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和王权的建立

1.大和王权的建立 最古老的大型前方后圆坟

三世纪后叶早期,日本列岛出现了按照固定形制规划建造的前方后圆形古坟。与各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弥生坟丘墓不同,前方后圆坟是具有全国统一性的古坟。奈良盆地东南部樱井市的箸墓古坟被认为是最古老的前方后圆坟。

箸墓古坟全长约二百八十米,后圆部直径达一百五十六米,让人联想到其与卑弥呼墓的关系。卑弥呼殁于二四八年左右,《魏志》中记载道:“大作冢,径百余步”。也就是说卑弥呼墓直径约为一百五十米。因此,有人推测最古老的箸墓古坟的后圆部就是卑弥呼墓,甚至还有说法认为在圆坟(后圆部)建造完成后才附设了前方部。

因为箸墓古坟由宫内厅管理,所以不能对坟丘部进行调查。但相关部门对于宫内厅指定区域之外的前方部和后圆部周边进行了发掘调查,结果表明,箸墓古坟从一开始就是作为前方后圆坟规划建造的。因此,单从后圆部的规模推测其为卑弥呼墓是错误的。箸墓古坟的建造时期约为三世纪后叶。

《日本书纪》中有描述,“是人者,日也人作,夜也神作”,“故时人号其墓,谓箸墓也”(《崇神纪》)。今天仍有“箸中”这样的地名留存下来,古坟名就是继承了这样的传说。这样的传说也非常符合祭祀色彩浓厚的前期古坟。

在箸墓古坟的坟顶,发现了吉备地区频繁出土的特殊器具和特殊壶形的陶俑。这意味着此地采纳了吉备地区的丧葬礼仪。换句话说,在大和地区最古老的前方后圆坟的丧葬礼仪中有吉备地区首领的参与。在前方后圆坟出现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大和地区和吉备地区首领的政治联合的影子。

现在,几乎所有的古坟都长满了繁茂的树木,从近处观察,钥匙形状的前方后圆坟反而看不大清。古坟建造时,大多盖上石块,墓中放满陶俑。因为建造古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其规模可显示执行丧葬礼仪的首领的政治权力和经济实力。每座古坟都有坟丘部,以向世人展现建造者的政治权力。此外,形制固定的古坟建造,也意味着对某种政治秩序的参与。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把古坟与政治和政权结合起来进行考察。

从考古学看大和王权论

目前的教科书和考古学研究,多数从可视的古坟来构建王权论。这样的研究方法有以下两个前提:第一,前方后圆坟的建造意味着大和王权的建立;第二,古坟的建造地点是大和王权的中枢。那么,这两个前提是否已经在学术上得到了证实呢?

巨大的前方后圆坟很有可能是倭国王的墓。但这些是指分布在大和及河内,并在《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以下或简称《记纪》)中记载了王墓传说的古坟,像坟墓长度居全国第四的造山古坟(长360米,冈山市)和全国第九的作山古坟(长286米,冈山县总社市),就不属于这一类。如前所述,在吉备地区建造这样的古坟,与大和地区和吉备地区的政治联合有关,表明这两个地区已经纳入大和王权的政治体系之中。这是因为建造统一的前方后圆坟所体现的丧葬礼仪的实施与大和王权密切相关,这一点也与以大和地区的首领为顶峰的政治秩序有关。

所谓王墓传说,是依据《记纪》中的记载将首领视为“天皇”来讲述的做法。古坟时代还没有“天皇”这一称谓,而在《记纪》中作为“天皇”来描述的人物,就成为国王的候选人。我们在此谨慎地采用“候选人”这一说法,这是因为有的人物尽管在《记纪》中没有“天皇”的“身份”,但在《风土记》等中已经被记载为天皇(倭武天皇)。至少这样的王墓传说是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不能把大和王权的建立和《记纪》的传说分开论述。此外,最古老的前方后圆坟也不一定有王墓传说。其实,箸墓古坟是阙史八代(见105页)“孝灵天皇”之女、大物主神之妻倭迹迹日百袭姬之墓。

接下来是关于建造地点的问题。对王权的中枢来说,作为政治中心的王宫是很合适的。古坟是国王死后的居所,王宫是其生前的居住地。被称为“奥津城”的古墓的选址,可能是基于对出生地及对外关系等政治意图的考虑等。如第二章所述,弥生时代环壕部落首领们的居所与坟丘墓挨得比较近。但是古坟时代地方首领的居所(权贵居所)选址都远离一般的部落,古坟也是在其他地方建造。那国王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崇神以后的王宫和王墓的所在地如表4所示。

表4 王宫和王墓所在地(据《古事记》)

*数字表示即位顺序。括号中是《日本书纪》的不同记载。

到了五世纪几乎都可以确认国王的实际存在,倭国王的王宫和王墓曾出现过分开建于奈良和大阪的情况。即使同在大阪,也是王宫在难波(大隅宫、高津宫,后来的摄津国西成郡、东生郡)、丹比(河内国丹比郡)、近飞鸟(河内国安宿郡),王墓在百舌鸟(河内国大鸟郡,百舌鸟古坟群)、惠贺(河内国志纪郡,古市古坟群),两者相距较远。古坟的选址绝对称不上是政治中心。所以,从王墓的所在地来讨论王权的中心是不可取的,因为政治的中枢在王宫。

关于王宫的研究开展起来有很多困难,因为七世纪以前的王宫遗迹还没有在考古调查中得到证实。文献史料中只有使用“王宫”名称(包括地名)的部民制的名代、子代(参见136页)可以作为研究的线索。例如,住在磐余稚樱宫的履中天皇的伊波礼部、住在丹比柴篱宫的反正天皇的蝮部等,但最终还是要依据考古调查找到王宫的遗址才行。而目前对于古代王宫遗迹的考古调查几乎没有进展,完全不能与已经在地面展现雄姿的古坟调查相提并论。以上都是进行王权论研究的方法论上的问题,对于学术观点的确立至关重要。

“始驭天下之天皇”

下面从《记纪》中记载的“天皇” [1] 来探讨一下大和王权的建立。《记纪》中记载的第一代天皇是“神武天皇”,但是从“首次统治这个国家的天皇”意义来看,奇怪的是被称作“始驭天下之天皇”的有两位。《古事记》记载的是崇神天皇(第十代),《日本书纪》记载的是神武天皇(第一代)和崇神天皇,两书相同的“初代天皇”不是第一代的神武天皇,而是第十代的崇神天皇。关于神武和崇神之间的八位天皇的描述中,没有留下与政绩和王位相关的传说(书中称为旧辞)。因为缺乏历史记载,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阙史八代”。这些天皇实际上可能也不存在。

这样考察下来,根据《记纪》可以推断实际存在的“初代天皇”应该是名为“御间城入彦”的崇神天皇。而另一位神武天皇实际并不存在,可能只是作为联结神话世界的大和王权始祖而被神圣地创造出来的国王。此外还需要关注的是,对神武和崇神所用的“始驭天下之天皇”的描述方法。

关于崇神天皇,《古事记》的描述为“知初国御真木天皇”,《日本书纪》描述为“御肇国天皇”(“御肇国”意为作为天子开国),《记纪》中称统治对象为“国”。另一方面,《日本书纪》称神武天皇为“始驭天下之天皇”,使用了“天下”的说法。第一代国王的统治范围,再大也就是近畿地区,再夸张也不会超出“大八洲国”的日本列岛。因此,作为第一代国王,还是使用“国”的说法比较合适。“天下”的说法恐怕是后世为了呼应“御宇天皇”的说法而加以润色的,因为“御宇天皇”的统治理念即为支配宇内(天下)。

那么大和王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呢?探寻的线索就是被推断为第一代国王的崇神的在世时间。但是很遗憾,该时期的史料非常匮乏。能推定时间的考古学资料也只有崇神的王墓。崇神陵据推断是行灯山古坟(全长242米的前方后圆坟,位于奈良县天理市),建造于四世纪前叶,因此大和王权可能是在进入四世纪以后才建立的。需要注意的是,崇神的王墓并不是最古老的古坟,在固定形制的前方后圆坟出现一段时间之后,“初代天皇”的王墓才开始建造。

奈良盆地东南部的大和古坟群(北)和柳本古坟群(南)(白石太一郎绘图)

根据最近的研究,位于奈良盆地东南部的大型古坟,是按照“箸墓古坟→西殿冢古坟→行灯山古坟(崇神陵)→涉谷向山古坟(景行陵)”这一顺序建造的。在被认定为“初代天皇”王墓之前,大型的前方后圆坟已经出现。从这一点来看,前方后圆坟的出现与大和王权的建立时间显然并不一致。

从上述过程来看,大和王权是在最古老的大型前方后圆坟建造数十年之后才建立的。初期的大和王权也采用了原有的前方后圆坟这种统一规划的坟形。也就是说,大和王权的首领是从建造前方后圆坟的势力中产生,并成为这一联合势力盟主的。我们把在大和王权建立之前以前方后圆坟为共同标志的政治势力称为“前大和王权”。将来随着前大和王权的古坟调查不断深入,应该就能找到大和王权诞生的关键。在这之前,我们仅作原理性的说明,即由于前大和王权的政治矛盾,建立了《记纪》所描述的大和王权。

谜之四世纪

在中国的正史中,《魏志》记载了三世纪的邪马台国,《宋书》记载了五世纪的倭国五王,但是却没有四世纪大和王权诞生时倭国的相关记载。其原因可能是四世纪的中国正处于五胡十六国时代,国内分裂,疏于外交。在中国史书中看不到记载的倭国四世纪被称为“谜之四世纪”。

《宋书》记载的倭国五王之前,倭人出现在外国史料中是在四世纪末,那就是曾为高句丽国王的广开土王的墓碑。碑文的内容将在后面第2节论述,这里从《记纪》中记载的王宫和巨大的前方后圆坟的选址来探讨初期大和王权的特征。

从表4王宫和王墓所在地表(103页)几乎可以确定,应神以后真实存在的天皇,都把王墓建在大阪。“河内惠贺”属于古市古坟群(大阪府羽曳野市和藤井寺市),“百舌鸟”属于百舌鸟古坟群(大阪府堺市)。古市古坟群建在羽曳野丘陵的北边,该丘陵在石川的西边绵延伸展,而石川流经奈良县向西汇入大和川。该古坟群有六座二百米以上的大型古坟。百舌鸟古坟群位于堺市百舌鸟平原的高地上,有最长的大仙陵古坟(仁德陵,全长486米),据说当时可以从茅渟海(大阪湾)望到。

近畿地区中部的古坟分布

现在宫内厅所指定的天皇陵古坟有很多的疑点,原因是宫内厅不肯参考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管理的天皇陵古坟,不用说发掘,甚至连地表调查都做不了;而且还有因错误的指示而被发掘的文武陵(中尾山古坟,符合天皇陵形制的八角坟)这样的例子,需要借助快速进步的考古学研究,再次进行鉴定。且按下不表。到了四世纪,巨大的前方后圆坟转移到了大阪,但是王宫多数仍然建在奈良。应该怎样理解这种现象呢?

还从没有任何文献史料和考古学痕迹传达过初期大和王权被河内政治势力打败,后来“河内王朝”诞生的信息。考古学者近藤义郎也指出,初期大和王权可能是出于政治意图,将王墓建在大阪(《前方后圆坟的时代》)。这一政治意图是指对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的强烈关注。近藤认为大阪的各部族服从于大和王权之后,开始建造巨大古坟,但在对外交流上,大阪是比大和地区更重要的选址地点。由于大阪的政治和经济基础还不成熟,所以王宫还是不得不回到大和地区。

《日本书纪》中记载,应神天皇“天皇在孕,天神地祇,授三韩”,讲述应神天皇在其母神功皇后腹中进行了新罗征讨,所以其生来就注定要统治新罗。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应神天皇将王宫迁到大阪,并在古市古坟群建造王墓,应该是出于对中国和朝鲜先进文化的强烈渴求。

注释:

[1] “天皇”的说法始于七世纪后叶天武朝,而“神武”“崇神”这样的汉风谥号是在八世纪后叶才出现的。直到七世纪前叶都还没有天皇的说法,因为使用真名难以理解,所以本书为方便起见使用了天皇的说法。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