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在北京的几年,我都在租房子住。
我有一个心得——我以前出差住酒店,花200块可以住一个投资500万的酒店。后来我花了400块,可以住一个投资2000万的酒店。再后来我花800块,就能去住投资1个亿的酒店。
这意味着,只要我愿意花四倍的价格,就可以住到比之前好二十倍的酒店。
租房也差不多是这个道理,看了那么多房子,发现租金4000块以下的房子都差不多。但如果愿意多花2000块租金,房子的状况和小区的配置立刻就能上一个台阶。如果还愿意再多花2000块,也就是8000块租金的话,在北京就能租到一套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房子。
对那时的我来说,很多很厉害的房子是买不起的,但咬咬牙却是能租下来的。每天上下班,看着新发现的风景,就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加油啊,一定要在这里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
几年前,我回老家拍戏。
因为读大学前一直和父母住,读了大学后回家也和父母一起住,心里也就一直想着在老家买一套自己住的房子。大窗户,落地窗帘,窗外是山或水,坐在窗边可以待一整天。
年少的梦想总是有点离谱才值得期待,那样的房子我只能在杂志、影视作品里看到,觉得现实中不存在,或者说自己的层次根本就够不到也遇不到这样的房子。
一天,通宵拍完了戏,早上回家经过一个湖边的新楼盘,我就站在旁边抬头想,如果我能买到靠近湖边的一间就好了。
想着就去问了。
销售员说:“先生不好意思,我们的现房都卖完了,只有期房了。”
我说:“现房一套都没了?全卖完了?”
(事实证明,这可能就是卖得好的楼盘的基本话术吧。)
销售员:“是的,先生您想买什么样的房子呢?”
我:“不高不低,挨着湖边,风景很好,适合一个人住。”
销售员:“那您打算什么时候入住呢?”
我:“能立刻买,我就立刻装修的那种。”
销售员:“是这样的,我们的房子确实都卖完了,但……”
当他说出“但”的时候,我知道我要为我的少年梦想额外买单了。
但,我也有个“但”——但那么努力工作不就是想要让自己开心吗?在北京买不起更厉害的房子,但在老家咬咬牙还不行吗?
我就说:“行,你先带我看看吧,看了再说。”
就这样,销售带我看了两套,其中一套我走进去就觉得:哇,我喜欢。
我都能在脑海里想象装修过后,我一个人躺在客厅的样子,我一个人躺在卧室看着湖边的样子。
我说:“我要这一套,多少钱?”
销售员报了一个比均价高20%的数字,我算了一下,130平方米就要贵20多万。
我打电话给朋友,朋友觉得不合适,他看我特别放不下,就问:“是不是不可替代?完全和你想的一样?”
我说:“对。”
他说:“行,均价只是买了个房子,而多出来的20多万是开发商为你定制的想象。”
朋友真的太会说话了,我挂了电话就买了,销售措手不及,我十分开心。
回到家,我就跟我妈说:“回来的路上,我买了一套房子噢。”
我妈已经见惯了我发神经,很平静地说:“不是乱花的就好。”
我还记得,当时我带爸爸妈妈第一次来看毛坯房,他俩也很喜欢这里的风景,只是当我告诉他们我打算给很多墙面都贴上木板、不打算在客厅弄吊顶灯、书房打算放一张水泥桌后,我爸就说我乱搞什么名堂,哪有把木板贴满整面墙的,又不是国外的农村。
我妈劝我家里还是要亮一点好,不然心里会压抑的,说这句的时候还特别真诚地看着我。
我说:“好啦好啦,反正这里也不常住,我就想把这里装成那种酒店式的样子,感觉像住在别人的房子里。”
走的时候感觉爸妈有点儿生气,对于父母来说,好像一切的装修都是为了实用,为了家里看起来亮堂。但对于我来说,装修不就是为了让自己和朋友进来的时候觉得——哇,你敢这么装修,而且居然还蛮好看,你这个人也蛮不一样的嘛。
房子的布置真的代表了一个人不为人知的终极审美。
租房的那几年,我很勤快地把房东的家具退掉,添置了自己喜欢的物品。
朋友说:“你为什么要浪费钱折腾这些,房东的东西不是也可以用着吗?”
我就和他们探讨,如果一个人常住的地方看不出这个人的性格,甚至都无法让人看到他们的性别、爱好,那这样的居住环境只能说是“暂时睡觉的地方”。如果打算在一个地方长期居住下去,每个人都需要让自己在回家推开门的那一刻觉得——这就是我的地盘。
无论是灯光、气味、颜色,什么都好。
总之我不希望自己每次回到家推开门,心里想的都是——“好了,我又回到了房东的家”“好的,这个租的房子还挺干净的”之类的丧气话。
至今为止,无论是租房还是买房,我都尽量要做到一进门就告诉自己——“哇,你自己的地方真的很有品位,哈哈哈。”“怎么那么不一样,真是可以待上一整天不出门。”常给自己心理暗示,就总想回家待着,可以完成好多事情,而不是一直在外面瞎逛。
我把自己对于湖边那套房子所有的想象都说了出来,设计、装修、验收,一切都完成了。
站在窗边的时候,看着湖边的风景,我对自己说:“干得漂亮!继续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