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奋斗》

《我的奋斗》

Mein Kampf

《意大利日报》上刊载了一则消息,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推出了新版本。人们有充分理由对这一决定感觉不舒服甚至气愤。但我发现自己同意报纸编辑的观点,他为这一有争议的出版行为进行了辩护,或许措辞有些笨拙,他这样说,我们要想战胜邪恶,就需要认识它,理解它。

前段时间,我读完了《我的奋斗》,的确有一些收获。它让我学到了一些意料之外的东西。下面我就来尝试总结一下。

当然,纳粹主义是侵略性的一种凶残释放。从“长剑之夜”[53]到惨烈的柏林会战,它始终在使用极端的暴力。对这种野蛮与暴力的突然爆发所做出的直接的意识形态辩护,是日耳曼民族自命的种族和文化优越性、对武力的颂扬、以对抗而非合作的视角解读世界,以及对弱者的鄙视。这是在阅读前我原以为会在书中发现的。

但是希特勒这本书却让我有些吃惊,它清楚地显示了所有这些背后的真正源头,那就是,恐惧。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启示,增进了我对政治权力的思维模式的认识,一直以来我都在努力理解它。让右翼势力,尤其是极右势力得以掌权的主要情感源头,不是强大的感觉,恰恰相反,是弱小的感觉。

《我的奋斗》直接点明了这种恐惧的内涵;这是一种自卑感,一种危险从四围迫近的感觉。那种主宰他人的需求,其实是出于对被人主宰的恐惧。相比于合作,我们更倾向于战斗,原因是我们害怕其他人的力量。我们把自己缩进一种身份、一个团体、一个“人民大众”概念的原因,就是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残酷世界里,创造一个比其他集团更强大的集团。希特勒描述了一个野蛮的世界,敌人无处不在,危险也无处不在,要避免屈服于它的唯一希望就是抱团,然后去战胜一切。

这种恐惧造成的后果,就是让欧洲满目疮痍,全球数百万人失去生命。

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呢?我想它告诉我们,要想避免灾难,我们需要的不是保护自己不受他人攻击,我们需要的是战胜对他人的恐惧。

恐惧的破坏性极大。正是这种恐惧,让我们不把其他人当作人看待,由此打开了通向地狱之门。一个被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冒犯和羞辱的德国,一个被法国和俄国的力量吓坏的德国,是一个自毁装置一触即发的德国;而那个吸取教训,让自己重新成为欧洲合作和反战之中心的德国,才是一个真正繁荣昌盛的德国。

感到软弱的人是恐惧的,对他人怀着戒心,他们自我防卫,蜷缩在所谓的民族身份之中。那些强大的人是不会恐惧的,他们会避免冲突,寻求合作,致力于建设一个更好的世界,为他们自己,也为其他人。如果有人告诉你,你应该感到恐惧,那是因为他们软弱。我相信,没有什么书比《我的奋斗》更能揭示出这种暴力的秘密逻辑。

(《晚邮报》2016年8月13日)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