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们的思秋期”在报纸上连载期间,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关注,我们也收到了很多感想和意见。
给我们来函的读者中,几乎九成是女性,而其中大多数是三十多岁到五十多岁的家庭主妇。我们一封封读下来,切身体会到,当今日本的主妇们在烦恼什么,又在尝试着什么。我们打算将其中一部分,结合X先生的意见,与大家一起探讨。
将来函的内容分门别类后,我们把读者的反馈大致归为两种。一种是批判的声音,针对采访的主角“菊江”、“波磨子”,指责她们陷入酒精依赖症。比如一位三十三岁的公司职员,名叫K 子的读者。
“我读了您的纪实采访后,说实话很生气,每更新一次,就对这些意志力薄弱的女性恼怒一次。依赖酒精的借口,不过是把责任转嫁给其他人,敢问哪里有观音菩萨一样的好婆婆?我们和她们的出身、成长年代,还有思维方式完全不一样,有感情摩擦太正常了,和丈夫也是一样。那些外出打工、单身赴任,还有出海远洋的船员们,这些人的妻子在全国不知道有多少,难道只有她们耐得住寂寞?”
这是一段非常犀利的批判,毫不留情。还有一封信的内容也和这封类似,说这些妻子们有奢侈的烦恼。
“即便是充满美好幻想的婚姻,落到现实里,也没那么如你所愿,等待着我们的,是想不到的痛苦和不满。这些妻子们大概沉浸在天真里,只顾着追逐快乐的梦想吧。至今,我也经历了很多没有想过的事情,但每一次,我都把它想成是上天在磨砺我,因为我经历的苦难还不够多,这样想着也就忍下来了。渐渐地,我习惯什么事情都朝着善意的方向去想,今后不论遇到什么事,我都可以坦然面对。”——主妇·五十七岁。
还有不少读者在做了批判后,也表达了自己对幸福的理解。
“其实幸福感里多一些糊涂,多一些自我安慰,才能让家人的情绪更好。比如衣服洗好晾干的时候,孩子们吃饭吃得很香,露出笑脸的时候,能沉浸在这种小幸福里的女性,多让人羡慕啊!”——主妇·三十三岁。
“既然又有钱又有时间,为什么不努力追随丈夫的脚步呢?不能让男人安心工作打拼,说到底还是自己意志力不够强大吧。”——主妇·五十九岁。
针对这些批判的感想,X先生认为这背后有一个社会共通的想法,可以称之为“固有心理”。
“那些认为主妇品行有问题的人,多是因为他们脑海中有固有观念,认为女人应该这样,或者主妇应该做这些。如果女性自身不打算突破固有观念,就只能在‘固有心理’下寻求解决方法了。然而,妻子们出现的问题,基本上是社会问题的缩影,不是说人的想法改变,问题就能解决,没有那么容易,这也是当下现象的特征。”
另一方面,比批判性意见更响亮的,是共鸣的声音。
比如——
“我一直在想,我的人生究竟为了什么。每天过得没有感情,心里没有温度,想到自己这样麻木冰冷地迎接衰老、死亡,又焦虑得不得了。我丈夫也是地方银行的职员,去年才退休。多少年来,他都说‘应酬是为了工作’,忙着喝酒、打麻将、打高尔夫球,几乎不在家里。对我来说,丈夫是最大的投资,但我在他眼里,不过是不拿工资的保姆,真的就像连载里写的,这种事情和丈夫的工作内容没有关系,日本经济的高速成长,完全是妻子们的思秋期支撑起来的。”——主妇·四十八岁。
读了这么多反馈,我们能切身感受到,虽然批判和共鸣的声音有所不同,但每个人都联想到了自身的经历,做了认真思考。
努力做各种尝试“ 就像在写我自己的故事”、“ 我完全不认为这是别人家的事”——还有不少信件诉说了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自己也有类似女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而且,有这些想法的并不局限于工薪族的妻子。
“我嫁到这个生意人家有十年了,直到现在,我公婆还亲力亲为打理家里和生意上的所有事,店里的事情,他们一点也不让我做。我像个摆设一样,任凭岁月匆匆流逝,没有任何收获,如果这样过完一辈子,想想还真是背脊发凉。连载里的主人公(也包括我在内) 之所以这么痛苦,和没有机会为社会贡献力量,没有和社会接轨有很大的关系。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渴望被认可,渴望成为有用的人。”——主妇·三十一岁。
还有一位五十一岁的中年女性,八年前丈夫去世,她直到去年才辞去了一直做的保育工作,和儿子儿媳住在一起。因为小夫妻都上班,她就照顾起孙子。外人看起来很幸福,但她却说:“我读了您的专栏,胸口像被击中一样疼痛。”
她接着说:“我结婚后也继续工作,还抚养了三个孩子。丈夫去世后,我也尽职尽责地照顾孩子,感觉活着有价值,可现在除了照看孙子,几乎没有外出活动。我每天早上看到那些去上班的人,那么有活力,就觉得自己实在太无聊了。虽说也有兴趣爱好,可兴趣终究是兴趣,不像工作可以带来成就感。我的性格本来挺外向的,做梦也想不到现在感觉这么孤独。以后怎么过下去,我一点信心都没有,只能和孤独对抗着,慢慢等老……”
这位刚刚步入初老之年的女性也有这样的感受。很多读者都在信里写到,向好友倾诉是她们唯一的慰藉。甚至还有不少人说,和好朋友煲电话是最大的生活乐趣……
“女性相对比较容易获得幸福感,除了和朋友打电话,和丈夫一起喝杯红酒,全家人一起短途旅行,日常的微小事情,都能转换她们的心情,但也容易产生错觉,以为不满都消除了……”X先生这样解释。不过,一些女性不满足于这种自我麻痹,试图创造出自己的人生。
“我婆婆七十七岁了,公公八十四岁,两个人一起生活了五十多年。我婆婆却说早就厌恶了这样的日子,彼此之间没有默契,也基本没有夫妻间的交流,看到我公公的脸都觉得烦。我看到她这样忍气吞声地衰老下去,不免觉得可怕。长辈们的相处方式,让我下决心以后不论多大年纪,都要与先生成为彼此最需要的人。但前提是自己要成为精神独立的人,不能一味祈求先生给予自己幸福,我也要有能给到他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活得有趣,这样对方也会觉得轻松一些。”——主妇·四十七岁。
不过,也有一些女性做出“恶妻宣言”,宣称已经对丈夫感到绝望。有一位三十四岁的主妇,丈夫是相互银行(1)分行的次长,家里有三个孩子。
“我们结婚十年了,但我们俩基本没有意见一致的时候,每次我都努力劝说自己别那么认真,把他当成是承担生活费的住客就好了。但其实这样解决不了问题,考虑到以后,我觉得还是考一些资格证比较好,比如花艺师,或者服装搭配师,能给未来一些保障。有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是坏妻子,可还是做不到那么在乎他。”
反过来,也有主妇开始尝试“改造”丈夫。
“我丈夫现在是管理层的基层,回到家也要工作。我也一直以他为优先,两个人基本没有交流,日子一天天过着。他最近开始意识到这样不行,我也想为他做些什么。最近,我们一起参加了一次市民活动,两个人都想着和对方互动起来,反而增加了一体感。其实,主妇的工作是自由职业,先生们才是更大的受害者吧,他们也挺可怜的。虽然我们没有社会头衔,但比起丈夫们,妻子可以活得更广阔。所以我就想着,也许帮着改变一下丈夫也不错。”——主妇·四十六岁。
“读了这个纪实采访,我仿佛看到自己的身影。从乡下的高中毕业后,我十九岁就结了婚,和丈夫朝夕相处了三十年,但说实话,我始终感觉自己对他从来没有展露过真实内心。有时候我被他抱着,心里却忍不住反问自己:‘没有情感的拥抱,和妓女有什么区别呢……’但对方对我的内心动摇没有丝毫察觉。我以前还期待着他能察觉到,但现在已经疲于期待了。这世上,可能没有几位丈夫想了解妻子内心深处的想法吧。”
这位妻子五十岁,丈夫在大企业任职,像她这样陷于绝望的来信并不少见。她最后总结说:“那些被丈夫的冷漠伤害的妻子们,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太让人心痛了。不过,现在的日本太太还是一样,做全职妈妈也好,照顾丈夫也好,不过是换了形式的酒精而已;丈夫们也是,他们尽心尽力为之努力的工作,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酒精罢了。”
控诉对丈夫“无感”的声音此起彼伏。
“采访里描述的情景,是对我们未来的提醒,读了让人感觉心寒,也感觉残酷。实际上,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女性‘预备军’。我觉得,最大的悲剧是男人们对此毫无察觉。现在的社会问题是,大家需要转变一下价值观,比起男人们升职加薪,争夺销售冠军,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回到妻儿身边,重视和妻子的关系。女人们也要从‘被期待的模样’里解脱出来,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做,如何?妻子单方面忍气吞声,不只是妻子们的不幸,也会助长丈夫们的‘无感’,让他们活得更没有感情了。”——主妇·四十三岁。
从这些来函可以看出,妻子们试图从更广阔的角度考量自己与丈夫的相处方式,甚至是日本企业与社会的关系。
“大家都没接受过这样的教育,不知道完整的人生该怎样度过。丈夫(男人) 理所当然地接受着母亲和妻子的好意,不操任何心,像生活白痴一样过完了一生;妻子 (女人) 也是,一辈子意识不到自己是社会一员。大多数人在‘彼此间相互扶持’的美名下,过着相互依偎的婚后生活,没感觉到有什么问题。日本看似是个大国,但每一个国民的内在竟如此贫瘠,像无根飘摇的小草。如果说我们成年人已至此,难以改变,至少要从小孩子的教育开始着手做些什么。再说我们也不是什么都不能做, 可以变得更自立, 建立起自己的价值观(生存准则)。”——主妇·四十六岁。
“女人今后的人生要怎么度过才好呢。年轻的时候再怎么培养技能,求职上也会受限,婚后如果坚持工作,在外要求我们和男人有一样的业绩,在内又要做家务、抚养孩子,这些压得女人喘不过气。如果做专职主妇又不能经济独立,最后只能为丈夫和孩子无偿付出,就像在劳动力生产车间一样。就算出去再找工作,基本上也只能做些兼职、内勤的工作,被当作廉价劳动力,很容易被淘汰。可以说,日本的大公司是靠妻子们无形的手支撑起来的。如果让女人们都出去工作,让速冻食品和托管中心代替我们,是不是男人们就会回归家庭,照顾孩子呢?不过,日本的女性已经行动起来了,她们要活得更有价值。男人们,你们的跳板已经有了裂缝哦。”——主妇·五十四岁。
X先生读了大量反馈意见后,说:
“来函的不只是城市女性,也有不少小地方的读者,我能感觉到,这是一次范围极广的意识形态的变革。这种内心写照,很难用统计数据和调查来捕捉,但都浓缩在了报道里。女性对于自身的要求提高,导致她们有‘生存的烦恼’,这是值得肯定的事情。可惜,社会还没做好准备,无法安置女性爆发的能量。如何解决这种落差,将是今后的重大课题。”
(1)相互银行:从日本旧式无限责任公司转型的金融机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