附注。附注包括了企业的基本情况、会计假设、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关联方交易、或有事项和期后事项、合并分立、重要资产转让出售、重大项目等情况。附注是原因,报表数据是计算结果,附注越详细,往往报表越真实,要通过附注找出企业存在的问题或风险线索,找到调查分析的重点。内容实质上的完整性就要求财务报告反映企业(注意会计主体假设)的所有经营项目、所有债务。客户经理在经营管理调查的时候,查看了企业各个实体经营项目,有的项目做得好,有的做得差,是否所有项目都进表?而实际上,记录在表的都是小问题,表上没有的、不敢记录的才是真正的问题。例如企业借了高利贷炒股,既不在资产方反映也不在负债方反映,这些信息信贷人员是不能略过的。对于集团企业,要通过客户的背景分析集团概况和全部产业,凡是受到同一实际控制人控制的,都要纳入合并范围,实务中,企业往往将集团的亏损转移到个别企业,而这些企业往往没有纳入合并范围。如果申请人提供的为合并报表,应分别就合并报表及本部报表进行财务分析,两者不可互相替代。
通常来说,银行拿到的财务报告应该是审计师出的标准的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除此之外的审计意见都要高度重视,如带说明段的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无法表示意见。更换事务所的,核实更换原因,如有必要,可向审计人员了解情况,包括审计的范围和方法,对财务报告各科目的意见。审计师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代表审计师经过了审计程序,未发现问题,不代表不存在问题,正如前面分析的,“经审计后净利润为正”的企业不一定赚钱。要读懂审计语言,就要深入钻研准则(模糊的准则),审计师往往用语简略、文字拿捏精准,绝不会多说一句废话,所以有异常的表述一定要高度警惕。审计的工作是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符合会计准则,常见的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小企业会计准则》《国际会计准则》等,不同的准则有不同的会计核算方式(以及相应的漏洞),报表格式有差异(比如,看到财务报表上有短期投资科目,这是按照小企业会计准则编制的),核算出的经营业绩也会不同。
现实中的审计,往往不是企业做好了报表,审计师发现了问题,企业更正,而是审计师代劳直接出报表,甚至很多不负责任的事务所在出具信贷用的财务报告时,提前做通过性测试,即生成的财务指标能够通过银行评级系统。反复改出来的财报,其实已经失去分析意义了。审计是有缺陷的,就是企业提供的东西才审计,那么企业没提供的呢?账外经营呢?这些审计师通过企业管理层一纸声明就略过了,也免责了。审计以公司为会计主体,而不是以老板为主体,没放在公司的业务,审计也会略过。审计师确保会计主体没问题,但是公司和老板往往难以绝对分开。审计更多的是对报表修修补补,门面功夫到位,逻辑推理精准,重要的是有免责条款。由于现在会计师事务所成立也很简单,竞争也很激烈,甚至恶性竞争。有时候企业编制好了财务报表,事务所需要做的仅仅是需要盖章、签名、装封面而已。
财务报表要保持一致性。一是提供财务报告复印件要与审计报告原件一致,电子版的财务报表与纸质件保持一致。实务中,财务分析都是基于各种软件和工具,录入很重要,如果电子数据有误,后续分析也没有意义。二是客户提供的财务数据要与外部渠道查询到的财务数据尽量保持一致。客户的报表要与人行征信系统(负债)及通过其他可查询的渠道(如税务报表、纳税申报、缴税凭证)获得的数据进行对比,如有不一致的应分析原因。三是钩稽关系,本期报表内部各项目之间的钩稽关系,本期与上期报表之间的钩稽关系;主表与主表、主表与附表之间的钩稽关系。实务中,我们花一天的时间,将所有这些校验关系做成Excel校验模板或者写个小软件,每次分析时只需把财务三表导进去后,校验错误就会自动提示,再生成各种各样的财务指标、预警提示等可视化图片。
4.2.2 结合经营分析
很多客户经理埋头分析报表,分析完也没发现这是其他企业的报表。企业与企业是不一样的,看到报表能够想到是哪个企业,看到企业能够想到会有什么样的报表。一个4S店资产负债表上有1000万元存货是什么概念?你要马上想到多少车,多大面积的店面,店面等级可能是多少,店面投资有多少,或者年租金有多少,应该有多少分销网点和销售员才合适,每月费用有多少?根据目前行情下的存销比、月销量有多少?现金销售、按揭、赊销各有多少?有没有各大汽车金融公司的车贷专员争相入驻?保有量、售后维修可能有多少?配件采购资金需求有多少?
在对客户进行财务分析时,客户经理要快速找到感觉,就必须结合经营分析。首先是把握行业的财务特征,脑海里有行业的财务共性,如房地产行业负债率较高,零售行业周转快,现金交易的行业应收账款少。各个行业都有一定的资产结构比例关系,无论是行业内的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结构都不会偏差太大。客户经理拿到报表,数字很大,不妨换算成百分比,这样不会影响结构关系,看起来不会“头大”,不会迷失方向。其次,要对客户自身经营有一定的了解,如客户的主营业务和附属业务、企业的经营战略、销售策略等。要了解客户重要的关联方,进而可以判断关联交易以及经营业绩的真实性。最后,重点突破,以点带面,找到自己最熟悉的科目,作为切入点,从财务到经营,从经营到财务,账账(总账与明细账)、账证(账务与原始凭证)、账实(账务与实物),反反复复进行推敲,确保真实无误后再延伸到其他科目和报表。
4.2.3 偿债能力视角
信贷业务中的财务分析主要是从债权人的角度看企业,和股权投资人的出发点很不一样,前者重偿债能力,后者重成长性。贷款是一种短期融资,信贷人员看企业也是非常的短期化,无法同舟共济,永远保持一种“随时都能下船”的机动能力,他们更关注的是:信贷资金投入以后,会形成哪些资产?这些资产在短期内能否变现?如果不能变现,其价值会不会剧烈波动?其他可处置资产够不够?
阅读财务报表,要有明确的目的:一是测算准确的净资产水平,为评级授信做准备,净资产=资产-负债,资产、负债科目不准确,例如没有摸清楚隐性负债、没有剔除虚增资产,那么最后确定的净资产和授信额度也就是不准确的。二是评估还款能力,一般来说,项目贷款还款来源为折旧、摊销、利润,流动资产贷款始终处于周转状态(还了再借),从某次还款来说还款来源为收入,但是最终还款来源还是利润(最终结清贷款,流动资金全部由利润积累形成的自有资金构成)。
不同的信贷业务,我们关注的重点科目不一样:对于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贷款,我们要通过财务报表分析其资本实力和出资能力,首先看所有者权益总额,然后是货币资金等能够快速变现、能用于项目建设的资产;对于流动资金贷款,我们是要测算流动资金需求,这就涉及销售收入增长率预测,营运资金周转天数、毛利率等指标的计算,我们要围绕测算公式涉及的科目(存货、应收账款、预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账款)进行分析;对于贸易融资,要根据贸易融资类型对应收、预付、存货类科目进行分析。例如国内保理业务,就要将应收账款、销售收入作为关键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不同的信贷客户,我们关注的重点也不一样:对于新授信客户,我们关注报表的真实性,要详细分析每一张报表;对于存量年审客户,我们主要关注财务状况变动情况,将变动较大的数据作为关键性财务信息进行分析;对于增补授信客户,我们主要关注增长类指标的合理性。
总之,我们看完一个企业的财务报表,应该能够回答:企业有没有信贷需求?有多少信贷需求?能提供多少贷款?期限多长?利率多少?如果回答不了,那就要重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