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和“有衣裤”

第四章 三和商品 第一节 三和“有衣裤”

三和青年的生活窘境决定了他们通过正常渠道买衣服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可是一些日结工作对着装有一定要求,例如不能穿拖鞋、短裤,有时衣服太脏也不行。为了以最低的价格和最快的速度满足日结的着装标准,三和“有衣裤”服装店应运而生。

除了出工时去“有衣裤”,收工时也会去“有衣裤”。从工地做工回来通常衣服都很脏,他们就把衣服直接扔掉,“有衣裤”的衣服鞋子就成为替换的首选。还有一些人把财物全部变卖后,就没有可以换洗的衣物,在炎热的天气里十天不洗澡、半月不换衣服也是常见现象,一旦哪天心情好,出去做一个日结,回来之后也会立刻换上从“有衣裤”买来的“新”衣服和“新”鞋子。按照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衣着支出是重要的一项,但对于三和青年而言,这项支出能省则省,毕竟肚子饿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所谓的“有衣裤”,是由两位“老太婆”联手组成的、毫不起眼的二手服装摊位。其中一位身高较矮、体态偏胖,有40多岁,虽然从年龄看不能算老,却被三和青年习惯地称为“胖老太婆”。她经常穿着裙子,斜挎着一个包收钱,天气热的时候戴着一顶遮阳帽,或者打着一把遮阳伞,与周围人谈笑自如,尽显“时尚女性”风格。胖老太婆每天早上到三和的时间点不固定,“什么时候醒了什么时候过来,七点八点都不好说”。她租住在三和附近的楼栋里,和子女住在一起。尽管出摊时间不固定,离开的时间却相对固定。每天晚上9点半,她把三轮车寄放到一家小超市,每天给小超市交2元钱保管费就省去蹬着三轮车来回的力气,而这辆三轮车上就放着供售卖的衣物。这是一辆改装过的三轮车,轮胎换成了大号的,为的是承受更多衣物的重量;车架子上挂着一盏节能灯,为的是晚上可以让人们在微弱灯光下凑合着挑衣服;车把上挂满了各种类型的包,只留下手掌大的地方供推车用。

三轮车上还堆着上百件衣服,这些衣服并非胡乱堆放在一起,而是经过整理后有顺序地摆放在一起,以方便挑选。各式短裤和上衣、不同尺码的牛仔裤应有尽有,基本上各种尺码、类型的衣服都可以快速地在胖老太婆的三轮车上找到。三和青年挑选衣服时,一是赶时间,二是图省事,通常只是顺手拿一堆衣服的上面几件,简单比较一下大小肥瘦,或是在众目睽睽下套上试试就选完了,因而压在下面的衣服长年不见天日,会发霉。尤其是雨季,尽管胖老太婆在下雨天会用雨布遮盖衣服,并撑起一把大伞,但挡不住潮湿的空气渗进衣服里,所以天一晴,她就会把发霉的衣服翻出来,挂在竹竿上晾晒。

除了三轮车上摆出的衣服之外,胖老太婆还在人力市场边上租了一个“仓库”。仓库仅3平方米大小,由一个废弃的公共卫生间改造而成,原先公共卫生间的所有权归某人力市场,老太婆租了下来,每年交固定的租金。她又自己出钱安装了顶棚,再用木板把仓库分成两层,底下一层堆满了用衣架挂着的衣服和装满鞋的袋子,上面一层堆了六七个不同型号的行李箱。

虽然都是二手衣物,但胖老太婆还是挺注意所卖衣物的品相,她会在卖之前把仓库里的旧衣服拿出来清洗晾晒。据说她家里还有很多存货。胖老太婆每天早上过来的时候都用饭盒带着午饭,经常是一大碗鸡肉和大米熬的粥。她自己对人说:“这也不算是中午饭,没人没生意了就回家吃,儿媳做好的饭菜留在家里,带着粥只是感觉饿的时候吃点。下午2点多人少的时候就回去休息一下,还要洗衣服。”

三和“有衣裤”的另一位老太婆有60多岁,格外瘦小。与胖老太婆不同,无论刮风下雨,她每天都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往返,因为她舍不得每天存放三轮车的2块钱。瘦老太婆的脚蹬三轮车上也堆满了衣服,任由三和青年挑选,由于堆放杂乱,看上去数量显得更多,车把上、架子上凡是可以挂东西的地方全挂得满满当当。瘦老太婆卖衣服的时候通常不许人胡乱翻看,她说:“有好多小偷,都是偷我的鞋子、衣服。”仿佛她卖的衣服很贵重似的。

0

图4-1 车子上堆满衣服,行李箱整齐地摆在前边

瘦老太婆也有一间小型“仓库”,也是两层,一层堆满鞋子,一层放满行李箱。与胖老太婆早上不规律的出摊时间相比,瘦老太婆每天6点半之前必到,为的是赶上第一拨儿去做日结的青年来买衣物,这样就能卖出更多的鞋子和衣服。她早上过来时一般带着午饭,不过是简单的三四个白馒头和大米粥,赶上有时候没带饭,老伴就会过来送饭,但也并不是每次都送,有时候到中午实在饿了,瘦老太婆就到旁边小店买一根火腿肠充饥。

下午2点,找工作的人少了,市场安静下来。瘦老太婆就躺在一张破旧的椅子上,两脚放到一张凳子上休息,撑起一把大遮阳伞挡着阳光。据说她在三和已有10年,子女都在深圳打工,大孙子上小学,小孙子上幼儿园。两个孙子上学的费用都是瘦老太婆卖衣服挣的,因为她儿子患病花了很多钱,现在60多岁的她反而成为家里的顶梁柱,这也是瘦老太婆如此节俭的原因。

据说,三和“有衣裤”的两位老太婆之前都是在老三和小巷子里卖水果,卖了有六七年时间。由于水果保存时间短,老三和外来务工人员消费能力有限,生意一直不怎么好。后来,随着老三和搬到新三和,新三和入驻的人力公司比之前增加了很多,来打工的人数量也增加了不少,她们看到卖旧衣服和鞋子能挣到钱,就在三四年前,几乎同时开始做二手衣物生意。

两位老太婆到售卖点后,都会习惯性地把刷好的鞋一双双摆好,多的时候能有三四十双不同尺码、牌子和用途的鞋。其中有拖鞋、运动鞋、皮鞋,但两家都是以保安鞋居多,因为保安日结是三和青年一大重要的选择,而做保安日结必须穿黑色保安鞋。因而,相对于裤子和上衣,鞋子的销售量最高,运气好的话,一天就可以卖出20多双。鞋子的价格极其低廉,一般依据品相在10~30元。特别是买鞋子的三和青年一般都是拿到日结的活儿之后匆匆忙忙跑来,很少仔细挑选,鞋码的大小也顾不上那么精准,找到能穿的号码,穿上试试,只要不是太小都无所谓。

同鞋子一起摆开的,还有刷洗干净的十几个行李箱,放在前排固定位置。老太婆们布置好摊位后,就把刚收来的脏衣服放到一个桶里洗刷,当然洗得并不仔细,很少反复漂洗,只是把看起来明显脏的地方洗一洗,七八件衣服在半桶水里涮一下,再用衣架挂在摊位旁。没人光顾生意时,老太婆们就用针线缝补收来的旧衣服和破背包。

0

图4-2 三和青年挑选合适的衣服,与老太婆讨价还价

到“有衣裤”买衣服的三和青年如果有时间,也会来来回回地翻着挑选,看看时尚的短袖T恤在自己身上是否合适。这时老太婆们就会放下手中活计,紧紧盯着,生怕有人套上衣服直接跑了,大概是以前发生过这样的事,不得不防。三和青年挑选裤子则比较麻烦,比如牛仔裤,很难用眼睛看出大小肥瘦,此地又没有试衣间,就只能潦草比画一下。

挑选好衣服之后就是商量价格,通常一件上衣卖5~10元,一条裤子卖10元。尽管“有衣裤”二手服装的价格已经很低,比外面便宜得多,但三和青年还是可以和老太婆商量价格,因为每一块钱对于急于做日结、即将挂逼的他们来说都极其珍贵,而且衣服对三和青年而言是一次性商品,没几个人会穿脏之后自己洗,都是实在脏得忍不下去了就直接扔掉。外来务工青年在找到工作之后,为了方便携带行李物品,会就近购买一只便宜的行李箱,老太婆的廉价行李箱就是首选,所以,尽管买行李箱的人不多,其价格却比衣服和鞋子贵很多。行李箱的价格一般视大小、新旧和破损状况而定,好一点的会超过50元,甚至更贵。通常老太婆们卖行李箱时都不接受大幅度还价,因为一旦要购买行李箱,一定是这里的“有钱人”和“暴发户”。三和青年和老太婆们讨价还价之后就是算账付钱,以现金结算最为普遍,当然为了方便收钱,老太婆们也打印了微信和支付宝的收款二维码。

据说,两位老太婆最早是批发新衣新鞋来三和售卖,可是三和青年消费能力有限,买卖并不兴旺,几乎快撑不下去。随着新三和外来务工人员的聚散,生意有了转机。慢慢地开始有三和青年把穿过的旧衣服以极低价格卖给两位老太婆,她们再把旧衣物洗刷干净卖出,发现价格低廉的二手衣物更受欢迎,于是立刻转以售卖二手衣物为主,新衣物的生意反而不做了。久而久之,两位老太婆练就了一身识货的本领,对三和青年喜欢购买的衣物非常了解,收旧衣物时也不照单全收,反倒能够收到符合三和青年喜好的衣物。

很多人好奇三和“有衣裤”的供货者究竟在哪里。经过观察,两位老太婆的衣物来源有多个渠道,其中一个渠道就是三和青年。随着挂逼程度的加深,他们为了寻找可以生存下去的方法,就把自己的家当以极低价格卖给老太婆。除了卖衣物,有些挂逼的三和青年还出去偷盗,偷来的衣服为避免被人查到也不敢穿,就贱卖给“有衣裤”。有时候,在小旅馆阳台上发生偷盗衣服事件之后,在“有衣裤”里能够找到丢失的衣物,却很少有人追究,因为谁也不会在衣服上做上证明归属的记号。

第二个渠道主要来自三和附近的环卫工人。他们在打扫卫生的过程中,不仅捡瓶子等可回收垃圾,还把破旧衣服、鞋子送到老太婆这里换点钱。一个环卫工人拉过来五六件衣服和三四双鞋子,老太婆来回打量着,特别脏的、款式老的、破损严重的都不要。挑拣好后,老太婆拿出5块钱交给那个环卫工人。那些看不上的旧衣物并没有丢掉,而是拿到仓库里缝补、清洗再卖。捡衣服换钱的还有三和青年,比如在工地上捡别人丢弃的工作服和工装鞋可以卖到一定的价钱。老太婆们也会把生活中捡到的衣物聚在一起,听说她们也去殡仪馆捡拾办丧事的人家丢掉的衣服。

第三个渠道是批发,主要是三和最畅销的保安鞋。保安鞋本身是可以循环利用的,因为保安鞋穿在脚上并不舒服,三和青年做完保安日结回来后就不再需要,就以大大低于购买价的价格卖回给老太婆。卖出保安鞋的价格是5元,等再次购买时则要花10元,中间的差价就成了老太婆的利润。可是,保安鞋本身还是有损耗的,光指望三和青年一买一卖地循环使用远远不够,这就需要老太婆在保安鞋数量不足时批发一批新的,而新鞋价格是20元,三和青年通常只在没得选的时候买新保安鞋。当然,不管哪种渠道,“有衣裤”收衣物的价格都极低,老太婆的二手衣物生意基本上可以视为除了房租之外零成本,而她们每个人一天可以卖出20多双鞋和10多件衣服,简单估计一天收入大约为150元,基本上相当于做一天日结的平均收入。

胖瘦两位老太婆的业务基本重叠,买卖同样的东西,又是相邻的摊位,矛盾是经常发生的。为了争夺顾客,她们都试图把自己的商品摆放在显眼位置,比如容易摆开的鞋子和行李箱就放在最外面。由于数量多,顾客随拿随放,东西自然会乱,有时分不清属于哪家,经常出现一些抢生意的误会,两个老太婆互不相让出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前来买衣物的人不会偏向任何一方,反而围观取乐。一次,瘦老太婆气呼呼地对围观的人讲:“她(胖老太婆)这个人很毒,我把车子放到外面,她和小超市的老板说影响其他人的视线,影响了她做生意,还故意把车子堵在我的车子前面。”

由于二人经常发生冲突,如果一个青年经常去其中一位老太婆那里聊天、买东西,再到另一位老太婆那里就会受到冷遇,甚至被说一些风凉话。但是她们会共同抵制青年拍照,因为害怕城管部门知道这些贩卖二手衣物的行为会做出处理,这也是有先例的。有人讲述,老太婆们以前把收来的衣物挂在栏杆上晾晒,影响了人力市场的形象,市场管理员和执法人员就要把她们的车子和衣物全部收走。这些衣物可是她们的全部本钱,尤其是瘦老太婆还承担着家庭开支的压力,故而瘦老太婆反应尤为激烈,她撒泼耍赖,躺在车下以死相逼,才把车子和衣物保留下来。所以现在两个老太婆摆放衣物都合乎规矩,拒绝青年拍照,生怕照片传出去使自己的生意砸锅。可以说,“有衣裤”的存在是以极低价格解决了三和青年穿衣的问题,下面将讨论三和青年的吃饭问题。

上一章 封面 书架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