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为打断发言是控制权的一种体现,其实是在假定对话是一种一段时间内只有一个人发言的活动,但这种观点反映的更多是一种观念,而非实践中的行动。大多数美国人认为一个人的发言不该被打断,但他们在实际情况下却未必是这样做的。在我录下的谈话中,许多声音会同时出现,而且很明显,大家相谈甚欢。当我稍后问他们对刚刚的谈话感觉如何时,他们都告诉我他们聊得很好,但当我为他们回放磁带时,他们听到大家在同时说话,都感到十分尴尬。“天哪,我们真的是这样做的吗?”他们说,就好像脱掉言语的遮羞布时被当场抓住一般。
在我此前出版的一本名为《会话风格》(Conversational Style)的书中,我分析了6个朋友在晚餐桌上进行的两个半小时的谈话。在回顾这次谈话时,这群朋友中的一些人告诉我,他们觉得其他人“控制了”这场谈话——而我第一次听这段录音时也以为情况是这样的。但是,遭到指控的人却辩解说自己是无辜的。他们声称自己无意占据支配地位,相反,他们还想知道其他人为何如此沉默寡言。只有通过比较这段谈话的不同部分,我才能解决这个谜题。
无意打断以及有关控制的印象产生的原因,是这些朋友拥有不同的沟通方式。我把这两种方式称为“高度体贴”和“高度投入”:前者优先考虑他人,避免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后者则表现出热情的参与积极性。一些明显的打断现象之所以发生,是因为高度体贴的发言者期望两轮发言之间的停顿更长,而在他们等待适当的停顿出现时,高度投入的发言者误认为他们无话可说,为了避免令人尴尬的沉默,他们立即填补了空当。
其他的无意打断,是在高度投入的发言者伺机插话以表现支持和参与的时候产生的。高度体贴的发言者会将这种“伴唱”性质的支持误解为剥夺自己发言权的行为,于是他们停下来,避免与对方同时说话,这在他们看来无异于嘈杂的噪声。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打断”不仅仅是这些表面上的受害者的解读,也是他们自己的造物。当高度投入的发言者对彼此使用完全相同的技巧时,效果就变为积极而非消极的:紧跟着上一个发言者插嘴的行为并没有阻止任何人说话,反而润滑了对话的车轮,活跃了参与的气氛。
我的研究中有两个例子说明了这两种迥异的情形,以及语音重叠对谈话造成的不同影响。第一个例子是一段发生在三名高度投入的发言者之间的对话,展现了语音重叠的积极效果。第二个例子展现了高度投入的发言者与高度体贴的发言者语音重叠的现象扰乱了对话的消极影响。虽然在这些对话中,性别并不是影响这些语音重叠模式的因素之一,但是理解语音重叠现象起作用(或不起作用)的机制,对理解性别和打断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