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差异的后果在小学里得到了最明显的展现。在小学里,老师期望孩子们能安静地坐着,照老师说的做,就像我研究过的录像里的那些女孩一样;他们希望孩子们不要像录像里的男孩那样坐立不安,跳来跳去,互相取笑,抗拒命令。在阅读一篇关于幼儿园课堂教学风格的研究报告时,我发现了一些来自现实生活的证据,可以支持我发现并描述的模式,我还同时发现了对这种模式的后果的戏剧性的阐释。人种志学者简·怀特(Jane White)将她的研究主题称为小学教师的“无情的礼貌”,她在一篇文章的开头引用了一段课堂上的情景,其中出现了一位幼儿园教师贝德福特太太,她正在介绍一堂社会课。贝德福特太太对孩子们说:
哦,天哪,多漂亮的一群幼儿园学生啊。看到这样的笑脸,贝德福特太太非常高兴。现在,大家都舒舒服服地坐在椅子上了吗?[停顿] 让我们看看都有谁在。看来大家都到齐了。今天我们的班长是马克·W.。[学生们交头接耳] 哦,我喜欢塔米和芭芭拉那样的坐姿。她们准备好上一年级了。哦,还有科丽和希瑟,真好……还有科琳和谢莉,你们看上去棒极啦。乔伊,你能转过身来,让我看到你的脸吗?史蒂文·T.,你能过来坐在我旁边吗?博比,在那儿找个位子坐下吧。斯蒂芬·S.,那儿有个很好的位置你可以坐。大家都没问题吧?都准备好了吗?
怀特的研究并不关心性别差异。她呈现这段引文的目的是说明老师使用了“礼貌”的说话方式,比如比起指责坏的行为,选择赞扬好的行为,以及用问题来表达指令。但在阅读这段非常形象且令人感到熟悉的例子时,我注意到,所有那些因为安静坐着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都是女孩,而所有那些因为没有安静地坐着而受到(间接)批评的都是男孩。
我在另一篇文章的字里行间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印象。为了说明小学教师将男孩与女孩视为不同的社会群体,社会学家巴莉·索恩(Barrie Thorne)③引用一位老师的话说:“女孩们已经准备好了,男孩们还没有。”这两个真实的课堂示例都戏剧性地说明,学校要求的行为对女孩来说比对男孩更“自然”。
前文提过,艾丽丝·格林伍德对她青春期前的孩子们在晚餐时的交谈进行了研究。这项研究提供了另一个来自真实生活的例子,可以证实我在前文的谈话录像中观察到的模式。就像二年级的女孩用“这可真严重啊” 相互给予肯定一样,在格林伍德的研究中,当女孩与朋友们交谈时,有趣的故事也往往会得到肯定性的支持,如表示“这真的很有趣”。更有甚者,一个女孩刚刚说了一句“我来讲一件特别好笑的事”,听到这句话的女孩们就会笑起来。与此相反,男孩们眼中的好的对话是“互相开玩笑,互相攻击”的那种——这正是那些二年级男生选择做的。
这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我相信,我研究过的两段录像都是典型,而不是例外。对游戏中的小女孩和小男孩的一系列研究也支持了我的结论。这些研究显示,小男孩进行了更多的体育活动,他们更好战,更倾向于选择平行游戏④而不是协同游戏,以及更倾向于采取对立立场。例如,发展心理学家坎贝尔·里珀(Campbell Leaper)发现,5岁的女孩以“积极互动”的方式详细阐述彼此的想法,而同龄的男孩则表现出“消极互惠”的方式:一个男孩试图获得控制权,另一个男孩则退缩了。在对日托中心的3~4岁儿童进行的研究中,艾米·谢尔顿发现,即使处于同性三人组中的女孩和男孩都会展开个人活动,但与男孩们不同的是,女孩们会大声说出自己正在做的事情,并对其他人的评论做出回应,从而保持彼此间的联系。
如果说从小学二年级儿童身上看到成人模式的苗头非常有趣,那么在3岁幼儿身上看到这些模式也许会令人感到难以置信。无怪乎两性都很难理解彼此的立场:从一开始,我们就站在对各自有利的角度看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