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一些不良史料和通俗历史读物的荼毒,人们对稷山之战的经过和后果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误解。传统观点认为,日军本欲直捣王京,结果在稷山之战或者素沙坪(金乌坪)之战中大败,于是放弃北上侵犯王京这一目标,举军南遁,逃到了朝鲜沿海地区。朝鲜史料《月沙集》便持这一论调,该书记载:“初七日,诸将遇贼于稷山。一战大捷,斩首累百级,鏖杀先锋贼将。诸酋大挫,直走海边巢幕。”《宣庙中兴志》也持类似论调,认为在素沙坪之战以后,“清正举军而遁”。
这些记载,都将稷山之战或素沙坪(金乌坪)之战视作丁酉再乱的重要分水岭,认为日军经此打击就不行了,直接选择南逃。但这些说法其实存在着很大的疑问,稷山之战的实际情况是解生、牛伯英、杨登山、颇贵四将率领的2000余名明军在毛利秀元、黑田长政率领的约3万日军的压迫下,从稷山北遁至水原。当时在朝鲜的明军将士只有1万多人,远少于日军,并不占优势。朝鲜官方史料《事大文轨》直言不讳地记录了日军在稷山之战后,占领了包括稷山在内的忠清道广大地域,有直取王京之势:
目今贼之大势,分三路进抢。充斥于忠清道内林川、韩山、青阳、定山、怀德、沃川、文义、尼山、连山、公州、天安、稷山,已及京畿、振威之境,未及京城才百里之远。
朝鲜官方史料《宣祖昭敬大王实录》中也出现了“贼于初十日,抢掠安城,进犯竹山境”的记载,此时距稷山之战结束仅仅三天,距素沙坪之战(金乌坪)结束才过去两天。安城、竹山位于京畿道,在稷山的东北方向。由此来看,在稷山之战、素沙坪(金乌坪)之战结束两三天以后,日军右军不但没有南遁,反而继续北上侵犯,已经从忠清道杀入了京畿道。
由于稷山之战、素沙坪(金乌坪)之战后,日军仍然有北上之势,朝鲜人担心明军兵力薄弱,无法与逼近京畿的日军抗衡,因此非常忧虑,害怕日军会长驱直入,杀到王京城下。朝鲜国王李昖忧心忡忡地说:“贼锋已及京畿,而天兵尚未齐到,已到兵马该数不多,欲隄备稷山一路,已恐不足。若清州之贼,由镇川出于竹山;忠州之贼,由原州出于龙津等路,则更将何兵可备各路?”(《事大文轨》)
朝鲜掌令李钺也在报告中指出:日军已经迫近京畿,虽然明军在前线搏斗厮杀,但没有朝鲜将士堵截日军于中路,终究无法阻挡敌人;就算派遣了李卿浚前往抵御,但他兵力不多,又不肯与明军合势,仍滞留在果川(在水原的后方)一带,实在无颜面对明军。(《宣祖昭敬大王实录》)对于当时的情况,柳成龙在《惩毖录》中记载道:“是时都城几不守,朝臣争献出避之策。”
明军对日军右军在稷山之战、素沙坪(金乌坪)之战以后没有退却,仍旧继续北侵的恶劣态势,有着深刻的认识。提督麻贵意识到,日军已经迫近明军前线阵地水原,水原可能成为下一个攻击目标;同时,日军也可能经安城绕过竹山,袭击王京,只是具体如何还难以预料。麻贵认为,当下最好的对策就是坚守水原。(《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明军将士听到日军大举北上的消息后,感到非常害怕。《宣祖昭敬大王实录》记载,明军将士以兵力不足为由,希望撤回大明。可见,稷山之战结束后,日军没有立即南遁,反倒是明军有退兵的想法。
为了打消前线明军的退兵念头,九月十一日,经理杨镐准备从王京南下水原,以振奋前线士气,勉励诸将不可退缩。但是到了次日,麻贵在王京的南大门外追上了正要出城的杨镐,苦苦劝谏他说:“贼兵迫近,而老爷决意前进,贼若由他径路绕出于后,则进无所归,退不可得,徒损声威,有害无益。而老爷若往,则老此麻贵,其敢安坐于此乎?孤军前进,变不可测。请老爷商量焉。”
麻贵苦求杨镐不要动身南下水原,避免日军从其他方向绕到后方,截断退路。杨镐听了后,断绝了南下水原的想法,但还是坚持渡过王京城外的汉江,抵达对岸举行阅兵仪式。麻贵无奈,只好跟着杨镐。(《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当时王京气氛紧张,不管是士大夫还是庶民都准备逃走。为了安定人心,杨镐和麻贵强迫朝鲜国王李昖随行,巡视王京城外的汉江。李昖不得已,只好与杨镐、麻贵一同出行[23],他披上铠甲,先在王京城西阅兵,又出城东抚慰把守汉江江滩的将士,之后与明军一同渡过汉江。
可见,由于日军不但没有撤退,反而有北上逼迫之势,明军和朝鲜人承受了很大的心理压力,以至于明军经理、提督与朝鲜国王亲自到前线鼓舞士气。
杨镐一行人自北岸渡过汉江后,抵达南岸的冠岳山一带,在这里举行阅兵仪式。杨镐和麻贵调拨千余骑兵,分成两个队列立于两处山峰上,使这些骑兵往来驰骋。简单完成这些动作后,明军骑兵便下山渡江,回到北岸。
杨镐又令明军在江边放虎蹲炮,声震天地。杨镐很高兴,向朝鲜国王李昖炫耀明军武力,李昖只能向杨镐表示奉承,说:“至于今日,得见天威之雄壮。彼贼不足平,深幸。”杨镐听了以后非常高兴,又夸耀道:“若多设这样炮子于此边,则贼何敢得渡乎?”(《宣祖昭敬大王实录》)
日暮时分,杨镐、麻贵、李昖一行人回到王京。朝鲜百姓看到国王没有逃走,喜极而泣。杨镐通过巡视汉江、展现武力,遏止了明军将士北逃的想法。但众人担忧的日军北上王京,此后并未发生,日军在数日之后突然撤走了。朝鲜国王李昖对此非常不解,认为日军毫无理由就突然撤兵,有可能是想以一支部队引诱明军南下,好让别的部队趁机远出其后,直捣王京。(《宣祖昭敬大王实录》)李昖的这一判断,可知当时的朝鲜人并不认为日军撤退的原因是因为在稷山之战、素沙坪(金乌坪)之战遭遇了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