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一带一路”,王者归来


前景非常美好,但过程绝不轻松。在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变数可能就存在于破碎地带。

把“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示意图和上一节“海陆之利”中的地图加以比对,我们可以很直观地发现,这一倡议正是对中国地缘优势最大限度的利用——地缘战略的核心在于“主动”二字,如果被动应对,那么中国就将海陆两面受敌,只有主动出击,才能兼得海陆之利。

如果“一带一路”的构想最终得以实现,那它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所谓的“消化过剩产能”那么简单。长远来讲,这将有可能使中国重回旧大陆的主导位置。在这个背景之下,中国与其他地缘政治板块的关系将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首先是美国。在本书前面的章节,我们已经提到过美国对旧大陆的总体战略:牵制两头,破碎中间。再概括一下,就是求分不求合,求乱不求治。美国的全球战略和英国的大陆政策是一脉相承的。由于英、美孤悬海外,在面对旧大陆的混乱时不仅可以独善其身,更可以静观其变、伺机渔利,因此它们的对外战略也就更加“任性”。

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构想则必须以求合、求治为基础——任何一处混乱都必定会影响到东西方之间的联系。显然,中、美在经济领域存在着大量的共同利益,在地缘战略上的目标却是背道而驰的。如今对中美关系诠释有了一个新的名词——“凉战”,比“冷战”稍微“温和”一点。是否贴切这里暂且不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美之间要想一点冲突都没有,恐怕是不可能的。

面对俄罗斯,中、俄之间“背靠背”式的战略合作关系将会是长期性的。无论历史上如何,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俄之间恐怕还不至于为了争夺生存空间生出什么矛盾。相反,中、俄两国的合作则是不可避免的。

俄罗斯的国土涵盖了旧大陆“中心地带”的大部分区域;此外,中亚各国虽然在1991年以后取得了独立,但是俄罗斯对它们的影响力依然可以左右这些国家的局势走向。无论修高铁、搞区域经济合作,还是打击“三股势力”,中亚各国都不可能绕开俄罗斯。而“要想富,先修路”的道理在全世界都是适用的,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将给俄罗斯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

在东亚地区,美国在第一岛链的军事存在不仅对中国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对俄罗斯的远东部分同样是威胁,这就是为什么俄罗斯的轰炸机动不动就贴着日本领空线“画圈”的缘故(“威慑”是为了应对“威胁”)。面对共同的威胁,中、俄之间的合作是理所应当的。

至于居于旧大陆最西端的西欧板块,中国也和它们存在着诸多的共同利益。虽然欧洲自“二战”结束后就一直在走下坡路,但是其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影响力,在技术、金融上的先发优势,依然是不能轻视的。即便不考虑这一层,为了破解美国求分、求乱的大陆战略,中欧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可避免的。

与俄罗斯不同的是,中国与西欧之间不存在接壤之处,因此按道理说中欧之间的合作应该不存在太多障碍。现实却并非如此,一方面,西欧总是放不下鸦片战争时期形成的那股傲慢——政客们即便心里清楚,为了迎合所谓的“民意”,也必须在中国面前保持高高在上的架子;另一方面,欧洲内部缺乏统一的短板也将成为中欧合作最大的变数——任何一个国家为了自身的局部利益,都可能把整个欧盟拖下水。例如,历史上波兰、乌克兰和俄罗斯之间的长期恩怨矛盾,导致波兰在乌克兰问题上明确地支持乌克兰而反对俄罗斯,从而成为影响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一个结。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中欧之间合作空间有的是,但前提是欧洲国家自己必须先解决掉合作的障碍。

而对破碎和边缘地带国家来说,中国的“一带一路”无疑是一个好消息。对比美国的求分、求乱,以团结、稳定为基调的“一带一路”倡议显然更能在道义上站得住脚。从经济角度说,“一带一路”倡议涉及沿途50多个国家,其中多数是处于破碎和边缘地带的第三世界国家,中国在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乃至产业输出必然会惠及所在国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就是一种国家之间的“共同富裕”。

前景非常美好,但过程绝不轻松。在未来,“一带一路”倡议最大的变数可能就存在于破碎地带。南亚、中亚、西亚和北非这些地区的国家普遍存在内部稳定性差的问题,一旦出现战乱,之前搞起来的基础设施建设就可能面临前功尽弃的危险。此外,某些国家内部存在着大量外国势力的代理人,这就导致这些国家的政策很可能并不是基于本国利益而制定的,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大。

对于中国这样有足够国力支撑的大国而言,上述问题并非绝对无解,但解决起来也肯定不能一蹴而就。前途无限光明,道路充满艰辛——其实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大出于天下的民族而言,这都是一道躲不过的“必考题”。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