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的把戏

指责的把戏

我发现面对挑战时,最重要的只有一件事:你对此做何反应?它对你有何影响?你若胸有成竹,就可以将挑战看得很轻——就像今日大雨滂沱,但明天,太阳还会照常升起。

审视我们的生活和我们与他人的关系固然很有价值,但要谨慎对待我们自以为发现的或看到的东西。如果你在讲话时发现有人脸上闪过不耐烦的表情,如果有人无端冲你发火,如果有人说要给你打电话结果又没打,如果有人不声不响地突然消失……接下来会怎样我们都很清楚。为了收集证据来支撑你的价值观,各种故事和解释会立马浮现在你的脑海中:“她反正看谁都不顺眼”“他就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我们无法清空自己的心,持守中道,迫不及待地对别人的行为做出解释,好让自己成为故事中的英雄或受害者。我们把各式各样的动机和责任都归咎于他人,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

伴侣今晚不想和你交欢?那肯定是对方压根不喜欢这档子事。问题绝不在你,不在于你如何对待对方。不在于你往这段关系中投入的感情太少。另一方面,昨天你给朋友发了三条短信,她却连个电话都没回你?那是因为她根本就不在乎你们的友谊,那行,就让她见鬼去吧!

我们一旦受到伤害,这些故事就会强烈而清晰地涌现出来。我们所有的辩白、分析和解释,都是为了维护我们的受害者身份或优越感。毕竟,挑别人的毛病,可比承认自己内心的创伤来得容易多了。我父亲认为这种行为的动机是:

我们大多数人都心甘情愿地把自己视为他人手中的傀儡,从而逃避为自己那些动机不纯、心思不正的行为负责。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停止编造故事和转移责任呢?如何才能正确评估哪些责任在己,哪些责任在于别人?首先,持守中道。清空你的杯子!不要编故事,看看事实究竟如何?其次,保持开放,认识到你可能并不清楚事情的全貌。最后记住两个词:感受和沟通。

如果你以永恒的学生自居,知道如何探索自我,那么这个过程就比较容易,因为你对自己的故事、创伤、优点和缺点已经有了一些了解。但如果你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不妨花点时间深入感受自己的内在。你感觉这是你造成的问题,还是你在替别人承担问题?也可能两者皆有?你是怎么区分的?尽量客观。不要评判,也不要计较对错。辨别。与之保持一些距离,问问自己这个故事或模式的哪些地方似曾相识。倾听你的内心独白。你是否在指责?在批判?是否把自己描绘成故事里的英雄,把别人塑造成恶棍?

如果你仍旧不确定,那就把话说出来。正如和伴侣的那个例子,问问对方:你觉得我们心意相通吗?你喜欢和我亲密接触吗?问问朋友:你是不是遇到了什么事,无法联系我?你还好吗?或者直接提出请求:如果你能回个信儿,让我知道你收到了我的信息,稍后会与我联系,我会非常感激。路易兹“四个约定”中的两个就是“勿要妄加揣测”和“勿要对号入座”。也许你一直做一些伴侣不喜欢的事,自己却并未意识到。也许你的朋友今天过得非常糟糕,不过跟你毫无关系。如果不去充分地沟通交流,你又如何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

要是你觉得直接沟通、说出你的需求很别扭,请引起重视,深究下去。最近我看到一个让我深有感触的网络议题,说的是“害怕说出你的需求,其实是一种创伤反应”(出处不明)。思考一下这句话。在生活中,哪些时候你觉得自己的需求没被重视?你为何会有这种感觉?追溯过去,解开心结。

说到底,我们之所以受苦,是因为我们把获得幸福与平静的责任推给了外界。我们以为自己的心情好坏,皆因其他人或事使然。我们执着于外在的人、事、物,赋予他们或诱人(我想要)或无趣(我不想要)的特征,给了他们掌控我们内心世界的力量——掌控我们的安全感、自信心和满足感。

我父亲曾说过:“大多数(人)质疑(和指责)他人是出于不安,想靠争斗实现一些未知的目的。”所以花点时间认识这种不安,进而弄清楚你心里的目的,找出你的创伤。你是否拿自己的问题去责怪别人?你是愿意相信别人的反应并无恶意,想要弄清究竟发生了什么,还是只想攻击别人、冷眼旁观?观察并研究从关系这面镜子中映射出的你的课题。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都在那里,只要我们勇于上阵切磋。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