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舒适安逸、使人得以养精蓄锐的躺卧离不开有弹性的底垫,它既能让臀部下沉,又能从下方给腰部提供足够的支撑力。仰卧时,脊柱应受到良好的托举,盆骨不应下陷,同时为避免颈部的过度拉伸,躺卧者的头部不应像侧卧时那样被抬得那么高。俯卧时,床垫应给腰椎区域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否则容易造成腰背部的过度弯曲。如有必要,俯卧时应选择专门的低枕头。
除了被子和床垫之外,枕头是对躺卧和睡眠的舒适性影响最大的配件。枕头的作用是填补肩颈区域的空白、抬高头部并保持颈部的平直。它要防止颈椎被过度挤压或拉长,因此不能太软。有些人对长圆枕或马蹄枕深信不疑。在非洲和亚洲的一些地方,人们会使用木制或石制的硬枕头。偶尔一见的还有形状又大又长的人体工学枕,它被放在躺卧者的一侧,帮他们找到最舒服的姿势。
人们在对埃及木乃伊进行X光照射后发现,人类的背部疾病由来已久——据此看来,今天许多人所抱怨的疼痛,并不能全部归咎于现代的生活方式。不过,自从人们不再从事艰辛的体力劳动,肌肉锻炼也达不到几代以前的普遍水平,人们在夜间躺卧时及醒来后的背痛都有所增加。过去,人们的体格就平均而言更小,营养过剩的现象不太普遍,那时的身形对维持脊椎健康更有利。相应地,受姿势异常及可能的后续病痛困扰的人也较少。
白天,支撑躯体直立的肌肉磨损得很厉害,这一事实又对睡具的设计提出了特殊的要求。关键问题在于椎间盘,它在白天所承受的压力需要得到释放。处于水平位置时,它有了舒展的机会。躺卧的目的是让所有参与过身体运动的部位——包括肌肉都获得放松。如果躺在一张破旧的床上,盆骨与肩胛骨之间的脊椎就会下陷,因为床垫没能提供足够的支撑,这会严重妨碍休息的效果。
弹簧为睡垫的弹性带来了一场真正的革命。这种变革借鉴了弹簧在其他事物中的运用:在轮船和马车上,弹簧被用来缓解剧烈的晃动、颠簸与碰撞,避免晕船晕车。这项专利早在一七〇六年就在英格兰登记了。最初,弹簧被夹在薄板之间;后来,它们被缠绕在铁丝网上,并用坚固的材料裹住,成了人们赞不绝口的、又有弹性又“透气”的钢丝床垫,而且它们还非常方便运输。随后加入的板条使弹性进一步提高——这项发明归功于瑞士人胡果·德根和卡尔·托马斯,这是他们专门为一体成型的泡沫床垫而创制的。
每个研究床垫这一课题的人都知道,它本质上是一项科学。床垫与床垫大不相同,它们的样式和制造商也大不相同。此外,它们的框架和结构也多种多样。尽管床垫引发了人们很多梦幻般的联想——比如,人们躺在床垫上,就像飘浮在云朵上一样,但一旦涉及对其细节和结构奥秘的研究,那就是技术上的问题了。
无论是由泡沫塑料、乳胶还是弹簧构成,无论是用水袋还是新近出现的凝胶填充,与结构简单的底垫相比,这些床垫都更加适合人们的身体。有一种分区床垫,它由不同密度的泡沫塑料组合而成,能为重量各不相同的身体部位提供适合它们的支撑力。当两个人在同一张床垫上睡觉,因体重或姿势不同而对床垫产生不同强度的压力时,这种所谓的“点弹性”就成了非常重要的衡量标准。床垫太硬或太软都可能引起背痛。当然,对床垫的硬度或坚固性的感受也因人而异:体重较大的人会给床垫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会比“轻量级的人”更容易感觉到床垫的柔软。人的年纪越大,越爱用软床垫。床垫广告向来不吝用最高妙的言辞赞美自己的产品(人们当然不会为此责怪他们)。至于这些床垫是不是真能让人像飘浮在柔软的云朵上一样,总归要睡过几夜之后才知道,这可不是在商场里试睡一下就能说清的。就个案而言,我们根本无法区分,在那些信誓旦旦的说辞中,哪些是真有其事,哪些只是为了把现在的床垫变得不堪使用:人们怎么会那么蠢,一张简单的弹簧床垫用上整整二十年还心满意足?
又高又宽、直达地面的框架弹簧床又给床垫带来了一次小小的革命。在框架弹簧床中,钢制弹簧(即“框架弹簧”)呈框架状,构成底部弹簧结构,外面绷着织物。在它上面放着原本的弹簧钢丝网床垫。板条和传统的床架都可就此省略。钢架弹簧和床垫共同营造了一个极度舒适的躺卧之地。
花上一点小钱,人们就可以选择不同的弹簧类型,来调整床垫的构造和适配自己的睡眠习惯:例如,侧睡的人可以为肩部区域选择更软的结构,这能帮你解除压力并确保良好的血液循环和酣畅的睡眠。至于躺在制作得如此复杂的床垫上到底舒不舒服,还是要取决于主观因素,这很难推断,个中细微之处更是无法全然说清。而特定的部件该选用合成材料还是天然原料,对有些人来说几乎是一个信仰问题,也自然会影响在床上的幸福感。弹簧床垫里的钢制弹簧真的会增强周围的电磁场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躺卧方式:睡在心爱床垫上的苦行僧
超级柔软的床垫旨在保证躺卧者免受各种干扰(这种情况被称为“低刺激”)——比如说,可以尽可能地防止褥疮的产生——用起来却可能效果极差。这实在令人吃惊。躺在这样的床垫上,缺乏外界的刺激会导致自身的感知及其边界发生改变,人很容易感到“乱成一团”。相关研究的参与者如此描述自己的感受:“我的胳膊和手都消失了,腿和屁股都糊成一摊,好像我融化了似的”,或“我觉得自己像个球,圆圆的没有轮廓,缓缓地旋转,同时感觉很冷”。这些经历恰恰表明,躺卧时的一些“干扰”——即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人能应付的小小不适,从总体上有利于人们体验躺卧和睡眠的舒适。基于一些病人的状况,要求他们安静地躺在那里什么也不做,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毫无问题。因为身体的自发运动能使人把自己的身体作为一个整体来感知。如果禁止身体的任何运动,错觉、协调困难、严重的认知危机很可能随之而来。
水床则是个特例。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总是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联系在一起,但在十九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尝试往床垫里灌满水,使卧床者和特别敏感的人拥有弹性佳、尽可能无压的底垫,从而获得舒适的躺卧体验。那时,苏格兰医生内尔·阿诺特将灌满水的盆子用包着布的橡胶罩覆盖起来,发明了“供残疾人使用的流体床”。这种床的问题显而易见:当躺卧者的重量使压力改变时,怎样才能保证水不溢出来或溅出来?为使躺卧者不觉得寒冷,该如何给水加热?这些关键问题在很长时间里都未能得到解答。
在小说《异乡异客》(Stranger in a Strange Land)中,美国科幻小说家罗伯特·A·海因莱因提到了一种为水床设计的泵系统,用来调节水位,还使用了调温器控制温度。尽管他的构想从未得到实践,却也足以让一九六八年做出原型机、如今被视为水床发明者的查尔斯·霍尔难获专利。
水床在美国最受欢迎。尤其对有关节病的病患来说,水床睡起来很舒服。水床也不像一般床垫那样容易积灰,因此特别适合容易过敏的人。几十年来,人们不断地改进水床的设计,但至今都遗留着若干缺陷:水床太重了,必须放在非常稳固的底面上;它会耗费大量能量,因为水要加热到体温那么高;此外还有一项危险,如果床垫没有密封好,水就会溢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