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时柔软,死则僵固。柔顺则生,僵固则死,人之身体、思想、灵魂,概莫能外。要活得柔顺。
水最简单、最易于领会的一个启示就是它的柔顺。投石入溪,溪水会顺势为石子腾出空间。这就是我父亲十几岁时得到的启示,那天,他意识到水是功夫的隐喻。他想抓住水,水从他指缝中溜走。他想攻击水,水躲开他的拳头,毫发无损。我父亲后来经常在生活和习武中,强调温和与柔顺的重要性。
他还常常讲述师父告诉他的故事——竹子和高大的橡树如何经受风雨。橡树因僵硬而自取灭亡,就像僵化的思想或态度妨碍你学习成长,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压力和不满。如果你在思考或遇事的反应上无法做到柔顺,你能获得的成功、成长和快乐也就非常有限。那么要如何做到保持柔顺、反应灵敏又专心致志呢?我们已经说过其中一个要素是活在当下,觉知正在发生的一切,这样才能灵活反应。来看一个武术方面的比喻。
毫不夸张地说,格斗要求一个人必须活在当下,保持流动,否则便会被杀个措手不及,失去平衡——进而被击倒!你必须对挥来的拳头做出反应,闪躲或格挡。叶问鼓励年少的李小龙刻苦训练,然后忘掉自我,追随对手的动作。像水一样,就是要顺应环境和对手的变化,也就是要柔顺。
但如何将这种观念推及生活呢?像水一样,意味着要“随流”:首先,活在当下,觉知当下,然后是适应与流动。遇到生活抛给你的难题时,若能保持觉知,绕行而过,岂非很有帮助?虽然我父亲从未明确使用过“心流”这一更为现代的术语,但他时常谈到“流动”。对他来说,“像水一样”远不只是个功夫上的比喻,更是一种人生哲学——他凭借这一理念学习新事物,克服困难,并最终找到自己的路。
我父亲以活水这一概念作为方法。之所以强调“活水”,是因为死水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之内,一如我们追求的并非是那种死气沉沉的人生。我父亲笔下经常出现溪流和海浪的意象,如其所言:“生活变化不休,恰如奔流之水。”
生活始终处于变化之中,从无定式。哪怕是我们的日常,也不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我们的日程安排、心情、所处的环境。今天你提前五分钟出门,明天你觉得头痛,你刚和朋友吵了一架,现在可能正在下雨,你还可能突然坠入爱河。没有哪天会和昨天一模一样,所以如果将每天都过得如出一辙,没有变动调整,也就意味着没有活在当下。对种种体验没有觉知,就无法灵活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哪怕是在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因素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让我们主动或被动地反应,所以在生活中设下刻板的规则会导致自己陷入麻烦,尤其是在生活给予考验之际。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曾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无论是这条河还是这个人都已不同。”每天,我们都有所不同,环境也有所不同。即便你之前遇到的情况与当下的状况看似一致,事实也并非如此。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总有微妙的变动。生活的复杂之处就在于每一个瞬间、每一种情况、每一项挑战都是全新的,也许仅有毫厘之差,但仍需要你活在当下,顺势而为。
当父亲开创他自己的武术体系截拳道(JKD)时,非常用心地阐释了对应的哲学理念。这些理念旨在将我们的思想、精神和身体都调动起来,是防止生搬硬套和敷衍训练的关键。截拳道强调无形和无预动的动作——这种动作非常迅速,是对实际情况的完美反应,令对手无法预测。与之相对应的哲学理念旨在指引练习者始终处于流动和当下的状态之中,从而可以保持灵活,既能带来变化也能应对变化。而一个人唯有保持足够的流动性,才能对变化做出反应。
每种举动都有其缘由。我希望将哲学的精神注入武术,为此我坚持研习哲学。哲学将我的截拳道带入了新的武术境界!
虽然我父亲1965年才开始构思这套技艺(直到1967年才正式命名),但他一生都在纠结是否要将自己的想法以某种持久的形式流传下去,比如写成书籍出版。他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他认为自己的艺术是有生命的,能够改变、进化,不希望练习者认为他写下来的就是全部。(这一点我完全赞同!)他担心练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将自己独一无二的体验融合进去。他为此纠结不已,虽然拍了很多讲解技法的照片,写了一页又一页的格斗理念,但他始终没有下决心发表,因为他想避免具象思维带来的问题,避免创造出不会反思自身体验的“虔诚追随者”。
所以,《截拳道之道》(Tao of Jeet Kune Do)是由我母亲与《黑带》(Black Belt)杂志的水户上原(Mito Uyehara)于1975年出版的父亲的遗作,目的是在我父亲过世后保留他的教诲和思想。他们为这本书费尽心思,只为它成为一本鼓励读者自行思考与探索的书,而不是一本机械的操作手册。这也再次证明李小龙的亲友始终忠于他的心愿,无论何时都能够保持开放与灵活。其他“操作性”的书籍随后也陆续出版,但《截拳道之道》依旧是此中经典,尽管它最为抽象。正是这种抽象层面上的表达,十分漂亮地反映了我父亲“像水一样”的理念:它在引导读者的过程中,并未试图束缚读者,而是让读者能够更主动地、灵活地参与到理解这个过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