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当代文学 > 伟大的电影2

风烛泪 Umberto D,1952

风烛泪
Umberto D,1952

翁贝托正直、整洁而得体,他的服装剪裁显示出他曾受人尊敬。如今他是一名退休的公务员,但他的基本收入并不足以维持生活,即使他住在一间家具简陋的屋子里,即使他节衣缩食。他和他的狗面临着贪婪女房东的驱逐,她打算当天下午就把他的房子租给一对面带愧色的夫妇。

维托里奥·德·西卡的《风烛泪》讲述了一位老人挣扎着避免从贫穷落入耻辱境地的故事。这可能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中最好的一部作品——非常本真的一部电影,没有刻意渲染效果或是竭力传达观念。即使是翁贝托的小狗出现的场景,也没有那种宠物经常在故事中出现时的伤感情形。翁贝托喜欢狗,他的狗也喜欢他,因为这是人与狗之间结伴的性质,两者都努力不辜负彼此的约定。

这部影片没有任何生硬的戏剧性。甚至在翁贝托叫了救护车,被送去医院时,也没有安排虚假的危机桥段,没有制造出他将要去世的恐慌。后来,当翁贝托想到自杀时,他如此冷静而理智地去面对这个念头,我们跟随他理性思考,跟随他权衡抉择,而不是被恐惧感所操纵。《风烛泪》规避了一切这样的诱惑,没有把他变成一个马修(Walter Matthau)或莱蒙(Jack Lemmon)扮演的惹人喜爱的好莱坞老人。翁贝托·多梅尼科·法拉利(Umberto Domenico Ferrari)不是那种聚会上的核心人物,而是一个渴望有足够空间独处的人。如果我们处在他的位置,也会希望能够像他那样行事——充满勇气和智慧。

影片记述了主人公在可能面临流离失所、沦落街头行乞时的情形。他从未拖欠过账单,但前景却令他恐惧。在电影开篇的场景中,他汇入罗马街头的一支游行队伍,老年群体向政府呼吁提高他们微薄的养老金。翁贝托走在游行队伍中,但并不是一个参与者。的确,当警察驱散人群时,他并没有埋怨警察,而是对组织者感到生气:“他们甚至没有拿到许可!”他偷偷带着他的狗进入一间给老人发放免费午餐的餐厅,然后把食物递到桌下给小弗拉格(Flag),他迅速地换着盘子,好躲过严厉的福利工作员的注视。他试图卖掉自己的手表,却发现每个人都想要卖表换钱。

我们逐步了解到他的生活状况。他住在一间蚂蚁成灾的房子里,但房东却置之不理。通奸的男女刚好赶在他回来时离开他的房间。他在这栋公寓里的朋友是女仆玛丽亚(Maria),她有孕在身,但不清楚自己孩子的父亲是佛罗伦萨小伙子还是那不勒斯的那个。他并没有因为她和不止一个男人上过床而感到不适,他已经不再会为性所带来的麻烦而惊讶了。他们关心着彼此,因为他们都是落入糟糕境地的好人。

因为狗和翁贝托都需要彼此,所以他必须照顾弗拉格。当他打算住院时,他确实病了,但还没有病入膏肓,这趟住院多半还是为了能过上几天有干净床单可供使用、有像样餐食可以吃的日子。他出门的时候把小狗托给女仆照料,甚至还用棍子和球转移它的注意力,让它不要尾随出门。但后来他发现小狗还是跑出了公寓大门,也许是为了找他,它走丢了。这一段具有纪录片般的朴素风格,翁贝托去犬类收容所找弗拉格,在那里目睹了弃狗是怎样被处死的。他无助地盯着笼子里狂吠、抓挠的狗群,他甚至不能确定弗拉格是否在其中。当他找到小狗的时候,且看德·西卡是如何表现他们重逢的场景。这个段落之所以格外感人,是因为影片没有刻意用它来赚取眼泪,只是简简单单让你看到它的发生。

“新现实主义”是意大利的一个电影流派,它诞生于战时,并贯穿了整个1950年代。这个流派的信条是,电影应该被拍得接近日常生活的原貌,由非职业演员来出演片中的人物。翁贝托·D就是该理论最成功的典范之一。老人的扮演者卡洛·巴蒂斯蒂(Carlo Battisti),当时七十岁,是一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大学教师。

德·西卡(1901—1974)说,当他和长期的合作伙伴切塞萨·柴伐蒂尼(Cesare Zavattini)一起研究剧本的时候,他的方式就是去建立一个角色的精神形象。“直到我找到了那个符合我脑中人物形象的男人、女人和孩子,”他写道,“我才开始拍摄。”在拍摄《风烛泪》时,他解释道,“在好运又一次向我微笑之前,我已经遍寻罗马、那不勒斯和其他城市,徘徊了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在那些地方我最有可能找到电影主角那样领养老金的人……但我还没有见到那个人,那个如剧本所写,从一开始就带着悲伤的尊严向我微笑的人。”

悲伤的尊严,这的确就是巴蒂斯蒂通过翁贝托这个人物所体现出来的。他善于观察,通情达理,富有同情心。他没有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只是坚定地守护着他和他的狗共同生活的小角落。

由于翁贝托和片中其他人物之间不常交谈,我们必须通过他的外表和行动来确定其想法。片中最精彩的一场戏是他考虑上街行乞,最后又打消了这个念头。留意一下这个场景的节奏掌控,只需稍稍变个花样,它就可以逐个镜头地成为卓别林的《流浪汉》(The Tramp ,1915)的连环画,但是德·西卡有节制地表达了痛苦。翁贝托看到一个讨到钱的乞丐,他也伸出手去,刚要开始乞讨,又立刻放弃了这个念头。一个男人正打算给他钱的时候,他把手抽了回来,假装方才只在试探是否下雨。他不能乞讨。他想。他把帽子交给他的狗,让它坐直把帽子叼在嘴里,而他躲在一边看着。不,这样也没有用。他不想贬低他的狗,强迫它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

翁贝托想到自杀随后又放弃了这个念头的片段,也是全片中最精彩的段落之一。他的狗是这两个情节的核心,因为他不会抛下它独自赴死,同样,它的狗也不愿意离开他。狗对他的爱挽回了他,这是事实,因为他无法弃它不顾。伟大的一幕出现在翁贝托带着狗去见一对收养流浪狗的夫妻时。这对夫妻这样做显然是为了钱,而且这些宠物很多都活不长了。翁贝托付给他们钱,让他们收下弗拉格,但是他们的眼神告诉他,这些钱无法支持那只狗撑多久。离开后,他躲在一座桥下,但弗拉格找到了他,我们又一次想起可能会在卓别林电影中出现的场景,不同的是此处的基调是不动声色的哀伤。

《风烛泪》讲述了一个很容易流于程式化的故事,却用了一种不落俗套的方式:片中每个时刻都来自于真正会发生的事情。一部套路电影会想尽方式制造一个圆满的结局,但对于翁贝托,不会有从天而降的好运。也许他最好的运气只是他拥有内心的强大力量去熬过厄运,保持自己的尊严。有人说,在某种层面上,卓别林电影中的角色总是在要求我们去爱他们。而翁贝托却不在意我们是不是爱他。这正是我们爱他的原因。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