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认知红利

线性思维是逻辑思考的基础

线性思维是逻辑思考的基础

如果无法有效地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因果关系,你的思维就会变得一片混乱,甚至表达都成问题,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听的人根本抓不住你的重点;突然蹦出一个结论,也没有证明的过程,让人听了发懵……

那我们该如何从零维的“点状思维”升级到一维的“线性思维”呢?如何建立各种概念、事物之间的链接呢?

接下来,我就来讲一下建立链接的三种方法。

一、演绎法

演绎法,就是由“因”推导出“果”,由一般推导出特殊的思维方式。

演绎法是逻辑思维的基础,如果这个没掌握好,所有想法都是扯淡,整个言论就会像豆腐渣工程,经不起推敲,一推就倒……

比如,你看如下的言论有无逻辑?

·“你别看某某某捐了多少钱,他只是为了逃税罢了……”

·“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你说他打球不行,你行你上啊……”

我们经常会听到这类的神逻辑,乍一听,好像是那么回事,可是细细一想,这逻辑好像有点不太对劲,那么究竟是哪里不对劲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自己的逻辑变得无懈可击,你就需要学习演绎法中的核心思维方式:三段论。

什么是三段论

简单来说,这是一种“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式的推理过程。

其基本逻辑是:如果大前提是什么,且小前提是大前提的一部分,那么小前提也是什么。比如著名的“苏格拉底三段论”:

(大前提)所有的人都是要死的。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所以苏格拉底是要死的。

嗯,无可辩驳……

也许你以前已经听过三段论,但感觉这种说话方式好费劲,平时我们也不是这样说话的啊,只有科学研究、学术论文需要用到这种文体吧?

其实三段论的应用范围很广,大到治理公司、设计产品,小到说一句话,写一段文字,其实都需要用到三段论,它是你逻辑的基础。

只是在实际应用中,它并不是那样标准的三段形态,或者是隐去了大前提,或者是隐去了小前提,或者是隐去了结论,因而,才让你忽略掉了它的存在。

我们回到前面的三句神逻辑:

“你别看某某某捐了多少钱,他只是为了逃税罢了……”

之所以这位同学有这样的言论,是因为在他的大脑中,可能有这样一个价值论断:“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这个就是他的大前提。我们试用三段论的方式,拆解一下他的逻辑推断:

(大前提)做好事的人,都有自私的目的。

(小前提)某某某捐钱了,他在做好事。

(结论)某某某一定有自私的目的。

所以,他得出了某某某的捐钱是为了逃税的结论。

只不过,他在表达的时候,把这个大前提给隐藏了,因此我们才会觉得这个逻辑听着有些不对劲,这个不对劲,就是指那个没露脸的错误的大前提……

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句:“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这句话可能隐藏了什么大前提?

我猜,他脑海中的大前提可能是:“受害者必有罪过。”

(大前提)受害者必有罪过。

(小前提)她是受害者(被色狼盯上)。

(结论)她一定有罪过(穿着暴露)。

所以,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她穿得那么暴露,活该被色狼盯上……”

可是,这个大前提是对的吗?所有的受害者都是有罪的吗?穿着暴露也是一种罪过吗?

他的逻辑千疮百孔……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因果推论其实都符合三段论的形态,只是隐去了大前提,而错误恰恰就发生在这个大前提上。

当你能熟练运用三段论的眼光去看待这些推论的时候,就能很快找到对方逻辑的谬误点。所以,想要让自己的逻辑变得严密,第一步,就是要学会使用三段论。

那么,我们该如何使用“三段论”呢

1.用于逻辑推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军向法军猛烈进攻,法军为了避开德军锐气,便将自己的部队隐藏了起来,德军一时失去了攻击目标。

德军指挥官下令侦察敌情。有一天,德军一名军官用望远镜搜索时,突然发现前方慢慢地爬出了一只名贵的波斯猫,懒洋洋地躺在那里晒太阳。

于是,德军军官根据波斯猫的出入地点,找到了法军指挥所,并一举摧毁!

一只波斯猫竟然毁了一支部队,这是如何推理出来的?

(大前提)法军高级指挥官喜欢养名贵的波斯猫;

(小前提)前方阵地有名贵的波斯猫;

(结论)所以,前方阵地可能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大前提)法军高级指挥官住在法军高级指挥所内;

(小前提)前方阵地可能有法军高级指挥官;

(结论)所以,前方阵地也可能有法军高级指挥所!

2.用于逻辑验证

说出“神逻辑”的人并不会被抓,但是会影响你的思维逻辑,当不该链接在一起的两个要素链接在一起,而你又没有察觉,便会进一步推出更多的逻辑谬误,最终导致你的思维一片混乱……

比如:我是爱国的,所以我去砸日本车,你阻止我,你就是卖国的。因为你是卖国的,所以你的观点就是不对的,而我的观点和你不同,所以我的观点是正确的!

无语……

那么,我们除了找到隐藏掉的错误大前提,还有没有其他方法来识别谬误呢?

三段论中有五项基本原则,分别是:

第一,四项错误;

第二、中项两不周延;

第三、大项扩大,小项扩大;

第四,前提都为否,结论不必然;

第五,前提有一否,结论必为否。

关于这五点的介绍,网上已有很多了,你可以自行百度。

3.用于预测未来

当我们掌握的是一些基本规律的时候,我们就能以此为大前提,做一系列的推演,进而对未来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

比如:“我们抬头看天,发现阴云密布,然后回家拿了把伞……”

这是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情形,也是我们解决问题的一种最基本的思考方式,叫作“空雨伞”。什么意思?

空:(抬头看天空)把握事实和现状

雨:(可能要下雨)解释、预测

伞:(回去拿把伞)行动、提案

但这个过程,依然省略了一个大前提:阴云密布的时候,有70%的概率会下雨[1]。这是一条规律。

因此,如果用三段论的方式,把上面的这个推理过程翻译一下就是:

(大前提)阴云密布的时候,有70%的概率会下雨。

(小前提)现在阴云密布。

(结论)未来,有70%的可能性会下雨。

(解决方案)带把伞。

二、归纳法

所谓归纳法,就是由“结果”出发,寻找“原因”;通过观察、比对、分析,找到事物之间的因果关联的过程。

我们上一节课讲的“象、数、理”的分析方法,就是归纳法,通过现象,找到背后异动的数字,然后得出变化背后的道理。

可你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

在一个火鸡饲养场里,一只火鸡发现,不管是艳阳高照还是狂风暴雨,不管是天热还是天冷,不管是星期三和星期四,每一天上午的9点钟,主人都会准时出现,并给它喂食。于是,它得出了一个惊天大定律:“主人总是在上午9点钟给我喂食。”

时间来到圣诞节的前一天,上午9点,主人又一次准时出现,但是这一次,主人带来的并不是食物,而是把它变成了食物……

这个是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提出的一个问题,被称为“罗素的火鸡”,用来讽刺那些归纳主义者通过有限的观察,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结论……

那,归纳法真的不靠谱吗

恰恰相反,整个人类的知识大厦,几乎都拜归纳法所赐。归纳法虽然不能直接得出一个牢不可破的结论,但是它却能帮助我们提出一个可能是正确结论的“猜想”,而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猜想,人们才会使用“演绎法”去小心求证,最终获得一个又一个科学的结论,人类的智慧才能得以前进……

所以,如果你能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你就拥有了一双“能发现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的眼睛,然后你就能用这个发现的规律,先人一步,对未来做出正确的预测,进而获得领先……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自己的归纳能力呢

19世纪英国逻辑学家穆勒对归纳法做了一次系统的阐述,提出了著名的探索因果联系的归纳方法——穆勒五法。

今天,我就来向你介绍训练归纳能力的这五个神技:

1.求同法

在某国家有个诈骗犯。他作案时非常谨慎,不留蛛丝马迹。布局半年,诈骗得手后,他把唯一的联系方式“用假证件买来的手机号码”也销毁了。这下,应该没有人可以找到我了吧?

可是很快,警察把他抓获了。他非常震惊。手机号码已经销毁了,没有任何线索,你们是怎么找到我的?

你猜,警察是怎么找到他的?

警察说,你过去的号码,确实查不到任何姓名,但是通过基站数据,我们发现,那个号码白天在某个办公楼附近,晚上在某个小区附近,周末在某个超市附近。

然后,这个号码某一天突然消失了。

但是,我们分析了一下后面几周和这三个基站有关系的数据,发现上万个号码中,同样白天出现在那个办公楼,晚上出现在那个小区,周末出现在那个超市的,只有一个新注册的手机号码。

于是,我们就找到了你。

诈骗犯听完五雷轰顶!

这就是求同法,通过大数据比对,找到“相同点”从而发现案件线索。

2.求异法

黄小妹的珍贵珠宝在菜市场上被偷了,她找到当地的捕快来帮忙抓捕小偷,可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也许珠宝早就被销赃了,怎么办呢?小妹很着急……

张捕快灵机一动,拿出一个袋子,跟大家说,我这袋子里有一块神石,只要你一摸,我就知道你是不是小偷。

于是,他让所有人逐个将手伸入袋子里摸……

结果,所有人摸完,手上都有黑点,只有一个人没有,因为心虚不敢摸,所以他就是小偷!

这个就是求异法,通过发现“不同”找到原因。

3.并用法

16世纪时,航海探险成了很多探险家的梦想。可这些探险家碰到了一个共同的难题:在长途航海时,船员的死亡率非常高。船员先出现牙齿出血,然后全身出血,无法医治,最后悲惨地死去。

当时的人并不知道这是坏血病,也不知道该如何治疗,这成为探险家的噩梦。他们称之为“海上瘟疫”。

后来,英国海军医生詹姆斯·林德,在船上做了一个著名的试验,他让不同的人吃各种号称能治疗这种疾病的食物,结果只有吃橘子和柠檬的人没事。

之后英国海军就接受了他的建议,让所有出海的船员,每天必须喝3/4盎司[2]的柠檬汁,这效果立竿见影,几乎就再也没有人得坏血病了。英国海军也因此被称为“柠檬人”。

这就是“求异法”得出的结论。

可是,后来又陆续发现橘子、德国酸菜、白菜、麦芽等也能有效治疗坏血病,显然,它们含有一种共同的物质,这是什么呢?

经过多位科学家的共同研究,用“求同法”在这些不同的食物里,发现了同一种元素,后来被命名为维生素C,也正是这种元素有效地治疗了坏血病。

从此,坏血病终于得以根除。

维生素C被发现的这整个过程,用的就是“并用法”

4.共变法

1964年,美国纽约郊外,一位叫朱诺比白的年轻女子,在结束酒吧工作后回家的路上遇到歹徒。她大声呼救:“有人要杀人啦!救命啊!救命啊!”

据说她的邻居中有至少38人开灯到窗前查看,但是无人来救,甚至无人报警。最后,朱诺比白被害身亡。

这起命案,震惊了整个美国社会,也引起了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的高度重视。

后来,社会心理学家拉塔尼和罗丁在1969年做了一项实验:他们让一位女士假装从隔壁办公室的椅子上重重摔下来,并大声叫喊:“哎呀,我的脚……我……不能动……它。哎呀,好疼,我……拿不开……这个……东西……”

实验显示,在只有1位陌生旁观者的情况下,有70%的被试者会去帮助受害者;可如果现场出现了2名旁观者,这个比例就降到了40%……

当受害者周围的旁观者越多,伸出援手的比例却变得越低,每个人都觉得,别人可能会去帮助她的,帮助的责任被分摊了,于是,最后谁都没有伸出援手……

后来,这种现象被称之为“旁观者效应”。

这就是共变法,通过发现有两个因素(旁观者数量和伸出援手的比例)总是同时变化而得出的结论。

5.剩余法

1846年,天文学家在观测天王星的时候,发现它有四次偏离了预定轨道。经过分析,发现其中有三次偏移是因为分别受到了已知行星的引力影响,还有一次原因不明。

于是,科学家就推测,一定存在着另外一颗还没有被我们发现的行星,导致了这次天王星的偏离。

根据这一猜想,天文学家们运用天体力学的理论,计算出了这颗未知行星的轨道,并且最终在1846年9月18日,用望远镜在与计算相差不到1度的地方,发现了这颗神秘的行星:海王星。

海王星的发现,就是运用了剩余法。

三、类比法

类比法,就是拿一件事来理解另一件事。

它不像“演绎法”那样从一般到特殊,也不像“归纳法”那样从特殊到一般,它是从特殊到特殊。

就比如说:“人就像一瓶饮料,你别看他外表有多么靓丽,朋友圈的动态有多么令人羡慕,他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是烈酒还是苦水,你只有打开瓶盖,和他深度接触一次才知道。”

这个就是类比法。

但是你细细一想,饮料和人,这两者其实是毫无关系的,但是被这么一联系,好像听起来挺有道理的,形象又深刻,这就是类比思维的奇妙之处,它可以帮助我们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快速地理解另一件陌生的事物。

再比如,小米生态链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生意,比如毛巾、床垫等等。小米不是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吗?怎么现在不科技的也做呢?

小米科技的副总裁刘德说:“这类生意对小米来说,是‘烤红薯生意’”

什么意思?

“小米发展到今天,已经有3亿用户了,其中2.5亿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的日用品。所以,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这些流量来转化一些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这就是‘烤红薯生意’。”

短短五个字,就把这个事情概括清楚了,通俗易懂而又透彻传神。

类比法,就像你大脑里的“封装技术”

它能帮你把一些极其复杂的逻辑、概念、信息,用一个非常简单易用的外壳给包裹起来,你一看到这个壳,不需要理解里面的具体构造,就知道它是什么,能怎么使用,从而帮助你降低认知负载,提高思考效率。

比如,你的公司网站也拥有富余的流量,你就可以马上联想到,也可以试着做一做“烤红薯生意”,而不需要再复杂地解释一遍……

[1] 70%这个数字只是为了便于说明,而非精确比例。

[2] 1盎司(英液)= 28.413立方厘米。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