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更斯的卓越之处在于,他笔下的人物会长驻于你的记忆中。我不知道除了莎士比亚以外,还有谁创造出这么多能让你记住名字的人物,并且他们的样子如此接近真实的人性。一个导演在翻拍狄更斯的小说时会发现,他的作品简直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
这无疑就是大卫·里恩拍摄《远大前程》时的情形,这部作品被称为狄更斯著作改编电影中最杰出的一部,它做到了极少名著改编电影能做到的事情:不让银幕上的画面与我们心目中设想的情景产生冲突。里恩让狄更斯的经典场景重获新生,仿佛他在我们耳边朗读着那些故事:皮普(Pip)和囚犯麦戈维奇(Magwitch)在墓地的偶遇,皮普和疯狂的哈维森(Havisham)小姐的初次见面,贾格斯先生的律师事务所中令人毛骨悚然的气氛,那里的墙壁装饰着他那些被送去绞刑架的顾客的死亡面具。
英国评论家阿德里安·特纳(Adrian Turner)注意到,《远大前程》像一部恐怖电影,当然在哈维森这个人物身上确实有骇人和惊悚的成分,她在婚礼当天被抛弃,然后在怨忿中度过余生——她房子里所有的钟都停在她得知未婚夫背叛她的那个时刻。狄更斯(和里恩)对于故事开篇的处理极为成功,孤儿皮普在铁匠家里被抚养成人,他被叫到当地一个富裕女人的哥特式宅邸中,发现哈维森小姐依旧穿着她的结婚礼服,住在那个结婚典礼本该进行的房间。她指着“结婚蛋糕”,上面已经爬满了老鼠,被蜘蛛网覆盖,她要求皮普用轮椅推着她,一圈一圈地绕着曾经用来筹备结婚典礼的那个长桌。
那间宅邸的气氛和它疯狂的居住者无疑给四年后比利·怀尔德的《日落大道》带来了灵感,后者讲述了一位青春不再的影后在她位于比弗利山庄的豪宅中悲伤的放逐。特纳同时写过关于里恩和怀尔德的专著,并对两者的作品作了比较,也提出了开篇那个麦戈维奇从画外跃向皮普的镜头是否引发了无数恐怖电影的效仿。
在哈维森小姐的宅邸中,住着一个年轻的姑娘艾斯黛拉(Estella,由十七岁的简·西蒙斯[Jean Simmons]饰演,拥有如花似玉的美貌)。哈维森小姐收养了这个姑娘,将她抚养成人,只为了一个目的:让她令男人心碎。皮普一眼就爱上了她,但艾斯黛拉试图警告他不要靠近,也许因为她也真心喜欢他。她的意图就是让男人受到伤害,好让哈维森通过这种方式来报复不公平的世界。抚养皮普的是他脾气暴躁的姐姐(弗雷达·杰克逊[Freda Jackson]饰)和她的丈夫——好心的铁匠乔·葛吉瑞(Joe Gargery,伯纳德·迈尔斯[Bernard Miles]饰),这样的出身对于优雅的艾斯黛拉实在太过寒酸,但一个神秘的捐助者令皮普的人生出现了转机。哈维森小姐的律师贾格斯(Jaggers)约见了皮普,告诉他有人将资助他去伦敦接受教育和培训——尤其是学习怎样在穿着和言谈上成为一位绅士。他与优雅的青年赫伯特·波吉特(Henbert Pocket,亚历克·吉尼斯饰)共处一室,后者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皮普理所当然地认为哈维森小姐是他的赞助人,并且打算将他培养成配嫁给艾斯黛拉(瓦莱莉娅·霍布森[Valerie Hobson]时年二十九岁,扮演了二十岁的艾斯黛拉)的人。他的判断正确与否,是狄更斯在这个故事戏剧性的结尾中揭晓的谜底之一。里恩的版本对于这个结尾做了小小的改动,以满足观众的情感需求,这意味着熟悉小说的人不一定知道电影是如何结束的。
由于狄更斯用浓墨重彩的笔触来描绘人物,所以类型化的选角可能是表现这些人物的最好方式。皮普本人是个色彩有些暗淡的主角,就像狄更斯很多小说的中心人物一样,他并不是行动的源头,而是丰富多彩的事件及人物的目击者。他是一个令故事更为生动的配角。
玛莎·亨特(Martita Hunt)主导了开篇的几场戏,她将哈维森小姐塑造成一个长着鹰钩鼻的吝啬鬼,身披蕾丝和亚麻的衣衫,尽管长期闭门不出,但并没有明显消瘦。有时她的侧影看上去奇怪地像维多利亚女王的青铜像。另一个充满能量的人物是高大的弗朗西斯·L.沙利文(Francis L.Sullivan)扮演的贾格斯,他的声音在宽大的银幕中呼啸、回荡,和卖力的办事员温米克(Wemmick,艾弗·巴纳德饰)形成鲜明对比。温米克带着皮普回家去见老父亲的场景,体现了典型的狄更斯对于我们想象力的吸引;在电影中没有必要将“老人”这个配角也重现出来——但我们记得那位老人是耳聋的,喜欢别人向他点头,于是书中出现了很多有趣的点头动作。
唯一欠妥的选角可能是让约翰·米尔斯(John Mills)来出演成年的皮普。米尔斯在电影拍摄时已经三十八岁,而皮普应是二十到二十一岁的年纪。当电影从十六岁上下的少年皮普(安东尼·韦杰[Anthony Wager]饰)切到成年皮普的画面时,实际上只经过了四年时间,但是看起来完全是中年人模样了。(亚历克·吉尼斯出演了皮普成年时的同伴赫伯特·波吉特,当时三十二岁,这是他第一个重要的银幕角色。)
这部电影是里恩在早期风格到达巅峰时期拍摄的作品,他的《相见恨晚》(Brief Encounter ,1945)是特瑞沃·霍华德(Trevor Howard)和西莉亚·约翰逊(Celia Johnson)出演的一出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始终占据英国电影的杰出经典。他的《欢乐的精灵》(Blithe Spirit ,1945)也是同年拍摄的,在《远大前程》之后,又将狄更斯的另一部作品《雾都孤儿》改编成电影。他在拍摄第一部电影之前,曾担任过七年的剪辑师,他的成就有力地支持了“剪辑师比摄影师更能胜任导演一职”的理论。摄影师通过电影的视觉性来吸引人,而剪辑师面临的任务,则是让电影成为一个故事。
大卫·里恩爵士受到很多同一时代杰出英国导演的尊崇,虽然他以剪辑师身份与其合作的《魔影袭人来》(49th Parallel ,1941)的迈克尔·鲍威尔也许更甚一筹。里恩凭借一系列史诗作品享誉盛名,最早是《桂河大桥》,随后是一系列经典作品:《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雷恩的女儿》,以及,在一段旅居生涯之后,交出了《叛舰喋血记》(The Bounty ,1984)、《印度之行》这些失败之作。他凭借《桂河大桥》和《阿拉伯的劳伦斯》赢得了奥斯卡奖,并且凭借另外五部电影获得了提名(其中包括《远大前程》)。后期的作品无疑帮助里恩获得了世界范围的声誉。如同他的所有电影一样,这些作品显示出对戏剧性构图的钟爱。他喜欢把素材安排在一个景框中,以把观众的目光吸引到镜头中最具戏剧化的中心。早期的电影更加凝练和节制,并因此在故事的讲述上更具力量。里恩后期的工作方式更像是一个前摄影师而不是前剪辑师。
当英国电影协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在戛纳电影节举办成立五十周年的庆祝活动时,里恩、查尔斯和黛安娜作为荣誉嘉宾出席,而里恩的竞争对手,林赛·安德森(Lindsay Anderson)和艾伦·帕克(Alan Parker),坐在靠后的座位上。不过也有一些人认为他早期那些小成本制作的电影,例如《远大前程》,才是他的最佳作品,而其后期的作品被一种清晰的完美主义削弱了。我曾经到访过《雷恩的女儿》位于爱尔兰丁格尔半岛(Dingle Peninsula)的片场,记得有天晚上在一间滂沱大雨中的小屋里见到了罗伯特·米彻姆(Robert Mitchum)。“我们的导演已经拍了一整天了”,他说,“他的进度落后了一个礼拜。”
注: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1998年版的《远大前程》把故事搬到一幢植物丛生的佛罗里达屋宅,由伊桑·霍克(Ethan Hawke)扮演皮普,格温妮斯·帕特洛(Gwyneth Paltrow)扮演艾斯黛拉,安妮·班克罗夫特(Anne Bancroft)扮演哈维森小姐。它同样抓住了惊悚和悲伤的基调,但却口碑不佳,也许因为故事过于照搬原著。不过,我欣赏它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