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11点,我的电话响了,是一个我不认识的号码。我当时正在刷牙,准备睡觉。“喂?”我迟疑地问道,满嘴是绿薄荷牙膏的泡沫。
电话那头的人突然哭了起来。
我把牙膏沫吐进水槽里,“你是哪位?出了什么事?”
对方抽泣了几声,擤了擤鼻子,答道:“我是雪莉。我们都认识汉娜,她给了我你的电话号码,是关于我男朋友的事。”
我紧攥着牙刷的手放松了下来。这种事我擅长。“出了什么事?”我又问了一遍。我能猜出谈话会怎么发展。他刚和她分手,而她需要一些安慰。
她深吸了一口气,镇定下来,说:“他打算向我求婚!”
求婚。这和我预料的完全不一样。“这为什么是坏事呢?”
“我觉得我必须和他分手。”
我经常接到这样的电话——当然,一般不是在晚上11点,通常也不是这样哭天抹泪的——各种年龄、性别的人都有。作为一名婚恋指导师,我的工作不仅是帮助人们建立婚恋关系,也包括帮助他们离开不合适的人。
在亲密关系中,每一步都需要主动决策,从和谁出去约会,到什么时候同居,再到是否结婚,都是如此。在某一个时刻,你可能发现自己就像雪莉那样,在考虑一个非常关键的决定——是继续在一起还是分手。
我真希望给你做个测试或者给你一张流程图,就能神奇地揭示出你该怎么做。但我做不到。这里没有简单的答案,而且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同。我无法得知这其中的所有因素:你认为自己的感觉是什么,你真正的感觉是什么,可能有什么其他因素造成你不满意——或者并不是不满意。然而,我确实知道,这里有一些认知上的问题使你在做决定时越发困难。理解这一点,会帮助你做出下一步的决策。
向我咨询如何分手的人通常有两类。有些人感情已经破裂,但仍然不肯离开,我称这类人是患得患失的人;另一类人不给感情发展的机会,过早地离开,我称这类人是说走就走的人。当然,你可能处于“糟糕分手行为谱系”的中间位置(这虽然不是正式的度量衡,不过,把它称为科学评价标准也当之无愧)。根据我们的婚恋对象不同、具体的生活情境不同以及很多其他的因素,我们可能一会儿倾向谱系的这一边,一会儿倾向另一边。
说走就走在讲述雪莉的事情之前,我想先向你介绍迈克。迈克今年36岁,住在新墨西哥州的阿尔伯克基。他第一次联系我的时候,对我解释说,他和女朋友交往了大约三个月。她让他很快乐。她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打来了电话。在他遭遇解雇后,她帮助他想清楚下一步该做什么。“她的心地非常好,”他说,“可能是我见过的最善良的人了。”
不幸的是,在过去的几个星期里,他又走上了熟悉的老路:他想和她分手。
“我总是会这样。”他解释说,“我经常遇到一些很棒的人,可三个月后,我就开始无法容忍对方的缺点,然后——砰!结束了。”
“你现在的女朋友有什么地方让你不满意?”我问。
“我知道这听起来有点矫情,但她的发音让我难受。她说话有波士顿的口音。”
虽然没听说过,但无疑这又是一个可以容忍的小毛病。“谢谢你告诉我你的纠结,”我说,确认了一下自己的发音,“你的长期目标是什么?”
“我想结婚生子。”
照这样下去,每三个月就结束一切,迈克似乎不太可能实现家庭幸福的目标。但我看得出来,他在努力。他承认,他通常一开始就把一只脚伸到了门外。他总是不等给婚恋对象一个公平的机会,就扭头走掉(这无疑影响了他对这段关系的投入)。他很早放弃这段感情,因为他总觉得外面还有更好的人。听起来很耳熟吧?没错,因为迈克绝对就是个“完美主义者”。
迷恋和爱恋的区别说走就走的人中,有些人的动力来自他们的完美主义倾向。他们动辄分手,是因为相信自己还能找到更好的。
另一些人说走就走,是因为他们的浪漫主义倾向。他们希望一段亲密关系总能像刚开始那样,带给他们兴奋、痴迷的感觉——让人心跳加速、手心冒汗、头晕目眩。他们过早地结束一段亲密关系,是因为他们在认知上犯了一个错误——过分关注转变。
正如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和阿莫斯·特沃斯基解释的那样,当我们预测某件事情在未来的感觉时,我们往往专注于事情最初带给我们的冲击感。例如,你可能认为彩票中奖者一辈子都会非常快乐,但事实证明不是这样的:我在本书前面提到过,中奖一年后,彩票中奖者和没中过奖的人快乐(或者不快乐)的程度是一样的。
当我们预测彩票中奖者的感觉时,我们关注的是最初的转变——从平常人变成了中奖者。这是个巨大的变化。但在现实中,一旦你有钱了,你最终会适应新的环境,或早或晚,金钱对你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你又回到了发生这次重大转变之前的感觉(这种现象也会发生在处于困境的情况下:研究表明,瘫痪在床对人们长期幸福的影响要比你想象的小)。
说走就走的人在婚恋上犯了同样的错误。由于过分关注转变,他们混淆了迷恋和爱恋的区别。他们希望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从头到尾都是刚爱上一个人时的那种迷恋的感觉。但是人们会适应。当两个人开始谈恋爱后,这种爱恋的感觉没有最初的迷恋那么强烈。顺便一提,这似乎是件好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经典的卡通人物臭美公子一样[1]——动不动就被爱情击中,满口跑着蹩脚的法语——我们怎么可能做成事呢?
说走就走的人相信,迷恋的感觉永远不会消退。当他们的感觉从迷恋过渡到爱恋以后,他们就认为这段感情陷入了灾难。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感到恐慌,然后离开,追逐新恋情带来的迷恋感觉。
说走就走的问题这种行为带来的问题,影响的不仅仅是被甩的那个人。说走就走的人还低估了离开的机会成本,他们永远没机会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好的长期伴侣。
假如你和别人有过100次首次约会,你可能培养出了顶级的首次约会技巧。你总能找到完美、舒适的酒吧;总能完美地讲述自己在尼泊尔背包旅行时迷路的故事。但是,从第5次约会到第7次约会之间会发生什么?到第25次约会时会发生什么?第55次呢?你不会知道,因为你根本没经历过。如果你每次都和别人约会3个月然后分手,你永远得不到实践的机会。你不知道如何真正了解一个人,看不到恋人的脸被生日蜡烛照亮,或者因为父母抱病而垂泪的模样;在这方面,你永远缺乏经验。对于亲密关系的感觉如何随时间变化,你会一直抱着错误的期望。你不会知道第一天的感觉和第1000天的感觉有何不一样。
说走就走的人如何做出改变那天在电话里,我让迈克闭上眼睛。
“想象你正站在一个岔路口,”我说,“在你面前有两条路。现在想象你正踏上第一条路。你和你现在的女朋友分手,找到另一个,再和她分手,如此循环。这条路上充满了首次约会和初吻。你一直走下去,年龄越来越大。你们会在拉斯维加斯的深夜里约会,在高档餐厅里约会,但是你没有妻子,没有孩子。”
“另一条路对你来说就不一样了。你对你的女朋友做出了承诺,你要尽你所能呵护这段关系。当你往前走的时候,你会看到你们两家人聚在一起共进节日晚宴。再往远看,你会看到为各种事情争吵,看到和好后的床笫之欢,然后是婚礼,蜜月旅行,然后有了宝宝,为她擦去黏在额头上的饭粒;你累得昏了过去,然后又有了第二个宝宝,你再次为她擦去黏在额头上的饭粒;然后你们一起看着孩子大学毕业,如此循环。”
迈克做完练习时,一语不发。
“你在想什么?”我问。
“我需要思考一下。”
两个星期过去了。我们下一次谈话时,迈克率先开了口:“上一次,我觉得你让我明白了,我正处在十字路口:一边是好爸爸迈克,一边是伤心人迈克。伤心人迈克不停地和女人约会、分手,再进入同样的循环。他从来没有学会如何留在一段亲密关系中,也从来没有机会有自己的孩子。当我闭上眼睛,我看见他孤身一人,住在一栋单身公寓里,拉开一张折叠沙发床垫当床入睡。”
“那么,你想怎么做呢?”
“我准备走另外一条路。”
迈克决定给他的恋情一次机会。在接下来的一年里,我们共同努力,他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对他的女朋友做出了承诺。我们开发出一些技巧,帮他提醒自己女朋友的长处。每个周日早上,他都会给我发信息,写出上一周他在女友身上发现的值得欣赏的五件事。(别忘了!我也正在等你的邮件,要列出你的约会对象值得欣赏的五个地方:[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希望的是一段长久的亲密关系,你最终必须对某人做出承诺,并尝试一直走下去。当迈克偶尔又动了心思,想找别人,我会安慰他,告诉他这很正常。他选择了通往好爸爸迈克的这条路,就不会再去做伤心人了。
患得患失的人当说走就走的人不知道如何留在一段亲密关系中的时候,患得患失的人却在挣扎,不知道如何离开。晚上11点抽泣着打来电话的雪莉,就是典型的患得患失的人。
“我今年26岁,”雪莉说,她和她的男朋友马特奥已经在一起十年了,“我们俩都来自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16岁就开始约会了。”
雪莉觉得这段关系已经不适合她了:“我们都非常关心对方,但我现在不愿意和他分享每天的生活细节了。我们之间都没什么话可说。在他身边,我显得特别不耐烦、特别讨厌。”
“你有这种感觉多久了?”我问。
“大约三年了,而且越来越糟,”她说,“我知道人们在一段长期的感情中,会经历起起落落。但现在已经过去几年了,这似乎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重大变化。”
她苦苦地扪心自问:“我应该听从内心的声音跟他分手吗?我会不会错失了一段好姻缘?我甚至盼着发生一些戏剧性的事,比如,我被调到另一个国家工作了,而他不能跟着我走,这样我们就不得不重新考虑我们的关系了。”
我知道这时候应该进行衣柜测试了。
这是我在研究分手时开发出来的一个技巧。在我提出的所有探索性的问题中,这似乎是最有帮助的一种方法。
下面我会问你这个问题,但你首先要保证,如果你正在考虑分手,你要花一点时间,尽可能诚实(并且迅速)地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在这里关心的是你的第一反应。
进行衣柜测试
如果你的伴侣是你衣柜里的一件衣服,你认为对方是哪件衣服?
_______
_______
这个问题足够抽象、荒谬,它可以让人们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些人说他们的伴侣是一件暖和的外套或者一件舒适的毛衣。对我来说,这说明他们发现自己的伴侣非常支持他们。一位女士说她的男朋友是她的黑色小礼服,她穿上既性感又自信;一名男子说,他的女朋友就像他在音乐节上最喜欢穿的一条花哨裤子,那是她送给他的礼物。是那种他很喜欢,但绝对不会给自己买的东西。
另一些人的回答反映出他们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感到多么沮丧。一位男士说他的女朋友是一件羊毛衫,可以保暖,但穿久了会浑身发痒。
我问了雪莉这个问题。
“马特奥就像那种破旧的T恤衫,你喜欢穿,但绝不会穿着它参加重要会议。”她说,“当你穿上它的时候,你会觉得:‘啊,是啊,在家就这么穿嘛。’但与此同时,你会说:‘我可不会穿着它去任何地方。’”
好家伙!一件破旧的T恤衫?我从来没听过这么有画面感的回答。对我来讲,这说明她已经不再适合这段感情了。它已经不再是她引以为荣或者愿意投入的感情了。对于她——或者马特奥——来说,这段感情已经不合适了。
是时候脱下那件T恤衫,结束这段感情了。
患得患失的人为什么不肯离开有一些认知上的偏见可以解释为什么患得患失的人会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停留太长的时间。
想象一下这种情况:你花22美元买了一张业余剧团的即兴表演票。你坐下来,不出十分钟,你就知道这个演出不合你的口味。即兴表演真的很业余,你要是早知道这么蹩脚,肯定会敷衍几句客套话拒绝。
这时候,你可能会劝自己:我应该看完,毕竟花了22美元呢。这种情况下,你会一直坐着看完演出,花90分钟做你不喜欢的事情。或者你可以离开;你可以选择散散步或者见一个住在剧院附近的朋友。
在这两种情况下,你都花了22美元买票。钱已经花了;但如果你离开,至少你的时间没有浪费。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经常看电影,如果电影的前五分钟他不喜欢,他就会起身离开。“他们已经拿走了我的钱,”他解释道,“我难道还要再搭上我的时间吗?”
所谓沉没成本谬误,是一种执念般的感觉:一旦对某件事投入了成本,就要坚持到底。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大多数人都会强迫自己坐着看完一场糟糕的即兴表演。特沃斯基理解这一点,所以会主动避免。
同样,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人会强迫自己维持一段糟糕的亲密关系。患得患失的人舍不得沉没成本,所以不肯摆脱这段亲密关系。有一次,一位男士给我打电话说:“我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三年了。最初的六个月很不错,但过去的两年半都很糟糕。”当我问他为什么如此不满意,却还要和她在一起的时候,他回答说:“我在她身上投入了这么多时间,现在退出就太傻了。”
我对他解释了沉没成本谬误,但是换了一种他会喜欢的方式讲述:“你们恋爱的前六个月就像《真探》(True Detective)的第一季,好看极了。但第二季和第三季表现平平。你是留下来等着看第四季怎么样,还是开始追新剧?”不管怎样,他已经和她好了三年了。他需要做出决定:他是想和她继续再好三年,还是准备追个新剧?
同时,患得患失的人也受到损失厌恶的影响。行为经济学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和丹尼尔·卡尼曼在一篇独创性的论文中描述了这一现象。文中解释说:“人们往往把损失看得比收益更重要。”
假设你走进一家商店,想买一部价值500美元的新手机。售货员递给你一张购物券,可以抵扣100美元。你会很开心,对吧?现在想象另一个不同的场景,你走进商店,售货员说他们之前有个抵扣100美元的促销活动,但前一天刚结束。你会为你的损失而痛苦。
在第一种情况下,你得到了100美元,因为手机现在的价格是400美元,而不是500美元。在第二种情况下,你损失了100美元,因为你知道你刚刚错过了促销。两种情况都是100美元,所以你可能以为你体验到的快乐和痛苦程度是相同的。但事实并非如此。注意,人们把损失看得比收益更重要。由于损失厌恶,我们失去100美元时心里经历的痛苦是获得100美元时心里经历的快乐的两倍。换句话说,要感受到和损失100美元同样的情感强度,你必须获得200美元。
我们已经学会了让自己的行为适应这种认知偏差:我们会尽可能地避免损失。对我们的衣服而言,这意味着我们宁可留着那些旧T恤——而这类衣服,如果我们今天在商店里碰到,绝对不会买。在婚恋中,这意味着我们不肯离开一段糟糕的感情。我们对于失去伴侣的恐惧,胜过我们对于新的约会对象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潜在收益的兴趣。
患得患失的问题分手是一个重大决定,会带来重大后果,所以你更愿意拖着,不做决定。但你没有意识到的是,继续维持这段关系,你其实已经做出了决定。
分手不是高速公路的出口匝道,它是一个丁字路口。向左,分手;向右,待在一起。无论你往哪个方向走,其实都是在做决定。
就像说走就走的人一样,患得患失的人也低估了机会成本。但患得患失的人失去的是寻找新恋情的机会。用我刚才丁字路口的比喻来说,你在丁字路口等的时间越长,到达目的地的时间就越长。(而且你还在浪费汽油——这可太不应该了。气候变化是真实存在的,伙计!)
此外,还有更糟糕的:你不是一个人在车里。你的伴侣和你在一起。如果你计划结束这段关系,那你每多等一天,就是在多浪费对方一天的时间。如果你和一个想要孩子的女人约会,就应该特别注意。你低估的是她和你在一起时,她的机会成本。你越晚和她分手,那她寻找新伴侣建立家庭的时间就越少。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她一个明确的答案,这样她就可以继续去找别人了。
我应该离开还是留下我希望,你现在已经知道自己更像说走就走的人还是患得患失的人了。但当涉及自己的婚恋关系时,你可能还是会举棋不定,不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办。下面是一组问题,可以帮助你决定是结束这段感情还是修复这段感情。挤出一些时间,泡杯茶,拿出笔记本,坐下来回答这些问题。
1. 做一个衣柜测试:如果你的伴侣是你衣柜里的一件衣服,你认为他(她)是哪件衣服?
如何解读你的回答:用这个回答来理解你是如何看待你的伴侣以及你们这段亲密关系的。正如我前面提到的那样,这个问题很抽象,可以揭示你们亲密关系中的一些潜在真相。要想解释你的回答,你需要先分析一下自己的心理。一般来说,如果你回答的是一件外套,比如,能让你保暖的毛衣或者夹克,或者你最喜欢的衬衫、裤子或者鞋,这对你们的关系来说都是好兆头;如果你回答的是破旧的、让你发痒的或者不舒服的衣服,或者你不想在公共场合被人看到的衣服,比如,一个破烂的丁字裤,那你们的关系就令人担忧了。
2. 在你伴侣的生活中是否发生了一些事情,让他们的变化情有可原——比如,刚换了工作或者父母生病——能够解释为什么他们的表现不尽如你意?等到事情过去了,他们有可能恢复正常吗?
如何解读你的回答:我们假设有某种外部情况——比如,在工作上有一个棘手的任务——导致你的伴侣心烦意乱,对你们的感情越来越不专注,越来越不耐心,越来越不投入。是的,在观察他们如何应对压力方面,这种情况很有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你要用他们此时的表现解读他们的品质,或者解读他们在这段时间以后的表现。他们的表现可能是暂时的。要记住在这些事发生之前他们的样子。你能再忍耐一段时间吗?看看问题解决后,他们是否会恢复正常。
3. 你是否曾经尝试过修复你们之间的感情问题,并给对方反馈?
如何解读你的回答: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人告诉你干得不好,却突然把你解雇了,那可太气人了,对不对?所以很多公司都有例行的绩效考核,定期检查工作,给员工改进的机会。虽然分手不像解雇,不事先警告就分手,对方也不能起诉你,但我不建议你这么做。不管发生了什么,都要给对方一个机会解决问题。与其逃避,不如面对挑战。和你的伴侣谈谈,解释你在这段亲密关系中希望看到的变化。(下一章有更多的内容,教你如何进行这种艰难的对话。)
4. 你对长期关系的期望是什么?这些期望实际吗?
如何解读你的回答:首先,要明白人无完人,包括你自己,所以不要对一点性格上的缺陷那么挑剔!这些都是可以容忍的小毛病,而不是必须分手的大问题。不要像《宋飞正传》(Seinfeld)中的杰瑞那样,一辈子单身就是因为他总为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女人分手——她的手像男人;总让他减肥;她喜欢的卡其裤广告他刚好特别讨厌。
如果你是一个浪漫主义者(如果你需要复习的话,回顾一下第三章),检查一下你的这些期望。浪漫主义者往往认为,从此以后就可以过上幸福的生活。但当问题不可避免地出现时,他们就会困扰。他们认为,如果这个人真的是我的灵魂伴侣,恋爱就不会这么难。但是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有高潮和低谷,如果你知道低谷就要来了,最好做好准备。
当最初的迷恋消退后,你可能会陷入低谷。在亲密关系的头几年,我们就像喝了爱情的迷魂汤一样。而再往下走,彼此的亲情更多,激情更少。你们说得更多的是“我去超市,要帮你带点什么”,而不是“让我们在厨房地板上做爱吧”,这种改变会让人失望;有些人试图和别人开始一段新的恋情,重温那种迷恋和激情。然而,如果你的目标是与一个忠诚的伴侣建立一段长期的亲密关系,你就要明白,这种转变或迟或早,必然会发生。你可以继续追求新的激情,但最终,激情过后都会变成这样。
5. 最后,你要花些时间审视一下你在这段亲密关系中的作为。你是这段感情中的一半。在这段感情中,你表现出来的是最好的自己吗?你尽自己所能让这段感情顺利发展了吗?你能成为一个更加宽宏大量、更加投入的伴侣吗?
如何解读你的回答:不要只盯着对方的缺点不放,也要看看你自己的。如果你可以再做一些事来维护这段感情,比如,对对方更友善一些,那么在结束这段感情之前,先试着这样做。如果你发现,你把最好的自己留给了别人(工作、朋友和家人),而把残缺的自己留给了你的伴侣,那么看看如果你把这段感情放在第一位,会是什么感觉。参看第十八章关于如何建立一段长期亲密关系的建议。
征求信得过的朋友或者家人的意见如果你还在纠结是否应该继续留在这段感情中,也许是时候给朋友打个电话了。你可能需要直截了当地要求他们对你实话实说。社交礼仪要求我们对别人的事不要说三道四。所以,即使我们注意到了危险信号,你要是不问,大多数人是不会说的。但是,朋友和家人可以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事情。我们在亲密关系的头两三年里,被爱情冲昏了头脑,这使得我们对自己的亲密关系没有什么判断力。
我的一个朋友在婚礼的前几周取消了她的婚礼。直到那时,一些人开始承认,他们对她的未婚夫早有怀疑。但别人没问,他们也就不想多嘴。
不要让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问问你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他们对你们的这段亲密关系到底怎么看。一定要问对人。这个人一定要很了解你和你的伴侣,一心一意为了你们好,而且善于帮你通过思考做出决定。不要问那些可能把自己的问题投射到你身上的人(注意:特别是受骗后不再信任别人的人);不要问那些出于八卦心理关心你单不单身人(比如,想和你们进行四人约会,或者想让你作为他的僚机);也不要问那些因为爱你而无法提供客观公正反馈的人!
告诉他们你很抱歉让他们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境地,但你的确需要一个坦率的意见。我认识的一个叫梅瑞狄斯的女人,她和她的铁杆闺密有一份约定,如果她们俩当中任何一方认为另一方约会的对象不合适,她们都会说出来,不管进行这种对话有多难。
遵守你的承诺,即使你决定不听从朋友或者家人的话,也不要对他们的意见耿耿于怀。不要因为某个人应你的要求说了实话而惩罚他!如果他们拒绝和你谈这些,也不要强迫他们。
最终的决定权还是看你自己。和你最信任的朋友讨论这个问题以后,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他们证实了你的担心吗?他们劝你坚持到底吗?留意你对这些建议的反应。通常来讲,它们和接受建议本身一样有用。当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时,你有什么感觉?松了一口气,还是惊慌失措?利用这种体验调整自己的感觉,然后想清楚,下一步该怎么做。
下一步该怎么做?如果你是一个说走就走的人,已经给了这段感情一个机会但没有好转:那就离开吧。也许这个人就不是你要找的人,离开挺好。
但要记住,你还是那个喜欢说走就走的人。所以下一次,你处在一段亲密关系之中时,如果你又产生了那种熟悉的冲动,想要离开,我希望你回去再看看上面的问题,确保你有正确的理由离开。
如果你没有给这段感情一个真正的机会(比如,没有尽过全力投入这段感情),那么,不管你是说走就走的人还是患得患失的人:都不要离开;要看看当你更耐心、更投入以后会发生什么。亲密关系有时会经历高潮和低谷。你们的亲密关系持续的时间越长,越有可能出现一段时间——也许长达数年——双方都有些不满意。重要的是认识到,低谷并不意味着要分手。
西北大学教授伊莱·芬克尔在他的书《非成即败的婚姻》(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中建议,情侣们应该学会在关系低谷时重新调整自己的期望。关系处于低谷的原因有很多,可能因为年幼的孩子、年迈的父母或者工作压力太大。虽然一些婚姻专家可能告诉你,当你们的亲密关系出现问题时,你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呵护它,但这往往是不现实的。当你精疲力竭的时候,哪儿还有多余的精力?而在你忙着解决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时候,反而会(暂时)对你们之间的感情放低要求。
首先要关注自身的情况。当我们精力充沛的时候,我们才更有能力去爱别人。我们对自己越自信、越安心,就越容易付出,越愿意与他人分享。首先付出努力,让自己快乐起来,而不是期待从别人那里获得快乐,你的亲密关系才更容易处理。
虽然伴侣治疗这个想法听起来可能有些可怕,但即使你们没有结婚,也可以考虑一下。有一种误解认为,如果一段感情需要治疗,那它就已经病入膏肓了。不是这样的!给你们的感情一个机会吧。根据人际关系学家约翰·戈特曼的研究,美国每年有近100万对夫妻离婚,但只有不到10%的夫妻向专业人士咨询过。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伴侣治疗做了很多研究,它的效果已经得到了验证。如果那些离婚的夫妻都得到了专业人士的帮助,谁知道能够挽救多少婚姻呢?
我之所以有信心给你提供这些建议,是因为我深有感触:我就曾选择留在一段感情中,没有分手。
几年前,我和斯科特坐在纽约一家高级餐厅里。一个服务员出现在我们的桌子旁,递上一篮子刚从烤箱里拿出来的面包。我切下一块人造黄油抹到面包上,又在上面撒了些海盐。
“你最近在忙什么工作?”我问斯科特。
当时,我们已经谈了三年恋爱,在旧金山已经同居了一年。我临时搬到纽约参加为期四个月的TED实习项目。实习结束时,他给了我一个惊喜,请我吃晚餐庆祝。他这么郑重其事,我很感激,因为我们当时的关系并不好。
从那年1月份开始,我的生活中出现了几个重大变化,我们的关系也随之出了点状况,起起伏伏。在大公司的环境里工作了近十年后,我决定辞职去干我梦想的事情。我以前拿的是高科技公司的工资,现在却一分钱没有;我以前和几千名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里工作,现在却搬到另一个城市一个人工作。
我们进行了几次漫长、艰难的谈话。我认为我对一些方面(社区、朋友、旅行)的重视没有得到满足,我要求他在生活中的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我们甚至去找了一个蹩脚的伴侣治疗师,他引用自己在脸书上胡编乱造的帖子,建议我们一起做极限运动,重新建立共同点。讽刺的是,我们俩因为都讨厌这家伙而建立了共同点。
在那些艰难的谈话中,斯科特有一次提到,当他谈到工作时,我似乎从来没听进去过。“你认为我做的事很无聊,”他说,“但这些事并不无聊。我们正在努力改进乳腺癌的扫描设备,帮助女性,拯救她们的生命。”
他是对的。我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他的工作。虽然我也在科技行业工作,但我并不是技术人员;我连单反相机都用不好。当人们问我斯科特在谷歌的人工智能部门做什么时,我通常会用“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和“医学成像”这几个词的各种组合来回答,直到对方极富同情心地点点头,转谈别的话题。
终于,四个月的两地分居生活结束了。斯科特坐飞机横穿美国来听我的TED演讲。我讲的是亲密关系。讽刺的是,当我自己的亲密关系摇摇欲坠的时候,我却试图帮助别人营造持久的爱情。
他带我去那家高级餐厅庆祝。在那一刻,我终于决定要了解他到底是靠什么谋生的。
他向我讲解了他工作的一些背景情况——他在做什么以及他的工作具有推动放射学应用更进一步的潜力。我坐在那里,听他解释他在乳房X光检查团队中错综复杂的工作,我为他感到骄傲。我不明白我以前为什么从来没想过问他工作上的事。
在那顿晚餐之前,我花了很多时间独自和朋友们在一起,讨论我们是否应该分手。这本书前面讲过的所有练习和苦恼我都经历过。
但那天晚上,当我真正反思自己的行为时,我意识到在改善我们的关系方面,我要求他改变的太多,而自己却不愿意付出努力。
我没有努力去集中注意力,提出问题,倾听他的回答。在那顿晚餐之前,我想起那句老话:“人们往往忽略最亲近的人”,这让我深感愧疚。我忙着帮助他人处理亲密关系,却忽略了自己的亲密关系。
晚餐时,我充满热情地与斯科特就他的工作进行交流。我敞开心扉,他也欣然走入。自我们谈恋爱以来,那晚的谈话是最棒的一次。
在我看来,那次晚餐是我们感情的转折点。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一直把他的存在当成理所当然的事,而把自己的工作、电子邮件和对客户的婚恋指导排在他前面。
虽然经历挫折,但我们的感情越来越好了。我更加努力,更加关注斯科特。而且斯科特也答应,要多结识我的朋友,多关注我们的社区,对旅行更加积极主动。我们一起把二人的亲密关系放在生活中更重要的位置上。我们呵护它,修复它,而不是放弃它。
如果你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已经给了这段感情一个机会但没有好转:那就离开吧。对你们两个人来说,分手都很痛苦,但是,是时候向前看了。
为什么要在一段毫无希望的感情上多花几周、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时间呢?我相信会有令你满意的伴侣在等着你,但你必须先结束这段亲密关系,然后才能开始另一段。
最终,雪莉下定了决心。给我打了那通电话的几个月后,我问她是否可以在旧金山见面。
我们决定一起去吃墨西哥素食。我很早就到了餐厅,很兴奋终于能见到她本人了。不一会儿,一位身穿明黄色风雨衣的金发女人向我走来。我伸出手,她却一把拉住我,给我了一个大大的拥抱。“谢谢你。”她轻声说。
后来,当我们开始吃土豆片和沙拉的时候,她向我讲述了她的感情故事。“那次和你通电话后的第二天,我就忍不住一直在想自己为什么说马特奥是一件破旧的T恤衫,”她说,“我知道我必须和他分手。”几周后,她做到了。“摆脱这种关系的感觉就像脱掉一件厚重的大衣——或者是一件破旧的T恤衫——它一直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我点了点头。听到她做出了决定并坚持下去,我很自豪。
几个月后,雪莉在纽约遇到了另一个人。他和马特奥完全相反。野心勃勃,十分世故,而且不断质疑她。他很快搬到旧金山和她住在一起。临近年底时,她给我发了一封邮件,告诉我最新情况:“我和一个我崇拜的人在一起,我们的关系美好而健康。你帮我获得了实现梦想的勇气。”
留下还是离开,结束还是修补这段感情,是一个艰难的决定。但是,如果你深信必须分手,那么在分手的时候就一定要考虑对方的感受,这很重要。在下一章,我将告诉你一些技巧,教你如何善始善终,好聚好散。
总结
1. 当人们在决定是结束一段感情还是修补它的时候,他们通常分为两类:说走就走的人和患得患失的人。
2. 说走就走的人放手得太快,没有给这段感情一个发展的机会。他们混淆了迷恋和爱恋的区别,以为在亲密关系中,从头到尾都是最初那种迷恋的感觉。他们低估了离开的机会成本,不知道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
3. 患得患失的人困在一段感情里的时间太长了。患得患失的人受到了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沉没成本谬误(因为已经在某件事上投入了很多资源,所以继续投入)和损失厌恶(我们往往会避免损失,因为损失会让我们特别痛苦)。患得患失的人放弃了寻找更满意的伴侣的机会。
4. 在决定是离开还是留下的时候,考虑一下你以前的倾向性,然后看看你是否已经给了这段感情一个公平的机会。从你信得过的人那里获取建议,帮助你做出决定。对自己做衣柜测试:如果我的伴侣是我衣柜里的一件衣服,他是哪件?
[1] 臭美公子是《乐一通》系列中的卡通角色,一只法国的臭鼬,喜欢香水以及浪漫的故事,贵族派头十足,而且非常痴情。——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