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opardi and Astronomy
贾科莫・莱奥帕尔迪和但丁并称为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诗歌不是他唯一的兴趣所在。他的《天文学史:从起源至1813年》是一部惊人的著作。在这部300页的书中,他追溯了天文学从古代直至他生活的19世纪的演化历程,一丝不苟地列出了所有引用文献的出处细节,写作的全面和专业就连我的许多科学史学家同事都望尘莫及(他们务必要原谅我这样说)。而完成这部惊人的博学之作时,莱奥帕尔迪居然只有15岁“高龄”。
这位年轻诗人的作品是科学与文化交融最清晰的明证之一,这也是意大利文化精华的核心所在。我们最伟大的两位诗人但丁和莱奥帕尔迪,都广博而深入地掌握了他们所处时代的科学知识,这也成为他们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在经过深入的吸收和恰当的理解后,科学知识逐渐变成了他们诗作的一个真正源头。
莱奥帕尔迪所讲述的天文学历史,从它在迦勒底人中的模糊起源开始,一直写到书完成的那一年。这不是一篇天文学论文,他避开了自己力有不逮的那部分专业细节。这反而让我们更加钦佩他在评估对天文学的各项贡献上展现出的清晰头脑,以及汲取所有重要成果之精髓的能力。莱奥帕尔迪有着和年纪不相称的成熟,他既涉猎了大量充满繁多细节的文献,同时又成功地对它们进行了清晰的呈现和综述。一个15岁的孩子居然有这样广博的知识,以及这般消化和解释这个话题的能力,真是令人惊叹。小小年纪的莱奥帕尔迪,已经展现出卓越的才智,许多和他有过亲身接触的人都如此评论过。
如果我们考虑这部书的写作背景,就会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它的意义。当时莱奥帕尔迪孤身一人住在雷卡纳蒂,这是意大利中部一个偏远地区的小村庄。他的父亲莫纳尔多是一个保守派,严格遵从教会的权威,强烈反对哥白尼的思想,而15岁的贾科莫是哥白尼的热情追随者。写作这本博学的书,实际上是他的反叛之举。
在完成这部天文学研究之后,他写了一篇文章,题为《论古人流传甚广的错误》,其中科学给人的感觉是一种促进成长、消除无知和偏见的工具,年轻的莱奥帕尔迪发现他身边充斥着这些谬误。他后来提到,在这个时期,他“疯狂而孤注一掷”地学习,自学了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以及英语、法语和西班牙语。他全身心投入知识的海洋里。
慰藉和欢笑,
这青春时光可爱的孩子,
还有你,爱情,你这青春的兄弟,
和晚年苦涩的叹息,
我都全不在意。说不清为何,
我几乎在逃离它们。
孤单的,隔绝的,
我在自己的故里
任生命的春光飞过身畔……
他在家中那非凡的藏书室里找到了自由。他在那里自学,发现新的世界和梦想。在那里,他接触了欧洲文艺复兴思想,这点亮了他的头脑。他梦想着逃离,逃到“樊篱”之外,到那些“远山”之外。他年轻而丰富的心灵发现了其他世界的存在,对各个教宗国里那些愚蠢、狭隘、占主流地位的思想充满了反叛。天文学是他逃离自我、航向无限的手段。仰望天空,向星星和“大小熊星座”诉说,和月亮对话——“月亮,你在天上做什么呢?告诉我,你在做什么呢?/沉默的月亮”,这种诉说方式也成为他后来诗歌的鲜明特色。
莱奥帕尔迪意识到自己的才华,在青春热情的驱动下,他第一次尝试从雷卡纳蒂逃离。如果他成功了,如果他的父亲没有发现并阻止他,剪断他的羽翼,他的生活或许会更顺遂。但如果是那样,我们今天可能就读不到他的诗歌了。
他的人生道路注定不会容易。他谈到,感到自己被当时内心涌动的充满希望的热情欺骗了。他曾经热情追求的真理除下了面具,原来那不过是幻觉,他无力再依循它而生活。他深刻的真诚不容许他撒谎,不允许他在任何虚假的事物中寻求庇护,但他沉湎在过去中,无法快乐地接受唾手可得的轻松和自由。这对他而言是不幸,却使我们有幸读到了人类所写下过的最纯粹、最动人的美丽诗章。
《天文学史》在莱奥帕尔迪生前并没有出版,也许他对这部著作并不十分自信。而即使在今天,它依然是学者宝贵的资料来源(我在准备科学史课程时就曾用到这本书),但是严格来讲它并不是一部佳作。莱奥帕尔迪清楚它的缺点,他在书的结尾这样写道:“如果这个时代不喜欢我的作品,至少那些在我们对星辰的探索中做出成就者的神圣的影子可能会表示一点感激。”说到底,莱奥帕尔迪写这部巨著,是为了他自己,就像我们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会写满一本本日记,没有别的目的,只是帮助自己成长。莱奥帕尔迪在为他的灵魂寻找给养,他在我们关于这个广阔世界的知识——科学和天文学——中找到了它。在书的开头,莱奥帕尔迪这样写道:“人们经由它(天文学)超越了自身,了解到那些更为非凡的现象的原因。”他作为诗人清晰的智识,以及他通灵般奇妙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主要源头在于他将当代的科学知识深深内化于自身,首先就是作为所有科学之母的天文学。
读了莱奥帕尔迪的诗歌,你很难不爱上他,或者不可能不爱上他。你会感觉他就像一个兄弟,你会发现他是我们的灵魂最热切、最真诚的一位歌者。他意识到,“世间万物无尽的空虚”是我们的文学所能提供的最诚实的洞见之一。然而,他的诗章同时让我们看到,归根结底,世界令人狂喜的美,金雀花的芬芳,这些就已足够,这些诗行并非在理论上,而是直接触动了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情感。
通过谈及生活的无意义,他的诗章让一切都充满了意义。
我们感到莱奥帕尔迪亲切,因为他是迷失的、幻灭的、赤裸着直面真理的心的代言人。尽管他的理想幻灭了,但他华美的诗章为世界的美赋予了意义,为一切赋予了价值,所以我们感到他更亲切了。在意大利,许多人都爱读他的作品,在艰难孤独的青少年时代,我们在他的诗歌里找到了共鸣,它们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无尽的空虚”虽然是事实,但生活依然让人着迷。就如他最著名的那句诗:“在这个大海中遭灭顶之灾,我们也感到甜蜜。”
(《24小时太阳报》周日版2017年2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