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氏族的形成与部民制

4.氏族的形成与部民制 氏族与姓

如前所述,倭国五王以倭国的“倭”字为姓,与宋朝缔结了册封关系。但是出于外交的需要,在日本列岛制作的金石文中并未使用倭姓。到五世纪末,有姓者除了倭姓的国王和王族之外,只有曹达(《宋书》)、张安(“银错铭大刀”)等外来系。乎获居(“金错铭铁剑”)与无利弖、伊太加(“银错铭大刀”)等住在列岛的本地人只有名字,并利用汉字的读音标记。

在同期的金石文史料中,六世纪后半叶建造的岛根县冈田山一号坟(松江市)出土的铁剑上镶嵌有“各(额)田部臣”的字样。这里的“额田部臣”是管理名代部民(后述)的氏族,拥有“臣”这一姓氏。这些是最低限度的史料,所以氏族与姓很有可能是五世纪末到六世纪前叶形成的。氏族的形成过程还有不明确的部分,下面从七世纪确定的史实来说明。

有一个学术用语叫“氏姓制度”,用来表示大化革新之前大和王权的政治秩序。该制度是通过大伴、物部、苏我等氏以及臣、连等姓,将氏族纳入政治秩序并进行统治的体系。这里使用了“氏族”一词,但与通过共同祖先的信仰联结的单系血缘团体的通常意义不同,这是以氏为单位的、完全是日本的氏族。

冈田山一号坟出土的铁剑

五世纪末之前的倭国社会,除了外来系只有国王一族是有姓者,但是到了氏姓社会,情况就彻底改变了。国王将氏和姓赐予臣下,并保留变更权,但国王本人并没有氏和姓。这一新的氏姓制度,一直延续至当今皇室,天皇一族没有姓(氏)。此外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姓(氏)几乎都是名字,这是中世纪以后才开始的。

这样,从五世纪的“人制”时期到氏姓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历史转换。那么另外的姓的情况又怎样呢?

稻荷山古坟的金错铭铁剑上可以见到“足尼”和“获居”等相当于后来的姓的文字,但是姓用来表示氏的序列,在氏还未形成的阶段不具备姓本来的作用。金错铭铁剑上的乎获居一族的名字有“比垝”“足尼”“获居”等多个说法。先不管这些是否真实存在,从每个人类似“姓”的词语的不断变化可知,这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姓。五世纪的“人制”社会与六世纪的氏姓社会,侍奉王权的体制相同,但是围绕姓和氏的王权与个人在原理上并不同。

氏姓社会

七世纪的氏分为苏我氏那种拥有“臣”姓的臣姓氏族,和大伴、中臣氏那种拥有“连”姓的伴造系连姓氏族。臣姓氏族的氏名表示地名,连姓氏族的氏名表示职务。还有很多氏族无姓,也有不少氏族集团无氏族名,比如与大和王权没有政治关系的氏族集团基本上都没有氏族名。我们先要明确理解拥有氏族名且表现活跃的集团,以及与大和王权没有关系的无氏族名的氏族之间的差异。

其中,连姓的伴造系氏族被称作负名氏,这清楚地显示了氏族的本质。例如中臣氏,就是将“中臣”这一职务名作为氏名,从事协调神与人关系的祭祀工作。中臣氏的氏族中,藤原不比等一系称“藤原朝臣”,掌管祭祀的一系继承“中臣朝臣”的姓,也是出于这一氏族原理(《续日本纪》文武二年条目)。

大伴氏的情况也一样。《万叶集》中大伴家持的一首《喻族歌》唱道:“清名应珍惜,心勿堕孟浪。轻绝先祖名,戏言亦失当。勿负大伴氏,男儿应名扬。” [1] 大伴家持这首略带说教语气的和歌中唱出了天皇的要求,即要大伴氏族人做好侍奉“历代君主”的“先祖之职”(从先祖开始的历代职务),展现了负名氏的典型形象。

这首负名氏的歌谣,让人联想到金错铭铁剑上的乎获居与获加多支卤大王的关系。铭文中记载了乎获居一族作为杖刀人首领世世代代侍奉国王,由此可知,当时尽管不存在氏族名,但是世世代代侍奉王权这一体制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这种人制的发展产生了负名氏。

到此我们一直强调“人制”与氏姓制度的原理差异,但这只是事实的一半,事实的另一半是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人制”和氏姓制度的连续性。“人制”应该是受到了百济的部制等影响而转为部(部民)制,然后产生了氏族制度。下面讨论一下部民的制度。

部民制

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部民制。对此,学界提出过多个不同的学说,教材也将其视为难以理解的领域。部是由“伴”和“部”构成的、大和王权制定的政治社会体制。用大和语言来说,就是通过“侍奉”和“奉献”与大和王权保持统治和隶属关系的团体。这里所说的“侍奉”和“奉献”都是“政事”,即今天我们采用的“政治”一词,如那本了解平安时代政治行政很重要的书——《政事要略》。

“伴”是指在王宫和王子宫中做事、从事各种职务的人。例如清宁天皇的名代白发部中就有“舍人”“膳夫”“靫负”(《日本书纪》清宁二年纪)等职务名。舍人从事贴身服侍和护卫、杂务,膳夫负责膳食工作,靫负是背负装箭工具(靫)的士兵。“部”是在地方上负责招募为官府做事的“伴”的团体,他们承担做事的费用,贡献物品。在中央和地方统治管理“伴”和“部”的就是“伴造”。像大伴连、物部连、中臣连这样在朝廷担任特定职务的成员是高层的伴造,像忌部首、秦造等是低层的伴造;也有高层的连姓氏族被略去了伴造的区分。

“部”分为三个类别:(1)管理皇宫及王族生活的名代、子代。例如前面提到的白发部和伊波礼部(履中天皇)、蝮部(反正天皇)等。(2)负责维持大和王权的各种职业分派的职业部,有人将此命名为“品部”。例如大伴、物部、忌部、土师部等。(3)豪族所拥有的部,也叫部曲。例如苏我部、中臣部等。通过这些“部”可以发现,部的标记都是借用了汉字的大和语言,这一点与汉语标记的人制不同。

在大化之前,各氏族自上而下总称为“臣、连、伴造、国造、百八十部”(《日本书纪》推古二十八年纪),其中的连、伴造与百八十部(可能是从多数的部出来做事的伴)与部制有关。部制建立之后,就出现了大伴连、中臣连等氏的称呼。如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部(部民)制度的建立与氏族的形成密切相关。

此外,国造如武藏国造、筑紫国造等,是从属于大和王权的地方豪族(当地首领)。国造级的地方豪族被授予“直”姓,独立性较强的筑紫、肥(九州)、上毛野、下毛野(东国)的氏族则被赐予了“君”姓。

从前面大伴氏的例子可知,氏族与姓在八世纪以后的律令制社会中,成为联结天皇和各氏族人格的重要标志,但是部制在大化改新之后就基本废止了。

注释:

[1] 此处为赵乐甡译文,《万叶集》,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851页。——译者注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