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学习技巧

2.2 高效学习的思维障碍

2.2 高效学习的思维障碍

上面所讲的一个小故事你可能觉得耳熟,也很好笑,但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却很深远,很严肃。

一方面,它令人振奋。因为这个人人都有过的经历证实了那些长久以来被人怀疑的事实:人人都有创造与发明的能力,担忧自己没有创造力是毫无必要的。在这位勉强的学习者身上,他的创造力只是应用不当。为了逃避学习,他为自己编造了种种理由。而这恰好又说明,每个人都有创造的天赋,只是要用到正途上!

另一方面,这个故事也包含着令人沮丧的一面。因为它让我们看到,我们在面对学习材料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普遍的、潜在的畏惧感。

这种勉强与恐惧源自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学生被强制学习学校选定的教材。他们知道,教材比故事书、小说难多了,而且还意味着大量的作业;他们还知道,将来会有许多的考试来检验他们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

所以:

1. 教材太难,让人沮丧。

2. 教材意味着作业,也让人沮丧。因为学生从直觉上感到,他们不可能读好书、记好笔记,也不能将所有的一切都记住。

3. 在这三种困难中,考试是最可怕的。我们已经知道,这种恐惧会干扰大脑正常的工作能力。所以,很多人在考试时难以下笔,尽管他们对课本的复习很透彻。也有些人完全有能力解答一些题目,但是他们的思维停顿了,所学的知识几乎全都遗忘了。还有一些极端的情形,老师看到他们整整2小时奋笔疾书,以为他们在忙着答题,拿过试卷却发现,满篇不过是反反复复地写着姓名或某个词语。

在这种恐惧心理的压迫下,学生只能有两种选择:要么坚持学习,正视恐惧心理;要么放弃学习,准备面对另外一种后果。如果坚持学习,但结果仍然很糟糕,他就认为自己是“无能的”“傻瓜”“白痴”“笨蛋”。而事实上,他之所以“失败”,不是因为他笨,而是因为这种教育体制不合理。

如果他放弃学习,情况会大不相同。尽管考试仍不及格,他却能安慰自己:他之所以考砸了,是因为他没有学习,也对那些东西不感兴趣。

他是通过以下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他回避了考试和恐惧对他自尊心的伤害。

●他为不及格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借口。

●他在同学们中间赢得了尊重,因为只有他敢于反抗这一切。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种学生常常会成为“孩子王”。

我们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便是在那些坚持学习的学生当中,有些也有着与放弃学习的学生同样的心理。他们会找借口,原谅自己只得到了80分或90分,而不是满分。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