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跨国跨文化视角

第二节 跨国跨文化视角

新加坡是一个移民国家,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自1965年独立后,新加坡政府一直推行吸收人才的政策和计划,所以汇聚了世界各国的人才,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在新加坡投资。在新加坡,小公司开展国际业务的现象非常普遍,业务和文化的交融非常有借鉴性。研究广不如研究精,我在新加坡工作20多年,辅导过1000家本地企业,对他们非常了解,因此我把这些新加坡企业典型的跨国跨文化成功和失败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跨国跨文化是每个企业运营一定会面对的情况。

新加坡蔡先生的主要业务,是把在中国生产好的船舶零件供应给来新加坡补给的欧洲船只,同时又帮助欧洲客户拓展业务。公司虽然只有三个人,但为他工作的合作方有近百人。蔡先生采用充分外包与大客户核心战略,把公司经营得非常好。

意大利机器生产商要进入中国市场,其做法是不会直接派不熟悉中国文化的意大利籍员工到上海,而是找新加坡籍的员工去中国。

洪先生拿到法国和德国的精密零件订单,在新加坡生产一部分,在中国生产一部分,既能成本最优化又能避开每家工厂的劣势,并充分授权当地市场的开发,做到既有总部支持,分公司又能独立运营。

李先生在印尼投资15年,到今天还有没打完的官司,无论是在人事还是税务方面,无论是具体到员工还是当地习俗,每年都有层出不穷的问题,但都能一一克服。

梁女士的公司要把一件发电能力超过1800兆瓦的300吨重的发电设施运送到1400公里外去,沿途要经过无数的泥路、山路、险路,车辆白天还不能行驶,只能在晚上工作,很多地方没有路灯,有些路段甚至需要建一条新路,项目的难度可想而知。当时从新加坡过去的公司员工最多时达40人,现场保护的当地警察有100多人。

陈先生在非洲创业,开了三家超市。在非洲的很多国家,钱是比较容易赚的,但把钱存进银行,银行会收取1%的手续费,把钱取出来时又收1%的手续费。因此,很多商家都把钱存在公司的保险柜里,好处是可以节省2%的利息,以一年内资金周转50次来算,这也不是一笔小钱了。但风险在于,很多匪徒都会抢劫中国人开的这些公司。在陈先生最后一次被抢劫的过程中,他朝天射出了5颗子弹才吓退劫匪。最后,陈先生不得不选择卖掉公司,离开非洲,因为生命确实要比赚钱重要。

我的同学迈克,在过去20年中一直担任亚太区域世界五百强公司的采购董事主管,兼任专业审核员,致力于医疗、航空和电子领域。他是全球采购供应链科班出身,学识高,获得六西格玛管理黑带认证,具有丰富跨国物流专业经验,是全球采购、物流供应链的管理专家。他管理的供应商很多都是中小企业,经常飞往不同国家地区帮助供应链企业提升,如中国、美国、日本、以色列、新加坡、韩国等。迈克说,要想做好任何一份工作,关键是要有经验。做一台机器需要几千个零件,如何确保每一个零件的品质,物流和成本的管理都达到最高要求?如何在一个零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在最后一分钟解决发生的问题?供应商厂房被火烧了,这需要临场经验,随机应变,见招拆招。在批准供应商供货,但供应商却说没钱买料,这时你该怎么办?这就需要经验。

拿督胡先生是新加坡鼎业南集集团的主席,是建筑商。公司历史虽只有19年,却获得英国女王颁授的“圣约翰员佐勋章”。他为人谦虚低调,处事淡定,厚积薄发,是我15年的老朋友老客户,他担任多家公会的主席和会长,在新加坡有广泛的人脉。

阿根廷是农业和畜牧业大国,很多牛都是散养的,牛肉品质很高。2016年我们去南极时经过阿根廷,适逢阿根廷新总理当选,我们第一时间得到了阿根廷出口牛肉取消高额关税的消息。当时我就通知新加坡一个做牛肉进口生意的客户,结果她抢占先机,把世界最优质的牛肉以非常优惠的价钱送到了市场的终端。

2019年,我应邀参加一个在新加坡举办的联谊会,遇到一位20多岁的新加坡籍马来人。一开始我们用英语沟通,说着说着他竟然跟我说起了汉语,而且非常流利。他能说流利的英语、马来语、印尼语以及中国普通话、广东话、福建话,是个典型的语言通。他告诉我,他的合伙人都是华人,一起开了三家公司:一家做印刷,连优衣库都是他的大客户,业绩不错;一家App软件开发公司,客户也非常多;还有一家搬家公司。没错,是大家都认为赚钱辛苦的搬家公司。我问他为什么进入这个领域,他说可别小看搬家公司。他有30个员工、6辆卡车,每天都有10—20个订单,平均每天有6000—8000美元的收入。我一算,这位25岁的年轻人仅搬家公司一年的利润就接近100万美元。谁说年轻人都去互联网企业或在空调环境下工作了?

联谊会的当天我还碰到一个做空调保养、公司只有6个人的80后老板。那天恰好轮到他演讲,推介自己的产品。在新加坡,大部分空调保养的收费标准为20—30美元,可是他的收费标准却是每台280美元。简直是天价!那天,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一个装满灰尘的塑料袋,直观地告诉大家,一台空调在3个月内是如何产生灰尘,以及灰尘在哪里、如何用化学方法清洗灰尘、他们的公司到底与别人有什么区别。结果我注意到,当天至少有10个人直接与他达成交易,交易额最高的一笔是4万美元。

2018年我应一位好友之邀,见了一批从马来西亚来新加坡路演的企业家。当时是在一个极其普通的私人公司的会议室里,大概有60多人,可是狭小的空间似乎不能阻挡这些融资者的营销激情,他们热情地展示着自己的商业模式、融资路线图,描述着美丽的未来。带队的企业家告诉我,他已帮助15家公司上市,融资额度达到6亿美元。只要有机会,他们就毫不犹豫地到场。

很多新加坡人每年都会带着孩子旅行几次,每次用一两周去不同国家,去体验各个国家的发展机会,开阔视野,回来后带给整个公司的是理念的进步。我们的很多客户就是这样,不少人已经去过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要知道,很多公司往往故步自封,以为自己很厉害,其实那是他们的衡量标准太低了。在新加坡这样的国家,每个家庭基本上会保持每年出国的习惯,体验着全球最好的服务,因此对全球的服务体验是有期待的。每个创业者如果把自己的标准放在更高的层次,那就非常容易产生区隔点。我们如果闭关自守,还认为自己不错,只能说标准很低,虽然还能继续在业界生存,但竞争力已经开始下降了。

跨文化、跨界运营模式的关键在于人才。新加坡有非常多的优秀的跨国、跨文化、跨资源人才,上文提到的迈克、蔡先生都可以讲流利的英语、汉语、马来语。我过去20年亲自为超过1000位新加坡企业家做过一对一咨询辅导,涵盖180个细分行业,开了8000多个会议,达成1000多个项目。这些企业大多跨国经营,市场包括中国、新加坡、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色列、柬埔寨、越南、泰国、印度、缅甸、阿根廷、阿联酋、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英国、意大利、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在每个地域都有着精彩的经历。

与大经济体相比,新加坡地小人少,自然资源缺乏,但就是在这种基础上创造了世界奇迹,国内各种资源应有尽有。新加坡人不断在海外寻求发展,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同时全球的人才也汇聚新加坡,拓宽了新加坡的视野,在这里创造了多种文化的深层融合。大家这种努力拼搏、从零创造的精神形成了全民性的文化。因此,只要充分了解这些思维框架,就能充分利用新加坡作为区域拓展中心,取得丰硕果实。

新加坡扮演着世界接口的优异角色。随着“一带一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把新加坡作为中国外区域扩展的重要战略总部。新加坡与多个经济体有着优惠的贸易政策,同时在品牌、人才和管理方面有非常大的优势。诚信品牌是新加坡的立国之本;多语言多文化的人才很多都具备跨国工作经验;新加坡从建国开始就借鉴欧美的管理体系,随着中国的强大又借鉴了中国的管理方式,可以说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管理思想。

在当今社会,升职晋级、优异转型、人生增量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目标。新加坡企业往往擅长四两拨千斤,在全球市场找到自己的定位,擅长融入其他文化,同时又保持着自己坚韧而富有弹性的价值观,这些经验对每一个职场要进步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

看似简单的新加坡,其实有着独特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当然在这儿碰壁的人也很多。写这本书的初衷之一,是希望读者充分理解新加坡思维框架,无须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时间去独自摸索。经验既然已经成型,那么少走弯路,充分快速地与新加坡企业及人才融合,优势互补,并利用这种优势进行国际市场拓展,这将是中国企业海外扩充的一条重要选择路线。要知道,海外扩充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当地文化的融合及高端人脉的建立,以多元文化整合全球资源。

跨文化、跨界运营模式适合每家公司、每个市场。无论是从中国到新加坡,德国到中国,还是济南到全球……只要懂得尊重当地文化,并带来双赢的局面,就能安全落地。同时,做好全方位整合,如京津唐到内蒙古或新加坡到印尼巴淡岛,不仅仅是把投资和先进管理理念带到那里以改善当地的生活,还要把当地优异的文化与资源带到其他地区或领域,创立独特优势。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