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文物中的物理

五、砚盒中的物态变化

五、砚盒中的物态变化

砚是中国传统的文房四宝之一。迄今,考古发掘出大量的汉代及其之后的砚台。1964年《文物》第1期载冶秋的《刊登砚史资料说明》一文之后,1964—1965年的《文物》每一期上都刊有“砚史资料”。在此前后,关于不同时代、质地、形制的砚台的报道、文章,亦常见于《文物》等杂志。1984年在山东临沂金雀山第十一号汉墓曾出土一件西汉漆盒石砚(见图4-9),长21.5厘米,宽7.4厘米。形态美观,漆画鲜艳,盒盖严密。砚,不仅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具,也是一种艺术珍品。

图4-9 山东临沂金雀山汉墓出土的漆盒石砚(砚旁为长23.8厘米的毛笔)

然而,砚台、砚盒的科学价值似乎尚未引起人们的注意。砚台石质细腻,不漏水;砚石上可研磨墨石、墨条,还有小小的水池,供储水磨墨之用;砚盒有木盒、漆木盒、铜盒、银盒等各种质地,且严实、不透气。这样的砚台之所以称为上品,不但因为其工艺、雕刻俱佳,而且因为砚内之墨长久不干。甚而,它成为古代人演示物态变化的一种实验设备:砚盒中墨水蒸发为汽,而盒内过饱和的蒸汽又凝结为水。宋代诗人陆游曾记述了唐彦猷发现砚盒内水、汽两相变化的情景。他在《老学庵笔记》卷八中写道:

唐彦猷《砚录》言:“青州红丝石砚,覆之以匣,数日墨色不干,经夜即其气上下蒸濡,着于匣中,有如雨露。”又云:“红丝砚必用银作匣。”凡石砚若置银匣中,即未干之墨气上腾,其墨乃着盖上。久之,盖上之墨复滴砚中,亦不必经夜也。铜锡皆然,而银尤甚。虽漆匣亦时有之,但少耳。彦猷贵重红丝砚,以银为匣,见其蒸润而未尝试他砚也。

这个记述无异于蒸发以及过饱和蒸汽凝结为雨滴的实验。所谓“蒸濡”“蒸润”,包括了今日蒸发的概念。唐彦猷发现红丝石砚装于银盒内,盒内有蒸发与凝结现象;陆游又对此做了物理解释,并指出,铜盒、锡盒、银盒乃至漆木盒都能发生类似现象。他们对这一过程的观察、记录和解释都是正确的,与今天中学物理教科书中的解释相差无几:砚盒内的墨水在常温下蒸发,由于盒子不透气、体积小,蒸发的水汽分子极易在盒内空间中形成过饱和状态,于是水汽又凝结成水而滴落砚中,这样,砚内的墨水就长久不干。

事实上,古代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从天气变化和气象观察中,早已知道诸如蒸发、汽化、固化和凝结等物态变化的知识。东汉王充在《论衡·说日篇》中写道:

云雾,雨之征也。夏则为露,冬则为霜,温则为雨,寒则为雪。雨露冻凝者,皆由地发,不从天降。

雨水在地面蒸发,形成由极细小雨滴组成的云雾,云雾又随大气温度的不同而凝结为雨、雪,地面的水汽凝结为霜、露。这表明人们认识到水的状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汉代刘熙在《释名·释天》中明确地指出,雪是“水下遇寒气而凝”;《荀子·劝学》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这些观察、记载,正是在不同气温条件下,水的液态、气态和固态三相变化的情况。古代炼丹家还清楚地知道水银的状态变化。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说:“丹砂(即固体HgS——引者注)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丹砂。”明代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也说:“汞见火则飞,不知何往,而究归于地。”这些记载,说明物质状态虽常有变,而物质总量是守恒的。

然而,与天气造成的物态变化相比较,砚盒中的物态变化是在常温下发生的,而且是在一个小环境中可以给人们做出演示实验的典型事例。

顺此,我们再分析一个不为人所注意的文房中的用品:一根小小的竹管或铜管,用于从水瓶中取水滴到砚台之中,古代人称之为“铜水滴”。其法:用手指头压住铜水滴的上端,使其另一端伸进水瓶之中,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进入竹管或铜管;然后,继续按住(也即堵塞)它的上端,提起铜水滴,管内的水就可以被移到任一地方。如今中学物理、化学实验室中向学生演示大气压强的一根玻璃管,即与此类似。在今天的实验室里,它被称为“滴定管”或“滴量管”。

古代的铜水滴与今日的滴定管的功用完全一致。宋代俞琰在《席上腐谈》中写道:

即如铜水滴,捻其窍则水不滴,放之则滴。

唐代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卷二十的注中写道:

虚管溉满,捻上悬之,水固不泄,为无升气而不能降也。空瓶小口,顿溉不久,为气不出而不能入也。

如此等等记载,表明中国人已经通过经验知道了大气压的种种现象。但他们的理论解释并不正确:以为铜水滴一类虚管,在其上端(窍)被按住后,其中的水所以不下落,是由于外界的气没有升入管中。那时候的人们尚未真正知道大气存在压强。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