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腰受伤的这段日子里,我父亲卧床不起。我父母当时已育有两个小孩(哥哥4岁,我才6个月)。更糟糕的是,他们才刚买了第一套房子,如果父亲无法工作,家里可能还不起贷款。于是,母亲只得找了一份深夜接线员的工作,父亲则带伤在家哄两个孩子睡觉。不得不让妻子出去工作以维持生计,令我父亲非常羞愧,但他们还能怎么办?要想熬过这一关,他就得放下自尊,一起设法应对。
如果我父亲受伤后只想着“我是李小龙,我不能有伤!”他很可能拼命努力以尽快恢复健康,这样反而会使得伤势加重。到了一家人失去房子、流离失所时,他还可能心灰意冷,认为再也无法成为自己和其他人心目中的那个李小龙。他可能永远不会去香港拍电影,他所做的只是出演过一部20世纪60年代的电视剧《青蜂侠》。而这部剧只拍了一季,所以我们也就不太可能专门回顾他的演艺生涯,因为《青蜂侠》就是全部了,而这不过是流行文化银幕上的一个光斑而已。
但正因为他是一个相信用研究、探索、实验来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所以他会自问:我能从眼前这个障碍中吸取什么教训?我该如何继续前进,鼓励自己坚持下去?我父亲没有沉迷于那个外在的、理想化的自我认同,而是做到了退后一步,分析这一挑战。
他还练就了另一项本领。一名技艺高超的武术家,必须要对把握时机保持绝对的敏感。与高手(或障碍)过招时,你只能在恰当的时机发起攻势。出手太早,会被挡掉、闪开,乃至无法碰到对方。出手太晚,对方可能已经不在原地,甚至先让你结结实实地挨了一下。
应对障碍正需要这种训练。逼得太紧,可能劳累过度;放得太松,又可能永远达不到目的。李小龙虽是个脾气急躁、风风火火的行动派,可他对于时机的把握却无懈可击。而培养耐心也是把握时机的一部分。是的,以他的性格而言,要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言及耐心,他曾这样说过:“耐心不是被动。相反,耐心是在积蓄力量。”考虑到他的腰伤,他需要耐下性子适度休息、适度研究,以最佳的时机和努力收获最好的康复效果。过早、过多地活动身体,可能会再次受伤。
有时,仅仅是等待也需要你付出所有。你能想象像我父亲这样的行动派为了耐住性子,需要使用多少力量吗?我自己也是属于“解决问题”的动手派,但有时面对巨大的障碍,我们需要停下来审视自己,审视时机,审视眼前的状况。我们必须调用所有感官,摆脱我执,才能不疾不徐地前进,最终彻底越过障碍。
一个人应该摆脱我执,专注于要做的事,仿佛此刻并没有发生什么特别之事。把自我当作一种工具,而非一种执迷。在内心深处,做个普通人。
当我们强大到能将属于自己的意义赋予世界时,就不必再去塑造别人眼中的形象,不必为了迎合别人的期望去克服障碍。相反,我们可以尝试做个普通人。这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遇到事情时先审视你的自我,别让你的自尊或自我保护,妨碍你跨越障碍。
正因为他允许自己做个普通人——不是“了不起的武术家兼大明星李小龙”,而是一个受了腰伤、努力生活,有时间就做点什么的普通人——李小龙才成了一个令许多人都永难忘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