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入情入理,步步引导对方说“是”



为什么有些老师的教诲会改变我们的一生,而爸妈无论说得多好,却总是让我们不想听呢?为什么有些人的意见常常会得到同事们的支持,而有些人的意见却不受重视呢?

答案很简单,都是因为说服力。说服力的强弱,直接导致同样的事情出现迥然不同的结果。有说服力的人,能获得他人的认同,造就非凡的功业;而没有说服力的人,却只能终日黯然,碌碌无为。我们需要说服别人的能力与技巧,在本章中你会学到一身说服人的本领,步步引导对方说“是”。


用“6+1”提问法,引导对方说“是”

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大半。

海森堡

我们要说服对方,争辩并不是一个聪明的办法。充分了解对方的想法,设法让对方回答“是”,才是一种成功的说服方法。

就一个人的心理状态来讲,当他说出“不”字时,他的心里也潜伏着这个意念,从而使他所有的器官、腺体、神经、肌肉完全集结起来,形成一个“拒绝”;反过来说,当一个人回答“是”的时候,他体内那些器官没有收缩动作的产生,组织处于前进、接受、开放的状态。所以,在一次谈话开始的时候,如果能够诱导对方说出更多的“是”,我们以后的建议或意见就比较容易获得对方的认同。

心理学家发现,如果连续地问对方6个问题并且让对方回答6个“是”,那么第7个问题或要求提出来后,对方也会很自然地回答“是”。这就是“6+1”提问法。

这种方法在实际运用中很有效果。在销售过程中,这种方法能够使客户不知不觉地进入设计好的问题之中,从而为你的销售成功增加筹码。甚至国外的许多公司还请了心理专家专门设计了一连串让客户回答“是”的问题。我们看一下下面的经典案例:

销售人员沿街敲门,客户打开了门。

第一个问题:“请问您是这家的主人吗?”对方一般都会回答“是”。

第二个问题:“先生,我们要在这个社区做一项有关健康的调研,相信您对健康问题也是相当关注的吧?”对方也会回答“是”。

第三个问题:“请问您相信运动和保健对身体健康的价值吗?”大多数人会回答“是”。

第四个问题:“如果我们在您的家里放一台跑步机,让您试试,您能接受吗?当然这是免费的。”因为是免费的,一般人不会拒绝。

第五个问题:“请问我可以进来给您介绍一下这台跑步机的使用方法吗?过两个星期,我们会麻烦您在我们的回执单上填上您使用的感觉,我们是想做一个调查,看看我们公司的跑步机使用起来方不方便。”

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客户都不会拒绝销售人员进门推销他的产品。

接下来,销售人员会接着问专家们已经设计好的问题,而客户只是在不停地点头。到最后,很多客户会心甘情愿地花上几千元钱买一台跑步机。

这就是利用了“6+1”提问法。在这样的模式下,销售人员可以顺利地开始介绍产品,并且成功地赢得客户。其他场合也可以用这种提问法,“6+1”提问法是一种非常简单而又实用的技巧。

同样,当我们说服别人时,也可以使用这种方法。

说服小贴士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这种方法时,几个问题是提前设计好的,然后一步一步引导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或建议。

切中对方的要害进行说服

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本杰明·富兰克林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说服对方的时候,如果能够抓住关键点,就会使说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将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分析透彻,就不用不停地与对方进行周旋,对方深思熟虑后,自然会主动接受你的意见或观点。

我们来看一个有名的故事。

战国时,有一个名叫张丑的人在燕国当人质。

这一天,张丑听说燕王想杀死他,便急忙逃走。很快,他便来到燕国的边境。眼看离自由只有一步之遥了,不料却被燕国边境的巡官抓个正着。巡官以为这下立了大功,决定将张丑送回燕王处请赏。张丑心想:如果被送回去,肯定是死路一条,必须想办法逃走。思来想去,张丑终于想出一条妙计。张丑对看守他的兵士说:“快去叫你们的头,我有话跟他说。”

看守连忙前去禀报。不大一会儿,巡官过来了。

张丑神秘地对巡官说:“你知不知道,你们燕王为何要杀我?”

“不知道。为什么?”

张丑故意压低了声音说:“燕王之所以要杀我,是因为有人说我有很多珠宝,而燕王却想要得到它们。事实上那些珠宝已经没有了,但是燕王不信任我。”

“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巡官不解。

“如要你现在把我送给燕王,他必定还要问我珠宝藏在何处。到时我就说,你把这些珠宝全吞在肚子里了,到时候……”张丑故意抬高了声音,“燕王肯定让你剖腹取珠,你的肚肠将被一寸一寸地割开。”

这时,巡官早已吓得不住地颤抖,赶紧放了张丑,让他逃出燕国。

张丑能够成功逃出燕国,原因在于抓住了巡官的要害,虚张声势,充分论述巡官把张丑送回燕国的危害,从而使巡官畏惧,最终放弃他的想法。

张晓和王飞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他们在工作中都是一把好手,并且是实力不分上下的竞争对手。他们两个人已经明争暗斗了很长时间,但一直不分胜负。

像他们两个人,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合作的可能的,但任何事情都有出人意料的时候。前不久,同事们都在议论经理辞职的事情,并且马上要上任的新经理是一个很严厉且排外的人,他会带着自己的营销团队过来。

消息闹得沸沸扬扬,但是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张晓又谈了一个大单子,而想要在新任经理来之前拿下这个单子,几乎是痴心妄想。只有找人合作,才能完成这个单子。经过深思熟虑,张晓找到了自己的竞争对手王飞。

不出意料,王飞听到这个合作的事情说:“别开玩笑了,拿我寻开心吧。这样的大单子你怎么会拉上我!”显然,王飞对此难以置信。

张晓笑着说:“哪有时间拿你寻开心啊。公司将有新经理来的事情,想必你也听说了吧?”

“这件事情公司上上下下的人有谁不知道呢?”王飞笑着说。

“但是这个新经理会带着自己的团队,据说其团队成员的能力都很强,这就说明公司要裁掉很多员工,我们将会面临被炒鱿鱼的下场。你我要想在公司站稳脚跟,继续留在这里,就必须要拿出成绩来。所以,我们必须干一票大的。正好我手上有一份很有分量的大单子,但是现在时间紧迫,如果我们合作,那么在最终的业绩单上可以写上我们两个人的名字。”

张晓将事情详细地分析完后,便沉默了下来,等待王飞的答复。能和张晓斗这么长时间都未曾一败的王飞,必然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因此,在略微思索后,他便爽快地答应了合作。

案例中的张晓直截了当地点出王飞的问题和不利后果,抓住了他的要害,最终促使他主动改变想法,接受合作。这对于很难缠的人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说服技巧。

因此,我们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要抓住对方的要害,将可能会发生的不好的严重后果说到对方的心里,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这样便可以让对方找不出任何理由,甚至是不想找出理由来反驳我们的观点。

说服小贴士

谈判高手陈述的内容要言简意赅,切入重点。这样便于对方把握谈话要领,同时能做到速战速决,尽快切入主题,避免在枝节上纠缠不清。

巧用数据来说话,增加说服力

统计数字有时候非常枯燥,所以我们应该要用生动、鲜明的语言来说明这些数字。

戴尔·卡耐基

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托马斯·卡莱尔曾说:“人们应该尝试用数字说明一切。”数据具有非凡的说服力,当他人为我们提供一组数据后,我们的脑海里会立刻形成具体的图像、实践的成果、实践的前景,尤其是进行数据对比时,这种感觉更为强烈。作为说服高手,要想说服他人,除了语言,数据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点。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我们要强调抽烟对身体健康的危害时,如果只是一直强调“千万不要抽烟,抽烟容易得肺癌”,就很难说服别人。但是如果我们换一种说法:“根据调查,抽烟者得肺癌的概率是不抽烟者的10倍。”抽烟的危害就不言而喻了。因此,当说服他人的时候加入具体的数字,我们就能够将基本的信息有效地传达给对方,从而为自己巧妙说服对方发挥力量。

1922年,来自纽约的一位女国会议员贝拉·伯朱格进行了一次演讲,呼吁在政治生活中给妇女平等地位。她说:“几个星期前,我在国会倾听总统的讲话。在我周围落座的有700多人。我听到总统在说:‘这里云集了美国政府的全体成员,有众议员、参议员,还有最高法院成员和内阁成员。’我环顾四周,在700多名政府要员中只有17人是女性,在435名众议员中只有11个是女性,100名参议员中只有1个女性,内阁成员中没有女性,最高法院中也没有女性。”她用不着多说了,因为无论说多少话,也比不上这几个数字更能说明问题。无论你是否同意她的观点,在这几个确凿的数字面前,都不得不承认在政治生活中存在着性别歧视。

贝拉·伯朱格的演讲赢得了公众的认可。这就是数据的力量,她仅仅用了几组数据的对比,就已经非常明显地向美国群众,甚至是世界群众表明了女性在政坛上微弱的影响力。无论对方是否赞成她的观点,在这些真实客观的数据面前都不得不承认,这个国家的政治领域确实存在着男女歧视、男女不平等的问题。

虽然运用数字能增强你的说服力,使你的语言更显真实可信,但在运用时也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一定要保证运用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果说服者的数据不够真实和准确,那说服也就不可能了,甚至对方会认为说服者在愚弄他们。

然后,使用的数据最好与一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或者事件有关。

最后,使用数据要有度,不能滥用。使用数据是为了使你的话更具说服力,并不是让你去做数据的堆砌,千万不要企图使用庞大的数据征服你的听众。

总之,说服对方时要学会灵活地使用数据,以增强我们的说服力。最后建议,学会使用表格,让数据更清晰化。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能从枯燥的数据中看到规律,你必须通过表格把数据整理出来,让人一眼就能从中发现规律。这样,对方能快速明白你的意思,从而引发思考的兴趣。

说服小贴士

如果能用小数点以后的两位数字说明问题,那就尽可能不要用整数;如果能用精确的数字说明问题,那最好不要用一个模模糊糊的约数来应付别人。

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让他心甘情愿地接受

永远按照对方的观点去想,从他人的立场去看待事情,这或许会成为影响你终生事业的一个关键因素。

戴尔·卡耐基

戴尔·卡耐基说:“世界上唯一能够影响对方的方法,就是时刻关心对方的需要,并且还要想方设法满足对方的这种需要。”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难免会在思想上产生分歧,为了更好地理解人、帮助人和关心人,多从对方的立场看问题是很有必要的。凡事跟别人“调个位置”看看,必能增进了解和支持。说服人更要如此,多从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才能让对方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问题。

在销售过程中,很多销售人员根本就没有从客户的角度来提问的意识,满脑子想的只是自己的产品。那么,如何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来购买产品呢?销售人员要站在客户的立场进行提问,让客户自己去得出结论,并让他认为那是他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来,他就会非常乐意接受你的产品,你也很容易赢得客户的信任。

以下是乔·库尔曼说服大客户博斯先生购买保险的过程。

博斯指着桌子上的一堆文件,说:“寿险计划我已经派人送给纽约所有的大保险公司。其中有三个是我朋友开的,还有一个是我的至交开的。周末,我们常常一起打高尔夫球。他们公司的业绩是相当不错的。”

库尔曼听了博斯的一番话,附和着说:“是的,世界上没有哪个保险公司比得上它。”

博斯先生听出库尔曼在附和自己,于是就说:“库尔曼先生,情况就是这样。如果你一定要向我推销,那么你可以按我的年龄——46岁,25万的金额,做一个方案寄给我。我会把你的方案与他们的进行比较。如果你的方案又好又便宜,那么这笔生意就是你的了。不过,我认为你是在浪费我的时间,也是在浪费你的时间。”

库尔曼笑着说:“我干保险已有多年,我劝您赶快把那些所谓的方案扔了。”

博斯先生十分诧异地问:“你这话是什么意思?”

库尔曼说:“首先,只有一名合格的保险统计员才能完全正确地解释那些方案,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保险统计员则需要7年时间。其次,您所选择的公司都是世界上比较好的公司,也可能是价格比较便宜的公司。那么您应该怎么选择呢?是闭着眼睛随便拿一份,还是花几个星期精挑细选,其结果几乎完全相同。现在,我的工作就是帮助您做出选择。因此,我必须问您一些问题,您看怎么样?”

博斯觉得他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就肯定地回答道:“行!”

库尔曼先生说:“您健在的时候,那些保险公司可以让您信任,但您百年之后,您的公司还信任他们吗?您认为是不是这样?”

博斯先生回答道:“不错,是这样。”

库尔曼接下来又说:“现在重要的,也是罕有的重要的,是不是应该把您的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一方?”

“当然!”

“人的安全比农作物更重要。庄稼尚且如此,人是不是更应该买保险?给自己买一份保险是不是就更加重要?难道您不觉得应该把风险降到最低吗?”

博斯先生抬起头来,望着他回答道:“这我倒没想过,但可能性很大。”

库尔曼接着说:“如果您还没有买保险,是不是就会损失一大笔钱财,而且也会损失您生意上的收益?”

博斯先生问道:“何以见得?”

库尔曼说:“今天早上,我约好了卡克雷勒医生,他在纽约很有名,每家保险公司都承认他的体检证明。他的设备既齐全又先进。可以说,只有他的体检证明才适用于25万元的保单。”

博斯先生疑惑地问:“难道别的保险代理就做不了吗?”

库尔曼先生说:“他们今天上午是不行了。博斯先生,这次体检很重要,您不能大意。我们现在可以试想一下,您现在给他们打电话,他们下午为您安排体检。首先,他们会找一个普通的医生给您检查,很可能是他们的朋友。检查结果最快今天晚上寄出,主管医生明天早上才能看到。如果他发现要冒25万美元的风险,必然安排第二次体检。同时,还要准备必要的仪器,时间将被拖延。如果这样拖延下去,您将会有怎样的损失呢?您应该知道,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什么事都可能发生。”

博斯先生认同地说:“我再考虑一下。”

库尔曼又说:“假设您明天早晨突然感冒,嗓子发痛,咳嗽不止,因此躺了一个星期。当您好了,您再去做那辛苦的体检,保险公司可能会说:‘博斯先生,看到您恢复健康,我们非常高兴,但考虑到您的感冒,我们可能要附加一个小小的要求,就是再观察您三四个月,以确认那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您看,时间将一直拖延下去。博斯先生,这些都可能发生吧!”

博斯先生回答道:“是的。”

库尔曼说:“那么您的损失,谁来确保呢?”

博斯先生再次表示认同:“这确实是一个问题。”

库尔曼又说:“博斯先生,现在是11:10,若现在动身,还能赶上卡克雷勒的约会——11:30。您现在看上去气色很好,如果体检没什么问题,您的保险将在48小时后生效。我相信您的感觉一定不错。”

博斯先生很高兴地说:“感觉好极了!”接着博斯先生昂起头,点燃一支烟,拿起帽子,说:“小伙子,走吧!”

从案例中得知,库尔曼是站在博斯先生的立场上进行提问的。在提问的过程中,他知道博斯先生需要什么样的产品。通过提问,也让博斯先生明白了自己的需求,让博斯先生找到了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不再盲从,因为他有了自己的判断。库尔曼不仅让博斯先生自愿地购买保险,还与博斯先生成了好朋友。

这种方法也可以用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中。站在对方的立场进行提问,他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你的建议或要求。

说服小贴士

亨利·福特说:“如果你想拥有一个永远成功的秘诀,那么这个秘诀就肯定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个立场是对方感觉到的,但不一定是真实的。”能够掌握这个秘诀并且应用到说服中是一种能力,一种让你获得成功的能力。

多用积极字眼,暗示对方接受你

恰当地用字极具威力,每当我们用对了字眼……我们的精神和肉体都会有很大的转变,就在电光石火之间。

马克·吐温

我们都知道,透过五大感觉器官,我们可以把周围一切的现象输进大脑中,这些现象包括视觉的、听觉的、触觉的、嗅觉的和味觉的,经过感觉器官的“诠释”后成为我们内心的种种感受。然而我们要如何才能描绘出这些感受呢?最快且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给它们贴上识别的标签,而这些标签便是我们所说的“字眼”。

字眼就好像“模子”一样,我们的感受就像“浇铸的液体”,我们不经考虑便把自己的感受随便倒进一个模子里,也不管是不是还有其他更合适或更正确的模子。遗憾的是,我们的感受经常倒进的模子是消极的、颓丧的。

使用积极的字眼,最能振奋我们的情绪;使用消极的字眼,就必然很快地使我们自暴自弃。

在说服对方时,如果我们把“不可能”“不同意”“令人怀疑”或“郁闷”等消极的字眼挂在嘴上,那么对方就会不易接受,甚至可能引起他们的抗拒。如果我们使用积极的字眼类似“同意”“不错”“值得赞美”等,对方就会很乐意地接受你的信息。

历史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因为善于运用字眼的力量,大大地激励了当时的人们,决心跟随着这些伟大的人物,结果塑造出今天的世界。的确,用对了字眼不仅能打动人心,同时更能带出行动,而行动的结果便展现出另一种人生。

当派屈克·亨利站在十三州代表之前时,他慷慨激昂地说:“我不知道其他人要怎么做,但就我而言,不自由,毋宁死。”这句话激发了大家的决心,誓要推翻长久以来骑在他们头上的苛政,结果造成燎原之火,美利坚合众国于是诞生了。

再看下面的故事:

有一个名叫马丹的年轻人。他从小就是孤儿,而且身材矮小,长相一般,就连说话都带有法国乡村口音。因此,他一直看不起自己,也不敢出去找任何工作,更别提结婚了。马丹感到很无奈,不知道自己是否还有活下去的理由。

好朋友勒戈夫实在不忍心看到他这样,决心帮助他。勒戈夫突然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兴冲冲地跑来告诉马丹一个消息:“我刚从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拿破仑曾丢失了一个孙子。上面描述的相貌特征,与你丝毫不差!我想,你肯定就是拿破仑的孙子!”

“真的吗?我竟然是拿破仑的孙子?”马丹一下子精神大振。他赶紧拿来拿破仑的画像,比较了一番,感觉还真是非常像。马丹想象着“身材矮小的拿破仑爷爷曾经指挥千军万马,用带着泥土芳香的法语发出威严的命令,他顿时感到自己矮小的身体里同样充满着力量,就连自己不标准的口音,听起来也带有几分高贵和威严。”

第二天,他充满信心地去公司面试了。二十年后,马丹成了集团总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马丹的朋友使用了积极的话语,有效地调动了他积极的一面,最终马丹走出了绝境,并且创造了一番事业。可见积极字眼的力量。

因此,说服别人时,我们要改变平常使用消极字眼的习惯,多使用积极字眼的词,让对方朝着积极的方向走。

说服小贴士

多用积极字眼的重要例句:“您好,我可以帮您做些什么吗?”“您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解决。”“虽然我现在给不了您要的答案,但我一定会尽快解决。”“我们一定会满足您的要求。”“我们将随时为您提供最新信息。”“我们保证按期交货。”“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的服务。”

借用“权威”让自己更有说服力

只要你说话有权威,即使是撒谎,人家也信你。

契诃夫

一位教授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在化学课上,这位教授拿出一个小瓶子,告诉学生这是一位著名化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里面装有一种化学物质,有气味,如果谁闻到了气味,要举手告诉他,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但是实际上,瓶子中装的是没有气味的蒸馏水,而不是什么化学物质,只是在著名化学家这一权威者的影响下,大多数学生才认为它有气味。这便是“权威效应”。

“权威效应”也叫权威暗示效应,是指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威信,就会受人敬重,而他所说的话以及所做的事情就很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我们中国有句话叫“人微言轻,人贵言重”,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通过“权威效应”,我们在向对方传达这样一个信息:这可是权威人士说的话,是不容置疑的。这样能给对方一定的心理压力,让对方相信这是正确的,从而使对方信服。

其实人们很早就学会了用“权威效应”,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麦哲伦因为举世著名的环球航行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但是你可知道,麦哲伦在说服西班牙国王赞助并支持自己的航海事业时困难重重?原来,在麦哲伦那个年代,海航事业蔚然成风,很多人打着航海家的幌子到皇室骗取钱财,所以西班牙国王对于所谓的航海家一直持怀疑态度。那么,麦哲伦是怎么说服国王的呢?

当时,有一位著名的地理学家叫帕雷伊洛,是人们公认的地理学界的权威,麦哲伦找到了他,让他陪自己去说服国王。这位地理学家在见到国王后,大讲一通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必要性与各种好处。因为是权威人士,所以国王非常信任他,于是同意了麦哲伦的航海计划,这才有了麦哲伦环球航海的壮举。

但是,人们在事后才发现,这位权威的地理学家并不是那么权威,因为他对世界地理的认识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的。比如,对于经度、纬度的计算就出现了诸多偏差。不过这些都已经无关紧要了,因为在“权威效应”的作用下,麦哲伦已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信赖权威。有位心理医生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把自己的医师证书挂在了办公室的墙上,他发现,每当病人看到墙上挂着的证书时,他们往往会更容易接受自己的建议。

事实便是如此,如果一位推销人员对你说“这种洗发露效果很好”,你可能会怀疑他,认为这是他推销产品的一种手段;如果是一位名人说“这种洗发露效果很好”,多数情况下你会选择相信他,并买上试一试。

白兰地口感柔和,香味纯正,被人们称为“葡萄酒的灵魂”,深受人们的喜爱,而且长销不衰,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情况并非如此。

当时法国是白兰地的主要产地,为了扩大白兰地的销路和影响力,酒商把目光投向了正在飞速发展的美国。一次,当时的美国总统将要过生日,这些酒商抓住了这次机会,广泛地利用两国的新闻媒体大肆宣传,说是要送白兰地给总统过生日。于是在总统生日的前一个月,白兰地便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而且大家都相信,既然总统喝的酒,必定是好酒,于是纷纷购买。就这样,很快,白兰地便打入了美国市场。

“总统喝的酒,必定是好酒”,这些酒商运用了“权威效应”,成功说服了消费者,让白兰地声名远扬。

所以,在说服他人的时候,不妨利用一下“权威效应”。比如:告诉对方“我很懂行,我是这个领域的专家”;告诉对方,“这是某某大师的建议”或“某位名人也喜欢这样做”;与人辩论、说理时引用一些权威人物的话;等等。

说服小提示

“权威效应”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于人们有“安全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往往是正确的楷模,服从他们会使自己具备安全感,增加不会出错的“保险系数”;其次是由于人们有“赞许心理”,即人们总认为权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会规范相一致,按照权威人物的要求去做,会得到各方面的赞许和奖励。

巧用实例,让对方在事实面前低头

事实比辞令更丰富。

奥斯汀

“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说服他人也是一样,如果你的观点仅仅是一些理论性的骨架,没有实例的支撑,即使你有三寸不烂之舌,也是没有足够说服力的。

王涛这个人很有意思,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品头论足,自诩有一番独到的见解。比如,有同事问他:“今天新上映的电影听说不错,要不去看看?”王涛通常会拒绝:“我才不去,一点儿内涵也没有,浪费钱。”同事疑惑道:“你去看过了?不对啊……”

又比如,最近小区附近开了一家烤鱼店,朋友们邀请王涛一起去,他会说:“千万别上当,他们家的烤鱼做得不行。”朋友们又问:“你吃过了?”王涛挠挠头说:“这个倒没有,听说是不好吃。”

时间长了,大家都觉得王涛这个人说话太不靠谱了,于是就不愿意跟他聊天了,玩的时候也不再询问他的意见,因为大家知道,王涛的话根本站不住脚。

当说出一个观点想要别人信服时,我们必须要用事实来支撑,而不是像王涛那样说一些泛泛的、空洞且没有什么意义的话。比如,如果你说“明天天气不好”,则应该再加上一句话“天气预报说明天会有雨”,有了这样一个事实,别人才会相信你。

假如你要刊登一则广告,推销某种药品,有以下两种方式供你选择:第一种是把这种药品的成分、功能、用法详细介绍一遍;另一种是找一个患者亲身服用的例子,由患者来讲述该药的效果。你会采取哪种方式呢?

倘若你是一名优秀的说服者,就应该知道实际的例子比一般性的理论介绍更有说服力,选哪个自然不言而喻了。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在日常生活中,你要说服别人,就需要用事实说话,多使用具体的例子,这样即使对方有再高明的辩论技巧,在事实面前也会低下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赶在德国之前制造出原子弹,美国总统罗斯福的私人顾问萨克斯受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等人的委托,带着爱因斯坦的信件去劝说罗斯福下令研究原子弹。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尽管萨克斯费尽口舌,百般陈述利害,罗斯福的反应仍然十分冷淡。该怎样说服总统呢?萨克斯思前想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第二天,在两个人共进早餐的时候,罗斯福说:“今天不许再谈爱因斯坦的信,一句也不许谈,明白吗?”萨克斯看了一眼总统,笑了笑,说:“那么我就谈一点历史吧。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大陆,却唯独在英国人手下吃了亏,知道是为什么吗?”

罗斯福饶有兴致地看着他,示意他继续说下去。萨克斯知道机会来了,于是说:“英法战争期间,拿破仑在海上屡战屡败。这时,一个叫富尔顿的小伙子建议拿破仑将法国战舰的桅杆砍断,风帆撤去,木板换成钢板,再装上蒸汽机,以此提高海军的战斗力。不料拿破仑根本不懂这些东西,一气之下把富尔顿当成疯子轰了出去。后来历史学家们认为,正是由于拿破仑拒绝了富尔顿的建议,才使得英国幸免于难。”

说到这里,萨克斯停顿了一下。这时,罗斯福的神色已经开始凝重了起来。萨克斯赶紧趁热打铁,说:“总统先生,如果当时拿破仑接受了富尔顿的建议,也许19世纪欧洲的历史就要重写了。”

听完后,罗斯福沉思了几秒钟,最后说:“你胜利了,我决不做第二个拿破仑。”

当然,我们用事实说服他人也无须次次引经据典,当一时想不起来合适的例子的时候,不妨谈一谈自己的亲身经历。例如,一些难忘的事,美好的回忆,等等。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所以讲的时候必定会很真切,容易与人产生共鸣,对方自然会被你吸引,被你说服。

说服小贴士

在讲述亲身经历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说话时加上具体事件发生的时间;第二,讲述的事情要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如果你讲述的事情与人们平常的思维习惯相差甚远,你的实例不仅没有说服力,甚至还会让人觉得你是在编造故事。

语言诱导,打动人心

一般的人都用语言来表达交流思想,而聪明的人则用它来掩饰思想。

罗·索斯

有这样一个有名的故事:

在繁华的巴黎大街的路旁,站着一个衣衫褴褛、头发斑白、双目失明的老人。他不像其他乞丐那样伸手向过路行人乞讨,而是在身旁立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不用说,他是因为生活所迫才这样做的。街上过往的行人很多,那些穿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那些打扮漂亮的少男少女们,看了木牌上的字都无动于衷,有的还淡淡一笑,便扬长而去。

这天中午,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也经过这里。他看看木牌上的字,问老人:“老人家,今天上午有人给你钱吗?”

“唉!”老人无奈地回答,“我,我什么也没有得到。”说着,脸上显现出悲伤的神情。

让·彼浩勒听了,拿起笔悄悄地在那行字的前面添上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几个字,就匆匆地离去了。

晚上,让·彼浩勒又经过这里,问那个老人下午的收入情况,那老人笑着对他说:“先生,不知为什么,下午给我钱的人多极了!”让·彼浩勒听了,摸着胡子满意地笑了。

“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产生了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怎么不叫人陶醉呢?但这良辰美景,对于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来说,只是一片漆黑。这是多么心酸呀!当人们想到这位盲人,一生中连万紫千红的春天都不曾看到,怎能不对他产生同情心呢?

寥寥几个字,就使原本平淡无奇的一句话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正是这句饱含了感情的话,一下说中了他人的内心深处,更有力地说服他人对这位盲人献出爱心。

因此,在说服他人的过程中,恰当地使用诱导语言,会使说服取得理想的效果。同时,语言诱导切不可滥用,一定要恰到好处。那么,具体要注意哪些因素呢?

1.语言诱导要有目的性

在进行语言暗示的时候,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也就是说,要有一个所要实现的目标作为指引,不能直接去说服,而必须让说服中所有的语言指向你那个明确的目的。例如,你要说服客户购买你的健身产品,在设计以健身为目的的暗示语时,必须围绕着健身进行。

2.语气要带有诱惑性

在销售过程中,一流的销售人员的话语会带给人强大的暗示和指引,而让不懂技巧的人来说则会显得毫无价值,这就是在说服的过程中,使用一定技巧的重要性。

销售人员的目的在于引导客户进入说服过程,并且可以毫无防备地接受销售人员所施加给他的各种语言暗示,因此,如果要让这些有价值的引导语言完全进入人的意识中,就需要积累一定的经验。

要特别注意的是,语气要轻柔且让人感觉到像是一种来自遥远地方的引导指令,让人们在毫无防备的情景下自然地接受这些指令。

3.诱导用词的适当性

在说服的过程中,语言诱导时要注意运用合适的时间词,要让这些代表时间的词或短语引起人们的注意力,起到较强的效果。这些合适的时间副词会让人产生不一样的理解力,恰当地运用带有假设含义的语言,如:“你打算多快做这个决定?”暗示了你一定会做出决定;“你准备什么时候开始更进一步的合作?”暗示了你已经处在合作状态,同时你还要继续合作下去。

另外,一些带有否定意思的词语也有一定的语言诱导作用,如“在你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前,不要轻易购买”,其实暗示了你一定会购买,同时暗示你去做充分的准备。这种恰如其分的暗示,会让客户对销售人员更信任。

说服小贴士

利用语言诱导对客户进行暗示和说服,必须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只有把握住分寸和尺度,才能产生说服的效果。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