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总是基于背景信息 (background information,大量已被证明的信念,包括我们从自己的直接观察中学到的事实和从其他途径了解到的事实)来评价各种报道。我们所依赖的信息之所以被称为“背景”,是因为不像那些我们今早亲眼目睹的事情,我们也许无法具体说明自己是从哪里获得的这些信息的。在我们的背景信息中,有很多是被各种材料充分证实了的。背景信息充当着我们的知识储备的信息库。当我们遇到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各种报道时,即使无法通过直接观察来反驳它,我们通常也会拒斥它。对于报道“北极附近有繁茂的棕榈树”,即便我们没有机会通过直接观察证实或反驳这一陈述,我们也会毫不犹豫地拒绝接受它。
事实上,这是在通常情况下,我们首次面对一个断言时,如何处理的一个例证。我们首先赋予该断言一个特定的初信度 (initial plausibility),即粗略评判一个断言对我们而言是否可信。这一评判取决于该断言和我们的背景信息有多大程度的一致性——它和背景信息“吻合”得如何。如果较为吻合,我们就赋予它较高的初信度;我们倾向于接受它。但如果该断言与我们的背景信息相冲突,我们就会赋予它较低的初信度,除非有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它,否则我们倾向于拒斥它。“在美国,去年吉他的销路比萨克斯要好”这个断言与我们大多数人的背景信息很相符,我们不需要更多的证据就可以接受它。但是“查利87岁的祖母在隆冬时节游泳横渡密歇根湖”这个断言的初信度就不高,因为它明显与我们关于87岁老人、密歇根湖、在冰水中游泳等背景信息相冲突。事实上,除了亲眼目睹这一冬泳之外,不知道还有什么方式能说服我们接受这一断言。即便看到了这一冬泳的场面,我们也应该考虑自己被假象欺骗或愚弄的可能性。
并不是每个可疑的断言都像“查利的祖母渡湖”那样离奇。最近有一篇关于得州林代尔发生了一起房子被盗走的报道,初看起来这个报道不大可能为真——谁能把房子偷走呢?但有可信的材料证明这真的发生了 [1] 。甚至有更加鲜为人知的事件最终也被证明是真实的。这说明,对与我们利益相关的报道,即使初信度较低的也值得我们去审查它究竟是否为真。
现实生活你是招风耳吗
据心理图形学(又称相面术,作者更认可这个名称)专家比尔·科丁利称,一个人的面部特征多彩地揭示了他的需求和能力。他不是说可以从面带微笑或一筹莫展中看出一个人的情绪,而是说可以通过你与生俱来的面部特征来解读你基本的个性特征。
你是招风耳吗?如果是,说明你表现欲强。招风耳越明显的人表现欲越强。还有其他许多面部特征都能准确地呈现人的个性特征。奥巴马总统是幸运的,他的(包括耳朵在内)许多面部特征都表明他会是一位公众人物。
你们自己来判断上述说法是否可信(作者觉得这不太可信)。科丁利曾是加州圣安瑟尔摩市的前市长,这一点并没有让他所说的上面的话变得更可信。
现实生活识谎天赋
旧金山大学的杰弗里教授就人们识别欺骗的能力对1.3万人展开了调查,结果发现有31人具有超常的能力。被沙利文教授称为“天赋”的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对稍纵即逝的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的敏感。说话迟疑、声音发颤之类都是在说谎的线索。具有识谎天赋的人依据这些线索就能发现那些说谎的人。
杰弗里教授教心理学,她和同事希望通过研究这种“天赋”从而更能了解泄露谎言的行为。她在全美医学会的第23届科学报告会议上提交了这份研究报告。
或许有极少数人能可信地指出谁在说谎。但被视为有这个能力的人远远多于实际有这个能力的人。
资料来源:出版的学会报告。
遗憾的是,对于解决已相信的知识与新信息之间的冲突,并无简明的公式可以套用。作为一名拥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人,你要做的就是在考量与背景信息相冲突的断言(初信度低的断言)时,信任你的背景信息,但与此同时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头脑,并意识到更进一步的信息有可能会让你放弃原被视为真实的断言。这是艰难的权衡,但也是值得探究的活动。例如,设想你最近一直经受头疼的折磨,你尝试了医生给你开的各种药物都无济于事。正好你的一个朋友说她与你症状相似,用通常的药物也是久治不愈。后来她尝试芳香疗法,很快奏效。本书作者并不太相信精油能治疗头疼,因而对芳香疗法并不寄予多大希望。但也不排除一种可能,芳香疗法能让人舒缓放松,而紧张是头疼的原因之一。
关键在于初信度有程度的区分,有的断言相当可信,有的断言只是勉强可信。上述关于芳香疗法的可信度介于下述两个断言之间。一个是有可能为真的(实际上为真):帕克和比尔·克林顿是高中同学;另一个是不大可能为真的:帕里斯·希尔顿是物理学博士。
而背景信息对于适度评价一个断言的可信度是至关重要的。在不具备有关某主题的背景信息时去评价有关报道的可信度就是勉为其难。你的背景信息面越广,你就越能胜任对给定报告的评价。例如,若不具备经济学基本知识,就无法恰当地评价关于联邦赤字的风险的判断。要判断把社会保障称为储蓄账户的误区所在,有关社会保障是如何运作的背景信息就可帮你澄清要害。丰富知识的不二法门是:广泛阅读,自由交谈,培养探究的态度。
[1] Associated Press report, March 25, 2005.