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21世纪美国 价值变革

第9章 21世纪美国 价值变革

1963年11月22日的利物浦。

“J. F. K. 被暗杀”的消息给这座城市的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利物浦有许多爱尔兰裔的居民,也因为这一点,人们更为震惊了。

原本是乐队成员的吉姆也是其中之一。

爱尔兰裔的吉姆,在利物浦受到德国空袭的时候,在防空避难所中与比邻的女性结了婚。

虽然并没有那么富裕,但这是洋溢着音乐氛围的幸福的一家。

吉姆对于音乐的喜爱也传到了儿子身上,他与朋友们一起开始了乐队活动。这个乐队不仅是在英国,就连在 J. F. K. 被暗杀后的美国也有着非常高的人气。

“没想到我的儿子会到这种程度……”

吉姆一直都无法相信自己的儿子如此成功。

01 向迈克尔·杰克逊学习价值思考

原乐队成员吉姆的自白

开战之前,我原本是棉花销售员。

这个工作的内容是将到达利物浦港口的棉花运到交易所。有时候也会拜访顾客,去一下曼彻斯特的工厂。我会坐火车从利物浦去曼彻斯特。据说那条铁路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铁路,你们知道吗?

我一边做着销售员,一边在乐队里弹钢琴。我记得玛丽也经常来听我的演奏。我们两人因为都是爱尔兰后代,非常谈得来。她是天主教徒,而我是新教徒,但我们并不太在意这一点。神明什么的随他去吧。比起神明,只要有音乐,人就能幸福地活着。

在欧洲人里,利物浦人最喜欢音乐。因为,来自新奥尔良的唱片送达这个城市比其他地方都更早、更快。唱片与在美国南方的密西西比采摘的棉花一起,在新奥尔良装船。这个城市的人们因此对美国的爵士乐和蓝调音乐非常了解。

在玛丽去世的时候,儿子开始陷入音乐。我想他是用音乐来治愈失去母亲的悲痛。这么说来,我好像在那家伙生日的时候给他买了小号。只不过他吹得不怎么样。他努力练习了路易斯·阿姆斯特朗的《圣徒进场的时刻》呢。

后来小家伙听了普雷斯利的《伤心旅店》并进行模仿。这一次与小号不一样,还有点意思哟。

即便如此,没想到这群家伙的乐队会到这种程度啊……

那是因为这次他们打入发源地美国了啊!虽然还处于保密阶段,出演The Ed Sullivan Show这个节目已经敲定了,而且还要在卡内基音乐厅开演唱会。

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经纪人布莱恩是我买钢琴的店家的儿子。

我认为这次发售的曲子《想要拥抱你》一定会大卖的。

我得意的儿子保罗,在美国也尽情地歌唱吧!

仅仅花了14分钟就在美国引发了热潮的披头士

保罗与其他人结成披头士的时候,正是利物浦的摇滚热与噪声爵士乐火热的时期。

在英国有了人气的披头士乐队计划向美国发展。他们在1964年登上了最有名的音乐电视节目The Ed Sullivan Show。虽然只有“仅仅14分钟”的演出,但是看了这个节目的少年比利·乔尔受到非常大的冲击,自认为“改变了他的人生”。

就在播出的第二天,少年布鲁斯·斯普林斯汀为了要买吉他而急忙去了乐器店。因为有许多这样的少年,大部分乐器店的电吉他都卖空了。

在披头士乐队于Music Scene中出现后的数年时间里,美国的专辑销量激增,正是披头士乐队将“购买黑胶唱片”的文化扎根于美国。

“英国艺人在美国不吃香”曾是当时的常识,但是披头士乐队用“仅仅14分钟”就打破了那堵厚墙。

自己的歌要“2000万英镑”,是贵还是便宜

在美国华丽出道之前,保罗等人被经纪人布莱恩·爱泼斯坦逮到了“一间黑暗如马厩一般的房间里”。

在那里,同坐的律师递来一份合同,他们在合同上签了字,但这次的签字成了保罗终其一生都非常后悔的事情。

保罗和约翰所签的合同上写着“将歌曲的著作权转让给公司”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条约。年轻的保罗应该没有领悟到它的意义,他只是按照被告知的去签了字。

从保罗和约翰那里得到了著作权的公司“Northern Songs”于1965年公开发行了股份,这家公司成了公众公司,变为了任何人都可以购买股票的公司。这是不幸的开端。

根据“资本的规律”,通过掌握公司股票的方式就可以得到列侬-麦卡特尼的著作权。将对“资本的规则”一无所知的保罗的苦恼放置一边,这家公司的股份几经转手。

在过了很久之后的1981年,保罗终于得到了以2000万英镑来买回著作权的机会。

虽然他与前一年去世了的约翰的代理人小野洋子进行了联络交涉,但是洋子对于支付这笔钱面露难色,因而没有得出结果。发生了这样那样事情的过程中,一条令人难以置信的新闻向保罗袭来。

“迈克尔·杰克逊用5300万美元购入了著作权。”

有过共同演出经历的“亲弟弟般”的迈克尔购买了自己歌曲的著作权,保罗对此感到愕然。他联系了迈克尔,但回答他的竟是“已经交给经纪人了”这样无情的答复。

最终,保罗在自己制作的电影中演唱了自己的《昨天》(Yesterday),但他不得不为此支付迈克尔“使用费”。他被要求支付了“1英镑”。“我很痛苦。”他本人说道。

权利的流转并没有到此结束。迈克尔死后,著作权转移到了Sony/ATV音乐那里。对此,保罗在进行购买交涉的同时开始诉讼,双方于2017年终于达成了和解。

由于和解的内容不明,保罗是否买回了《昨天》《Let It Be》的权利,具体情况我们不得而知。

保罗和其他的音乐人一样,认为“歌曲是属于制作人的财产”。如果歌曲的著作权属于公司,那就能通过“掌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右下方”来获取。

洋子与迈克尔,各自的主张

实际上,“就差一点”保罗就有机会买回著作权了。

与小野洋子商量的时候,他本打算平摊2000万英镑来支付费用。这时候如果洋子接受了支付一半的“1000万英镑”的话,这件事就得到了解决。

但是洋子抱怨道:“2000万英镑太贵了,还价500万英镑吧。”因此交涉决裂,之后,著作权被迈克尔·杰克逊以5300万美元买走。

我非常能理解洋子无法接受的心情。倒不如说,或许她这种一边抑制了不满的情绪一边提出500万英镑来妥协的做法是值得表扬的。但是同样的东西,迈克尔·杰克逊支付了更高的“5300万美元”来购买。

洋子与迈克尔的思考方式有明显的不同。

让我们分别思考一下“洋子的主张”和“迈克尔的主张”吧。

“我明明是购买自己的歌曲,为什么非要花费2000万英镑不可?很奇怪不是吗?

“但是保罗无论如何都要这么做,所以我才说如果便宜500万英镑的话我买下也行的啊。虽然我觉得即便如此也是很高的价钱了。”

“5300万美元一点都不贵啊!因为,你觉得披头士乐队的歌到底能赚多少钱呢?与之相比的话是很合算的一次购物哟。”

“问题在于,‘它能为我赚多少钱’。”……恐怕这两人所主张的点就在这里吧。

洋子在意支付的“成本”,另一方面,迈克尔在意的是到手的“回报”,你明白了吗?

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是关注所支付的“成本”,还是从中得到的“回报”呢?

这个不同点,在会计当中是非常重要的论点。

这一“成本还是回报”的问题不仅是保罗、洋子、迈克尔,也是所有的经营者都为之烦恼的难题。

对所有的投资来说,都有“成本与回报”。虽然成本是可以简单且明确地进行计算的,但回报是将来的事情,计算起来并没有那么容易。就算可以计算,要表示出其客观性,也是极其困难的。

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会计关注的是“成本”,作为记录成本的对象而存在,但是,显然无视回报的话是有问题的。

为了打破这一恼人的状况,重视“回报”的新领域出现了,那就是打着“企业价值”旗号的金融。

02 什么是企业价值

拘泥于历史成本一路走来的会计的历史

古今中外,人们在买卖中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投资。

在中世纪的地中海贸易中,人们投资香料;在工业革命后的工厂,人们投资建筑物和机械;迈克尔·杰克逊令人惊讶地对著作权进行了投资。

公司所进行的投资,记录为资产负债表的“资产”。变现较快的“流动资产”被放置于资产负债表的上半部分,而变现花费时间较久的“固定资产”被放置于下半部分。

在此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多少钱来评定”这些资产的价格?“资产评定”在会计当中是最为重要且非常困难的问题。

首先,要评定资产的金额,有原价和时价两种考虑方法(第6章)。原价是“购入时付了多少钱”——以流入为基础的金额,时价是“现在能以多少钱卖出”——以流出为基础的金额。

就披头士著作权来说的话,洋子主张的“成本”是原价,迈克尔主张的“回报”是时价。

在资产评定方面,长期以来“原价(成本)评定”就被认为是原则。其理由非常容易理解,因为会计原本就是要记录“金钱动态”。因算账非常重要,所以才会关注“购买的时候付了多少钱”。

与之相对,时价评定是假设卖掉在现实中所拥有的东西,是仅仅基于“假设”的回报,人们因此对其有些敬而远之。

资产负债表中存在的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

“比起假设的数字,实际的交易数字更重要。”——这一点从中世纪的意大利到现代为止,一直是会计的根本。会计的本质从簿记出现以来,一直是“收支计算”,从未改变。

即便是折旧和成本计算等稍稍复杂一些的计算,至少是以“实际的支出额”为基础,不会进行超出这个范围的计算。正是由于对这样的“金钱计算”有着强烈的执念,会计的信誉才得以保持下来。

但是如果企业的活动变得长期化,成本估算问题也会逐渐变得更显著。如果长期持有资产,根据原价来评估的时候就会变成“脱离现实”的金额了。

比如说,很久以前以“几乎不要钱”的价格购买的土地急剧升值,变成了“×亿元”的话,究竟哪一个才是正确的评估金额呢?

原价VS时价

像这样,原价和时价之间的差距极端拉大,采用“时价”来表示现状的呼声变高。在投资者的存在感增强、披头士活跃着的20世纪60年代,“时价”的呼声在美国逐渐提高。

因为产业转变,“隐藏资产”增加了

关于资产评估的“原价VS时价”问题,近年来的国际会计中,时价主义变得更有优势。第6章已经说明了,其背景为人们重视“对投资者提供信息”。

20世纪60年代盛行采用将“对投资者提供信息”作为目的的时价,这段时期,工业化社会开始迈向信息化社会,一点点地推进产业转型。

正巧从那段时间开始,除了“原价VS时价”问题之外,还渐渐出现了新的会计问题,那就是“资产为何物”这样根本性的问题。在信息化社会,出现了至今为止的框架中无法捕捉殆尽的资产。

比如说机械“长期租赁出去”的情况下,还是“资产”吗?

公司中“珍藏的优秀人才”是“资产”吗?

公司拥有的“独有技术”和“强大的网络”又如何呢?

这些从原则上来说,没有计入资产负债表中。

租赁资产虽然能够被计算,但是人才和技术、网络等,在规则上来说无法作为资产被认可。也就是说,在资产负债表中,它们成了“隐藏资产”。

这样看来,“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背景下的“钱与物的二分法”,有着浓浓的迟于时代的味道。20世纪曾是主角的流通业和制造业中,它虽然是有效的,但是在信息、服务、金融业并不适合。

公司的收购,是将其公司的“将来收入”整个购买的行为

随着“隐藏资产”的增加,资产负债表逐渐变得无法表示“公司的实力”了。这样就出现了使优秀的人才和技术在资产负债表中沉睡的公司。

这样一来,决定瞄准那样的公司的狙击手(收购者)就出现了。对他们来说,公司的“隐藏资产”越多,猎物的美味就越多。那是因为对收购者来说,得到使“隐藏资产”沉睡的公司,改善其经营的话,就会让它成为“怪物”,想要一夜暴富也不是梦。

在美国,19世纪的收购是为了击溃对手、降低成本而进行的。

20世纪前半叶的收购,是像GE所做的那样,为了得到权利而进行的。而在20世纪后半叶,为得到隐藏资产的收购增加了。

在发现慢于时代步伐的资产负债表中沉睡的“隐藏资产”后进行的收购中,“收购价格”与“资产负债表中的纯资产(资产-负债)”的金额理所应当是不一致的。资产负债表中“沉睡的资产”越多,溢价部分的收购价格就越高。

收购价格〉被收购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纯资产

买方由于“以高额的现金购买较少的资产”,资产负债表中的差额部分会出现空白,这就是“商誉”。被计入资产部分的“商誉”,意味着在收购中所另加的溢价。

商誉的真面目

收购价格和被收购公司资产负债表的纯资产之间的差额可以变为“商誉”,那么在这样的收购中,“收购价格”又如何决定呢?

收购价格的决定既非常重要,又是企业并购的难点所在。

在决定“购买公司的价格”时,簿记和财务报表几乎都不起作用,那是因为它们表示的是“过去的数字”。

那么如何才能计算“适当的公司价格”呢?其提示,就在前述“迈克尔·杰克逊的判断”当中。

保罗和洋子没能以2000万英镑进行收购,而迈克尔·杰克逊以远超过这个价格的5300万美元购买了歌曲的著作权。为什么会出这么高的价格,因为他认为“能够期待比这更大的回报”。

迈克尔在自己的立场上计算了“能够期待的回报”,才决心支付了自认为很便宜的5300万美元。在这里,“期望回报”才是资产的“价值”。

在企业并购中也是如此,如果要收购这家公司,能够得到的“期望回报”就成了一把钥匙。它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中被表示出来,它是从对被收购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的预测中计算出来的。所谓的购买公司,即是“购买从这家公司产生的现金”。

在此被计算出来的期待回报的总和,为“企业价值”。比起合计了未来回报的企业价值(回报),收购价格(成本)更低的话,收购!相反,收购价格比企业价值要高的话,不买才是更明智的。

正由于迈克尔判断“著作权的价值(未来回报总计)〉5300万美元”,才决定购买它。像这样,与重视支出成本的“洋子式的想法”相对,“迈克尔式的想法”重视的是未来的现金流量。这个新的想法超越了传统的会计架构。因为它连会计理论所说的时价主义都越了过去,跨越数个年度对未来的现金流量进行了计算。

“公司金融”的新领域诞生了。

企业并购时代里备受瞩目的金融

从名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Accounting”中脱离,作为新的领域而产生的就是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在日本省略了公司,多称为“融资”)。

金融的重要目标,就是使“公司的价值”变得清晰。在盛行“公司”买进卖出的时代,金融能够计算IT、信息服务等“隐藏资产”较多的企业的价值。

金融理论中有一种思考方法,那就是之前陈述过的“在购买公司时,要购买这家公司产生的现金”。简单地说,公司的价值(企业价值)根据接下来的两个步骤来决定:

预估公司收购后的未来现金流量。

将未来现金流量以目前价值进行贴现计算。

根据这两个步骤“理论上”计算企业价值的是金融。即便是相同数字的计算,与“会计”也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

“会计”是以从过去到现在为止的交易为基础的记录、计算、报告的体系。与之相对,金融处理的是未来的数字,就这个意义来说和过去的会计进行的是不一样的计算。

金融为我们提供了在此之前的会计中所没有的视角,那就是“要提高企业价值,就有必要增加未来的现金流量”。

为此,就必须对投资的选择和管理方法、库存和赊销货款以及赊购账款进行有效管理。

另外,在对当前价值进行贴现计算的时候,为了降低“资本成本”,就必须在资金筹措的方法上下功夫、充实IR(Investor Relation,投资者关系)活动等。

会计现有的架构中没有金融这样的评价方式。负债与资本的量通过“交易事实”往往在事后决定,几乎不在事前考虑“负债与资本所期望的比率”。

将时间轴从过去移到未来,带来对数字应有的观点,金融起到了进一步推进会计的作用。

03 金融支撑了投资银行与基金的活跃

从德国来的赶牛人的儿子

1848年大批欧洲移民来到新大陆。

德国赶牛人的儿子马库斯·戈德曼[16]也是其中一员。

他不屑于犹太裔移民同伴良好的发展,从旅行商人开始做生意,通过收购商业本票,踏实地积累了手续费。将要赚钱的时候他雇用了小女儿的丈夫萨缪尔·萨克斯,将公司取名为高盛(M Goldman & Sachs)。

马库斯还让儿子亨利也进入了公司。初期的高盛是只有亲族构成的家族企业。

与喜欢踏实做生意的父亲不同,儿子亨利展示出了对于认购铁路公司债券和股票业务的兴趣。与当时时髦的铁路公司有关系,对刚刚成立不久的公司来说是与有荣焉的一件事。但是这一计划被银行干扰而失败,被激怒的他下定决心“如果铁路公司不行的话就只有开拓其他行业”。

亨利一边与同是犹太裔且是雷曼兄弟一员的菲利浦·雷曼每天在同一家饭店吃饭,一边偷偷地推敲赚钱的作战计划。不久后,他们一起成功规划设计了以西尔斯·罗巴克为首的众多股票的公开发行。

高盛在这之后,还推动福特的股份公开发行等大型交易并获得了成功,这使他们在华尔街变得非常有名。

但是因为手笔过大,在1929年的大萧条时他们被称为“诸恶的根源”, 1970年因为他们又与美国最大的铁路公司中央铁路的破产相关而受到SEC的指责,有过许多次危机,但他们想尽办法克服了这些得以持续成长。

高盛原本从事帮助票据贴现和CP发行、股票公开发行等工作,也就是“帮助进行资金筹措”,最终他们的工作没有止步于此,转为了“自己做股东”。

也就是说,他们的立场从“资产负债表右方的助手”变为了“资产负债表右下方的所有者”。

虽然意大利的银行通过赚取手续费发了横财,但是高盛不满足于赚取“帮助资金筹措的手续费”,开始以更为积极主动的赚钱方式为目标。

他们主动寻找价值被评估得过低,因为特殊理由而变得价钱比较便宜的公司,考虑在持有该公司股票5~7年之后,通过股份公开发行、出售、合并等方式提高收益。

这叫作本金投资业务。高盛拥有正确评价企业价值的能力,以及提高其价值的技术。

他们于1990年左右开始这项业务,正值日本泡沫经济浮现的时期。在日本人因股票和不动产的升值而狂喜的时候,他们磨炼着预测公司的未来现金流量、使其增长的“金融手段”。

这么说来,那正是迈克尔·杰克逊购买了披头士著作权的1985年之前。或许,是有“金融界”的朋友向迈克尔建议“它值得买”也说不定。

被强调的投资者的观点

从金融规律中突然出现的“企业价值”观念,或许是过去500年间对簿记和财务报表不满的集中爆发。会计,一直“跟在过去的后面”,对此经营者和投资者们一直心有不满。

从这以后,首先踏出一步破壳而出的就是管理会计。与仅仅表示“过去”结果的财务会计的财务报表相对,管理会计通过预算开辟了新的道路。紧接着,金融通过“未来”的现金流量预测的手段,使得企业价值的计算成为可能。

虽然会计擅长小野洋子式的成本计算,却不善于迈克尔式的“回报”预测。不仅对进行了巨额投资的迈克尔·杰克逊来说,对所有的投资者来说,表示“将来回报总计”的企业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

只不过,预测“未来的回报”或者使企业价值增长,都要求有相应的技术与经验。高盛等投资银行稳步而顺利地积累着这些技术。

20世纪后半叶,“投资基金”也陆续出现。由于它的出现,向公司出资的股东不再是从前的个人股东,而是越来越有组织的股东。

投资银行、投资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它们是新出现的巨型股东,对于所出资的公司经营逐渐开始“插嘴”。“发声的股东”,或者说是被叫作积极分子的股东对经营者强势地提出要求也并不少见。

再者,不仅“插嘴”,股东还要“伸手迈腿”,对出资对象公司“派遣经营者”。这是一种通过直接的经营支持来使“未来的现金流量”上涨,提高企业价值的行为。

金融理论不仅对基金,也对公司的经营者展示了“企业价值上升的方法”。

由于企业价值被定义为“未来现金流量总和”,使得具体的企业价值上升的道路变得明了,可以通过金融理论来说明“基于收益性评估业务的挑选”(NPV法则、IRR法则)“用于贴现的资本成本计算”(CAPM、WACC)“分红以及购买自己公司股票的政策”,等等。

概括来说,正是根据这样的理论,通过增加未来现金流量的策略,才使得“这样做就能增加企业价值”的方法变得明朗。

与财务会计融合的“价值”思考

20世纪的美国,发生了各种各样音乐种类的融合,会计界也开始融合。

由金融理论培育出来的“未来现金流量”概念,开始对财务会计方面的财务报表产生影响。

这在已经说明过的在企业并购里收购企业时被计入的“商誉折旧”中可见一斑。

在国际基准IFRS中,作为收购溢价的“商誉”无须折旧,但在收购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显著下跌时,还是会被要求进行减损处理。也就是说,在“价值”下跌的情况下,下跌的部分要一口气做减损处理,在这样的背景下很显然就需要金融理论。

将与之相同的处理方式运用于资产上的就是减损会计。

减损会计是什么

在减损会计出现之前,工厂和出租用大楼等事业资产是通过“从购买成本中减去折旧得到账面价值”的方法来评估的。由于减损会计的引入,其后续进程才能够进行。

假设在其资产的“未来现金流量估价”会显著下跌的情况下,其金额,也就是评估金额下降到与“价值”相当的金额,就必须将评估亏损计入。这一减损,也明显加入了金融的“价值”思想。

顺带一提,东芝以巨资收购的美国威斯汀豪斯公司的“商誉”方面发生了巨额损失,资产负债表呈现为债务超过资产的状态,引发了无法上市的经营危机。

东芝通过出售存储芯片业务度过了这次危机,然而以2兆日元收购了这部分业务的是美国贝恩资本所率领的企业联盟。他们从迈克尔式的观点出发,才会判断“如果是2兆日元的话就买了”。

“数字的强大程度”上了一个台阶

20世纪,由于如彗星一般登场的公司金融,会计界的氛围突然改变了。

那是一个与“会计员”至此所学的东西完全不同的新领域,是从前的会计没有收纳的内容。

要说在此之前的会计部门,尽是做着一些一边遵守法律和规则,一边制作财务报表的“防守”工作,那么金融的价值计算里必不可少的经营规划和企业并购部门,就是“攻击”的部门了。它们决定“卖和买”的交易中不能缺少金融思想。

簿记和财务报表中从未有过的以“未来”为对象的管理会计与金融的出现,使“数字的强大程度”上了一个台阶。

那就是相对于“制作账本”(簿记)还有“看财务报表”(财务会计)而言,“描绘未来”(管理会计与金融)的力量。

意大利和荷兰当年,对生意人来说,理解簿记、“记账”就是数字的力量。

最终,工业革命从英国蔓延到美国,组织如果规模变大,“看财务报表的能力”就逐渐变得非常重要了,于是就变成了将记账的事情交给会计,而商业人士被要求具备看财务报表的能力。

电脑的出现与发展为“记账”向“看数字”转变推波助澜。现在的财务报表虽然能用便宜且优异的软件来制作,但是“看懂数字”这件事必须由人来做。于是非会计人员的商人就被要求拥有“读懂数字的能力”。

还有,到了一个理所当然的时代,管理会计与金融助长了电脑的存在感。

描绘未来的“利润规划”和“未来现金流量”,这些崭新的知识并非写在白纸上,而存在于Excel表格中。

3种数字的力量

04 追求易变的“价值”,彷徨的我们

披头士第五人——乔治·马丁

“饶了我吧,那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是摇滚乐队,不是吗?”

“只要试试就行了,如果不行的话只要用原来的录音就好了。”

被这样劝说后,保罗·麦卡特尼勉强接受了。

他从乔治·马丁[17]那里接到提议:“要不要试试把弦乐四重奏放进去?”

在如往常一样的阿比路录音室里,虽然他嚷嚷着“让我停下吧”之类的要求,但是音色平淡的小提琴、音色极为悲伤的大提琴所进行的演奏在不到两小时后顺利结束了。

这首曲子是保罗本人也确信会“大获成功”的作品,且具有很高的完成度。

就这样,在保罗的歌声中混合了弦乐四重奏,所完成的就是名曲《昨日》。

说服保罗,在《昨日》中加入弦乐四重奏的乔治·马丁还被称为“披头士第五人”,是EMI的制作人。

他发现了别的录音公司不感兴趣的新人四人组,将他们培养成了能向全世界夸耀的乐队。

披头士四人,他们的实力自然不言而喻,还着实度过了“运气非常好”的一生。

首先,他们的父母逃过了利物浦的轰炸,让自己的孩子诞生于这个世上。在遭受了德国纳粹集中轰炸的利物浦,这是非常幸运的事。四人中有三人是爱尔兰裔,他们得以与爱好音乐的家庭成员一起在音乐的熏陶下成长。

接着,英国废除了征兵令,对他们来说,这也是非常幸运的。如果再晚一年废除的话,约翰·列侬就很有可能会服兵役。由于征兵令的废除,四人才能够抱着吉他而不是拿着枪,度过他们的青春时光。

还有,最为幸运的就是与乔治·马丁的相遇。这位有能力且灵活的音乐制作人,从乐队设计到自如应用新技术来录音,使得披头士乐队的才能转化为实际成果。如果没有与乔治相遇,披头士就不会出人头地,我们有可能听不到《昨日》。

从志愿成为会计师到成为不良摇滚人的米克·贾格尔

培育了披头士的乔治·马丁在利物浦轰炸之后进入了海军航空队。他在那里担任过指挥船长和飞行员,这个工作如同制作人。当时,退役后的许多军人都到铁路公司就职。英国也好,美国也罢,军人拥有调动巨型组织的经验,而铁路公司会为他们这些经验买单。

但是乔治并没有去铁路公司,而是找了自己喜欢的跟音乐相关的工作,进入了EMI(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

如果说在军队的经验一点用都没有,是不对的。他在军队时期拥有的“调动任性者”的经验在EMI培养遇到的新人披头士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乔治一边有耐心地与任性的四人相处,一边培养他们的才能。

如果他是在音乐界积累了经验的人,或许会将“业界的常识”强加于他们身上,抹杀了他们的才能。乔治那不被已有概念囚困的姿态,不仅孕育出了带弦乐的《昨日》,还对披头士乐队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

当时,许多乐队是由一名领唱加上其他数名成员构成的。乔治没有采用这样的形式,他让保罗和约翰两人交替担任领唱,另有两人担任主唱,打造了“充满个性的四人组合”的形象,以此来推销披头士。

还有,让他们出现在媒体上时,为了将乐队形象从“不良组合”变为优等生,他让他们把发型剪成蘑菇头,把服装改为了西装。

讽刺的是,稍晚一些在伦敦出道的滚石乐队,是实际上曾是优等生的成员为了避免与披头士重复,以“不良形象”而被推出的。

原本基思·理查兹是圣歌队的男童音,米克·贾格尔是学习会计和金融、志愿成为会计师的学生。为了市场效果,他们以与披头士完全相反的形象出道。

乔治·马丁一边定下了披头士乐队独特的乐队风格,一边摸索新的音乐创作方法。在他所活跃着的20世纪60年代,音乐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技术革新。

19世纪的爱迪生开创的录音技术发展到20世纪,出现了圆形“唱片”。让世人进一步看到其录音技术发展程度的,正是乔治·马丁的那个时期。

立体声录音、多磁道、消除杂音的杜比系统……EMI的阿比路录音室不断引进这样含有先进技术的设备。

乔治·马丁一边研究一边使用它们,但他绝不是紧跟新潮流的“新技术爱好者”,而是“旧皮囊里盛新酒”一般在制作着音乐。

他对新技术“熟练操控的能力”,以及与披头士“沟通的能力”,孕育出了许多很棒的歌曲。主角不是新技术,也不是机械设备,而是人。

那是EMI的资产负债表中所没有记载的新时代的资产。对乔治·马丁来说,与披头士乐队一起制作歌曲是非常愉快的工作,从下面一段评论中就可以明白。

“做唱片之于我来说,就像是用声音来描绘东西……录音的魅力,就在于能够没有界限地灵活驾驭音乐。这也是我与披头士乐队一起工作尤其愉快的主要理由吧。”

——《创造了披头士音乐的男人》,乔治·马丁著,

河出书房新社

为什么保罗的作品《昨日》署名“列侬-麦卡特尼”呢?

乔治·马丁虽然是比起录音室的高级器材更为重要的“人力资产”,但EMI错误地对待了他。在屡次与EMI冲撞后,他离开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公司。

评估人的业绩比起评估财产要难得多。要评估某人对组织有多少贡献是非常困难的,直至21世纪也没能完全解决,一直持续困扰着经营者。

到了一个以音乐为代表,无形的信息、服务和专利能赚钱的时代,工业革命以来曾是主角的机械已经不太重要,而人力资产变得越来越重要。因此我们说,人缘关系和团队合作决定企业收益。

但是要保持良好的团队协作非常困难,另外,用数字来评估也不容易。由保罗完成的《昨日》录制之后一段时间并没有火起来,由于这是其他三人没有参加的保罗的“独唱曲”,作为披头士的歌曲来处理的话有些困难。

另外,虽然《昨日》很明显是保罗的歌曲,却以“列侬麦卡特尼”登记了著作权。一方面约翰和保罗两人共同创作了许多作品,另一方面也各自创作了单独的作品。基于此,要划分“共同作品和单独作品”是极其困难的。正是因为困难,才将所有的曲子都登记为“列侬-麦卡特尼”创作。

两个人之间关系好的话那就没问题了,但是这一著作权归属于Northern Songs,该公司公开发行股份,两人之间的关系再恶化就会引发大问题。

话题再回到披头士歌曲的著作权上,保罗在与小野洋子商谈共同购买著作权问题进展不顺利的时候,为什么没有独自买回来呢?我想从金额上来说,即便是保罗自己一人,也能拿出来。

虽然缺乏依据,但我想,原因可能是那时约翰刚去世,保罗害怕受到“独占”列侬-麦卡特尼著作权的批判。

在意与过世友人之间的关系,这时发生了著作权被迈克尔·杰克逊买走的悲剧。如果是机械,只要进行维护的话就能长久使用,但人际关系就不是这样。团队有可能突然瓦解。将这种情况放到商业上来说的话,在那一瞬间,就失去了“未来现金流量”。

是Taste of Honey,还是Waste of Money

披头士乐队出道时期的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也是会计史上的转变期。

如果过于重视至此为止的“效率”的话,就会陷入为保持收支平衡而使经济规模缩小的危险之中。因为如果削减成本、压缩资产的话,眼前的ROI立刻就会上升,但是不能指望靠这个实现长期性发展。

注意到这一点的经营者一边借助金融理论的帮助,一边开始重视“价值”,因此受到关注的企业价值就是“未来现金流量的总和”。

如果我们来回顾一下,就会发现在横贯大陆铁路完成、开始批量生产的19世纪后半叶,卡内基和洛克菲勒等人是以“规模”为目标的。接下来,在企业规模扩大,开始多元化的20世纪前半叶,杜邦变为将“效率”作为目标。然后,在披头士乐队登场、信息化时代的20世纪后半叶,“价值”成了经营的关键词。

我们能够感受到在企业价值意向中,通过“从规模到效率”的阶段一度缩小了的经营,又通过“从效率到价值”的转换,回到了扩大和成长的路线上,干劲十足。为此,就必须舍弃重视短期销售额和利润的“旧常识”,努力增加未来的现金流量。少数勇敢的经营者开始应对这一难题了。

经乔治·马丁之手诞生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他们值得纪念的出道专辑Please Please Me。

其中收录了他们的原创歌曲8首以及翻唱曲目6首。

翻唱曲目中有一首《蜜之味》(Taste of Honey),它让人感到有些“不协调”。从我个人角度看,从前就觉得这首歌怎么听都和别的曲子的氛围不同。

大概Taste of Honey是保罗的父亲吉姆曾经喜欢的曲子。曾是爵士音乐人的吉姆以及那个时代的人喜爱这首曲子,也有这个原因,保罗才会录制和演奏这首歌。

这首歌唱的是留下了女友出战的士兵的心境。它将与难以忘怀的女友的吻比作蜜的味道,唱出了“一定会回到你身边”的深切想念。吉姆与保罗父子,一边想着在遥远的过去勇敢战斗的爱尔兰士兵,一边唱着这首歌。

但是约翰·列侬不喜欢这首歌,他在合唱时很不投入。摇滚人约翰在现场演唱这首老古董歌曲的时候,将歌词换成了Waste of Money(浪费钱),开了个玩笑。

是Taste of Honey(蜜之味),还是Waste of Money(浪费钱)?

即便是同一首歌,人的喜好也有分歧。

即便在企业并购里,在理解未来现金流量时,有些人说是“Taste of Honey”,有些人说是“Waste of Money”。

将来的事情谁也不知道。即便在披头士解散了很久的现在,仍不断徘徊于“Taste of Honey”与“Waste of Money”的夹缝之中。

延伸阅读

1.为什么约翰和保罗“与女友的合作”非常多?

披头士乐队解散之后,约翰和保罗的作品中有很多作品是“约翰、洋子”“保罗、琳达”的合作,其理由是,与Northern Songs的著作权转让合同被延长到了1973年。如果仅仅以自己的名字来作曲的话其著作权会被公司夺走,所以想要至少留下“一半”,就要加上女友的名字。

2.Northern Songs

创办这个公司,将著作权转让到这里,采用了这个方法的理由大概是想要“合法避税”。当时的英国税率非常高,为应对税率,他们想了一连串的策略,这就是真相。即便如此,这一避税手段还是付出了很高的代价。

3.未来的现金流量

“未来的”现金流量不过是一种预测或者说是期待。实际上,未来的事情谁都不知道。如果它看起来价值很高,“让人充满期待”,这一点正是经营者展现的手段,为此,总裁的人品和服装、行为等也非常重要。

4.基于收益性评估业务的挑选

常被使用到的NPV法则是一种将投资案的收益性以“量”来测算的方法,IRR法则是一种以“比例”(%)来测算的方法。它是Excel表格里的函数工具,有兴趣的读者请试着计算一下。

5.商誉折旧

日本的会计基准虽然追求“按照规则折旧”,但是带有强烈金融色彩的IFRS“在价值下跌的时候会进行减损处理”。有必要注意一下的是,在由收购产生的商誉会带来巨额资产时,使用的会计基准不同,就会使利润发生巨大差异。

6.债务超过

简单来说,就是在资产负债表中陷入了“资产〈负债”的状态。这是一种“即便将所有资产填充到还款中也无法偿还借款”的状态,这时公司也许就会破产。

7.人力资产

如果说资产有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之分,人力资产要放到哪一边呢?很可惜,放不到任何一边。如此重要的资产无法计入资产负债表,这就是会计的界限。要说为什么没法计入,那是因为人力资产(人)是无法用金额来评估的。我想,如果有流动人员和固定人员的部分,也会非常有趣。

第三部分的结语

终于,最后的第三部分结束了。

徜徉在爵士与摇滚中的旅途如何呢?

比英国稍晚一些建造的美国巨型铁路使美国不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时开始重视“规模”、批量生产的象征就是“可口可乐”。在便宜、广域销售的美式品牌中,成本计算与管理会计得以发展。

后来,以杜邦的“丝袜”为代表的多元化开启,变为了对追求“效率”的业务部门进行业绩管理。

于是最后登场的就是“唱片”。重要的并非这个圆盘本身,而是作为信息记录下来的音乐。这时到了一个信息会产生“价值”的时代。

从建设铁路开始过了150年,美国的经营朝着追求“规模→效率→价值”的方向演变。

产业结构变了、经营方向变了、音乐变了的美国,道路很长,但不会在此终结。

这条路以后也还要持续下去。

[1]利兰·斯坦福(Leland Stanford):1824—1893年。在担任中央太平洋铁路总裁之后,任职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斯坦福大学的创建者。

[2]西奥多·D. 犹大(Theodore Dehone Judah):1826—1863年,铁路投资家,规划了中央太平洋铁路。

[3]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1835—1919年,实业家。他创立了美国钢铁公司,被称为“钢铁大王”。

[4]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1856—1915年,技术员、管理学家,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

[5]埃德温·劳伦汀·德雷克(Edwin Laurentine Drake):1819—1880年,作为“德雷克上校”而为人所知的实业家,是美国第一个成功开采石油的人。

[6]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1937年,实业家。他创立了标准石油公司,培育出了巨型联合企业,被称为“石油大王”。

[7]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1837—1913年。他接连收购、重建经营困难的公司,建立了包含银行、钢铁业务在内的摩根财团。

[8]约翰·斯蒂斯·彭伯顿(John Stith Pemberton):1831—1888年。在亚特兰大发明了可口可乐的化学家、药剂师。

[9]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1901—1971年。其“长勺嘴”的昵称也为人所知,代表了美国“爵士时代”的音乐家。

[10]詹姆斯·奥斯卡·麦肯锡(James Oscar Mckinsey):1889—1937年,芝加哥大学的会计学教授,提出“预算控制”“管理会计”的想法,麦肯锡公司的创始人。

[11]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年,发明了白炽灯和留声机,创建了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Edison General Electric,现GE,通用电气公司)。

[12]杰拉德·斯沃普(Gerard Swope):1872—1957年。他连任了两届GE总裁,开启了家电分期付款销售服务。

[13]皮埃尔·S.杜邦(Pierre Samuel du Pont):1870—1954年。化学产品制造商杜邦公司(现陶氏杜邦)总裁。他将杜邦公式的思考方法引入了管理经营当中。

[14]埃尔维斯·阿隆·普雷斯利(Elvis Aron Presley):1935—1977年。音乐家,摇滚乐创始人之一。

[15]萨姆·科尼利厄斯·菲利普斯(Samuel Cornelius Phillips):1923—2003年。Sun唱片公司的老板,音乐制作人,发现了普雷斯利的才能,使他出道。

[16]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1821—1904年。他生于拜仁王国的犹太裔家庭。1848年移居美国,从事投资银行业务,高盛的创立者。

[17]乔治·马丁(George Henry Martin):1926—2016年。他是被称为“披头士第五人”的音乐制作人,在披头士乐队解散以后也参加了涉及多方面的音乐制作。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