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动物界,进攻性和防御性的攻击行为显然具有繁殖功能。虽然雄性动物和雌性动物在攻击行为中表现出了相似的运动模式,但这些运动模式与特定物种的两性生殖功能有关,因此具有不同的功能。进攻性和防御性攻击行为由边缘系统、下丘脑和脑干中不同但密切相关的神经回路所控制。啮齿动物攻击性的性别二态性主要是围产期雄性激素组织作用的结果。在两性中,雄性激素对进攻性攻击也有激活效应。雌性啮齿类动物的攻击依赖于雌性激素以及睾酮,内分泌对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攻击性的影响远不如啮齿动物明显。社会因素对人类的攻击性表现有显著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比女性更具攻击性。这种性别差异在幼儿阶段更大,而在那些认为自己被忽视的女性身上,这种性别差异则最小。男性和女性罪犯的睾酮水平和攻击性之间存在微弱的相关性,然而这种关系更可能与支配地位有关,通常由攻击性来传递,而非攻击性本身的直接作用。在人类中,性行为和攻击行为之间的关系是明确的,这可能是基于两者间的共同特征,如神经系统的唤醒和类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