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系=格雷厄姆系
芒系=查理·芒格系
老读者都知道,我的投资体系是“低估分散,股债平衡”。这些年有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不深入研究企业?今天系统性地讲一下这个问题。
价值投资本身是一个小众的流派,这个小众的流派又分为格雷厄姆系和查理·芒格系(巴菲特早期属于格系,后期自身芒系的色彩越来越重)。简单来说,格系更看重低估值,芒系更看重公司质量。或者更严谨的说法是,格系更看重静态估值,芒系更看重动态低估。
很显然,我属于纯粹的格系。格系和芒系哪个更好?我的答案很明确:
1.对于普通人来说,格系的性价比更高。不是高一点点,而是天地之别。
2.对于绝顶聪明的天纵奇才,格系和芒系哪个更好,不一定。为什么不一定?至少从已知的信息来说,芒格的收益率并没有好于施洛斯(施洛斯是格雷厄姆的大弟子,也是格系中公开业绩历史最长的一位)。
3.在资金体量巨大的时候,芒系有可能优于格系。但前提是——你不能是普通人,你得是芒格才行。对于普通人来说,无论资金体量多么巨大,格系都优于芒系。没有芒格的功力强用芒格的方法,后果是灾难性的。另外,这里面说的“资金体量巨大”不是普通富豪的那种巨大,而是浑身上下随便动一小块肌肉都会冲击市场的那种巨大。如果你有几十亿元人民币,那么使用格系的方法不会有任何问题。巴菲特和芒格共同管理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所掌控的资金体量,以人民币计超过万亿元。
我为什么选择格系,普通人为什么都应该选择格系?主要基于以下两个理由:
1.信息传递的悖论。
2.牛熊周期的成因。
我们一个一个说。
1.信息传递的悖论我为什么不去深入研究公司?
我们研究一家公司,或者随便研究其他什么东西,都会面临这样一个困境:干净的信息一定是不全面的,全面的信息一定是不干净的。
什么是干净的信息?你亲眼看到的事,亲身参与的事,算是比较干净的信息。(当然,如果你问康德,他会告诉你连一手信息也是不干净的,因为人类感受客观世界的通道不是真空的,眼睛本身就是一副永远摘不掉的有色眼镜。投资是个求存的游戏,我们暂时不考虑这么终极的问题。)其他的,比如别人亲眼看到的事、别人亲自参与的事、别人听说的事、别人从网上看到的事,这些统统都是不干净的信息,只不过它们不干净的程度有所不同。不要觉得信息源离你越远就越不干净,这个不一定。如果你身边有个妄人,那么他给你讲述的他亲自参与的事,反而是最不干净的信息,他从网上看到后再转述给你的明星八卦,倒有可能是真的。
一手的信息一定是片面的信息,全面的信息一定是多手的信息。
我们获得的信息越干净,就越没用。因为最干净的信息一定是整个拼图中极其狭窄的一小块。用一个像素点是推演不出全图的,给你一个像素极低的模糊的全图,你反而能用最短的时间知道最多有用的信息。一个房子,门前有两棵树,挨着房子的那一棵着火了!至于这两棵是什么树,是不是“一棵是枣树,另外一棵也是枣树”,像素太低看不清,但是发现了吗?你看不清的是次要信息,最重要的信息你已经知道了。
提问:股票价格是几手信息?上市公司的净利润是几手信息?
即使不深挖交易系统背后的运作机制,股票价格也至少是二手信息,是由交易所告诉你的。深挖的话就更没边儿了,交易所是怎么知道的?姑且说是二手信息吧。
上市公司的净利润,基本可以确定,至少是10手以上的信息。董事长是怎么知道自己的公司过去一年净利润是多少的?谁告诉他的?财务总监吗?财务总监又是怎么知道的?他不可能亲自记账,是手下的会计报给他的。会计又是怎么知道的?发现了吗,已经下沉了三个层级,还是没接触到具体业务。信息是被一层一层、一层一层、一层又一层地报上来的,属于极其不干净的信息,但它反而可以用。相比之下,一个基层业务员过去十年的全部工作日志给到你手里,你能干什么用呢?
很多人觉得净利润这个数据很“脏”,其实在我看来,净利润还是太干净了,有审计机构盯着,有证监会管着,还有好多机构投资者看着,要轻微调整不难,想彻底做假还真没那么容易。我说一个世界上最容易失真的数据——GDP!所有人都知道GDP的统计是极不精确的,不是指特定国家,而是任何国家。也不是负责统计的人有问题,而是这种东西无论你怎么努力都是难以精确统计的,把一个国家的生产信息汇总成一个数字,本来就很难完成。但是,你有没有发现GDP这个注定不够精确的数据居然是能用的。如果把世界上各个国家按GDP排个序,基本上就能得到一个大家公认的国力排行。GDP不是最不精确的数据吗?不是根本不可能被统计清楚吗?为什么居然能用?答案是:它胜在全面。想要用一个数字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GDP就是目前最好的指标了,虽然它像素极低,但至少是张全图。
为什么皇帝可以管理一个国家,早上卖豆浆的王二不行?王二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世界呀,皇帝整天窝在宫里,知道什么?没错,皇帝得到的信息全部都是10手以上的信息(如果还没到100手的话),但是相比于王二,皇帝知道更全面的信息。他知道一个半月以前,边军将士斩下了入侵者3 000颗首级。当然,有可能是边军将领在吹牛,甚至有可能是他养寇自重,皇帝不确定边军将领能不能信任,但他至少知道了一个重要的信息:边境上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王二知道的事,大部分和卖豆浆有关。
说回到投资,格系的投资核心要义就是:放弃对清晰度的追求,主动选择模糊但能用的信息。
格雷厄姆为什么要求安全边际?我不知道你们的净资产数据中有多少水分,但我知道大致上是真的,所以我要按打四折的价格去买。这样即使你们注了两成的水,我也占了很大的便宜。
格雷厄姆为什么要求分散投资?我不知道哪家公司几年之内会死,但我知道大部分上市公司在一个牛熊周期内不会死。所以我分散买,爱谁死谁死。
2.牛熊周期的成因接下来谈一下我选择格系的第二个原因。通过上文我们知道了,放弃对清晰度的追求,主动接受模糊的信息,就可以得到更全面的信息。但是要知道,与清晰而片面的信息相比,模糊而全面的信息,是更容易获得的(因为模糊而全面的信息,往往是公开信息,比如上市公司的净资产、股票的市净率),那么我们通过模糊而全面的信息,也能占到便宜吗?
答案是:能!
我们知道,格系和芒系的区别在于,格系的投资者不会努力去寻找少数卓越的公司,而是通过找到很多“价格远低于内在价值”的普通公司来获得超额收益。历史上格系投资者不断获得成功,他们依靠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众多股票周而复始地从低估值到高估值,再到低估值……股票的估值就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世界各国的股市都是如此。所以,格系投资法能否帮助投资者在未来的几十年中继续获得超额收益,重点在于牛熊周期这种现象是否会继续存在。
那么我们就必须要问:牛熊周期这种现象,到底为什么存在?是因为过去几十年的人比今天的人蠢吗?如果芒系投资者变得越来越多,格系投资法会失效吗?
先回答前面的问题,牛熊周期这种现象为什么存在?显然不是因为过去的人蠢,而是因为——人类就是这样一种生物。我们这种群居的灵长类动物,天然就有懒惰、从众、迷信权威的习性。人们相信一件事情,不需要充足的理由,只要身边的人也相信就可以;硬币的另一面是,人们推翻一件事情,也不需要什么充足的理由,别人如果不信了,自己也就不信了。所以每过一段时间,股市就会因为一种莫名其妙的“共识”涨到云端,再过一阵儿,又会因为另一种相反的“共识”跌入尘埃。
因此,只要人类这个物种不在生理层面有所进化,牛熊周期就会一直存在,至少未来几十年,我们不用担心这个问题。其实牛熊周期这个现象,并不是只在过去几十年存在,只不过在更久远的过去,很多国家没有股市,即使有股市,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也没能留下特别翔实的数据。我们从历史资料中隐约可以看到一些痕迹。比较知名的郁金香泡沫就不提了,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知道,清朝慈禧时代也出现过股市,据说也经历了两个完整的牛熊周期,后来清朝灭亡了,清朝的股市自然也随之消失了。说到这里引申一个问题,为什么证券市场的定价是低效的,而不是完全无效的?为什么会有牛熊周期,而不是“牛牛牛牛牛”或者“熊熊熊熊熊”?关于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文章《现金分红是一种幻觉吗?》当中有过详细的论述。
接下来说另一个问题,如果芒系投资者越来越多,格系投资法会失效吗?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说法是,如果芒系投资者越来越多,股市的牛熊周期会被熨平吗?
答案是:不会!我甚至怀疑,芒系投资者越来越多,可能会加剧股市的波动。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芒系的“武功”,其难度之高令人发指,不是谁都可以练的。普通人强练芒系“武功”,深入地去研究一家公司,最可能导致的局面就是:研究的结果不对,但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一个普通的从众型股票玩家,通常不敢把太多资金投入股市,但是一个芒系投资者,是敢赌身家的。赌身家这件事本身不分对错,芒格本人赌身家就完全合理,因为他真的是对的。而芒系投资者增多带来的一个问题是:掌握正确答案的人并没有增加太多,但充满信心、敢下重注的人增加了很多。也就是说,如果芒系的“武功”被某个人练成了,那么这个人存在于市场之中,肯定会起到熨平牛熊周期的效果,但问题在于,芒系的“武功”练不成……
再追加一个问题:如果芒系投资者的增加不会熨平股市的波动,那么格系投资者的增加会熨平股市的波动吗?很显然,会的!但是问题在于,格系投资者是不可能突然增多的。
我们首先要知道,相比于参与证券投资的总人数而言,无论是格系投资者还是芒系投资者,占比都是非常少的。但是,芒系投资者人数少,姑且可以认为是由于芒系“武功”太难学,但格系投资者人数少,一定不是难度的问题。格系投资法的基本原理,所有初中毕业的人都能看懂。这么简单的方法,如果问世都快100年了还是没人学,那么一定是大家不愿意学。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学?价值投资这个门类本身,就很少有人愿意学。无论格系还是芒系,都是小众的。为什么价值投资没人学?这个巴菲特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变富。价值投资不是一种能让人瞬间暴富的方法,进入股市的人都想一年翻五倍,很少有人是想五年翻一倍的。
但是为什么在价值投资的领域之内,选择芒系的人会比选择格系的人更多?因为芒系难在技术上,到底有多难,试了才知道。而格系难在心性上,承认自己是个普通人,然后在漫长的投资生涯中,主动选择并坚守一条平庸的前进路线,其实很不容易。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所有普通人都可以走格系路线,但几乎没人愿意。几乎没人有资质走芒系路线,但普通人往往更容易接受芒系投资法。
关于芒系再多说两句。国内的价值投资圈普遍认为芒系“武功”以“对企业的深度分析”见长,这一点显然是没错的。但我觉得很多人可能忽略了芒系“武功”的另一个要点,那就是“控制、影响和威慑”。其实从时间顺序上应该是反过来的,即“威慑、影响和控制”。芒格在投资生涯的早期钱并不多,但是芒格本人及其家族在美国法律界的地位非常高,所以芒格这位股东的存在,对于被他投资的企业而言是有一定威慑力的。芒格敢于集中投资,不光是因为他看得准,还因为万一被坑了,他有在股市之外解决问题的底气。到了中期和后期,钱越来越多,芒格和巴菲特开始越来越频繁地影响甚至控制上市公司。如果投资领域也出一款类似于《三国杀》这样的卡牌游戏,那么芒格这个“武将”的特殊技能,除了“全视之眼”,应该还有“上帝之手”。很多事情,仅仅“看到”是不够的。
本文要说的内容就是这些了,最后做个简单的小结:
1.若一个有着芒系资质的人,最终练了格系“武功”,这个人几乎不用付出任何代价。
2.若一个仅有格系资质的人,强练芒系“武功”,后果将不堪设想!
因此:
1.若你认为自己仅有格系的资质,不用怀疑,你的判断基本是对的,人类这种生物往往高估自己,很少有低估自己的。
2.若你认为自己有芒系的资质,请至少拿出一半的资金按格系的方法去投资。不要让自己无路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