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历史研究 > 西方政治思想史

寄希望于无产阶级

寄希望于无产阶级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有一句名言:“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34]按照马克思的理解,阶级利益、阶级斗争可以解释一切阶级社会的历史现象。所谓阶级社会,是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是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可调和,阶级斗争是对抗阶级间的斗争,是历史发展的推动力。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最终会导致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进入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批评资产阶级社会。他首先肯定了资产阶级在历史上的作用,进而又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仍然是剥削阶级的社会,它孕育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大。经济危机就是这一基本矛盾的体现。在政治上,“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35]。资产阶级社会的斗争最终体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是:无产阶级胜利,资产阶级灭亡,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掘墓人。

马克思阐述这一预见时,其间逻辑如下:当生产力发展(即大工业的发展)到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不能与之适应时,资产阶级社会就会陷于混乱,资产阶级所有制本身也受到威胁。同时,与资产阶级的资本发展相伴的,是与它相对立的无产阶级的壮大。无产者的生活愈来愈下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36]最后,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而无产阶级则充当了资产阶级的掘墓人。无产者没有财产,他要消灭的是资产阶级的私人占有制,此后私有制将不复存在,人们进入的也正是真正的人的生活,一切压迫剥削都没有了,国家也将消亡而代之以人类自由的联合体。

我们不难看出,在这一结论得出的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是:随着无产者日益增长的贫困,工人变为赤贫者。在马克思看来,这一环节是资本运转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后果。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此做了细致的分析。他写道:“一切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同时就是积累的方法,而积累的每一次扩大又反过来成为发展这些方法的手段。由此可见,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日趋恶化。最后,使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同积累的规模和能力始终保持平衡的规律,把工人钉在资本上,比赫斐斯塔斯的楔子把普罗米修斯钉在岩石上钉得还牢。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愚昧、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37]与工人赤贫化相伴的还有人的“异化”。这两种后果最终使无产阶级对现存社会忍无可忍,阶级的对立发展为最后的决战。马克思主张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最终在同一个早晨实现共产主义。而他们在斗争中,失去的是锁链,获得的是整个世界。

不过,无产者日益增长的贫困,并不能得到后来诸国实际状况的验证。以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英国为例,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的状况,较从前是大为改善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时即认识到了这个状况。恩格斯写信给马克思说:“英国无产者实际上正变得越来越具有资产者性质,以至于所有国家中这个最资产化的国家的终极走向,将呈现为资产者性质的贵族、资产者性质的无产者与资产者三者肩并肩的占有。”[38]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