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济管理 > 认知红利

思考是怎么回事

思考是怎么回事

我们如何思考“7×8=?”这个问题

我们回到前面“7×8=?”这个问题,你再回忆一下,刚才你是如何思考的

1.看不懂,一脸懵(见图15-7)

2.看懂了,列成点阵图,然后一个个数(见图15-8)

图 15-7

图 15-8

3.“背”答案(见图15-9)

这个答案是计算出来的吗?

不是!

是在记忆中找到的!

产品做出来了,该如何做宣传

我们再来看一个问题:产品做出来了,该如何做宣传

思考1:背景知识中,没有“宣传”这个概念(见图15-10)

图 15-9

图 15-10

思考2:冒出很多相关信息(见图15-11)

图 15-11

想到宣传,脑子里就蹦出非常多的成功案例:

·朋友圈做微商吧,宣传效果好,我一个朋友现在辞职干这个,一个月几万块洒洒水……

·做淘宝直通车吧,虽然费用不小,但是流量稳定啊,有人就靠直通车,一个月赚几十万呢……

·开微信公众号吧,先发发文章,等粉丝有了,想宣传什么宣传什么,有的公众号月入100万元……

·做抖音短视频吧,最近可火了,当下风口,流量超多,有人用这个方式赚大钱了,这就是10年前的淘宝啊……

·……

思考3:拥有一个有关宣传的“方法论”(见图15-12)

图 15-12

产品做宣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虑:

1.营销文案:投放渠道之前,你应该先把时间花在设计一个好文案上,它是你推广的核心,营销文案没写好,投再多广告也是打水漂。

2.选择适合自己的宣传渠道:宣传渠道有三类——付费媒体、自有媒体、赢得媒体,分别适用于土豪、网红和爆款产品。我们的产品体验非常棒,应该将投入重点放在赢得媒体,在产品中嵌入传播点,让朋友圈为我们刷屏!再拨一点预算,适当地投放一些付费媒体,提升短时间内的用户触达率。

3.计算流量成本:先小范围测试投放渠道,每日紧盯转化率、分享率等数据,计算流量成本,找到更优质的投放渠道,加大投放力度……

基于这些概念和方法论,可以展开一整套解决方案,这里就不做赘述了……(如果你没有相关的背景知识,可能这段方案你并看不懂……)

这个方案是思考得来的吗?

不是!

也是在记忆中找到的!

这些思考具体经历了哪些步骤

1.链接相关背景知识

我们首先会根据问题,在自己的知识库中搜索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是概念、方法论或者别人的经验,或者是自己所见所闻的信息,也可以是其他行业的知识……

总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中会冒出很多与问题相关的各种信息。

如果能链接到的背景信息很少,我们就无法有效地思考,甚至都不能理解题目的意思……

而你掌握的背景知识越多,可用于思考的要素就越多,最终给出的方案也会越全面。当别人还在理解问题的时候,你可能已经链接到一个方法论,并开始侃侃而谈了……

2.梳理这些背景知识

想到的这些背景知识可能会很零碎,你需要结合问题,把它们重新排列组合一下,梳理成一条完整的信息,形成最终的结论。这个梳理的过程包括筛选、整理、重组、缩放等等……

不管怎么样,这个结论都是基于你掌握的背景知识,重新组合起来的新应用,而不是凭空而起的空中楼阁。

人类的思考过程,看似无法捉摸,深入剖析,其实就这两步

1.链接背景知识

2.梳理背景知识

你说不对啊,还有想象力啊,我们可以想想并不存在的东西。

真的是完全不存在吗?

我们所有的想象,都是基于已有知识的重新排列组合,或者某个特性的放大或缩小,比如狮身人面像,就是将人头和狮身重新组合在一起;蜘蛛侠,就是把蜘蛛的特性和人组合在一起,并放大了能力……

组合的要素,放大的基础,都是我们已有的认知。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排列组合就是创新!

我们并不能想象一个完全脱离于自有认知的东西,就像200年前的嘉庆帝,不可能想象出iPhone这么个玩意儿。

因此,当你拥有不同知识背景的时候,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也会截然不同。

当别人还在思考问题中的名词是什么含义时,你已经开始给建议了;当别人还在零碎地给建议时,你已经可以把完整方案抛出了……

所以,思考的过程,有点像玩乐高积木,决定你思考质量的,一个是你拥有的积木数量和种类,一个是你拼接的技巧和创意。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