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 字仲颖
相国 太师
郿侯
陇西临洮人。董卓武艺精熟,大力善射,年轻时行侠仗义,多与羌人首领结交。后因大破匈奴而得到朝廷重视,长期镇守西北边疆。后讨黄巾不利,继而往凉州平叛,又大破叛军。公元189年,以讨伐十常侍之名,进驻京都执掌权柄。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欺辱汉室,引起群雄讨伐。在王允的离间计下,死于义子吕布之手。
吕布 字奉先
温侯 平东将军
兵器 方天画戟
五原郡九原县人。以勇武著称。原为丁原部将,杀害丁原投靠董卓门下,认董卓为义父。被王允拉拢,诛杀董卓,与王允同掌朝政。后被董卓旧部杀败,往附袁绍、张杨,为诸侯所不容。后与陈宫趁曹操攻打陶谦时,占据濮阳。被曹操击败,去徐州依附刘备,并趁刘备与袁术对峙占了徐州。曹操征讨吕布,水淹下邳,被俘后被曹操处死。
颜良 字公骥
安平郡堂阳县人,袁绍部下名将。性急,骁勇善战。曹操轻兵奔袭白马时,颜良仓促迎战。关羽在张辽的军队掩护下,冲到颜良身边,于众人中将其斩杀。演义中因刘备嘱托,误以为关羽是来投奔,疏于防范而被斩。
文丑
袁绍部下名将,与颜良齐名。白马之战时,部下中曹操之计,争捡物资,文丑大败阵亡。演义中被关羽斩杀。
何进
字遂高,南阳宛县人。外戚大臣,何皇后之兄。出身屠户,因妹妹选入后宫,拜为郎中,出任虎贲中郎将等职。黄巾起义时,被任为大将军。灵帝驾崩后,拥护何皇后之子刘辩为帝,大权独握,欲除掉几位宦官,反被设计诛杀。
王允
字子师,太原祁县人。出身氏族,举孝廉。曾讨伐黄巾军,任豫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张让等,屡次下狱。后被大将军何进拉拢。在宦官挟帝离京时,与卢植保护少帝。董卓掌权时,拜为太仆,迁任尚书令,设计诛杀董卓。李傕郭汜等破长安,兵败被杀,时年56岁。
卢植
字子干,涿县人。刚毅,品德高尚。师从大儒马融,与郑玄为同门。曾平定蛮族叛乱。与马日磾、蔡邕等校勘儒学经典书籍,参与续写《汉记》。讨伐黄巾军,被诬下狱。得皇甫嵩帮助,复任为尚书。因激怒董卓被免官,隐居上谷军都山,后被袁绍请为军师。
朱儁
字公伟,会稽郡人,重义轻财。曾平定交州叛乱,讨伐黄巾,威声满天下。董卓掌权时,拒绝做董卓的副手。出逃荆州,屯军中牟,邀请共伐董卓。后李傕以天子之名诏其入京任职。李傕与郭汜内讧时,奉帝命去劝郭汜和解,被扣留为人质,因气愤发病而死。
皇甫嵩
字义真,安定人。出身将门,好诗文、熟习弓马。举孝廉、茂才。曾率兵讨平黄巾之乱,奏请减免冀州百姓一年田租。因得罪权宦赵忠、张让被罢免官职。后被起用为左将军,击破凉州叛军。为董卓不喜,遭到陷害,险些丧命。董卓被杀后,奉命屠灭董卓宗族。
孔融
字文举,鲁国人。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二十世孙。因得罪董卓,被荐到黄巾军猖獗的北海国为相。被黄巾围困时,派太史慈向刘备求救。后袁谭攻之,兵败逃离北海。被汉献帝征召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后因抨议时政,触怒曹操而被诛灭全家。
董承
冀州河间人。汉灵帝母亲董太后侄子,汉献帝嫔妃董贵人之父。初为董卓女婿牛辅部下,护卫汉献帝东归洛阳。后受汉献帝衣带诏,联合刘备等人密谋诛杀曹操。因事泄露,遇害。
丁原
字建阳,泰山南城县人。有谋略,善骑射。曾任并州刺史,调遣部下张杨、张辽等到洛阳任职。汉灵帝驾崩后,兵入洛阳,与大将军何进谋划诛杀十常侍。后与董卓在废帝问题上不合,董卓诱使吕布将其杀害。
刘表
字景升,山阳郡高平人。汉末群雄之一,西汉鲁恭王刘余之后。少时知名于世,名列“八俊”。称雄荆江,先杀孙坚,后又常抗曹操。宠溺后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权。病逝后,幼子刘琮继业后投降曹操,荆州遂失。
刘繇
字正礼,东莱牟平人,汉室宗亲。初举孝廉,拜郎中。后被征辟为司空掾属,除授侍御史,因战乱而不到任,避居淮浦县。后任扬州刺史,先后与袁术、孙策交战,败归丹徒。
刘璋
字季玉,江夏竟陵人。刘焉幼子,继任益州牧。汉中张鲁不听号令,刘璋杀张鲁弟,双方结仇。因抗曹而迎刘备入益州。刘备夺益州,刘璋开城出降。被迁荆州居住,关羽失荆州后,归属东吴,被任命为益州牧,不久后去世。
公孙瓒
字伯珪,贵族出身,初为涿郡小吏,因俊美、善辩、勇猛,被郡太守赏识,招为婿。与刘备师事卢植。伐黄巾、击鲜卑,多有战功,与北方乌桓角逐中,常率精英骑白马作战,威震北方,自号“白马义从”。后被袁绍击败。困于高楼,引火自焚。
马腾
字寿成,扶风茂陵人,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代。在凉州起事。兴平元年,马腾企图诛杀权臣李傕、郭汜,事败回到凉州。与韩遂结为异姓兄弟。后与韩遂不和。后入朝担任卫尉。建安十六年,其子马超起兵抗曹。次年,为曹操所杀,夷灭三族。
韩遂
字文约,凉州金城郡人。曾以诛杀宦官为名,举兵叛乱。先后与皇甫嵩、董卓、孙坚等抗衡。与马腾结盟,后关系破裂,被钟繇劝和,皆归附曹操。马腾入京后,韩遂与其子马超起兵反叛曹操。兵败逃奔凉州,后又为夏侯渊所败。
张鲁
字公祺,祖籍沛国丰县。五斗米道教祖张陵之孙,东汉末年割据汉中。初为益州牧刘焉部下,焉死后,刘璋以张鲁不听调遣为由,杀其家人。张鲁袭取巴郡,割据汉中。传播五斗米道,自称“师君”,信徒众多。后投降曹操,封镇南将军,女儿嫁曹操儿子曹宇。
张绣
武威郡人,骠骑将军张济之侄。张济与刘表交战中箭而亡,张绣接管部队,与刘表联合,屯兵宛城。后降曹操,因曹操纳其婶而突袭曹操,再次与刘表联盟。官渡之战前,听从贾诩的建议再次投降曹操。参加官渡之战,跟随曹操在南皮击破袁谭,北征乌桓途中病逝。
公孙渊
辽东郡襄平人。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叛魏,自封燕王,被司马懿击败,遭斩首。
陈宫
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人,吕布谋士。最初追随曹操,为曹操取兖州,被操视为心腹。操征伐陶谦时,叛曹迎吕布,助吕布取兖州与徐州。曹操围下邳,因吕布不听计策,失败被擒,决意赴死。演义中因曹操行不义之事而早早远离。
袁术
字公路,汝南汝阳县人。袁绍异母弟。举孝廉,拜为河南尹、虎贲中郎将。董卓入京后,拜为后将军,畏祸出奔南阳郡。联合袁绍、曹操等关东诸侯讨伐董卓。后对抗袁绍、曹操,兵败逃亡九江,割据扬州。建安二年于寿春僭位,建号仲氏。建安四年,呕血而死。
纪灵
袁术部下,勇猛,曾奉袁术之命率军攻打小沛。刘备向吕布求救,吕布辕门射戟,纪灵遂退兵。
袁绍
字本初,汝南汝阳人。袁逢之子,袁术之兄。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曾指挥诛杀宦官。与董卓对立,被推举为关东联军首领。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占据冀州,后夺青、并二州。建安四年,击败公孙瓒,统一河北。在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审配
字正南,袁绍心腹、谋士。会用兵,善打仗,曾协助袁绍军多次打败曹操。袁绍死后,帮助袁绍儿子袁尚守冀州城,曹操几次破城都无功而还。后城破誓死不降曹操,被曹操所杀。
逢纪
字元图,南阳人。原为何进心腹,后得袁绍赏识。袁绍初到冀州,依赖韩馥提供粮食,其为袁绍献策,成功让袁绍反客为主。官渡之战时统军事。与审配有私怨,但公私分明。袁绍去世,与审配私改遗命,立袁尚继位。后被袁谭杀。
田丰
字元皓,巨鹿人,一说渤海人。博学多才,有名望。曾任侍御史,因痛恨宦官当道,弃官归家。先为冀州牧韩馥部下,后追随袁绍,为人刚直,曾劝绍趁曹操征刘备时袭击许都,未被采纳。后袁绍想出兵,田丰认为已经失去时机,建议坚守,又未被采纳。官渡之战袁绍兵败,恐田丰耻笑,杀之。
沮授
广平人,袁绍谋士。少有大志,长于谋略。曾为韩馥部下。后追随袁绍。助绍统一河北。建议袁绍挟天子以令诸侯,反对分立诸子,提出三年疲曹的战略,皆未被采纳。官渡之战,提出缓进战术,仍未被采纳。后被曹操俘获,拒绝投降,密谋回河北,事败被杀。曹操叹息: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李儒
字文优,董卓谋士。曾任郎中令,董卓专政时,奉命入宫毒死刘辩。董卓死后,被李傕推举为侍中,遭到汉献帝拒绝。后事史书无载,演义中在董卓死后被家仆献出斩首。
高顺
吕布帐下中郎将。跟随吕布征战四方,直属部下七百余人,训练有素,作战勇猛,攻无不克,号称“陷阵营”。曾平定吕布部下郝萌的叛乱,屡次进谏,吕布虽知其忠而不能用。曾与张辽一起连破夏侯惇、刘备。吕布兵败下邳后,高顺拒绝投降,被曹操斩首。
李傕
字稚然,北地郡泥阳县人。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原为董卓部将,用贾诩之谋,伙同郭汜等攻下长安,杀死王允。
郭汜
凉州张掖人,原是董卓部下。出身马贼,董卓被杀后,采用贾诩计策,击败吕布,杀死王允,与李傕等占领长安,挟持汉献帝。初平三年,拜后将军,封为美阳侯。护送汉献帝东归洛阳。建安二年,郭汜被部将伍习杀死。
华雄
董卓部下猛将。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战中被孙坚军队斩杀。演义中大败孙坚,勇猛无敌;关羽斩杀华雄回来时,曹操为关羽所斟之酒尚温。
张角
巨鹿人。东汉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受道士于吉等所传《太平经》影响,创立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十多年发展信徒数十万人。中平元年发动农民起义,自号“天公将军”,因起义者皆裹黄巾,被称为黄巾军。起义军遭到朝廷及各地豪强的联合镇压,张角病死,两位弟弟相继兵败被斩杀。
张宝
张角二弟。随兄在河北一带传教,后跟随兄长起义,号称“地公将军”,镇守下曲阳。兄张角病死,弟张梁被皇甫嵩斩杀,没多久张宝亦在抗击皇甫嵩等的镇压中战死。演义中死于部下严政的刺杀。
张梁
张角三弟,号“人公将军”。张角病死后,张梁固守广宗,遭到皇甫嵩的袭击,义军败溃,张梁战死。其兄张角被剖棺戮尸,张宝随后在下曲阳兵败阵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