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学习技巧

7.1 如何为教科书制作思维导图

7.1 如何为教科书制作思维导图

具体内容一:准备

1. 浏览——创作思维导图的中心图(10分钟)。

2. 确定阅读的时间及其总量目标(5分钟)。

3. 把与该学科有关的已有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10分钟)。

4. 确立目标并用思维导图画下来(5分钟)。

具体内容二:应用(时间依据学习材料而定)

5. 总览——添加思维导图的主要内容分支。

6. 预习——第一和第二层次。

7. 精读——补充思维导图的细节信息。

8. 复习——完成思维导图。

7.1.1 准备

1. 浏览(10分钟)

A. 快速阅读:在你仔细阅读教科书之前,最好对它有个总的了解。好的方法是先看一看书的封面、封底和目录,使用一个导引物(铅笔或你的手指)多次浏览书页,对整本书有一个总体的“感觉”。

B. 思维导图:现在拿出一大张白纸,将其横放在面前,在中心画一幅图像,总结主题。如果书的封面或内文中有特别显眼的或彩色的图像,不妨使用这个图像。

C. 发散思维:如果你对从中心图发散出来的主要内容分支有非常合理的把握,不妨为思维导图画上主要内容分支。它们常常与教科书的主要部分或章节有关,或者与你阅读这本书的具体目标有关。

在这一早期阶段开始创作思维导图,你是在给自己的大脑一个中心焦点和基本结构,从而使大脑能够把从这本教科书中得到的全部信息都综合起来。

2. 确定阅读的时间及其总量目标(5分钟)

根据你的学习目标、教科书的内容和难度,以及你已经具备的知识,确定:

A. 为全部任务所分配的时间。

B. 每个学习阶段所要完成的任务量。

3. 把与该学科有关的已有知识用思维导图画下来(10分钟)

现在“抛开”教科书和你刚画的思维导图,拿一张新纸,以最快的速度画一幅快速放射的思维导图,把你对于即将学习的学科的理解画出来。这幅思维导图要包含你最初浏览这本书时获得的知识,以及在你平日学习到的与这一学科有所关联的综合知识和具体信息。不要仅仅用线性的形式写下标题词和数据——你现在是在练习如何制作思维导图。

大多数学生都很高兴而且很吃惊地发现,他们对于这一学科已经具备的知识要比他们预想的多许多。创作这样的思维导图也非常有价值,因为它可以把适当的联想或“抓钩”带到大脑表面来,并使其朝着你所学的学科的方向运动。它还可以使你认识到,自己哪些领域的知识丰富,哪些领域的知识欠缺,从而使你明白,哪些方面的知识需要补充。

4. 确立目标并用思维导图画下来(5分钟)

在这一阶段,你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在刚刚完成的已有知识思维导图上增加一些内容,也可以重新拿出一张新纸,再做一次快速思维导图速射,表明你学习本教科书或辅导材料的目标。这些目标可以是一些具体的问题和你希望得到的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也可以是你希望得到的更多的知识。

按照这种方式把目标用思维导图画出来,会极大地增加眼睛或大脑系统把它遇到的一些与目标相关的信息记录下来的可能性。实际上,目标思维导图起一种“食欲”的作用,它会自然而然地激发你的学习热情。跟一个几天没有吃饭的人会整天想着吃东西一样,好的用于准备的思维导图会刺激你对知识的“渴求”。

7.1.2 应用

5~8. 总览、预习、精读、复习(时间依据学习材料而定)

准备完毕后,你就可以开始在总览、预习、精读和复习4个层面上阅读了。这些层面上的阅读可以把你带入该书内容更深的层次(这是快速阅读发挥作用的地方,参见第4章)。你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制作思维导图,也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在书上做一些标记,并在事后完成思维导图。

●一边读一边创作思维导图,就好像在与书的作者不断地“对话”。随着读书的进展,思维导图会反映出知识的发展模式。不断增长的思维导图也会让你不断检查自己的理解水平,调整获取信息的焦点。

●事后画思维导图是指,在你完全理解了书的内容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之后才开始创作。你的思维导图因此就会更加全面,焦点更加集中,也不太可能需要修改。

无论你选择哪一种方法,都必须记住,对一本教科书或辅导材料创作思维导图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其目的不是简单地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复制作者的思想,它是要根据你自己的知识、理解、解释和具体目标(例如考试)来组织和综合作者的思想。因此,理想的思维导图应该包括你的评论、想法及从刚刚读到的内容里得到的创造性认识。用不同的颜色或者编码能够让你把自己对该图的贡献与作者的思想区分开来。

为了加深你对这一应用体系的印象,请参见第3章。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